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程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1:36: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工程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工程論文

農業工程研究論文

[摘要]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沖積加快,大規模的圍墾工程相當密集且處于無序化狀態。雖然增加了耕地,卻使珠江水系的水利形勢惡化;廣東地方當局為此不得不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在南海、順德的低洼地因水患加劇,采用了具有防澇作用的基塘工程。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圍墾工程、基塘工程與水利工程和珠三角的水患有密切關聯;并對今后珠江三角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圍墾工程;水利工程;基塘工程;生態平衡

一、前言

珠江三角洲不象長江、黃河三角洲那樣是單一河流沖積而成,而是由西、北、東江三條河流沖積形成的復合狀態的三角洲。平原原為漏斗狀的古海灣,珠江水系夾帶著上游大量的泥沙,由于潮水的頂托作用在珠江口沉積下來,逐漸形成沙洲或沙坦。沉積方式有海灣回流處的淤積發育,沿河岸發育,沿島嶼臺地發育,以及兩主流之間發育等類型。最后形成平原上河水縱橫交錯、糾纏復雜的狀態。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開發的歷史,就是當地人民與水爭地的歷史。他們運用圍海工程改變了珠江平原自然沖積的狀態,使滄海變成良田;為了與洪水、潮水作斗爭,他們不斷地修筑水利工程,捍衛民居田土;他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塘生產系統。

農業工程是對農業資源的開發與對農業環境的改變,它不是單家獨戶的農戶行為,而是

有目的、有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農業生產活動。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圍墾活動,水利設施的興建與維護,連片基塘區的出現都有這樣的特征,可稱之為三大類型的農業工程。

查看全文

農業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摘要:目前,部分農業院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弱,創新精神不足。該文結合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特色學科,在長期從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科研實踐案例研究得出四種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指出針對農村市場需要、瞄準地方產業背景、征集企業需求、依托農業工程特色學科等進行科研實踐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在科研實踐的帶動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科研反哺教學,促進了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關鍵詞:農業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自主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2009年起,我國大規模推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近年來專碩數量顯著增長。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專碩招生數占研究生招生總數的58.5%[1-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為了培養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3-4]。在專碩培養模式方面,諶炎輝等[5]提出依托地方產業背景,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與實踐體系、雙導師合作指導機制以及研究生學位論文形式改革等方面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李鋼等[6]提出一條多元協同、內外整合、優勢互補、學研融合的優質育人路徑;孫付春等[7]提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重點培養專業碩士的實踐創新能力;席文奎等[8]對石油高等院校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培養綜合改革思路與措施進行了闡述與分析;田勇[9]分析了國家大力發展專業碩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具體的發展思路;蘇俊宏等[10]探索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項目牽引、科研賦能、課程改革”培養模式,指出科研反哺教學可以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國農業大學的張學敏等[11]分析了我國涉農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困境,提出“三位一體”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然而,由于長期受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影響,部分院校的專碩培養模式沿用學碩培養模式,沒有突出實踐性、應用性的專碩培養要求。農業院校學生創新的主動性不強、自信心不足,學校的創新氛圍也不夠濃厚。針對上述問題,筆者結合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特色學科的特點和多種農業裝備研發項目,圍繞如何通過科研實踐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開展了大量研究,形成四種特色案例,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精細化。

1農業院??蒲袑嵺`特色案例探索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2],但農業院校研究生參與科研實踐較少,對科研項目的研究過程缺乏了解。因此,亟須改革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更多的科研實踐案例,擴展研究生培養模式。河南是農業大省,我們發揮農業院校工科技術優勢,在各種科研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下四種特色案例:

1.1針對農村市場需要,參與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研究生創新積極性

查看全文

農業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實踐分析

摘要:畢業設計是農業工程類專業“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以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從畢業設計的時間、選題形式、團隊配置、設計內容、過程檢查、答辯形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并且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業工程類專業20和2020屆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農業工程;畢業設計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并迅速組織研討,我國工程教育翻開了新工科建設的新篇章。農業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工程類專業是工程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相互滲透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農業工程類專業理所當然的成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改革的排頭兵。畢業設計是高?!靶鹿た啤苯ㄔO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保證,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一、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時間基本都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對于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大部分為涉農領域,工程設計之后驗證性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而農作物的生長、收獲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畢業設計時間固定化,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的實際需求。應根據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適當調整畢業設計時間,以滿足涉農類畢業設計的需求。另外,農業工程類專業第四學年第一學期較前三學年的課程學習任務偏少,對于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做一些適合秋季或對季節性要求不高的畢業設計題目,第二學期在簽約企業或相關企業集中進行畢業實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畢業設計選題形式個性化

查看全文

CNKI期刊文獻計量分析

1材料與方法

以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源,在數據庫期刊高級檢索口選擇檢索條件為“主題”,檢索詞采用“降解地膜”,時間跨度不限,檢索時間為2018年7月30日,導出文獻格式自定義全選獲取作者、機構、年份等信息,將檢索結果導入Excel軟件,在人工檢查和糾錯的基礎上,剔除科普報道、人物傳記及信息簡訊等非論文型數據,獲得降解地膜研究有效文獻。采用文獻計量的基本方法,利用Excel軟件從文獻年際數量、研究區域、載文期刊、研究作者、發文機構、研究關鍵詞等方面對降解地膜研究文獻進行整理與統計。

2結果與分析

2.1發文趨勢分析。論文的發表量與年代分布情況可以反映該領域理論研究的歷史發展軌跡[16],一時期論文數量的增加速度和數量,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這一領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和發展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研究者和實踐者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17]。從圖1看出,1987—2018年32年期間,國內首次發表降解地膜領域的文獻為1987年,次年為空白年份,隨后年份年發文量在1~60篇之間波動,至2018年7月30日,共發表降解地膜研究文獻389篇。根據其年份分布特點,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87—2009年23年期間,檢索到的文獻只有109篇,占文獻總量的28%,年均發文量為4.8篇。此期間降解地膜研究忽冷忽熱,其中,1997、2004、2008年這3年降解地膜的研究分別達到一個小高峰,文章數量分別達到10、10、11篇,其余年份文獻數量在0~8篇之間起伏不定。2005年是降解地膜研究的低谷期,僅出現了1篇論文。這一階段,降解地膜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相關研究比較零散,研究處于較低水平,可視為緩慢發展期。2010—2018年9年期間,降解地膜研究文獻數量增長較快,2010年僅為13篇,2017年已達到60篇,檢索到的文獻數量達280篇,占文獻總量的72%,可以說超過2/3的降解地膜論文都是近10年產出的。這一階段,降解地膜研究開始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可視為快速發展期。分析表明,國內降解地膜的文獻數量總體偏少,但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隨著國家對農業資源環境領域的重視,可以預測未來降解地膜將成為熱點研究領域。2.2研究區域分布。第一研究機構按地區統計結果表明(表1),389篇降解地膜文獻廣泛分布在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數量為1~62篇不等。新疆、甘肅、山東是降解地膜研究靠前的3個地區,文獻量依次為62、38、1篇,分別占文獻總量的15.94%、9.77%、7.97%。這些地區分別大面積種植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對土壤水溫的需求較強,地膜使用量、覆蓋面積和使用強度在國內均排在前列,地膜殘留量也較高,因而對應用降解地膜的需求也較為突出。云南、北京、廣東是緊隨其后的3個地區,文獻量依次為29、29、20篇,分別占文獻總量的7.46%、7.46%、5.14%。云南、廣東分別種植煙草、甘蔗等作物,地膜使用較為廣泛,對降解地膜的研究也較為迫切;北京在降解地膜研究方面占有一定優勢,這可能是由于從事降解地膜的農業高等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及行政管理單位等比較集中于此的原因。2.3載文期刊分析。從統計情況看,檢索到的389篇降解地膜文獻分別刊載在175種期刊上,平均每種期刊發文2.22篇,國家期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地方雜志等均有刊載,說明降解地膜的情報源分布較為廣泛,其研究已占有一定地位。根據布拉德福定律的區域分析方法[10],將每種期刊刊載的降解地膜文獻數量進行整理,按照核心區、相關區和離散區大致占所有文獻總量1/3的原則來劃分期刊。核心區為發文5篇及以上的期刊共20種,文獻總數148篇;相關區為發文2~4篇的期刊共53種,文獻總數139篇;離散區為發文1篇的期刊共102種,文獻總數102篇,據此列出降解地膜研究文獻離散狀況(表2)。分析表明,核心區期刊種類占期刊種類總量的11.43%,載文量占文獻總量的38.05%,這一結果與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的核心區期刊刊載的文獻量要占論文總量的1/3大致靠近;相關區期刊種類占期刊種類總量的30.29%,載文量占文獻總量的35.73%;離散區期刊種類占期刊種類總量的58.29%,載文量占文獻總量的26.22%。核心區、相關區、離散區3個區發文密度依次為7.40、2.62、1種/篇,核心區發文密度明顯集中。20種核心區期刊分析表明(表3),載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有2種,分別是《中國農學通報》17篇、《現代農業科技》13篇,其余20種期刊為《新疆農業科學》《農業環境科學學報》《塑料科技》《中國棉花》等,載文量在5~9篇之間不等,這些期刊可作為查閱降解地膜文獻資料的主要信息源。期刊復合影響因子(IF)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18]。20種核心區期刊的IF都較低,平均IF僅為0.732。IF≥1的期刊有4種,僅占核心區20種期刊數量的20%,分別是《農業工程學報》(IF=3.118)、《干旱地區農業研究》(IF=1.420)、《中國農業大學學報》(IF=1.367)、《農業環境科學學報》(IF=2.218);這4種期刊載文量共計28篇,僅占核心區20種期刊的總載文量148篇的18.92%。分析表明,降解地膜研究文章水平總體較低,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2.4核心作者分析。從整理情況看,389篇文獻按第一作者統計共有325人,其中發文1篇的作者281人,2~3篇的作者37人,4篇以上的作者7人,分別占總數的86.46%、11.39%和2.15%。核心作者是某研究領域的引導者和推動者,其研究水平和思想觀點對該領域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可從發文量來評價核心作者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核心作者以普賴斯定律來確定,如式(1)所示[19]。(1)m為核心作者的最低論文數,Nmax為統計年限中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對檢索到的文獻按第一作者進行統計(表4),最多的作者是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申麗霞,其發文量為5篇,即Nmax=5。將Nmax=5代入公式,得m=2.24,取m=3,即數在3篇及其以上的可列為核心作者。通過統計得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共有12位,共44篇,占文獻總量的11.31%,與核心作者發文量應占發文總量20%的下限相比,該比例明顯偏低。分析表明,近年來降解地膜領域研究人員分布還比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研究群,且僅有個別作者對自己的研究主題進行了跟蹤研究,核心作者不突出。2.5主要研究機構分析。研究機構是作者進行學術研究的依托,為學者研究提供了基本科研平臺,尤其是核心研究機構及其動向更成為學者研究的風標[20]。從對第一研究機構降解地膜數量的排序情況(表5)可看出,發表4篇以上文獻的機構主要集中在7家,分別是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11篇(2.83%)、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10篇(2.57%)、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8篇(2.06%)、太原理工大學水利工程與工程學院7篇(1.80%)、內蒙古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建筑工程學院6篇(1.54%)、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究所5篇(1.29%)、新疆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4篇(1.02%)。這些機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降解地膜在玉米等糧食作物、棉花等經濟作物、高粱等飼草作物上的應用效果,考察的大多是降解地膜應用后土壤環境的水熱效應及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少量研究內容涉及到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個別研究涉及到降解地膜的一般理論綜述。分析表明,農業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是從事降解地膜研究的2類主要機構,是降解地膜領域研究中的核心和中堅力量,且這些機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解地膜的田間應用。此外,近年來降解地膜研究領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極大重視,作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相關政策的制定以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等項目的實施單位,也參與了降解地膜領域的研究,新疆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作為政府農牧部門單位在文獻數量排名靠前的第一研究機構中出現,也佐證了這一趨勢,凸顯了研發降解地膜旨在防控農業環境污染的初衷要義。在文獻整理過程中還發現,從研究機構合作情況來看,降解地膜研究領域教學、科研與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較多,地膜生產企業參與的極少,僅有山東地區的山東天壯環??萍加邢薰镜葌€別企業參與了一些研究,這是今后需要投入研發力量和鼓勵支持的領域。2.6高被引論文分析。引用頻次反映文獻的參考和應用價值等,被引用頻次越多,說明本論文對學術研究及交流所起的影響就越大[21]。本文將被引次數在70次以上的論文視為高被引文章,共有9篇文章,總被引次數為841次(表6)。這9篇文獻分布在《農業工程學報》等8種期刊上,均由核心期刊刊載。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是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申麗霞于2011年發表在《農業工程學報》上的論文《可降解地膜對土壤、溫度水分及玉米生長發育的影響》,被引頻次為119次;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呂江南于2007年發表在《中國麻業科學》上的論文《農用薄膜應用現狀及可降解農膜研究進展》、西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黎先發于2004年發表在《塑料》上的論文《可降解地膜材料研究現狀與進展》,被引頻次均為112次,其余論文被引頻次介于70~95次之間。由于文獻的引用有滯后性,這9篇引用頻次最高的文章都發表于2012年之前,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7關鍵詞詞頻分析。關鍵詞是作者從高度概括的角度提出的一組反映文獻核心內容的科技詞匯,關鍵詞統計分析的目的在于尋找科學研究趨勢,幫助研究者快速掌握科研動態[22]。詞頻分析法是利用可以解釋或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在某一研究領域文獻中出現的頻次高低,來確定該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的文獻計量方法[23]。統計數據表明,389篇降解地膜研究文獻共出現關鍵詞677個,出現頻次1737次。剔除與檢索主題重復的“可降解地膜”“降解膜”“崩壞地膜”等顯而易見沒有分析意義的關鍵詞,列出詞頻出現在10次以上的高頻關鍵詞(圖2)。由其分布圖可看出,根據其研究角度,大致可分為降解地膜類型、降解地膜應用作物和降解地膜研究指標3大類研究熱點。從降解地膜類型關鍵詞看,“生物降解地膜”共在36篇文獻中出現,“生物降解膜”“生物降解”“光降解”在19篇文獻中出現,“光降解地膜”在11篇文獻中出現,“雙降解地膜”共在13篇文獻中出現,可見降解地膜類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型降解型、光降解型及雙降解型,且以生物降解型為主;從應用作物關鍵詞看,“玉米”共在60篇文獻中出現,“棉花”共在32篇文獻中出現,“烤煙”共在16篇文獻中出現,“甘蔗”共在12篇文獻中出現,“馬鈴薯”“花生”各在11篇文獻中出現,可見降解地膜的主要應用作物為玉米、棉花、烤煙、甘蔗、馬鈴薯和花生;從研究指標看,“產量”共在61篇文獻中出現,“土壤溫度”共在37篇文獻中出現,“土壤水分”共在25篇文獻中出現,可見降解地膜研究指標主要集中在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及作物產量3個方面。從高頻關鍵詞的分布可以看出研究的熱點,而低頻關鍵詞中則可能包括創新點[22-23]。限于篇幅,詞頻出現在10次以下的關鍵詞沒有列出,從其分布可知,“降解率”在8篇文獻中出現,“降解性能”在7篇文獻中出現,“環?!痹?篇文獻中出現,“降解產物”“工藝”各在2篇文獻中出現,“安全期”“可控性”各在1篇文獻中出現,這些關鍵詞恰恰是評價某種降解地膜產品成熟與否的關鍵指標,應在今后研究中予以注重和加強。

3結論

1987年以來32年間降解地膜研究領域共發表文獻389篇,前23年期間降解地膜研究忽冷忽熱,可視為緩慢發展期。近10年來其速度和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可視為快速發展期;全國各地對降解地膜均有一定研究,新疆、甘肅、山東等地膜應用廣泛的地區是降解地膜田間應用研究靠前的3個地區,應用作物涉及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甘蔗、烤煙等經濟作物;降解地膜文獻分別刊載在175種期刊上,《中國農學通報》《現代農業科技》等22種期刊是核心區期刊,降解地膜研究文獻的水平總體還較低;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農業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是從事降解地膜研究的2類主要機構,研究主要集中在田間應用方面。教學、科研與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較多,地膜生產企業參與的極少;申麗霞、嚴昌榮等是降解地膜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該領域的研究人員還比較分散,領軍人物比較匱乏;降解地膜被引次數70次以上的9篇高被引文章分布在《農業工程學報》等8種期刊上,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是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申麗霞于2011年發表在《農業工程學報》上的論文《可降解地膜對土壤、溫度水分及玉米生長發育的影響》;降解地膜類型研究、應用作物研究和水熱變化、產量效益等指標研究是降解地膜研究的3類主要內容,分別涉及“生物降解”“玉米”“土壤水分”等關鍵詞,而降解地膜制造工藝、環境評價等方面涉及的關鍵詞,如“可控性”“安全性”等較少甚至缺乏。

查看全文

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探索

摘要:畢業設計是農業工程類專業“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以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從畢業設計的時間、選題形式、團隊配置、設計內容、過程檢查、答辯形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并且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業工程類專業20和2020屆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農業工程;畢業設計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并迅速組織研討,我國工程教育翻開了新工科建設的新篇章。農業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工程類專業是工程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相互滲透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農業工程類專業理所當然的成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改革的排頭兵。畢業設計是高校“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保證,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一、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時間基本都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對于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大部分為涉農領域,工程設計之后驗證性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而農作物的生長、收獲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畢業設計時間固定化,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的實際需求。應根據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適當調整畢業設計時間,以滿足涉農類畢業設計的需求。另外,農業工程類專業第四學年第一學期較前三學年的課程學習任務偏少,對于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做一些適合秋季或對季節性要求不高的畢業設計題目,第二學期在簽約企業或相關企業集中進行畢業實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畢業設計選題形式個性化

查看全文

職稱評審條件須知

2018年職稱評審條件主要的有:學歷要求、工作業績、業績成果、論文著作等要求,對于一些不滿足學歷要求的人員可以選擇破格事項來進行職稱的評審晉升。以下是對于2018年職稱評審中要掌握的主要信息的介紹。

一、學歷條件

獲大學本科畢業以上學歷,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取得高級職稱(高級農藝師、高級農經師、高級畜牧師、高級獸醫師、高級農業工程師、高級水產工程師)任職資格5年以上。

二、專業技術工作經歷(能力)條件

取得高級職稱任職資格后,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二條:

(一)提出過有重要學術和實用意義的推廣課題,在推廣技術前沿進行開創性的工作;

查看全文

農業研究員評定條件

農業研究員相當于正高級職稱級別,是農業職稱級別中的最高級別,職稱級別對應分別是研究員(初級),助理研究員(中級),副研究員(副高),研究員(正高),農業研究員通常是在一些農業科研機構中從事科研工作的專業人員,這些研究員通常參與并完成國家重要科研任務。

學歷、資歷條件

獲大學本科畢業以上學歷,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取得高級職稱(高級農藝師、高級農經師、高級畜牧師、高級獸醫師、高級農業工程師、高級水產工程師)任職資格5年以上。

專業技術工作經歷(能力)條件

取得高級職稱任職資格后,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二條:

(一)提出過有重要學術和實用意義的推廣課題,在推廣技術前沿進行開創性的工作;

查看全文

農業與技術雜志征稿啟事

《農業與技術》雜志創刊于1980年,由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農業與技術雜志社編輯出版的國家級農業綜合性刊物。本刊國內統一刊號:CN22—1159/S,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962X,廣告經營許可證:吉工商廣字01028。

主要欄目

農業科學:生物技術、土壤肥料、農業氣象、農史研究、生態農業、貯藏與加工、農藝科學農業工程:農業科技、農業機械、設施農業、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水土保持、信息與工程

林業科學:綠化建設、栽培育苗、林政管理、森林經營、病蟲害防治

種植科學:蔬菜園藝、植??v論、種業天地、農藥科學、試驗研究、育種栽培、土壤肥料畜牧科學:動物科學、疾病防治、養殖與增殖、飼養管理、畜產品加工、畜牧研究

水產科學:漁業研究、水產管理、水產養殖、漁業行政、飼料與營養園林園藝:果植栽培、品種資源、園藝研究、園林花卉、景觀設計三農論壇:新農村建設、農產經濟

查看全文

農田水利技術交流回眸與展望

摘要:回顧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交流的發展歷程,展現了海峽兩岸近20年交流的豐碩成果,展望了今后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交流的美好前景。

關鍵詞: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交流

1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交流回顧

1996年,中國水利學會農村水利專業委員會和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首次會面,共同達成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交流意向,開啟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交流的篇章。至今,海峽兩岸已經先后共同舉辦了13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組織了17次兩岸農田水利技術考察、參訪活動,兩岸農田水利專家和工作人員1211人參加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交流。兩岸交流有力地加強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事業發展,提升了兩岸農田水利技術及農業生產,促進了兩岸農田水利業務的相互了解,更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親情融洽,共同推動了兩岸農田水利的發展。

1.1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

近20年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交流的內容在不斷豐富,涉及農田水利灌排與節水灌溉的規劃、法規政策、建設管理、改革創新和工程運營,以及農田水利現代化和關鍵技術、農村生態環境等。1997年10月召開了第一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議題為農田水利管理、農田水利重點技術和農田水利發展趨勢等。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以李總集為團長一行23人來大陸成都參加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44篇。研討會后,臺灣考察團一行對四川都江堰、長江三峽、葛洲壩等著名水利工程進行了參訪。1999年5月召開了第二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議題為農田水利組織及營運、農業灌溉制度與管理和節水灌溉技術等。大陸水利專家考察團以馮廣志為團長一行15人赴臺灣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30篇。研討會后,大陸考察團一行對鹿野大圳、明德水庫、烏頭山水庫進行了考察,同時對臺灣臺東農田水利會、苗栗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等水利會進行了參訪。2000年11月召開了第三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主題為水稻節水灌溉技術、水稻灌溉管理、農村水利現代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以李總集為團長一行29人來廣西桂林參加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32篇。研討會后,臺灣考察團一行對廣西桂林灌溉實驗中心站、靈渠,云南大理洱海灌區的茈碧湖水庫、石嶺泵站,麗江縣白沙鄉節水增效灌溉示范項目,石林縣黑龍潭水庫、維則供水工程等進行了考察。2002年5月召開了第四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議題為用水者參與灌溉管理、農田水利設施現代化工程和如何加強農業水資源調配等。大陸水利專家考察團以姜開鵬為團長一行22人赴臺灣南投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28篇。研討會后,大陸考察團一行對烏頭山水庫、六甲工作站等工程進行了考察,同時對臺灣高雄農田水利會、屏東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桃園農田水利會、新竹農田水利會、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等水利會進行了參訪。2004年6月召開了第五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主題為灌區管理組織體制與改革、農民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灌區信息化建設與水管理等。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以李總集為團長一行26人來北京參加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29篇。研討會后,臺灣考察團一行考察了北京懷柔節水灌溉工程、翠湖濕地公園建設,赴新疆兵團對石河子墾區、呂吉州三屯河節水灌溉工程、喀什市疏附縣農民用水者協會、吐魯番市坎兒井等工程進行了考察;赴甘肅省對景電灌區信息化建設進行了考察。2007年1月召開了第六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議題為農田水利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農業水權轉讓等。大陸水利專家考察團以吳守信為團長一行19人赴臺灣南投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24篇。研討會后,大陸考察團一行對白冷圳倒虹吸工程、烏山頭水庫、渠道系統、設施農業等工程進行了考察,同時對新竹、嘉南、云林、臺中、七星、塯公、桃園、宜蘭8個農田水利會、農田水利會聯合會、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進行了參訪。2007年12月召開了第七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議題有農村水利投入政策與管理方式、農村水利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農田灌溉用水與水環境等。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以黃炳煌為團長一行22人來湖北武漢參加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32篇。研討會后,臺灣考察團一行考察了湖北省水利廳節水灌溉示范基地、樊口泵站和福建省東張水庫和水庫供水廠、山美灌區等水利工程。2010年7月召開了第八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為節水灌溉與新農村建設。大陸水利專家考察團以王曉東為團長一行16人赴臺灣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22篇。研討會后,大陸考察團一行對臺灣農田水利聯合會、七星、花蓮、臺東、嘉南、新竹、瑠公、石門,臺灣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及所轄的農田水利工程、渠道生態工程、噴微灌工程、渠道綠美化工程等進行了參訪考察。2011年12月召開了第九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主題為農田水利現代化。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以楊明風為團長一行24人來北京參加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27篇。研討會后,臺灣考察團一行對淮河水利委員會進行了參訪,對茨淮新河灌區、蚌埠閘等工程進行考察,參觀了中國水利博物館。2013年3月召開了第十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為節水灌溉與信息化建設。大陸水利專家考察團以趙樂詩為團長一行10人赴臺灣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10篇。研討會后,大陸考察團先后拜訪了嘉南、云林、南投、新竹、七星、桃園等6個農田水利會和臺灣農田水利聯合會、農業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關水利會下屬的基層工作站,實地考察了節水灌溉設施、水利會信息化建設、農村生態工程、水庫等工程并進行了交流和座談。2013年11月召開了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主題為農村水利現代化。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以莊玉光為團長一行17人來廣東廣州參加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36篇。研討會后,臺灣考察團赴廣東、廣西兩省進行了為期7天的考察活動??疾靾F參觀了廣州市增城市小樓鎮農田水利工程、東境村污水處理站、初溪攔河壩水利樞紐、增江畫廊、掛綠湖等項目。2014年9月召開了第十二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為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大陸水利專家考察團以鄧少波為團長一行18人赴臺灣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30篇。研討會后,大陸農田水利代表團參訪了臺灣石門水庫、烏山頭水庫、新竹農田水利會、七星農田水利會、石門農田水利會-干線工作站等9個機構,實地考察了多處農田水利工程,召開了5次座談會。2015年9月召開了第十三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技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主題為節水灌溉技術。臺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以林文瑞為團長一行17人來重慶參加研討會,會議共收集論文38篇。研討會后,臺灣考察團參觀了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參訪了湖北省東風灌區東風三干渠農民用水者協會,與農民用水者協會進行了座談。與湖南省水利廳、湖南省張家界市水利局進行了生態水利建設的座談會。

查看全文

中級農藝師多久能評高級

一般來說在獲得大學本科畢業以上學歷,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取得任職資格5年以上才可進行評審高級農藝師。對于在評審高級農藝師時要注意的問題主要為:專業能力、工作業績、論文著作等這些事項。

一、專業能力要求

在專業能力上一般要求:參加完成國家、省(部)級攻關項目或重點科研項目課題的研究或是有關作為主持或主要參加者,制定本部門或本地區范圍內的農業生產、試驗示范、技術推廣等方面的規劃4項以上等等這些事項要求。

二、工作業績要求

早工作業績上一般要求從事農經管理工作,對本專業有獨到見解,提出有較高價值的建議,對全省農經工作有重大指導作用,產生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附省級業務主管部門證明)或者是有關作為主持或主要參加者,完成推廣農業新產品、新科技2項以上,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市級以上業務主管部門鑒定)等等這些事項。

三、論文著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