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點耕地質量評價論文

時間:2022-12-03 03:12:45

導語:農村居民點耕地質量評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居民點耕地質量評價論文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處理

1.1研究區概況。案例地區本身與最近的城市中心距離達到了70km,這一地區也是該市區中最遠的一個郊區位置。案例地區本身的轄區總面積達到了950km2,其中管轄有共計244個行政村。整個地區的地勢呈現出北高南低的態勢,整體海拔高度最高為1224m;依照整個區域所表現出的地貌差異性,該地區可以劃分成為山區、半山區、平原,每個區域面積為總轄區面積的1/3。1.2數據獲取與處理。本文研究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數據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1:5000的2006土壤圖、1:10000的2008年土地利用圖。但是這兩個數據圖和當前的現狀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將農民的居民點位置直接和土壤圖進行空間上的碟機,如此便能夠更好的獲得相應的評價指標屬性。最后使用專門的工作平臺,來對于空間投影坐標系統進行調整,整理好相應的地塊分等數據庫。

2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質量評價

案例地區農村居民點在經過相應的整理之后,表現出不適宜作為耕地的地塊數量達到了1048塊,整體數量為全區農村居民點的面積為22.64%,這部分地區的地塊規模并不大,并且極為分散,再加上耕地所表現出的資源較少,以及耕地質量缺陷,使得農村居民點無法作為適宜的耕地來應用,單純從生態安全的角度,需要將其直接劃分成為牧草地、林地、園地等環境恢復性用地。案例地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適宜整理為耕地的地塊為1277塊,面積為4224.88hm2,占全區農村居民點面積的77.34%,即整理后適宜整理為耕地的評價地塊,在對評價地塊整理后各項評價指標分值計算的基礎上,得到農村居民點地塊的自然質量分與相應的質量等別。

3評價結果在農村居民點整理規劃中的應用

研究區域已經完成的相應規劃計劃后,來提出針對性的農村居民整理方案,這能夠在數量上使得城鎮發展對于建設用地的實際需求加以滿足,進而通過理論體系來有效的實現各個環節的耕地占卜平衡性,這對于我國農村的土地綜合政治工作來說,起到了良好的指導效果。但是單純從前文的相關研究內容來看,案例地區所呈現出的不同區域差異較為明顯,即便是將農村居民點整理之后,也不一定能夠作為適宜的耕地進行轉化,并且在完成了轉化工作之后相應的質量等級也同樣有著明顯的差別。上文的研究著重是將農村的居民點地塊作為實際研究單元,那么在這一基礎之上來執行的相關分等因素組合類型,也就是極為精確和詳細的,完全可以通過才參數,來作為相關整理點所涉及到的工程設計以及標準,進而使得耕地占卜平衡之中,能夠做到質量不降低、耕地面積不家暗哨的耕地規劃原則。所以,統籌工作中必須要全面的考慮耕地的質量、數量等,從前文的研究成果應用來看,能夠有效的進行整理點標準設計。3.1整理后耕地產能核算模型。耕地總產核算可以將整理后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綜合,其中耕地數量來自土地規劃中拆遷的農村居民點規模;耕地質量是用整理后耕地單產進行表征,由公式計算得到Pz=Pd×Mt(2)式中,Pz為農村居民點整理后增加耕地總產產能,kg;Pd為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kg/hm2;Mt為規劃拆遷的農村居民點地塊面積,hm2。Pd=11979.17CL+1084.74(3)式中,Pd為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基準作物標準糧單產,kg/hm2;該回歸模型R2=0.682,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為0.931,通過0.0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3.2整理后耕地單產水平。利用公式3計算得到案例地區各農村居民點地塊整理后的耕地單產,匯總得到不同質量等別和行政區的單產均值。案例地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浮動區間為5769~12758kg/hm2。在劃分的5個等別中,一等地和二等地標準糧單產最高,分別為12320和11502kg/hm2,五等地最低,為7030kg/hm2;從空間來看,平原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均達11000kg/hm2以上,山地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在6500~9000kg/hm2之間;全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均值為9874kg/hm2,處于中等水平。單純從案例地區的質量評價結果來看,其適宜整理轉變成為耕地的土地面積達到了4224.88hm2,該面積大小占到到了按比例區域的77.34%;在完成整理工作后的自然質量分,實際上處在0.3910~0.9745的范圍之間,可以劃分成為5個不同的級別,主要使用三等地,平均單產能夠達到5769~12758kg/hm2。而從實際研究成果的應用來看,其整點規劃的方案優化,所設定的全區拆遷便達到了2442.6hm2,真正適宜作為耕地應用的面積為1922.07hm2,這方面的數據對改善用地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杜桂云單位:魚臺縣國土資源局李閣中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