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培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3:42: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產業化培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情況匯報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情況匯報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李長江
根據省產業化辦公室安排,現就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情況,作如下簡要匯報。
一、基本情況及特點
近年來,我市按照“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思路,把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高度出發,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出領域拓寬、水平提高、進程加快、后勁增強的良好發展勢頭。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2100多家,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797家,其中規模以上龍頭企業236家,年銷售收入180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的52家,過億元的32家?,F有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0家,其中省級9家,國家級2家。培育帶動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320萬畝,帶動農戶76萬余戶。綜合分析,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導產業漸趨明顯。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產品、優質專用糧食、油料、甜葉菊、蘆筍、中藥材以及勞務經濟等10大區域性主導產業格局。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縱深發展,主導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逐步發展,特別是以綠色無公害瓜菜、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奶牛、中藥材等為主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是生產基地逐步壯大。圍繞市場需求、立足資源優勢,加快農產品種養基地的開發建設。目前,全市在種植業形成了以金鄉為中心的9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臺為中心的20萬畝圓蔥基地、以泗水為中心的1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在養殖業建成了1256處規模養殖小區,年出欄千頭的肉?;?3處、年出欄萬只的肉鴨基地342處,年出欄千頭的養豬場302處,百畝以上的水產養殖基地520余處;在林果業形成了70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和10.7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龍頭帶動逐步增強。隨著龍頭企業數量增加和規模膨脹,對生產基地和農戶的帶動作用逐漸增強。目前全市有40%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44%的農戶納入產業化經營。農產品通過龍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進入市場,實現增值增效。四是利益聯接機制不斷完善。近年來,積極探索完善農業產業化利益連接機制的有效途徑。通過引導發展合同農業、訂單農業、建立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建立風險金制度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各利益主體之間逐步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營共同體。象兗州的嘉隆公司、綠源肉鴨公司,鄒城的呱呱鴨公司,曲阜新區的圣地藥業公司等龍頭企業,大都采取了合同訂單種養、種苗供給、技術指導、保護價收購等契約化合作,建立了與農戶較為緊密型的利益連接關系。
二、主要做法及體會
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調研報告
在新形勢下,農業和農村工作是按照老規矩到春天催種地、夏天催夏鋤、秋天催秋收,繼續唱“四季歌”,還是轉變工作方式,把主要經歷投放到推進農業產業化上?帶著這個問題,我利用近一個月時間深入農村進行了認真調研。通過調研,感到近幾年來特別是實施“五大戰略”以來,全市上下絕大多數基層干部,特別是縣、鄉級領導干部對新形勢下如何抓農業和農村工作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基本上告別了過去唱“四季歌”的傳統工作方式,擺脫了過去那種“就農業抓農業”、“就種植業抓種植業”的傳統思維定式,進一步理清了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圍繞市場抓農業,立足產后抓農業,著眼工業抓農業的良性發展軌道。一些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較高的鄉鎮對農業已開始實行產業化經營、工廠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的進程,為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一、農業產業化方興未艾
幾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農業產業化做精、做大、做強的總體要求,切實加大了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領導力度,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使全市農業產業化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生產基地逐步擴大。各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原創:從鐵嶺的實際出發,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轉、人轉我快”的要求,調準、調優、調高、調特了我市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規劃建設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豬、肉雞、花生、馬鈴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藥材、蠶繭、林木、榛子、林蛙等重點產業為主的生產基地。全市已建以鄉域為單位的農業產業化基地140個,其中100畝以上的種植小區129個,500畝以上的小區31個。蔬菜產業開發帶初具規模,形成了南起鐵嶺縣新臺子鎮北至昌圖縣毛家店鎮29個鄉鎮的蔬菜保護地,其中千畝以上專業小區達到40個,涌現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洼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專業鄉鎮。畜牧業規模養殖發展較快,全市養豬超3萬頭專業鄉鎮58個、養牛超萬頭專業鄉鎮68個,養肉雞超100萬只的鄉鎮14個。第二、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有明顯提高。2005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總產值實現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參與農業產業化的農戶總數達30.1萬戶,比上年增加4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50.7%;全市農民人均從產業化鏈條內獲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總量以達245萬噸,農產品加工率達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已達20%。第三、龍頭企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到2005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資產總額達27.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7.4億元,實現利稅4.1億元,從業人員達3.26萬人。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達28,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7家,市級20家。2005年全市新上固定資產超2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6家,相當于“十五”前四年新上農業產業化加工企業的總和。第四、農產品品牌建設有新進展。目前,全市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已注冊275個。獲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34個、市級著名商標和名牌55個?!氨本G”牌商標獲得了全國馳名商標,填補了我市無全國馳名商標的空白?!拌F嶺榛子”獲得國家原產地認定?!按蟪甚r雞”、“嬴德”肉禽、“郁青”種子、“豆中寶”調味品、“文選”葡萄、“帽山”鮮奶等一批產品已經形成了名牌效應,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
雖然全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國內先進地區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個別地區的領導對農業產業化認識不高,領導不力,存在上農業產業化項目對地方財政貢獻率低的偏見。二是產業化率不高,農產品加工率只有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產業鏈條短,還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四是產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沒有實現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對縣、鄉級領導干部的教育和引導,增強對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重大意義的認識。在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我市傳統農業地區的優勢變成了劣勢,面對新形勢,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但現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認識問題,特別是縣、鄉級主要領導的認識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對縣、鄉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導,使其進一步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大意義,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最有效途徑,是加速工業化、城鎮化的最佳切入點,是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現實選擇。通過教育,進一步解決一些領導干部思想中存在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只富民富企,對財政貢獻率低的錯誤認識。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上農業產業化項目興一業,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通過教育和引導解決一些鄉村干部思想落后,只當官不作為,作風漂浮的問題,激發他們抓農業產業化的工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在農業產業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實現新跨越,才能橫下一條心,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才能解決農業比重占全市經濟總量30%,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業大市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大問題。
企業實行農業主導產業的研究
【摘要】農業產業化是一種嶄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它是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區域優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以主導產業為龍頭,實行專業化生產,發揮經濟規模效應,是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揮農業產業化集群優勢,必須培育主導產業,建立產業基地,壯大龍頭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資金支持,注重人才培養。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對策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適應了我國農業在經濟體制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客觀要求,它實現了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顯著提高了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程度,較好地解決了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它提高了農業的比較利益和勞動生產率,有效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轉化的進程。農業產業化是一種新的農業發展觀,是農業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發展到現在的產物。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地方農副產品為特色,以主導產業為龍頭,利用區域優勢,依靠龍頭企業和各種中介組織的帶動,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有效地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產業化實質上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重新組合,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銜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整體效應和規模效益。農業產業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業與市場接軌,依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貿易使農業由分散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社會生產的過程,把農民的分散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銜接好。農業產業化把生產、加工和銷售融為一體,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農產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農業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競爭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一、培育主導產業,建立產業基地
培育主導產業應當立足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創出品牌,形成規模,適應市場需求,打造農業產業集群,使主導產業發展呈現規?;蛥^域化效應,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主導產業要以“名、優、新、特”產品開發為目的,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名優產品入手,對那些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通過良種擴繁等方式加快發展,樹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
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發展農業規?;?,建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洜I,形成群體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產業分布、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的多元化模式,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發展名、特、優、稀等農產品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使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透析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適應了我國農業在經濟體制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客觀要求,它實現了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顯著提高了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程度,較好地解決了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它提高了農業的比較利益和勞動生產率,有效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轉化的進程。農業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競爭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1.培育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要以“名、優、新、特”產品開發為目的,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名優產品入手,對那些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通過良種擴繁等方式加快發展,樹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發展農業規?;?,建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洜I,形成群體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產業分布、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的多元化模式,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發展名、特、優、稀等農產品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使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2.注重人才培養
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依靠龍頭企業帶動,注重培育和鼓勵農業人才脫穎而出,培養具有市場意識強、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人才與技術人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按照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動機制,積極推進企業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市場化、社會化、職業化,讓優秀人才流向農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農業產業化總是伴隨著科技進步,而農業科技進步的實踐最終是依靠農民完成的,只有通過農民的實踐,各種農業科技成果才能轉變為生產力,使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實現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需要大量懂得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各級各類的農業專門人才,推動農業產業由低效益向著高效益產業轉變,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加強農民職業教育迫在眉睫,政府應對農民職業培訓加大投資力度,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以社會辦學為輔的職業培訓體系,使農村從業人員能夠及時得到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推廣培訓。農民職業教育應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有機結合起來,牢固樹立起以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素質教育,使其具備能適應多個職業崗位的知識與能力,形成規?;洜I、區域化布局,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村技術人才的需求。
3.拓寬融資渠道
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意見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各有關企業:
近年來,各市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精神,緊緊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開發,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全省38.6%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批龍頭企業開始聯合,部分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優勢開始顯現。但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尚處在發展階段,整體水平還不高。為了進一步加快推進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根據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等8部委《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精神,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意義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創新業經營體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作用,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有利于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實現農業的專業化、規?;洜I,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和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在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繁榮農村經濟以及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大事來抓。
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市場為導向,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為重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精深加工,創新經營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力爭在較短的時期內,培育一批市場份額大、競爭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全省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在全區市場開拓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今天,在亞歐商博會舉辦“全疆果蔬熱風烘干產品及冷藏設備推介專場會”期間召開座談會,主要目的是貫徹落實自治區推進下半年經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回顧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任務??偟目?,上半年各地州(市)農業產業化部門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社會穩定“三期疊加”等不利影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主食加工業、農產品市場開拓等方面,積極創新工作思路,真抓實干,取得了好成績,有力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為全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了貢獻。
下面,根據會議安排,我就全區農業產業化上半年工作情況做一總結,對下半年的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一、今年上半年工作情況
(一)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上半年,針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機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挑戰,認真調研分析和應對,先后對全區2014年度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發展情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下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情況開展調研,并召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走出去”戰略研究座談會,摸清情況、總結經驗,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南疆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調研,梳理出《南疆農業產業化項目指南》、有關援疆省份和各級各部門支持南疆的政策措施等,向國家和自治區提出加大扶持南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思路、重點和相關政策建議。同時,啟動2016龍頭企業監測和申報工作、自治區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市)評選表彰,開展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監測、申報和數據調查工作。1-6月,全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1710個,比去年同期增加703個;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24.04億元,同比增長13%;訂單帶動農戶186.48萬戶,同比增長11%。
(二)農產品加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大力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全力推進南疆五地州3000座果蔬熱風烘干房和1000座組裝式冷藏庫項目建設。截止7月底,在地州的共同努力下,3000座烘干房已全部建成,冷藏庫建成968座;共烘制各類果蔬4696.22噸,設備、資金已全部到位,人員培訓已全部完成。近期推進的北疆、東疆12個縣市區產地初加工試點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要求地州、縣市區高度重視,確保項目當年建設、當年投產見效,項目主體是縣市,各地州要認真準備,嚴格按要求程序抓緊實施,為明年順利推進該項目打好基礎。深入開展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調研擬定了《關于<維吾爾自治區關于促進主食加工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報告》,推薦4家企業申報“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落實農產品加工稅收優惠政策,認定為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9家。啟動示范性合作社申報工作。1-6月,全區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總產值498.41億元,同比增長9%;實現銷售收入432.56億元,同比增長10%;利潤總額15.58億元,上繳稅金7.61億元,勞動者報酬15.38億元。
農業產業化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摘要:新時代的到來使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加快,形成了規?;?、專業化、市場化、區域化以及信息化的發展新趨勢??茖W的人力資源管理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意義深遠。當前,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牽引,多措并舉培養管理型優秀人才,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回流”,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人力資源;管理
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高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必然選擇,而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質量與速度的關所在。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在新時代中繼續深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引。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其中人力資源管理不善、人才補給不足是限制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宏觀趨勢下,需全面提高人力資源的管理水平,使優質的人力資源不斷向農業農村匯聚。
一、高水平人力資源管理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意義
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抗風險能力。農業產業化發展盡管引進了工業管理的部分模式和理念,但整體而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并受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技術水平等條件制約,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多種不可抗力的干擾。與此同時,市場需求的不穩性與對市場信息的前瞻性預測不夠也為農業產業化發展部埋下了潛在風險。因此,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助于在農業產業化的各個環節實現專業人才的優化配置,補充信息型、管理型、創新型與實踐性人才。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市場分析與拓展能力,避免農民盲目生產、粗放營銷,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抗風險能力。有利于推進區域農業的品牌化發展。區域農業品牌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市場占有率以及社會影響力的農業經營品牌的總和。塑造區域產業品牌的關鍵在于優質的產品供應、精細化的加工、精準的市場對接、科學的營銷方案及完善的售后保障。高水平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養,使更多知識型、技術型和營銷人才融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有機產品研發、食品加工包裝、市場渠道拓展等技術水平,進一步為塑造農業品牌與打開市場影響力創造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完善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農村人才結構。多年來,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人才結構單一的問題,在生產一線的農民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人力資源,而技術型、管理型及銷售類人才主要集中在區域龍頭企業之中,在缺乏專業知識和經營指導的情況下,農民在生產和產品營銷過程中身兼數職。與此同時,人才流失與人才引進乏力也是多年來農村產業化發展的掣肘難題。隨著農村精英人才不斷向城市流動,“空心村”現象進一步加劇?!翱招拇濉钡某霈F在客觀上反應了農村人力資源流失的現狀,也加劇了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人才結構的單一化。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實現利益共享。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科學配置人力資源有利于為農業生產和營銷環節補給技術、教育、管理等多種類型的人才,為農民的生產和創業提供專業化的指導。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農民在科學文化及職業技術教育中不斷提高文化素養,更加充分地融入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使機械化、自動化及電子商務的發展實踐更容易獲得農民的支持,助推產業化發展規劃的全面推廣。進一步改變一家一戶式的生產和營銷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的連續作業,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發展,弱化自然條件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影響。與此同時,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使區域內的一二三產業的人力資源實現合理流動,促進多產業的融合發展,建立利益鏈接機制,實現區域利益的共享。
二、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的現實問題
扶持農業產業化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市政府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做好市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的申報、實施工作,特制定并立項指南。
一、指導思想
按照中央和市政府關于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方針政策和郊區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明確市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的總體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
二、支持原則
(一)能夠帶動農民增收。申請市財政扶持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必須對農民增收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二)能夠促進農業規?;洜I和機制創新。申請市財政扶持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必須是有基礎、有特色、有優勢、有前景的項目,必須在調整農業結構、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組織化程度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區農業經營機制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依托,以農戶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聯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牽動農村發展全局,對解決“三農”問題意義重大。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一、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狀況
近年來,區積極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搶抓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機遇,以突破發展為主題,以破解“三農”難題為目標,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較為豐富的農特產品優勢,大力實施“生態立區、產業富區、科教興區”戰略,不斷培育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通過幾年的努力,全區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產業基地和規模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區發展中藥材10.1萬畝、蔬菜8.5萬畝、烤煙5500畝、林果78萬畝、食用菌500萬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種植9萬畝。先后建成了劉灣中藥材示范園、楊峪河丹參、張村桔梗、孝義黃芩、大荊西洋百合等25個藥源基地;劉灣、陳塬、沙河子、大趙峪等6個蔬菜基地;腰市、蒲峪等4個烤煙基地;三岔河、陳塬、沙河子、孝義等36個林果業基地,以及黑龍口秦嶺鋪、孝義甘河、沙河子柴灣、大荊孟村等23個畜禽養殖示范小區,發展養殖大戶297戶。其中丹參基地順利通過國家GAP認證,劉灣大蒜、沙河子胡蘿卜、黑龍口生豬等17個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12個農畜產品分別通過省級以上無公害認定和認證。全區初步形成了“東藥、南菌、西牧、北煙、城郊菜”的產業發展格局,“天麻”、“孝義柿餅”、“黑龍口豆腐”、“白條肉”等一批農產品已在省內外形成了一定品牌效應。發展核桃協會、中藥材協會、畜禽養殖業協會、蠶桑協會等各類經濟合作組織58個,吸納會員2300人,擁有固定資產1230萬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發展,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及全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5.12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農業生產總值達到7.79億元,同比增長17.5%;地方財政收入4258萬元,同比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70元,同比增長8.2%。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區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主導產業的培植壯大,帶動了農民收入的明顯增長。但是,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尚處于初始階段,由于基礎差、起步慢,發展不均衡,在工作中,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認識不到位,市場化經營理念還有待加強。受傳統思想定位影響,一些干部群眾對發展農業產業和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片面地停留在壓糧擴經的“平面調整”上,對農業產業化缺乏一種長期性、系統性的認識,市場化經營理念差,致使產業開發步伐不快,產業化程度不高。
地方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休閑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休閑旅游將成為一種時尚,休閑農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闡述休閑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及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必要性的基礎上,對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加快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若干建議,旨在為江西省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人均耕地僅有1.4畝,不到世界水平的40%。全國農村有2.4億農戶,戶均耕地不到半公頃。經營規模小,效益低。美國一個農民可以養94個城里人,我們僅能養4個人。由于農業的小規模經營,農民要增收,必然導致兼業化,農村從事非農業勞力已超過50%;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房地產開發的力度加大,人均耕地在逐漸“縮水”等等給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難題。為此,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農業向“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三高農業轉型迫在眉睫。休閑農業的出現為農業的轉型指出了方向,也拓展了旅游業的內涵。其產業化發展必然提升農村區域經濟競爭力,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推動新農村建設。
一、休閑農業產業化概述
(一)休閑農業產業化概念
旅游產業化是指以旅游核心產業為龍頭,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推進現代化、國際化、規?;褪袌龌M而形成現代旅游產業的產業集群化的過程。旅游產業化是現代旅游業的基本業態,也是旅游產業化的動態發展行為,即由初級產業向高級產業發展,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進軍的產業進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