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概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17:03: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設計概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設計概論論文

旅游學概論課改研究綜述

一、背景

西方國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經歷“先有現象,再有研究,進而有教育”的常規發展過程。在中國,旅游業、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幾乎是同步發展的,這種特殊的發展歷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試錯的過程。旅游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從爭論不斷到走向成熟,最終地位得以確立,旅游管理專業也被確定為管理學之下的二級學科?!奥糜螌W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產生時間早,使用范圍廣,是該專業的入門級課程[2]。旅游課程質量影響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涉及該門課程的教改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課程建設的來龍去脈,對于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二、研究進展

旅游學科理論指導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發展完善旅游學科理論,因此,旅游學科理論在高校旅游專業教學以及旅游產業發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學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入門級課程,隨著旅游學科知識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也漸趨成熟。從目前全國各類旅游院校開設這門課程所使用的相關教材來看,它承擔著旅游專業理論基礎教學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學概論”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期刊文獻340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14篇;與該課程相關的教學改革文獻共計137篇,其中包括3篇碩士學位論文。對它們進行了如下梳理:首先,從研究文獻的整體來看,呈現出從初期探索到不斷發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趨勢。圖1為1995年至2021年間發表的137篇教學改革相關論文。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學概論學習要點》,2008年以來達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別發表有3篇和2篇論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獻數量都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發表18篇相關課改論文,可見該課程的教學探究保持著與旅游學科同步發展的節奏,受關注度明顯提升。其次,從文獻研究的分布區域來看,呈現出由北向南、由東向西擴展的態勢。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探討首先誕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緊接著是河南、湖南、東北三省、貴州、海南、江蘇、江西、山東、四川、重慶等地,而西部地區的相關研究較少。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影響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更需要高素質旅游專業隊伍和旅游研究理論的科學指導。2021年,中央出臺《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將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框架下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從文獻研究的內容來看,呈現由點及面不斷完善的趨勢。早在1981年就有論文探討旅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可見當時對于建立學科的認識還很模糊,而學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理論和方法,早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一直處于爭論狀態。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探討始于1995年;1999年發表有兩篇相關論文,分別是《旅游學概論課程教材內容改革的探索》(郭偉)和《旅游學概論教學內容的合理架構》(張曉慧);2005年,《旅游學概論教材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其合理架構的建立》(陶衛寧)發表。以上時期課程教學的重點還是探討課程應該講什么。由此看出,該課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學內容的探索為主。2006年是該學科論文發表的轉折年,該年共發表相關論文3篇,分別是《論高職高專旅游學教材體系建構的幾個問題》(關德富)、《“旅游學概論”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幾個問題》和《“旅游學概論”課程應用成功“五步”教學法實踐》??梢钥闯?,課改開始關注教學方法,并且有更具體的指向,即針對高職高專層次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這也說明對教學方法的探討最先開始于高職高專層次。2007年共發表相關論文4篇,對教學方法的改進開始關注本科教學層次,《實用性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的創新研究——“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啟示》(黃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論文有探討教材改革的,也有開始關注中職層次教學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該學科論文多產的一年,共有10篇論文發表,課程改革的討論方向已完全轉到了教學方法上,有對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辯論賽、小組討論、現場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式教學、專題講座、新聞播報、小組匯報等的引入,對方法論的探討越來越多元化,同時也開始關注對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改革,如建議修改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等,對學生實施過程性考核、構建多角度評價機制等。近幾年,隨著網絡教學、慕課、精品課程建設等教學新環境的出現,部分課程改革論文也提出倡導電子課件、微課、學習通、雨課堂等現代教學設備設施的應用。新的教學理念,如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課中、課后聯動教學等也陸續被引入課程設計中,從而拓展了課程教學的場域,延伸了教學的課時[3]。其中,《高職專業基礎課程浸潤式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以“旅游學概論”為例》的發表,標志著有關該課程的思政研究開始出現。由此看出,近10年課改論文側重于理念的指導、學情的關注、師資的優化以及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從文獻研究的模式來看,呈現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轉變趨勢,并且越來越關注時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論文談理念和思路的較多,對具體建設路徑提及較少,指導性、操作性不強,幾乎沒有突破傳統的研究范式,承襲性較強。之后的課改論文更注重具體的操作和應用層面。如眾多學者將“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材內容體系進行重構,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與基礎三大板塊在內的課程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又在三大板塊內容的基礎上依據職業崗位需求,設計出實踐項目來實現課程的實踐和應用性目標,將理論和項目任務聯系起來,成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對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探討也很具體,對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體說明,教學指導性越來越強。

三、研究綜述

文獻中體現出的豐碩成果,可以為今后的課程教學提供很好的支撐和指導,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大部分論文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深入探討有限,雖對評價機制進行了全面探討,但以學生產出為導向的成果性探討有限,學生學習成果所對應的指標體系不明確,量化的結果少之又少,對支撐專業認可度,尤其是對學生的就業率和升學率,缺乏實證案例支撐。第二,課程思政的研究已經很多,且具有明顯地域性特色,盡管有些課程思政論文已經具體研究到如何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但設計實踐內容時又大多帶有地域特色,操作起來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適合自身教學的思政案例,打造適合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學的思政案例庫來提升教學質量,助力振興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門課程沒有嚴格區分不同教育層次的教學。《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與高職的區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旅游學概論”課程為例》一文關注了同一門課程在不同教育層次上的教學區別,在該文發表之后再沒有相關研究。關于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應用性探討主要集中在高職高專層面,針對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應用性研究相對較少。中職、高職高專、本科課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適用,學習能力的層次區分度不大,這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本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的尷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我國旅游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也是為旅游研究儲備力量,要求學生具備初步的旅游科學研究能力,從而體現出本科層次與高職層次的差異性。所以,本科層次課程內容中的任務驅動更多應該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為主,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驅動,培養“勞動操作能力”。據“2017年全國旅游教育培訓統計情況”,全國開設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職類旅游專業院校1086所,中等職業院校947所。針對不同辦學層次,同一門課程、相近的課程如何改,改的廣度和深度如何體現,筆者認為是今后應該思考的重點。第四,社會賦予該課程太大的壓力和過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樹木”。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初學者快速認識旅游學,構建初步的旅游學科體系,幫助學生豐富旅游學知識和專業技能,思考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具備一定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如此,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旅游學概論”還承擔著引導學生了解旅游專業,熟悉旅游業今后的發展,培養學生增強專業認可度和滿意度,為今后就業做準備的職能[4]。它本身具有“雙啟”的作用:啟蒙和啟下。一是專業啟蒙,二是開啟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將“旅游學概論”作為后續專業課程的簡介集合,缺乏與后續課程的聯結,缺少縱向備課和課題組構建,往往是把后續課程的任務前置到“旅游學概論”課程中來,滿足該課程應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獻中都提及的項目任務驅動法,在“旅游資源”這部分內容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設計了對旅游資源調查、開發等實踐任務,讓學生學完之后設計線路產品、完成調查報告、規劃方案等,那后續的旅游資源開發和規劃課程又該如何教學來體現其應用性?“旅游學概論”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續課程的教學目標。重視該課程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無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獻中提到建議增加行業觀摩、企業骨干進課堂現身說法等,這樣雖然很好地拉近了學生與行業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同身受地學習,但沒有考慮課時的問題。依據2018年出臺的《旅游管理專業國家標準》,現階段本科教學課時中,專業基礎課程一般控制在48個課時左右,高職和中職的教學課時則更少。面對這樣的實際教學環境,在有限的課時中,是否能完成這么多的實踐任務值得考量;與此同時,學生還要完成調研報告的撰寫等任務,讓剛入校的大學生在一門課程中完成諸多學習任務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驗證。

查看全文

土木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研究論文

摘要:這是一篇土木工程概論論文,本論文主要闡述了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學方法及其團隊考核方面的內容,土木工程概論論文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加深對土木工程的了解和熱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地提高自身素質,并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團隊、考核方式等方面,談了課程建設的思考。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團隊;考核方式

土木工程概論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土木工程專業及土木工程的主要類型,了解土木工程材料、設計及施工的一般概念,認識土木工程的基本建設程序及工程規范的基本輪廓,了解土木工程領域的新技術及發展趨勢。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加深對土木工程的了解和熱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并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為了做好土木工程概論的課程教學,應加強課程建設,以下是幾點思考。

一、教學內容要適應教學對象

教學內容是課程建設的核心,課程內容要有科學性、先進性、趣味性,同時應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知識背景。土木工程概論課程安排在大學教育的第一學期,授課對象是剛剛高中畢業的大學新生,對專業知識完全是未知和茫然的,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專業,激發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學內容既應充分反應專業的主要內容,又應淺顯易懂,并最好結合工程實例來介紹。

二、教學方法應有針對性

查看全文

“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

摘要:文章結合“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經驗與教學思考,指出了教學目標要保證思政目標與課程目標相統一,教學范式從傳統教學模式向因材施教轉變,設立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融合的評價機制。提出以“三貼近”為驅動,營造課程思政生態;以“兩型課堂”為陣地,形成課程思政張力;以“雙向動力機制”為杠桿,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創新方法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國高校的特色,又是辦好我國高校的優勢,高校課程要與思政理論課協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相關研究在近兩年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1],在思政大旗的引領下,廣告專業課程紛紛開始啟動思政建設。

一、廣告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現狀

以“廣告”和“課程思政”為篇名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共查到37篇文獻,其中涉及“廣告學概論”課程的文章僅4篇,從教學研究的角度可見,廣告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查看全文

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論分析

摘要:為提高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供一個理解和討論的參考文本。通過對專業“課程思政”的基本經驗、形態特征、價值本源和標志元素等關鍵性問題的梳理,在“適應-不適應-新的適應”循環往復中,進一步對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的相關結構狀態作出檢視和辨析。搭建起了一個可以理解和討論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澄清思想認識,糾正實踐偏差,深化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教育理論及實踐。

關鍵詞:課程思政;設計概論;建構論;藝術設計專業;基本框架

當前,專業“課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進,逐步深化,加速了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生長。設計概論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入門的核心課程,在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中,始終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德育處于首位,建構高質量的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成為任課教師的一種教育責任與擔當。正本清源,從邏輯上講,設計概論“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思政”,它們在基本經驗、形態特征、價值本源和標志元素等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對其進一步梳理,進行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根據專業“課程思政”的基本經驗,建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專業“課程思政”的普遍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一)專業“課程思政”的普遍經驗。專業“課程思政”在傳播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聚焦用好課堂主渠道、促進教書與育人統一[1]等方面,成為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的范式。設計概論引入“課程思政”,將進一步強化和發揮它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1.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內涵。在“全課程、全員育人”的背景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關乎設計專業基礎理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教育和思政教育,課程目標與原初“純課程”較之,在功能性質、目標任務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設計概論“課程思政”不是要新開設或新增設一門課程,不是在原課程中再附加一章或一節或一段思政教育內容,而是在知識育人基礎上對原課程育人功能的重組重構,包括:(1)深度挖掘蘊涵于原課程中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強化“顯性”(形態特征、標志元素)思政、細化“隱性”(價值本源)思政;“顯性”與“隱性”并重,提升育人能力,形成綜合功效。(2)開辟課程新場域,將課程育人落到實處,形成知識與育人并重,高度契合,從而使“隱性”思政“顯性”化、“顯性”思政“工具”化、“工具”思政“系統”化。2.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意義。它改變了設計概論“學科中心”的課程模式,將專業“課程思政”延伸到設計概論中;它遵循設計概論的特點,將專業“課程思政”的一般原理應用到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建構中;它整合設計概論課程中的各個知識點,突出設計概論課程中專業知識蘊涵的育人價值,特別是整合那些對學生職業道德修養、人文藝術素養等有作全局整體發展意義的知識點。(二)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啟示。專業“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為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提供了可資借鑒和參考的范本。1.理論探索及成果。上海市部分高校深入貫徹和全面落實關于加強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講話,率先推出“全課程育人”方案,從而推動了多地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理論研究的步伐。陸道坤的《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一文,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分工協作作出了明確界定;劉文紅的《新聞傳播課程思政論文集》一書,匯集起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孫在福、豐穎楠、齊海明的《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以〈立體構成〉為例》、以及王計平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研究——以〈環境設計原理〉課程為例》等一些文章,對藝術設計專業一些課程引入“課程思政”進行了詮釋,從中管見其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雛形。遺憾的是,在論及專業“課程思政”大量文獻中,由于研究者各自的任務目標及側重不同,在如何建構某一門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上,并沒有給出更進一步的闡釋。2.實踐經驗及后果。專業“課程思政”從理論到實踐,一些原先隱藏的問題先后顯露出來,認識上的偏差,是將專業“課程思政”概念化和標簽化,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一是負載了一些非“課程思政”本質的內容;二是偏離了專業課程標準和目標;三是削弱了“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和針對性。3.認識成果及啟示。研究文獻的積累,實踐的進一步深化,學術界、教育界逐漸對專業“課程思政”的認識達成共識,“專業知識+思政教育”成為認識成果的“表達式”。通過可復制性,它在部分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得到了固化,在推出的一些精品特色課程中也有相應的體現。主要啟示:(1)在認識上,專業“課程思政”與設計概論“課程思政”這對范疇,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過程,是一個從一般到個別,實現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過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孕育于專業“課程思政”,有其共性,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具有自身的特點,是其個性。(2)在策略上,將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放置到專業“課程思政”中檢視,是一個從“適應”到“不適應”到“新的適應”的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在檢視、辨析中逐步明朗化。

二、依托專業“課程思政”的形態特征,建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

查看全文

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分析

【提要】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課堂參與法、影視實踐法、評論寫作法這四種教學方法。這四種教學方法將影視理論與影視實踐相結合,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將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評論相結合,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在影視藝術理論知識、影視拍攝、影視鑒賞、影視評論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種綜合立體的教學方法,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探究

一、課堂講授法

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向學生介紹電影理論、電影歷史、經典影片、電影大師等內容。通過教師講授和系統梳理,學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電影史發展脈絡、主要電影流派。譬如介紹電影流派相關知識諸如產生背景、藝術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歷史地位、獲獎情況時,采用課堂講授法可令學生迅速掌握這些最基本的影視知識。以外國電影史為例,通過教師講解,學生了解到外國電影史的發展可以簡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聲時期的電影,主要包含無聲時期電影的形態特點、代表作品,以盧米埃爾兄弟、梅里埃的電影、蘇聯蒙太奇學派電影、歐洲先鋒派電影為代表;第二階段是經典敘事時期的電影,包含大制片廠制度下的經典電影敘事及其電影作品;第三階段是現代電影時期,包含傳統電影向現代電影轉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凱恩》等;第四階段為高科技時代的電影,包含動畫電影和科幻電影等。再看中國電影史,同樣可通過講授法令學生了解中國早期國產電影的特點及經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優秀國產電影以《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為代表。接下來介紹十七年電影的藝術特點及本階段的優秀影片,如《林則徐》、《早春二月》。在新時期電影中主要介紹第三代導演到第六代導演的特點及其作品,可將第五代導演中的張藝謀和第六代導演中的賈樟柯作為重點來介紹,因為這兩位導演都是目前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導演之一。關于張藝謀,電影作品重點介紹其最優秀的電影,如《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印象系列則可介紹《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賈樟柯可重點講授其《三峽好人》《江湖兒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課堂參與法

除教師課堂講授外,還可讓學生適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熱情、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譬如在講授導演風格的時候,教師介紹同一故事由不同導演執導,作品風格和藝術水平有較大差異,以電視劇《紅樓夢》為例,該劇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87年中央電視臺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簡稱央視版;一個是2010年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紅樓夢》,簡稱新版。兩個版本電視劇的取材和內容基本相同,但劇作風格、導演風格卻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師可選取電視劇《紅樓夢》的經典片段《寶黛初見》作為案例,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觀點。討論發現,多數學生認為央視版更為經典,表現在場景設計和演員表演兩個方面。在場景設計方面,該版將現場眾人的言談舉止都表現出來,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賈寶玉的言談舉止,也有眾人的說笑反應,因此是一個綜合立體的見面場景。演員表演層面也表現不俗,陳曉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氣質完美地表現出來,賈母則把祖母對孫兒的無比疼愛演繹得淋漓盡致。比較而言,新版《紅樓夢》寶黛初見場景鏡頭中只有賈寶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鏡頭之外,令觀眾無法了解現場的總體情況,因此在場景設計上和央視版有較大不同。但也有同學比較認可新版《紅樓夢》,認為新版人物服飾華美,色彩和光線運用更符合現代年輕觀眾的欣賞趣味。學生討論完畢,教師可對學生觀點進行點評,既要說明自己的主觀喜愛,更要客觀地進行藝術比較,從演員表演、場景設計、氣氛烘托、色彩光影、音樂配置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令學生對影視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查看全文

經濟管理類電子商務論文

一、電子商務概論教學現狀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通過標準教材的章節,結合互聯網一些案例開展講授式教學,有條件的學校還會購買一些實驗軟件供學生實踐。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關注到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授課內容問題

電子商務課程本身包含的范圍非常廣,從技術到商業模式再到營銷推廣,從整體戰略到商業細節,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電子商務的所有內涵以及操作手段包括技術實現都講述清楚,則需要花費大量的課時。另外,根據教學大綱安排,教學課時中還包括上機實踐的時間,顯然,這又大大壓縮了授課的時間,在規定課時內要將電子商務所涵蓋的所有概念、內容、技術等全部講遍,那么其講授內容只能是泛泛的,灌輸式的,很多時候學生對一個概念或者商務模式沒有很好的理解,就已經轉入到下一個章節的學習,最后的結果是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僅了解了某種電子商務模式的名稱,而實際的內涵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的學習造成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的狀況,實踐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鍛煉。這種狀況與電子商務課程本身的實踐性與創新性特點相背離,與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是相背離的。

(二)教材建設問題

就目前的電子商務概論類教材來看,主要存在著幾方面的問題。

查看全文

電子商務教學改革論文

一、電子商務概論教學現狀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通過標準教材的章節,結合互聯網一些案例開展講授式教學,有條件的學校還會購買一些實驗軟件供學生實踐。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關注到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授課內容問題

電子商務課程本身包含的范圍非常廣,從技術到商業模式再到營銷推廣,從整體戰略到商業細節,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電子商務的所有內涵以及操作手段包括技術實現都講述清楚,則需要花費大量的課時。另外,根據教學大綱安排,教學課時中還包括上機實踐的時間,顯然,這又大大壓縮了授課的時間,在規定課時內要將電子商務所涵蓋的所有概念、內容、技術等全部講遍,那么其講授內容只能是泛泛的,灌輸式的,很多時候學生對一個概念或者商務模式沒有很好的理解,就已經轉入到下一個章節的學習,最后的結果是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僅了解了某種電子商務模式的名稱,而實際的內涵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的學習造成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的狀況,實踐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鍛煉。這種狀況與電子商務課程本身的實踐性與創新性特點相背離,與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是相背離的。

(二)教材建設問題

就目前的電子商務概論類教材來看,主要存在著幾方面的問題。

查看全文

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

本文采用抽樣調查、內容分析和個別訪問的方法,從課程設置的角度,探討以美國為主流的新聞與傳播教育匯流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過程,并由此探討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的走向。

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從最初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傳統模式,歷經歷史變遷,逐漸融入社會科學研究,重視跨學科發展,內容由窄漸寬,培養目標由專才而變為通才。現今新聞教育內容已經包括新聞、廣告、公關等所有的傳播領域。這也是目前美國傳播市場對人才的需要。

威斯康星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是綜合性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幾十年來該學院一直按照分專業的教學模式發展,其基礎課程設置和5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全面豐富,強調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培養,很有特色。這種模式對目前中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頗具參考價值。

最近兩年該學院致力于課程改革,取消原有的專業,代之以新聞學和戰略傳播兩個方向,在戰略傳播方面又發展出新的特色。改革的目的是打破專業界限,著眼于傳播通才的培養,以適應復雜環境中的不同媒介。這個新的課程模式已然成為美國主流新聞與傳播教育的發展趨向。

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堡傳播學院是重視傳播研究的典范,重視跨學科建設,重視各層次學生在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的訓練和基礎素養的培養,強調傳播學核心課程,比較系統地開設有傳播學各層次多領域的豐富課程。

查看全文

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指導

畢業論文

畢業作文

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指導

畢業設計論文是畢業設計工作的總結和提高,和做科研開發工作一樣,要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畢業設計論文應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能反映出作者所具有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畢業設計期間,盡可能多的閱讀文獻資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為畢業設計做技術準備,另一方面是學習論文的寫作方法。一篇優秀的論文對啟發我們的思維,掌握論文的寫作規范很有幫助。

論文的寫作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下面僅對論文中的幾個主要部分的寫作方法提出一點參考性的意見。

查看全文

語文影視教育管理論文

在新世紀里,中學語文教育將進入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嶄新階段,亦將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擔當開拓者的角色。然而當今我國中學語文教育所存在的相關問題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倡導。現代中學語文教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重視現代語文教育中的影視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質,實現現代中學語文教學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論文首先分析我國中學語文教育存在相關的問題,強烈的感受到影視教育引入到中學語文教育的必要性。論文界定了相關影視教育的內涵,介紹了其相關的特點。作者分析了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闡述了影視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結合實際構建影視教育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影視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