血液病學教學質量的反思
時間:2022-07-01 11:32:32
導語:血液病學教學質量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注重青年教師醫學教學能力的培養
青年教師是醫學教學的后備力量,是教學質量持續優化的保證??剖易⒅厍嗄杲處煹膶I素質培養,堅持醫學基礎學科以及臨床前沿知識的學習,鼓勵青年教師參加相應的教育培訓、教學比賽等活動??剖覂榷啻闻e行專家講座,邀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授講授血液病教學的方法、技巧;督促青年教師參加醫科大學的課堂聽課,感受課堂氣氛,學習授課技巧。對青年教師嚴格要求,初次授課前新教師必須進行試講??剖覂冉M織專家進行點評,提出講課中的不足以及建設性意見,督促青年教師進行改進,并在改進后追蹤評審改進結果,嚴格遴選授課教師資格。新教師授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多次組內小講座后進行科室內講座,對于熟練掌握授課內容、合理把握授課重點、難點的新教師才準予進行大課的講授。
2完善教學制度
2.1集體備課組織全體具有授課資格的教師集體備課,分析教授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以及授課過程中易疏漏內容;精選課件,要求課件準確、生動、重點突出,內容易理解、易記憶,使學生能短時間內掌握關鍵知識點。
2.2規范教案每一位授課教師授課前精心準備教案,授課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記錄、修改,提高教案質量,并將所有教案進行備案。
2.3嚴格執行教學制度科室設立教學秘書,專人負責教學任務的安排,避免遺漏、錯誤;反復強調教學紀律,為教師合理安排交通,保證按時開課,杜絕教學事故的發生。
3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1理論課臨床內科學以及診斷學是醫學生學習臨床醫學的主要內容,對其今后參加臨床實踐活動以及獨立進行臨床診療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教學僅重視醫學知識的傳授,其教學方法較單一,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懂,課堂教學效率較低。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引入了不同于語言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視覺思維的概念,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生理學、病理學現象位于醫學時空中,不是晦澀難懂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在變化,每一種疾病都是客觀、具體、生動的,都處于某一情景中[1];教師將復雜的內容歸納、整理、分類,以表格、圖片的形式展現所講內容,并將臨床理論知識與實際病例緊密結合,將學生帶入患者發病的場景,增加學生課堂興奮點,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加強互動式教學,比如帶著“貧血是病嗎”、“為什么會貧血”“白血病傳染嗎”、“白血病能治好嗎”等問題將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及預后等內容逐層深入講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加深學生對該病的理解、記憶?,F代醫學發展迅速,尤其近年來許多疾病的診斷、治療技術水平大大提高,課堂教學中注意將醫學前沿學科相應知識介紹給學生,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將醫學與物理學、工程學、計算機學、材料學管理學等跨界學科知識相結合,擴展醫學生的知識結構,構建醫學知識以及相關知識的網絡。前沿知識及思維方式可提升學生的科學研究素質,為其今后開展科學研究提供基礎。
3.2實驗課實驗診斷是診斷學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的教學中發現一些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如教學資源短缺,學生人數多、課堂空間小、實驗操作機會少、教學效率較低等。學校以及科室多方面努力,穩步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首先,采取小班授課方式,每個小班學生數量嚴格控制,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其次,實驗診斷課中復習理論課的主要內容,強化記憶,保證重點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每一項實驗操作均由授課教師親自示范,讓每一位學生掌握實驗原理、實驗流程,使每一位學生親身參與實驗操作、獲得實驗體會;課程結束前對主要內容進行總結,指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并鞏固所學知識。
4改革臨床實踐教學方式
4.1開展入科教育臨床實踐是醫學生向臨床醫生轉變的關鍵點,需要重視學生初入科室時的教育。學生進入臨床科室,必須遵守科室紀律,嚴格按照科室規章制度進行臨床醫學實踐學習,嚴格按照診療規范進行醫療活動;要求學生尊敬師長,同學間團結友愛,在老師的指導下共同學習進步,維持和諧的科室環境。臨床醫學是針對患者的醫學,患者身患疾病,身體及心理遭受病痛折磨,表現出相應的癥狀體征以及心理需求,故醫學生既要學習醫治身體疾病的專業技術,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對患者及家屬體現人文關懷。各級專家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以身作則,關注患者的病痛、需求;教學中注意倫理學教育,結合醫學倫理學知識以及熱點社會問題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學生對真正的醫療活動、醫患關系、醫療職業道德有深刻理解;注重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醫患溝通的教育應該貫穿醫學生整個臨床學習階段,通過多種多樣、靈活生動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親身感受、體驗。組織學生參與義務導診、義務咨詢活動可以了解患者的需求,在各種活動中注意學習與心理障礙、腫瘤、醉酒等“特殊病人”的溝通,還要注意與兒童、老年人、孕婦等弱勢病患的溝通;在門診教學與床邊教學中引導醫學生直接與病人接觸、交流,帶給學生真實的診療感受,通過上級醫師的現場指點提高溝通能力[2]。
4.2見習、實習實習學生分組進入各個臨床醫療小組中,專人負責臨床代教,做到一對一指導醫學生的臨床實踐,包括詢問病史、查體基本技能、臨床文書的書寫、無菌觀念等在內的臨床技能進行詳細講授。每一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相應的臨床實踐,掌握臨床工作原則,培養臨床醫學思維,加深對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盡快完成向臨床醫生的角色轉變。
4.3嚴格研究生的管理每一位研究生進入病房后由專人負責進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訓,注重其臨床醫學技能的培養,督促其參與對臨床患者的管理,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診斷、治療、觀察病情,要求其掌握骨髓穿刺術、腰椎穿刺術等技能以及血液科常見疾病的診治方法。此外還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導師指導研究生課題的建立、實施、審核,指導研究生參與重點項目的申報、研究(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十一五重大項目、行業重大項目等),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加強研究生與校內外、國內外交流,為研究生提供在國內、國際會議交流的機會。
4.4嚴格執行科主任查房制度以及在科室內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科主任每周進行大查房,重點查疑難、危重病例。血液科患者的診斷依賴對病史的詳盡掌握、臨床體征的正確檢出以及專業的實驗室檢查,通過科主任查房,學生對臨床疑難、危重病例的診斷流程以及治療措施有了深入理解,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提高橫向臨床實踐能力??剖疫€定期舉辦血液病專科講座,要求各級教師針對某一專題認真準備,采用圓桌式教學,鼓勵學生參與講座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縱向臨床實踐能力,同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提高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
4.5規范出科考核醫學生在我科接受各級教師的精心培訓,出科前必須參加出科考試。出科考試可以督促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并對其學習成果進行檢測。許多學生在考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也成為鼓勵其繼續學習、進步的動力。在持續改進醫學教學質量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問題可能在短期內難以完全解決。首先,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學生招生數量大幅度增加,而原有教學資源相應不足,教師數量顯著短缺。因此要求我們在臨床教學中努力克服資源不足問題,對教學資源統一安排分配,盡可能保證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持續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積極補充教學后備力量,為青年教師提供多種鍛煉機會。其次,隨著世界醫學科學的發展,雙語教學對于醫學生接觸前沿學科、掌握先進的醫學知識意義重大。但在傳統醫學教學中雙語教學是一個薄弱環節,血液科教學中應逐步增加雙語教學內容,為醫學生的長遠發展搭建橋梁。此外,傳統醫學教學注重醫學技能的培訓,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有所欠缺,這需要醫學教育工作者將人文精神貫徹到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的細節中,使醫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我們的臨床教學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廣大醫學生的認可和好評,培養了大批合格的、高素質的臨床醫師,包括醫療本科生、研究生在內的醫學生,建立了以人為本的臨床醫學思維,掌握了相應的臨床醫學知識、技能,具備了一定的臨床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但是臨床醫學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醫療教育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醫學教育工作者應推廣先進的教學理念、思維方法,著重加強人文素質、創新性臨床思維的培養。
作者:董春霞楊林花單位: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液科
- 上一篇: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研究
- 下一篇:院校教學質量監管系統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