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負擔高質量教學模式創建思路
時間:2022-03-27 04:34:58
導語:輕負擔高質量教學模式創建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意思是教學過程一定要講究方法,但無定法。同時要貴在得法,意思是要根據學生和課程的不斷變化,將各種教學方法整合成一種最適合學生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的教師、教學管理者曲解了這句話———只強調“教無定法”,而割斷與“貴在得法”的聯系,教學多年沒有形成自己或者學校的一套科學有效模式。只是在黑燈瞎火中干,全無章法,并且要借這句話來給自己找依據,繼續黑燈瞎火。其實這是一句在教學境界、教學藝術達到一定高度后,能夠完全脫離教材、能夠熟練駕馭課堂教學才能說的話。目前仍有相當多的教師沒有跳出單調的“新授課”課型圈子,這種課,教師沒有科學有效的導學,學生也沒有學會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而此時再引用類似“教無定法”的話就非常不合適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真正要達到“教無定法”的教學境界與藝術,一般而言,必須要有以下歷練,第一是必須要依靠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嚴格規范,實現教學方式的科學正規化,從而掌握較扎實的基本功。第二步依靠模式,實現角色轉型,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將“教”的課堂轉向“學”的課堂。第三,依靠模式,嚴格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品位,教師完全能夠熟練駕馭課堂。第四步就是有這些基礎才可以超越模式,達到“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境界。第五步是不再單純依賴模式教學,達到一種“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所以在教學開始階段,要嚴格地依靠科學高效的模式,規范教學方式的科學正規化。也就是說先學會走的基本功再學跑!隨著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不斷提升,才可以由單純依賴模式上課并且逐步超越模式。生活中也有個別“名師”不需要任何教學模式卻能夠瀟灑自如縱橫馳騁,事實上他們主要憑借的是自身的素質,而其他的教師則很可能畫虎不成反類。中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極大,導致教師素質差別很大,因而特別需要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引領廣大教師,使教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輕負擔高質量教學模式的建構措施
所謂高質量是指以智育為基礎的全面的質量觀,即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和諧地發展。所謂輕負擔是指學生學業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相適應,在學生可以承受的范圍內的學業負擔。高質量與輕負擔并不矛盾,科學地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從重復機械的學業中解放出來,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這樣,學生不僅學業不被影響,還會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健康的身體、良好積極的心態去學習,會進一步促進學業的進步,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果沒有高質量的教學保證,單純的減負則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實效是保證高質量的最主要手段,具體措施如下。
1.摒棄低效勞動,減輕教師負擔。調查顯示,大多數教師認為寫教案和批改作業負擔最重,教師要從寫教案與批改作業中解放出來,摒棄各種低效勞動。應該對具有一定教學經驗和能力的教師取消教案檢查,實行彈性備課。規定教案可以寫詳案、寫簡案,甚至不寫教案。對學生作業實行彈性批改,批改作業的對象、比率、詳細程度均由教師自行決定,把教師從繁瑣、機械的勞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進行身心調節與自我充電。
2.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形成是輕負擔高質量的關鍵所在。倡導教師學習、鼓勵教師發展、給教師減負,意味著教師有較充裕的時間學習與思考,鼓勵向名優教師發展。學校根據教師的綜合情況,修正提高教師的發展目標,并且給予激勵和督促。
3.要抓好教學常規工作,教師應做到:備課要“深”,上課要“實”,作業要“精”,教學要“活”,負擔要“輕”,質量要“高”。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師的上課效果。上好課應當符合以下幾個標準。(1)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方法、學生活動、教學環節等,都圍繞著教學目標而進行。(2)教學內容要科學合理。一定要重點突出、難點突破。(3)教學方法適當。根據教學實際,以自主、探究、互動為指導思想,關注學生參與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取得最佳效果。(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核心是調動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途徑如下。①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做教師最失敗的,就是既不允許學生插嘴,又希望學生有創新精神,所以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樂學的前提。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才能主動學習,才會發表自己意見,不懂時才會向教師提問,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習的欲望。②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多年來,嚴峻的升學壓力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教師應從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教師以親切的微笑、端莊的儀表、飽滿的情緒出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可親、可信、振奮之感。二是教師講課時盡量做到語言幽默風趣、表情傳神適中、語調抑揚頓挫,使學生把聽課當作一種藝術享受。三是教師運用最受學生歡迎、學生最能接受的教學方法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產生“樂學”效應。四是教師用新課程理念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參與、自由討論等,激發起學生的強烈興趣,使師生之間實現情感交流和知識相互交融,產生“同頻共振”。③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對學生而言,適當、合理的學業負擔是必要的。但為追求升學率不惜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強制學生完成過重的學業,這種“拼時間拼體力”的做法只能導致“學生過重負擔→厭學→低效率→更重負擔”的惡性循環。為此,要用“輕負擔、高質量”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教師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不拖課,不多占學生一分鐘,把課間10分鐘的活動時間完整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文娛活動、體育鍛煉和其他課外活動,以增強體質,發揮特長,全面發展。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做到精選、適量,課堂上精講多練,留10—15分鐘時間組織學生當堂練習;總之,通過教師的努力,從而實現教學“減輕學生負擔→學生樂于學習→高質量→輕負擔”的良性循環。
三、輕負擔高質量教學模式建構應注意的問題
建構教學模式的終極目的是追求課堂效益最優化。但在實施中會存在以下的誤區,要么機械照搬結構及形式,過分強調套用模式,忽略其實質和靈魂所在,導致有形無質;要么過分強調環節及流程,使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流于程序,有形而無神,造成課堂學習形式化。也就是說,教學模式僅僅搭建了一個教學平臺或者提供了教學的促進工具。就好像人手中的手杖,年輕教師有了這樣的手杖,從不會教學到輕車熟路地駕馭課堂教學,老教師有了這樣的手杖,課堂教學會日臻精彩完美。課堂教學需要這手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扔掉手杖,大膽地走自己的路。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實際情況,依據學生思維發展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的流程,有效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以一個或幾個教學模式為基礎,把相關教學模式的有效措施加以改造,作為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把教學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種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方式。總之,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它由許多子系統組成———既關乎學校又在于政府、社會及家庭。而這些個子系統又分別由若干個小子系統組成,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才組成了一個整體,在各種磨合中前進!
作者:魏永勝工作單位:甘肅榆中縣恩玲中學
- 上一篇:民族教育教學質量問題思考
- 下一篇:課程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創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