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6:09: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清代農學研究論文
清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王朝,其農業又有新的發展,表現在農書的大量增加,其中尤其以文獻搜集類和地方性農書及專業農書類為突出。在生產技術方面,精耕細作和復種套種更見充實豐富,農學理論也較宋明以來有所發展。以有限的耕地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而能始終保持地力于不衰。但清代重文輕理較前代尤甚,農業賴以發展的生物學基礎理論與同期歐洲相比,差距甚大,如在動植物兩性繁殖和受精作用以及植物營養、病原微生物的知識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同期的歐洲。盡管清末以后大量引入西方農業科學,但給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滯后影響,至今尚有待克服。本文是就此所作的一個評述。
一、代農學的成就
1、農書的增加
筆者對王毓湖《中國農學書錄》加以清點,歷代農書(從先秦至民國17年)共542種,現存的289種,遺失的253種(佚書中有輯本的10種)。其中清代農書有200種,占全數的36.9%,但因清代時間距現在近,佚書較少,現存的有159種,則占全部現存農書的55.01%。因《中國農學書錄》出版于六十年代,以后發現的農書不斷增加,估計全數肯定在千種以上,其中最多的當然是清代。以蠶桑類農書舉例,據王達統計,《中國農學書錄》未收的明清蠶桑類農書還有204種,內清代占197種[1],而《中國農學書錄》所收的清代蠶桑類農書僅30種,可見清代農書增加之突出。
清代農書的內容與清以前的農書比較,有很多新的特色。在文獻搜集整理方面如《授時通考》(1742年)是中國四大農書之一,同其他三部農書比較,《授時通考》是文獻搜集最多的一部,計有427種之多,而《齊民要求》為157種[2],《農政全書》為225種[3],《王禎農書》最少,但以農器齊全為特色?!妒跁r通考》引用文獻,體例嚴謹,少數幾個字也必注明出處,如“分地之利”注明《孝經》,“楛耕傷稼”注明《荀子》之類。而《王禎農書》和《農政全書》的引文常有脫漏,至于其他農書摘錄前人文獻,不注出處或張冠李戴者更屬比比皆是。又,《授時通考》將農業上的某個項目的歷代文獻都匯集于一起,便于后人的查檢研究。如谷種篇抄錄了16個省233個府、州、縣的明清方志中水稻品種3429個(包括重復),無疑給后人研究以極大方便。
再如《廣群芳譜》(1780年)是補充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的集體編著,《群芳譜》是十七世紀初的一部植物學兼農學巨著,體例沿用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在國內外植物學界有很大影響,但《群芳譜》也有不足之處,是所謂“略于種植而詳于治療之法與典故藝文”(《四庫全書》提要),清·康熙認為“比見近人所纂《群芳譜》,蒐集眾長,義類可取。但惜尚多疏漏,因命儒臣即秘府藏帙,捃摭薈萃,刪其支冗,補其缺遺”(康熙《廣群芳譜》序)。王象晉以一人之力,寫成《群芳譜》,難免疏漏,經過汪灝等人的集體對原書的訛誤錯漏加以更正,又刪其冗文,增加許多新的內容。并用“增”字標明系新增內容?!霸弊直砻鳛椤度悍甲V》原文,體例謹嚴,新增內容多,不啻為一部新著。
農學成就研究論文
清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王朝,其農業又有新的發展,表現在農書的大量增加,其中尤其以文獻搜集類和地方性農書及專業農書類為突出。在生產技術方面,精耕細作和復種套種更見充實豐富,農學理論也較宋明以來有所發展。以有限的耕地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而能始終保持地力于不衰。但清代重文輕理較前代尤甚,農業賴以發展的生物學基礎理論與同期歐洲相比,差距甚大,如在動植物兩性繁殖和受精作用以及植物營養、病原微生物的知識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同期的歐洲。盡管清末以后大量引入西方農業科學,但給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滯后影響,至今尚有待克服。本文是就此所作的一個評述。
一、代農學的成就
1、農書的增加
筆者對王毓湖《中國農學書錄》加以清點,歷代農書(從先秦至民國17年)共542種,現存的289種,遺失的253種(佚書中有輯本的10種)。其中清代農書有200種,占全數的36.9%,但因清代時間距現在近,佚書較少,現存的有159種,則占全部現存農書的55.01%。因《中國農學書錄》出版于六十年代,以后發現的農書不斷增加,估計全數肯定在千種以上,其中最多的當然是清代。以蠶桑類農書舉例,據王達統計,《中國農學書錄》未收的明清蠶桑類農書還有204種,內清代占197種[1],而《中國農學書錄》所收的清代蠶桑類農書僅30種,可見清代農書增加之突出。
清代農書的內容與清以前的農書比較,有很多新的特色。在文獻搜集整理方面如《授時通考》(1742年)是中國四大農書之一,同其他三部農書比較,《授時通考》是文獻搜集最多的一部,計有427種之多,而《齊民要求》為157種[2],《農政全書》為225種[3],《王禎農書》最少,但以農器齊全為特色?!妒跁r通考》引用文獻,體例嚴謹,少數幾個字也必注明出處,如“分地之利”注明《孝經》,“楛耕傷稼”注明《荀子》之類。而《王禎農書》和《農政全書》的引文常有脫漏,至于其他農書摘錄前人文獻,不注出處或張冠李戴者更屬比比皆是。又,《授時通考》將農業上的某個項目的歷代文獻都匯集于一起,便于后人的查檢研究。如谷種篇抄錄了16個省233個府、州、縣的明清方志中水稻品種3429個(包括重復),無疑給后人研究以極大方便。
再如《廣群芳譜》(1780年)是補充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的集體編著,《群芳譜》是十七世紀初的一部植物學兼農學巨著,體例沿用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在國內外植物學界有很大影響,但《群芳譜》也有不足之處,是所謂“略于種植而詳于治療之法與典故藝文”(《四庫全書》提要),清·康熙認為“比見近人所纂《群芳譜》,蒐集眾長,義類可取。但惜尚多疏漏,因命儒臣即秘府藏帙,捃摭薈萃,刪其支冗,補其缺遺”(康熙《廣群芳譜》序)。王象晉以一人之力,寫成《群芳譜》,難免疏漏,經過汪灝等人的集體對原書的訛誤錯漏加以更正,又刪其冗文,增加許多新的內容。并用“增”字標明系新增內容。“原”字表明為《群芳譜》原文,體例謹嚴,新增內容多,不啻為一部新著。
傳統創新模式農學論文
【摘要】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傳統農學專業的教育模式存在嚴重弊端,農學專業人才的創新培養是當前之需。培養具有現代社會高水平農業技能和綜合創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會和時代的現實需求。因此,積極探索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方法,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創新模式探索,建立健全的實踐教學構建“產、學、研”一體的課程學習、畢業實習和專業實習為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農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農學專業;創新模式;實踐教學
一、現代農學專業的發展趨勢與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
培養具有現代社會高水平農業技能和綜合創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會和時代的現實需求。傳統的農學專業必須進行自我更新,掌握作物遺傳育種領域的理論和技術,融合生物技術、細胞遺傳學及蛋白質組學技術,在重要農作物遺傳育種改良等重要的一流國際及國內科研院所、學校等單位從事作物遺傳育種改良、植物病蟲害防治等重要領域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在技術推廣和生產經營等工作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性人才。
二、知識結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社會世界范圍內的農業發生了深刻變化,都市型農業是目前發展趨勢。農學專業要培養都市農業型人才,必須注重知識結構復合的人才培養轉型。1.師資隊伍建設。都市型農業是一種新生事物,教師也需要提高知識層次和水平,掌握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所需要新技術、新知識。因此,一方面,現有的教師要通過參加進修學習、調查研究,吸收新的技術、新的知識,豐富閱歷,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積極引進人才,特別是年輕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形成梯隊,更好的完成教學、科研和成果推廣工作。2.學科交叉融合,實行學科復合。以農學為基礎,結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蛋白質組學等新興學科,實行學科復合培養。在學校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工程與工程學院進行課程設置和授課內容融合。學生可自主進行課程的選修。在農學系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第五學期后,增加開設細胞遺傳學、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遺傳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研究進展等新興學科。學生在傳統農學理論的基礎上,知識結構更加豐富、知識面更加寬廣。為后續的考研深造及科研院所就職打下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3.設置學生素質課堂,定期舉辦學術報告。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是非智力因素。定期針對學術問題、正確人生觀培養問題進行學生素質課堂教育。每學年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專業學術問題報告。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拓寬學生知識面,對國際國內關注的科研進展有比較深入的關注和了解。
農學思想比較管理論文
中國的傳統農業技術體系,或稱傳統農法[1],包括兩大系統:以旱地為中心的北方農法和以水田為中心的南方農法。兩者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點。在南方農業中,江南農業長期以來處于先進的地位,是最有代表性的。江南農業唐宋以來形成精耕細作技術體系,而第一個對它進行系統總結的是《陳旉農書》。因此,要研究以水田為中心的中國南方農法,尤其是研究南方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應從《陳旉農書》開始。對于《陳旉農書》,前人已多所研究[2],本文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陳旉農書》農學指導思想——“三才”理論,與《齊民要術》作一比較,從中可以看到《陳旉農書》比前代農書有所前進的一個側面,也可以反映出江南農法的某些特點。
“盜天地之時利”命題的提出
“三才”理論是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的農業實踐的結晶,又反過來成為中國傳統農學的指導思想[3]。研究中國傳統農學,不能不接觸“三才”理論。賈思勰和陳旉農學思想的中心都是“三才”理論。賈思勰說:“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入泉伐木,登山求魚,手必虛;迎風散水,逆坡走丸,其勢難)?!保ā洱R民要術·耕田第一》)在《齊民要術》中,這一精神貫徹到農業生產技術的所有環節中,集中表現為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則[4]。《陳旉農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如:“故農事必知天地時宜,則生之蓄之,長之育之,無不遂矣?!薄叭粍t順天地時利之宜,識陰陽消長之理,則百谷之成,斯可必矣?!保ň砩稀短鞎r之宜篇》)具體到育秧,“欲根苗壯好,在夫種之以時,擇地得宜,用糞得理。三者皆得,又從而勤勤顧省修治,俾無旱干水潦蟲獸之害,則盡善矣”(《善其根苗篇》)——“時宜”、“地宜”、“物宜”加上人的勤勉——這正是“三才”理論在育秧上的運用。
陳旉在“三才”理論表述上除對前人的繼承外,也有所創新,集中表現在“在耕稼盜天地之時利”(“天時之宜篇”)這一命題的提出?!氨I天地之時利”一語源出《列子·天瑞篇》:“吾聞天有時,地有利。吾盜天地之時利,云雨之滂潤,山澤之產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陸盜禽獸,水盜魚鱉,亡非盜也。夫禾稼、土木、禽獸、魚鱉,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然吾盜天而亡殃?!标悢曜蕴枴叭孀印?,是道家的信徒,接受屬于道家的《列子》的有關理念不足為奇;但不應把它簡單歸結為道家思想的影響或對前人論述的蹈襲,因為陳旉把它作為自己農學理論的綱領。石聲漢甚至稱《陳旉農書》為“以‘盜天地之時利’為目標的農書”。因此,我們應該從《陳旉農書》所載的農學和農法中去理解它的全部意義。
“盜天地之時利”這一命題的“新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比“順天時,量地利”顯然更為積極主動,反映出一種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界所賦予的光熱資源和水土資源的要求。二是以前農書一般分言“天時”、“地利”,陳旉卻把它們合在一起,稱之為“天地之時利”,這是由于他認識到天時地利的不可分性。三是《陳旉農書》全書突出一個“宜”字,“天地之時利”或稱“天地之時宜”,也就是“天地時利之宜”。這個“宜”,反映了從實際情況出發,遵循自然規律的這一根本要求?!耙恕迸c“利”可以相通:只有得其“宜”,才能獲其“利”——這是一種符合辯證法的認識。
關于自然規律,《齊民要術》借用《淮南子》“勢”的概念,揭示了客觀規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性質[5]?!蛾悢贽r書》對自然規律的某些根本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自然規律的一個特點是能夠重復的,因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陳旉稱之為“?!焙汀氨亍?,而把與之相對的偶然性稱之為“幸”;他認為,農業上遵循的法則應該建立在這種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求取其“必效”,而不應該把希望寄托在僥幸成功之上。他主張:“深思熟計,既善其始,又善其中,終必有成遂之常矣,豈圖茍徼一時之幸哉!”(《財力之宜篇》)又說:“古人種桑育蠶,莫不有法,不知其法,未有能得者;縱或得之,亦幸而已矣。蓋法可以為常,而幸不可以為常也?!保ā缎Q桑敘》)[6]
農學吸收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1887年,群馬縣老農船津傳次平經由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發現而就任內務省的科員。翌年開始在駒場農業學校工作,負責本國農場的管理和本國農事的講授。在這里他通過向學生傳授有關農業的經驗性知識,為日本近代農學的形成做出了貢獻。同時,他也通過駒場農業學校時代的外國教師同僚和該校畢業的農學家學到了西洋農學的知識。在講演等場合,他利用那些知識中的一部分來說明農業技術。但是,西洋農學對他來說僅僅是一種知識,并沒有成為技術改良的方法。
[關鍵詞]19世紀;日本;西洋農學;吸收
一、前言
明治10年代至20年代,在日本農業史上曾被稱作是“老農時代”。這是因為在這一時期,中村直三、奈良專二和林遠里等老農在日本農業改良方面非?;钴S。明治初年政府開始推行的勸農政策(西洋式大農業經營的引進)以失敗告終,傳統農法的改良得到提倡,這給他們的活躍提供了舞臺。船津傳次也是活躍于這個時代的老農之一,但他的經歷卻極為特殊。
1832(天保3)年11月1日,船津傳次平出生于上野國勢多郡原之鄉(現群馬縣勢多郡富士見村原之鄉)。在父親為村內農民子弟開辦的寺子屋[1]接受了“閱讀、書寫、珠算”等基礎教育,接著又在藍澤蓼園開辦的私塾學習了漢籍的素讀和俳諧[2]等。后來,他在思想上受到了來自中國古典著述和日本書籍的影響。1849(嘉永2)年開始學習和算,3年后得到關流的真傳。和算的學習誘使傳次平進入了合理性思維的世界。1857(安政4)年父親去世,他繼承了家業。父親開辦的寺子屋也由他接管,用于近鄉村民子弟的教育。1858(安政5)年被選為名主服務了3年,1867(慶應3)年再次當選名主,1879年(明治)兼任鄉里的總管和勸農官。[4][5]
船津家里的耕地面積(1867年)是水田1反9畝,旱地8反7畝[6][7],在村子里屬于中等規模。傳次平很早就從事農業,接受父親嚴格的指導。他在農業改良上非常熱心,動了很多腦筋,進行了很多發明。例如在養蠶上發明了桑田簾伏法,在稻作上研究過水田土地改良的“底破法”。作為老農,他漸漸在附近鄉里出了名。
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改革路徑探析
摘要:畢業論文在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以安徽科技學院農科類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得出以下結論:畢業論文改革應以學生為本,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題,畢業論文開題時間應提前至大二學期,根據學生發展動向和創新特點而設計不同的畢業論文課題,以畢業論文為載體培育“四型人才”。注重過程和畢業論文答辯考核,逐步構建和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相適應的畢業論文改革路徑,最大功效的發揮畢業論文對農科人才的培養和支撐作用。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農學;畢業論文;改革路徑
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學類專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也對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使培養出來的農科人才與當今社會需求高度匹配成為新的時代課題,也是新時代農業高校辦學水平的最直接體現[2]。安徽科技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農學類專業是該校傳統優勢學科,學校高度重視農學類專業的提升改造工作。同樣,農學類專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提高學生實踐水平的主要著力點之一就是畢業論文設計、試驗操作和論文撰寫等工作,論文進展的每一步都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畢業論文工作開展的水平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通過畢業論文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生的專業水準,是增強應用型高校農學類本科生培養水平和能力的關鍵。
1畢業論文在農學本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1.1畢業論文是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興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引擎”,具有恒久作用力。同樣,培養專業興趣也是學好一個專業最有效的途徑,而專業素養的形成也是個人發展潛能的重要支撐[3]。學生只有對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本科生要想取得專業技術上的“突飛猛進”,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就是早日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參與創新性研究,這樣在實驗室的“熏陶”下才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做到“學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學生在開展科學研究、完成畢業論文課題的同時,會有更多機會與導師和同學交流探討,從而逐步加深和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調整方向,找到自己的精準“興趣點”。高水平科學研究是一所高校辦學能力和水平的集中體現,各高校都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國家級創新平臺、省校重點實驗室在每個高校都被打造成“亮點”,這就為本科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所處年齡段恰好是創新活力最旺盛的階段,部分同學可能會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對農業科研產生強烈的興趣,更加堅定了考研深造的志向,也有部分同學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畢業論文實習,加深了對農科相關企業的熟悉度,為畢業以后從事農學類相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有這些畢業論文實習的有力推進和實施,都將對學生專業興趣和良好專業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2畢業論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往往是本科生印象最深刻、掌握最全面的一部分內容。一般來說,農科專業本科生所選擇的學科分支開展畢業論文實習,大多也就決定了該生以后的考研方向、就業路徑乃至人生道路的選擇。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習科目較多,包括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蔬菜學、果樹學、茶學、花卉學以及植物營養學、土壤肥料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學等分支方向,學生的選擇余地很大。但是,學生在增加了選擇性的同時,也增添了盲目性。筆者通過系統調查發現,雖然學生主修的科目比較廣泛,但掌握得都比較膚淺,對以后的就業深造、參加工作等的支撐作用較小。當今許多農科生從未系統了解過“土地”“農作物”“果樹”“蔬菜”“肥料”“病蟲”等概念。由于缺乏實踐訓練,他們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不能完全掌握,對農業概況一知半解的學生較多。因此,為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畢業論文實習階段成為本科生加大專業學習力度、“近距離”感知專業、明確用功方向和增強實踐的“黃金期”。畢業論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
2畢業論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農業學術研討會通知
各有關單位及專家:
在中央關于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下,已有多個大城市把城市農業發展定位于都市型現代農業,實現了由傳統生產型城郊農業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變,推動了中國特色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發展。
為更好地總結都市農業12年來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研究和促進城鄉統籌背景下都市型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的科學發展,中國農學會擬于*月上旬在*市召開第八屆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產業學術研討會?,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會議議題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城鄉統籌與都市型現代農業、休閑農業產業創新發展”。
主要議題有:城鄉統籌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格局;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創新發展與典型模式;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科研教學體系建設;政府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中的作用;影響未來中國都市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與對策;休閑農業的理論建設;休閑農業成功案例與典型模式;休閑農業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國內外在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進展;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發展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
談大學出版的科技期刊考證
1940年秋至1945年1月,國立中山大學曾駐粵北辦學,前后歷時四年半。這一時期雖曰艱苦,但中山大學匯聚各方英才,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等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實績。作為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中山大學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成果代表了當時廣東省科技領域的最高水準,其中大部分集中刊載于其編輯出版的各種科技期刊上。這些期刊及其刊載的科研成果在廣東省科技和教育發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那么,粵北時期中山大學都出版了哪些科技期刊?由于戰亂頻仍,年代久遠,相關刊物散失嚴重,很多已難以看到其歷史真貌。厘清這個基本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科技期刊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無疑將對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一、相關研究著作中記述的刊物情況
民國時期中山大學出版的期刊,已有許多論著進行研究,其中關于中山大學粵北時期辦刊情況的記述主要集中在幾部有關中山大學校史的著作中。梁山、李堅和張克謨主編的《中山大學校史(1924—1949)》將這一時期中山大學出版的刊物集中進行列舉:“這個時期學校出版的刊物……有:《中山學報》《大同》《文學院??贰冬F代史學》《經濟科學》《社會學報》《社會研究》《自然科學》《天文臺》《地理集刊》《地質集刊》《農聲》《病理學》《中等教育》《中師季刊》《教育研究》《文科研究所集刊》《民俗》《Sunyatsenia》《中山學報》專刊等十余種?!保?]黃義祥編著的《中山大學史稿(1924—1949)》也有類似的記述:“這時期學校復辦和創辦的刊物計有:《中山學報》《大同》《文學院??贰冬F代史學》《經濟科學》《社會學報》《社會研究》《民俗》《文科研究所集刊》《教育研究》《中師季刊》《中等教育》《自然科學》《天文臺》《地理集刊》《地質集刊》《農聲》《病理學》《Sunyatsenia》等?!保?]394吳定宇主編的《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則按院系梳理了中山大學在這一時期主辦的刊物,主要有《民俗》《教育研究》《文學院專刊》《現代史學》《地質集刊》《特刊》《臨時報告》《古生物志》《地質??贰督洕茖W》《社會學報》《社會研究》《農藝通訊》《Sunyatsenia》《中等教育》《中師》《中山學報》等[3]。呂雅璐主編的《抗戰烽火中的中山大學》記載,這一時期“在辦學經費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中大仍辦了十余種學術刊物”,主要有《中山學報》《民俗》《農聲》《Sunyatsenia》《湘蠶》《經濟科學》《社會學報》《社會研究》《中等教育》《中師季刊》《地質集刊》《特刊》《臨時報告》《古生物志》《地質專刊》《現代史學》《文學院??返龋?]。其他論著亦有回憶、探討某一種或幾種刊物的出版情況的,亦有在相關歷史人物的研究中提及其曾辦過何種刊物的,但大都不出這四部著作列舉的范圍。為方便直觀地表示上述四部校史著作中所述科技期刊的異同,特制作表1如下。從表1可以看出,上述四部校史著作中提到的科技期刊共計14種,其中僅有3種是完全重合的。通過比較,梁著和黃著中提到的刊物完全一致,吳著和呂著中提到的刊物則大致相同(只是吳著多了《農藝通訊》,呂著多了《農聲》《湘蠶》),但前兩者與后兩者的不同之處卻較多,這就需要我們來進行考證、辨析。
二、相關科技期刊出版情況的考證
通過搜集相關科技期刊的實物、查閱相關人物著述、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筆者將上述14種刊物的出版情況分為以下三類。
(一)粵北時期創辦或復辦的期刊
先進教職工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同志是農學院農學實驗中心一名普通的實驗準備人員,擔任農學院工會生活委員。在迎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過程和學院工會工作中,她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表現出色。
1、積極參加實驗中心建設
××*同志負責的作物形態與分類實驗室,承擔全校近10個本科專業的作物栽培學、農學基礎、作物概論、糧食作物學、作物栽培原理與技術等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她作為一名實驗準備人員,積極配合實驗中心和任課教師,參加實驗中心建設,購置儀器,順利完成儀器的采購任務,并確保儀器的使用和正常維護。在學校的支持下,為了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實驗室進行維修和改造安排在假期,它放棄了多個休息日,對維修工作進行監督,使實驗室環境大為改觀。
2、全力做好實驗教學文件的準備工作,努力做好標本的維護、制作工作
××*同志工作特別主動,在實驗教學文件的準備過程中,通知及時,認真做好實驗記錄和實驗卡片的填寫,多次催促實驗課教師做好實驗報告的批改,教師批改后,她認真檢查,歸檔保管,各項準備工作都提前完成。
作物形態與分類實驗室,是以作物形態觀察為主,實驗室內成株、種子和幼苗標本較多?!痢?同志主動進行標本的維護工作,定期進行檢查,并且經常制作標本。由于她細致的工作,該實驗室至今還保存著20世紀50年代制作的標本。為了迎接本科教學評估,她將500多個標本瓶洗刷一新,并重新換上新的標簽。為了更加突出實驗室的特色,她不辭辛苦,在專家進校一個月前,將一些標志性的標本上墻,得到了校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科協創新發展報告
一、年度工作的簡要回顧
一年來,縣科協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支持下,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為推進我縣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做出了新的成績?,F將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1、切實加強科普活動中心(室)的建設,夯實科普工作的基礎。為配合全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我們加強了鄉鎮科普活動中心和村(社區)科普活動室的建設。這項工作我們在年年底就進行了安排布置,今年3月6日-10日,縣科協和縣文明辦聯合就科普活動中心(室)的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從督查的情況來看,各鄉鎮把這項工作作為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做到了“四有”:一是各鄉鎮都有一個50平方米以上,具有圖書閱覽、科普聲像、科普教育培訓等三項功能的科普活動中心,懸掛市科協和市文明辦統一制作的“科普活動中心”和“科普活動中心管理制度”鈦金牌匾。二是有科普電教設備。各鄉鎮充分整合資源,利用遠教站點或多功能會議室的影像設備,積極開展科普活動。三是有一定數量的科普圖書。有的鄉鎮結合文化部門開展的送文化下鄉活動,爭取市、縣新華書店的支持,籌集科普圖書。有的鄉鎮發動干部職工捐獻書籍。目前,全縣80%的鄉鎮科普活動中心都有500冊以上的科普圖書。四是各鄉鎮都有一定數量的科普活動經費,確保科普活動中心的日常運轉和科普活動的開展。
2、開展了以“倡導健康科學生活方式”為主題的“科技活動周”活動。今年五月的“科技活動周”活動期間,我們與縣科技局等單位密切配合,開展了兩次大型的科普活動。一是在路口鎮舉辦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顒游藖碜匀偟?200余名農民朋友前來咨詢。活動中,我們組織有關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向農民群眾宣講科技政策,現場解答技術咨詢,贈送了《水果、蔬菜簡易貯藏手冊》、《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花卉栽培技術》、《池塘養魚技術》、《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匯編》等科技資料8000余冊。二是舉辦了“科普之夜”廣場文藝晚會。
3、大力開展了科普進社區活動。5月22-23日,縣科協在鎮、鎮等地開展了兩次科普進社區活動。這兩次活動以“倡導健康科學生活”為主題,開展了疾病預防、老年保健和包括地震知識在內的災害防范常識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咨詢。設置了咨詢臺,懸掛了科普系列掛圖、發放了宣傳資料,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顒庸舶l放宣傳資料6000余份,展出科普展板20塊,接待群眾義診126人次,向社區贈送了價值3000多元的科普書籍。今年下半年,我們配合創建全國文明縣城的活動,我們對縣城金茂路社區和涼塘路社區的科普設施和開展科普活動的情況進行了檢查,對科普活動檔案進行了完善和規范,對縣城城區范圍內的17塊“科普惠民”宣傳欄的內容進行了更新。并向社區贈送了科普書籍1000多冊。10月9日、11月19日,我們還在金茂路社區分別舉辦了以環境衛生與健康、社區環保為主要內容的2場科普知識講座,聽眾達200多人,反響很好。
4、繼續舉辦科普電視專欄節目??破针娨晫诠澞渴俏铱h科普宣傳的重要平臺,其主要任務是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宣傳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這個欄目的開辟,對于促進了全縣“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氛圍的形成,促進“科教興縣”戰略的實施,推動我縣的科技進步和全縣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今年,我們與中國科協聲像中心、縣電視臺續簽了開設“科普大蓬車”電視專欄節目的協議,進一步優化節目的內容,力求播出的內容更加貼近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