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訓練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16:20: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聲樂訓練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聲樂訓練論文

聲樂訓練的要素研究論文

摘要:聲樂是技術性很強的一種藝術,要想有所成就,不付出艱苦的勞動是不行的。必須經過勤學苦練,練好扎實的基本功,再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才能取得藝術成就。

關鍵詞:呼吸;發聲;技法;作品風格

1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1.1呼吸在聲樂中的重要性

聲樂的基本功,除了聲音技巧、歌唱語言、表現能力的嚴格訓練等,還需要學習視唱練耳、民族音樂、音樂史、音樂理論、鋼琴等必修基礎課程。對青年歌唱演員來說,決不要滿足于個人初步的點滴成就,更不應把歌唱視為輕而易舉的事,而應使自己具有較扎實較廣泛的基礎,這才有利于將來的發展。

“正確的聲樂,是呼吸、聲門、共鳴以及語言諸因素共同協調配合而成的?!币簿褪钦f,發聲要有:第一,動力部分——肺部控制呼吸的肌肉系統;第二,振動部分——聲門,也可以說是喉;第三,擴音部分——胸腔、氣管、咽和頭部諸腔體;第四,語言部分——舌、腭、牙、唇。這四個部分的聯合,組成了發聲機能。我們姑且把它們稱為發聲的四大要素吧!在這四大要素中,它們既是一個整體,同時又是可以單獨改變的。而這每一個因素的改變,又影響著整個發聲狀態。因此這四大要素,在其各自不同狀態下的互相組合,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發聲法。

查看全文

聲樂訓練問題論文

摘要:聲樂訓練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其中涉及的問題很多,而且這些問題自身之間又有相互關聯之處,它們往往產生綜合的作用力,對歌唱效果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歌唱技能、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的養成與磨練是進行聲樂訓練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這三者缺一不可。

關鍵詞:聲樂訓練歌唱技能心理素質文化素養

聲樂訓練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并非如人們日常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訓練歌唱的技能和技巧,或者是訓練某種歌唱方法,使受訓者達到能夠熟練運用某種歌唱技能或歌唱方法進行歌曲演唱的目的。其實,在聲樂訓練中涉及的問題很多,而且這些問題自身又有相互關聯之處,它們往往產生綜合的作用力,對歌唱效果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得出結論:歌唱技能、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的養成與磨練是進行聲樂訓練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而且這三者缺一不可。

對歌唱技能的訓練應注意有的放矢

歌唱是一種肌體的運動,科學的發聲是通過肌體的運動建立起來的。歌唱者的正確發聲練習活動,產生于歌唱中肌體運動的正確性和準確性。但是,在這種正確性和準確性建立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諸如嗓音、氣息、腔體共鳴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要具有針對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將它們混淆起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有的放矢。

對嗓音的訓練要講究科學的訓練方法。從科學理論上分析,人的嗓音具備物理學、聲學、音響學所具備的發音條件,人體具備發音的三個生理結構──聲音的振源體、呼吸的氣息動力和腔體共鳴的音響、音量、音色等,如果經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獲得通常難以想象的聲音效果。當然,這種效果只能建立在科學訓練的基礎上,哪怕一個人具有天才的嗓音條件,不經過科學的訓練,也不會把他的天賦才質發揮到極致。

查看全文

民族聲樂教學混合聲訓練論文

摘要:真假混合聲具有明亮、清脆、流暢、甜美的聲音特點,它始終保持在高位置上的感覺,上下聲區貫通,是民族聲樂教學所追求的,只有經過科學的訓練才能有效拓展其音域、音量,美化其音色,大大增強聲音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真假混合聲訓練

混合聲是真聲和假聲的混合,它既有真聲的結實、明亮,又有假聲的柔和、圓潤和高位置。這種聲音上下自如統一,音色甜美明亮,給人以親切真實的美感。它不存在由于換聲而出現的音色不統一現象,又克服了真聲唱不上去,假聲唱不下來的困難,是當今普遍公認的一種科學的唱法。

人聲本來就有真聲(聲帶的全振)和假聲(聲帶的邊緣振動)兩個機能的存在,恰恰是這兩個機能的混合,我們才獲得了寬廣的音域,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語言所需要的范圍。

真聲和假聲兩者的混合聲音,其發聲狀態為:從低聲區開始就使聲帶邊緣變薄,摻入少量假聲,隨著聲音的上行,假聲成分逐漸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聲。中聲區真假聲相伴,混合共鳴較好?;旌下暤囊粲蚪y一連貫,無明顯的換聲區。這種聲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真聲不炸,假聲不虛,混在一起”。一般說來唱高音時假聲成分多些,頭腔共鳴就豐富,唱低音時真聲成分多些,胸腔共鳴成分就越多。這種混聲的發聲是充分運用共鳴器官來配合聲帶振動變化為依據產生的混合共鳴。

混合聲具有明亮、清脆、流暢、甜美的聲音特點。由于它具有真聲色彩,比較接近我們的語言,容易吐字清楚,聲音上下貫通又比較方便,所以它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旌下曇驯辉絹碓蕉嗟拿褡宄ǜ璩咚捎?。其實,在我國傳統戲曲、曲藝、民歌中,混合聲早已有應用,只不過由于各自有著不同的劇種風格、語言和地方欣賞習慣,所使用的真假聲比例不同而已。民族唱法的自然混合聲必須經過科學的訓練才能獲得,更是初學者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須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和耐心來雕琢的。所以在教學中,筆者把混合聲的訓練作為重點來教授。筆者根據多年的聲樂教學經驗,總結出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查看全文

聲樂訓練基本功要素論文

摘要:聲樂是技術性很強的一種藝術,要想有所成就,不付出艱苦的勞動是不行的。必須經過勤學苦練,練好扎實的基本功,再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才能取得藝術成就。

關鍵詞:呼吸;發聲;技法;作品風格

1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1.1呼吸在聲樂中的重要性

聲樂的基本功,除了聲音技巧、歌唱語言、表現能力的嚴格訓練等,還需要學習視唱練耳、民族音樂、音樂史、音樂理論、鋼琴等必修基礎課程。對青年歌唱演員來說,決不要滿足于個人初步的點滴成就,更不應把歌唱視為輕而易舉的事,而應使自己具有較扎實較廣泛的基礎,這才有利于將來的發展。

“正確的聲樂,是呼吸、聲門、共鳴以及語言諸因素共同協調配合而成的。”也就是說,發聲要有:第一,動力部分——肺部控制呼吸的肌肉系統;第二,振動部分——聲門,也可以說是喉;第三,擴音部分——胸腔、氣管、咽和頭部諸腔體;第四,語言部分——舌、腭、牙、唇。這四個部分的聯合,組成了發聲機能。我們姑且把它們稱為發聲的四大要素吧!在這四大要素中,它們既是一個整體,同時又是可以單獨改變的。而這每一個因素的改變,又影響著整個發聲狀態。因此這四大要素,在其各自不同狀態下的互相組合,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發聲法。

查看全文

聲樂訓練中應注意問題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聲樂訓練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其中涉及的問題很多,而且這些問題自身之間又有相互關聯之處,它們往往產生綜合的作用力,對歌唱效果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歌唱技能、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的養成與磨練是進行聲樂訓練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這三者缺一不可。

關鍵詞:聲樂訓練歌唱技能心理素質文化素養

聲樂訓練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并非如人們日常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訓練歌唱的技能和技巧,或者是訓練某種歌唱方法,使受訓者達到能夠熟練運用某種歌唱技能或歌唱方法進行歌曲演唱的目的。其實,在聲樂訓練中涉及的問題很多,而且這些問題自身又有相互關聯之處,它們往往產生綜合的作用力,對歌唱效果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得出結論:歌唱技能、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的養成與磨練是進行聲樂訓練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而且這三者缺一不可。

對歌唱技能的訓練應注意有的放矢

歌唱是一種肌體的運動,科學的發聲是通過肌體的運動建立起來的。歌唱者的正確發聲練習活動,產生于歌唱中肌體運動的正確性和準確性。但是,在這種正確性和準確性建立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諸如嗓音、氣息、腔體共鳴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要具有針對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將它們混淆起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有的放矢。

對嗓音的訓練要講究科學的訓練方法。從科學理論上分析,人的嗓音具備物理學、聲學、音響學所具備的發音條件,人體具備發音的三個生理結構──聲音的振源體、呼吸的氣息動力和腔體共鳴的音響、音量、音色等,如果經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獲得通常難以想象的聲音效果。當然,這種效果只能建立在科學訓練的基礎上,哪怕一個人具有天才的嗓音條件,不經過科學的訓練,也不會把他的天賦才質發揮到極致。

查看全文

民族聲樂混合聲科學訓練方法論文

摘要:真假混合聲具有明亮、清脆、流暢、甜美的聲音特點,它始終保持在高位置上的感覺,上下聲區貫通,是民族聲樂教學所追求的,只有經過科學的訓練才能有效拓展其音域、音量,美化其音色,大大增強聲音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真假混合聲訓練

混合聲是真聲和假聲的混合,它既有真聲的結實、明亮,又有假聲的柔和、圓潤和高位置。這種聲音上下自如統一,音色甜美明亮,給人以親切真實的美感。它不存在由于換聲而出現的音色不統一現象,又克服了真聲唱不上去,假聲唱不下來的困難,是當今普遍公認的一種科學的唱法。

人聲本來就有真聲(聲帶的全振)和假聲(聲帶的邊緣振動)兩個機能的存在,恰恰是這兩個機能的混合,我們才獲得了寬廣的音域,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語言所需要的范圍。

真聲和假聲兩者的混合聲音,其發聲狀態為:從低聲區開始就使聲帶邊緣變薄,摻入少量假聲,隨著聲音的上行,假聲成分逐漸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聲。中聲區真假聲相伴,混合共鳴較好?;旌下暤囊粲蚪y一連貫,無明顯的換聲區。這種聲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真聲不炸,假聲不虛,混在一起”。一般說來唱高音時假聲成分多些,頭腔共鳴就豐富,唱低音時真聲成分多些,胸腔共鳴成分就越多。這種混聲的發聲是充分運用共鳴器官來配合聲帶振動變化為依據產生的混合共鳴。

混合聲具有明亮、清脆、流暢、甜美的聲音特點。由于它具有真聲色彩,比較接近我們的語言,容易吐字清楚,聲音上下貫通又比較方便,所以它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旌下曇驯辉絹碓蕉嗟拿褡宄ǜ璩咚捎?。其實,在我國傳統戲曲、曲藝、民歌中,混合聲早已有應用,只不過由于各自有著不同的劇種風格、語言和地方欣賞習慣,所使用的真假聲比例不同而已。民族唱法的自然混合聲必須經過科學的訓練才能獲得,更是初學者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須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和耐心來雕琢的。所以在教學中,筆者把混合聲的訓練作為重點來教授。筆者根據多年的聲樂教學經驗,總結出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查看全文

淺談歌唱的發聲練習開題報告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歌唱作為一門藝術,它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專門訓練,以形成一種自覺掌握歌唱規律的能力,并滿足專業歌唱在表達思想感情和自如地運用聲音技巧的各種需要。

在西歐歌唱藝術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很多優秀的聲樂大師就對歌唱發聲訓練提出過權威的見解。如美國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菲所著的《訓練歌聲》中就提到了嗓音練習的重要性,并列舉了各種嗓音教學法;弗.蘭皮爾蒂在《嗓音遺訓》中提出了元音發音初論,并以八大法則的形式重述練習歌唱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的要點;意大利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迦麗.庫琪在嗓音訓練方面的經驗之一就是把大部分時間專注于簡單的,慢的發聲練習中。在國內,李晉媛在《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中就提到了聲樂練習曲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聲樂教學目的起到良好的效果;周維民由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師喻宜萱、沈湘、郭淑珍及保加利亞著名聲樂專家的指導下,依照歌唱醫學基本原理,總結了十八字的“發聲三字經”,即氣息深、音位高、共鳴混、腔體開、喉結穩、下顎松;聯想到我國戲曲界對于如何發聲的問題也有類似的口訣:“頭頂虛空,兩肩放松,氣走丹田,全憑腰轉,唱要栓腰”等等。

根據國內外對歌唱發聲的研究動態來看,說明了發聲練習是培養歌唱者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礎訓練之一。它是歌唱者的發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并器官在合乎自然生理規律的狀態下,通過科學正確的指導,糾正錯誤的發聲方法和不良習慣,確立正確的發聲方法,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歌唱發聲練習的意義,簡要地說,就是調整鞏固科學的發聲狀態,把良好的歌唱狀態保持到歌唱中去,使學唱歌的人把普通的聲帶磨練成能發出優美動聽、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學方法的及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來,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高師院校聲樂教學論文

一、高師院校聲樂教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學校的規模更大了,數量少了,專業設置多了,辦學條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數更多了。然而,作為高師院校基本建設之一的教材建設,卻滯后于高等師范教育發展的步伐,以至于許多高師院校的學生缺乏適用的教材,這勢必影響高師院校的教育質量,也不利于高師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設發展緩慢,教材的編寫組織管理不力,以致高師教材不能自成體系;二是有些教材內容陳舊,缺乏科學性、先進性與針對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這些教材往往與學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與實際不相符;四是有少數教師不愿選用高師教材。許多高校教材的選擇權在教師,教師使用老教材駕輕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師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選用的聲樂教材是由教師根據個人的演唱特點及欣賞習慣自選出來的,以一對一的單兵訓練方式教學;有的教材將聲樂理論、聲樂教育理論與歌曲集混合編排,有的教師對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自己的取舍與偏愛,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內容選用的隨意性。由于兩種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統性,造成有些學生只學技巧,不愛學文化的現象,這與高師音樂人才的培養規格、培養目標、知識能力的結構很不一致。這樣,必然導致教材無法貼近高等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實際。

二、聲樂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探索

(一)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探索出一條符合高師音樂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聲樂教研室的老師經過長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高師音樂教學特點的聲樂教學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師音樂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如針對學生的程度和嗓音特點的不同,課時分配和授課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級教學的手段來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從而達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通過聲樂四級考試的要求)的量化標準的教學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學生完成學分。教學當中采取集體課、小組課、個別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把聲樂技能訓練、演唱、作品講解、分析研究、理論知識、教學方法融為一體,達到了課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突出表現在教材不夠規范、進度不夠明確、考核不夠嚴格等方面。這些問題存在,涉及傳統教學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教學有著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隨著教學規范化要求日益廣泛地得到重視,教學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統、規范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要求每位教師在執行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把教學大綱、教材、教學進度表、教案、授課內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師們在教學思想上、教學方法上、教材選用上、考試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聲樂教學要遵循其教學規律、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年齡等因素,突破“聲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的模式。聲樂教師要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聲樂教學大綱、聲樂教學計劃,教師要選擇接近學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進入“角色”,從發聲練習中有意地從情緒上引導學生,從歌唱站姿、呼吸、打開喉嚨、共鳴、咬字、吐字、聲情并茂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意識、創造能力和舞臺表現能力,創造性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歌唱技巧,增強對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與情感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表達真實自然的歌唱情感。這樣,通過挖掘培養學生的歌唱情感,為學生提供富有創意的課堂設計和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推出如“啟發式”“生成式”“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遵循教學相長的原則,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使每位學生都能有所獲、有所得。

查看全文

聲樂心理學教育創新論文

聲樂與器樂是音樂作品的兩大部類,二者共同構成了音樂表演藝術。由于在史前與史后初期,樂音多以感情語言形式出現,以致長時期內,聲樂一直是主要音樂,人聲就是最早的樂器[1]。雖然聲樂與語言具有共同特性,即音高、音強、音長、音色、音量與節奏,均由聲帶發出,用于表達意義與感情,但是在聲樂中,更加重視感情表現與聲音的充實、悅耳,從而更具美感。即使到了中世紀,樂器與器樂在許多地方因含世俗因素太多而受教會排斥,正式的、主流的音樂藝術仍然是聲樂[2]。文藝復興以后,純器樂和由器樂伴奏的歌唱、戲劇得到了很大發展。然而聲樂因其簡便而富于感染力,始終受到人們關注與喜愛,著名歌手往往比著名樂手受到更廣泛的歡迎。即使在現代,在各國,包括我國的民間、社區,以及中小學音樂活動中,聲樂教育也始終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有許多人用唱歌來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情感,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甚至參與歌手選秀活動。

聲樂教育是有關聲樂的知識、技巧、修養與審美趣味的傳承過程,涉及到相關的科學知識、發聲技術、表演藝術與藝術欣賞。目前聲樂教育中所傳遞的科學知識主要是物理(聲)學與生理學知識。雖然有的聲樂教師曾在音樂師范系學習過教育心理學,并能在教學中加以運用,但由于聲樂專業出身的教師通常不懂心理學,而師范出身的教師單方面的心理知識運用又不同于必要的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而且教育心理學畢竟不是聲樂心理學,所以,聲樂教育迄今缺乏專業心理學的支持。不比美術教育、體育教育,已分別建立了支持專業教育的藝術心理學、運動心理學。

對聲樂心理的重視不足與研究不夠,使得當前無論在專業院校還是在義務教育、社區活動中,聲樂教育都存在著重技巧輕理論、重生理因素而忽視心理因素的傾向。這種傾向雖是聲樂歷史上形成的,在過去具有合理性,今天卻已成為阻礙聲樂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門檻。由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有必要倡導研究聲樂教育中的心理因素。本文擬通過討論聲樂教育創新以心理學為導向,以及心理因素在專業教學中的作用,來論證引入心理學對聲樂教育創新的重要性與可能性。

一、聲樂教育創新方向的選擇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門科學,它通過描述心理事實,揭示心理規律,來指導實踐應用。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心理學作為獨立的科學,是在19世紀中葉,由德國感官神經生理學發展所促進的,并以馮特1879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學綱要》為標志。心理學的誕生史告訴我們:在生理科學充分發展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必要發展心理科學。事實上,體育教育由以運動生理學為基礎,進而引入運動心理學,以解決競技決勝中起著關鍵作用的運動員心理素質問題,便是明證。其原因在于人的行為雖然靠肌肉與器官完成,肌肉與器官功能的發揮卻受到高級神經活動控制,而心理因素則會對高級神經活動生理產生重要影響。正如一臺復雜的機床,其工作部件的運動要受到傳動系統與控制系統的制約,在機床工作部件精度趨近極限的條件下,進一步提高加工精度與效率的途徑就是引入數控裝置或實施電腦控制。

心理學發展歷史雖短,卻被視為21世紀的領航學科。在美國,心理學會是僅次于物理學會的全國第二大學會,下設40多個分支學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已涉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其中應用心理學的迅速發展與高度分化,即心理學向專門領域的滲透,已是現代心理學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當代許多專門領域的發展、創新活動,多以心理學為導向,以引入與應用心理學知識作為其共同特征。

查看全文

民族聲樂藝術實踐思路

一、民間音樂的洗禮

從上世紀5O年代中期始,聲樂界開始了曠日持久、多回合的“土”、“洋”之爭,其間,起起伏伏、左左右右,經歷了“土洋之爭”到“土洋結合”的融合過程。1957年,文化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聲樂教學會議”,會議明確指出“我們的歷史任務是努力創造社會主義民族的聲樂新文化,對西洋歐洲唱法要民族化,對民族傳統唱法要繼承、學習,并進一步發展提高”。這次會議指明了民族聲樂既要“繼承”,又要“提高”的發展道路。民族聲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人中國藝術院校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2O世紀5O年代,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指導下,全國各地音樂院校也成立了民族聲樂系或專業教研室,使民族聲樂教學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周小燕教授嘗試“民族唱法實驗田”,開辦了“民歌手訓練班”。1958年在該系正式開設“民族民間演唱專業”,王品素先生也培養了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漢族歌唱家何紀光等。1958年的時期,下鄉采風進入烈焰也燃燒到湖北藝術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前身),大批師生走出校門到農村,使廣大師生對民間音樂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同時,學院也增設了戲曲課、民歌課、民間說唱課等。學校風氣有了很大的改變。l963年,學校有志于民族聲樂的老師,正式創辦了民族聲樂專業。他們嘗試用科學唱法訓練發聲,演唱民族聲樂作品,包括民歌、古曲、戲曲、曲藝選段和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現代歌曲與民族歌劇等,當然,在同時,也教授一些外國民歌和經典的外國聲樂作品。馮家慧正是在此歷史時期的1957年考入武漢藝術師范學校。3年后,她考入湖北藝術學院聲樂系。那時,正值“反右”運動以后,文藝界大力貫徹“為無產階級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學校也相應調整了教育路線,經常組織師生“上山下鄉”,與農民兄弟和民間藝人“邊勞動,邊學習”;同時,也采用“請進來”、即請民間藝人來校授藝長期住校傳授民間音樂。這成為學院重要的教授課程方法之一。在民間藝人中有的教民歌,有的教戲曲,有的教曲藝,包括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湖北小曲、京劇、漢劇、楚劇、豫劇、南曲,以及各地的民歌等。只要是有成就的民間藝人,哪怕是盲藝人,也請進大學的學堂,如教授湖北小曲的藝人中就有一位是盲藝人。藝人或民歌手用他們自己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在語言、咬字、唱法、韻味、表演上,與師生們采取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其民間音樂的發聲、語言、風格、韻味、表現方法等深入師生的人心。在這種“請進來,走出去”模式中,學生要嚴格按照藝人的要求用不同民族的地方方言來演唱風格色彩各異的民間音樂,多種民間音樂在專業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成為活態的元素。馮家慧置身其中,感到當時在藝術上受益匪淺,扎扎實實掌握了漢語語言中“字”和“聲”的訓練配合。至今,她還能流暢唱出當年學習的敲擊竹節鼓打板,用四川方言演唱的四川清音《布谷鳥兒咕咕叫》。此外,在采風記山歌活動中,馮家慧老師在實地采訪中尋訪了湖北省有特色的地方聲腔技術,如湖北西部山區民歌“打啊哈”腔就是代表性的聲腔,多年以后她根據自己的實踐和感悟,寫出了《鄂西高腔山歌演唱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一文。在民間音樂的洗禮中,馮家慧在不知不覺的訓練中逐步掌握了這些高難度的音色處理技巧,如民間技藝中的嘴皮訓練,包括聲音爆破,噴口、舌頭的靈活。她逐漸意識到,民族聲樂的聲帶肌能訓練中最關鍵的是“字”,她說:“唱的基礎是說”!抓語言,抓字的訓練!所謂,“咬字行腔”正是風格的標志。所以,吐字的準確清晰與聲、氣的配合,才能樹立自然的說話和歌唱的正確理念。全國各音樂藝術院校的師生在實地搜集整理大量民間音樂資料的同時,也開始整理發掘大量古典戲曲音樂資料,如以戲曲唱腔為核心內容的聲樂理論叢書《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等的出版,這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就成為日后馮家慧教授溯源中國古典唱論的源泉。當時,武漢音樂學院的師生也把民族聲樂的發展與振興寄希望于馮家慧等一代人的身上。馮家慧也逐漸形成了代表她自己個性特質的聲音。從上世紀6O年代起,馮家慧就在很多大型演出中擔任領唱、獨唱。在京劇《紅燈記》、鋼琴伴唱《紅燈記》中,馮家慧扮演“李鐵梅”。她的經典唱段有《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家住安源》、《迎來春色換人間》等。此外,她還在大合唱《我的祖國》中擔任領唱,被武漢地區聲樂界、新聞界譽為“金嗓子”。

二、“自然”歌唱的參悟

馮家慧早年在武漢音樂學院曾隨田壽齡老師、葉素老師和鐘碧如老師學習美聲唱法。上個世紀8O年代初,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基諾貝基來到中國講學,為我國聲樂界打開了一扇前所未有地認識世界聲樂發展的窗戶?;Z貝基強調發聲原則盡量打開喉嚨,橫膈膜的支持,面罩共鳴,以上3個基本原則是他在講學中貫穿始終的核心問題,其中貫穿始終的正是“正常的歌唱呼吸”,即唱的時候不要緊張,自然地唱?;Z貝基強調笑在歌唱中也很重要:“你會笑就會唱歌。”要保持笑的感覺來唱歌,外面微笑,里面打哈欠是歌唱最好的放松狀態?!白匀缓粑?,微笑唱!”基諾貝基的啟發如撥云見日,使困惑中的馮家慧恍然大悟。無論中外,只要是歌唱,就要自然地呼吸,微笑著唱,用不同語言咬字唱!隨著學習的一步步深入,她歸結到聲樂的一切“必須要自然”。只要圍繞“自然”,無論是理論的、審美的,還是生理的、技術的,亦或語言的、風格的等等諸多論而無休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1986年,馮家慧寫作《以自然語言元素訓練》,認為:“自然呼吸,微笑唱”是一切歌唱的基礎。聲樂的一切“必須要自然”,因為遵循自然才是科學,只要是有意識地放松,自然、優美、柔和,完美地詮釋和表達歌曲的內涵和情感,給人以美的享受,那就是正確的歌唱。1979年,馮家慧到北京樂團學習美聲一年。當時學習條件和生活很艱苦,且拋下年僅2歲幼子。馮家慧心靈中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經濟壓力。在返校后的匯報演出后,時任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蔣箴予教授點評道:“這個、r頭這次搞明白了”。孟文濤先生也鼓勵她多感悟多寫作,清晰闡述總結自己的演唱實踐經驗。馮家慧甚至意識到,經歷了5O年代“土、洋之爭”的起起伏伏,許多爭論與矛盾使人困惑。經過反思,她認為,對西洋音樂應該采用科學的態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其科學的成分融入到我國音樂文化的精髓,為我們所用。于是她有感而發:審視我國自上世紀初打開西方聲樂視野以來,中國民族聲樂表演與教育實踐是從西洋美聲唱法“得益”與“受害”的雙重過程中發展而來的。一方面,對照西方聲樂學科,她客觀審視中國民族聲樂之不足。歐洲專業聲樂演唱實踐和器官解剖醫學的發展,較早地把他們的演唱經驗加以科學分析,整理成系統的練聲方法。如欠缺完整的歌唱生理學方面知識;欠缺氣息的訓練,共鳴的訓練,換聲區的訓練。中國傳統藝術過去大部分靠師傅帶徒弟的“口傳心授”,給聲樂體系的建立帶來一定的桎梏;歷代聲樂理論多為散論,而沒有完整的系統化的中國聲樂理論文獻等。鑒于此,國人更應該去發掘、整理中國聲樂的練聲方法,總結其科學規律。另外,由于存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民族審美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差異,歐洲所謂“正統唱法”,決不能機械地移植套用在民族聲樂演唱上,民族聲樂亦不能盲目模仿西方聲樂體系而失去自身的民族特色。所以,中國從事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的人必須半路回頭找回屬于民族自身的演唱規律。在繼承中國傳統唱法的技術風格基礎上借鑒美聲唱法的訓練體系,找到兩者的平衡點和契合點,即符合我國民族審美范式的聲樂理論體系。馮家慧感受到:“無論是何種唱法,歌唱是具有共性的,都是大腦指揮歌唱,大腦興奮指揮調解肌肉,骨力收縮發力。真假聲的混合,中西方都有,美聲混,戲曲方法也有,京劇也混。我的聲音色彩就是真聲較多的混合。我追求聲音通透,氣息連貫,色彩明亮,吐字清晰,每個字要都交代清晰。只要嗓子、技術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得當,投人情緒就能將演唱推上去了。”目前,我國各藝術院校基本上都遵循和借鑒美聲唱法的訓練模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對演唱意大利語歌曲比較科學,但對演唱中國歌曲卻不盡完善。我國的語言有自己的規律;我國的歌曲曲調也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在演唱歌曲時馮老師在指導學生演唱歌曲時運用我國傳統聲樂理論作為指導,與西方的聲樂理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以中國傳統聲樂理論為主,結合運用歐洲聲樂理論中適合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部分,深入系統地將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上升到一個科學的高度,進而形成我們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切實可行的訓練體系,才能做到符合中國民族審美需求的詮釋。在怎樣展示音樂風格的多樣性、怎樣保持歌唱的生命力上,馮家慧教授做出了優秀的示范。她2002年61歲的音樂會曲目涉及京劇、蘇卅I彈詞、湖北民歌、中國歌劇以及其他各種創作歌曲,多種唱法、多元風格的統一協調,以及她那獨特明亮的嗓音和精湛的歌唱藝術贏得廣泛的好評,證明了中國的傳統發聲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

三、教師是學生的精神源泉

自留校任教以來,馮家慧老師一直從事聲樂教學。她開始在學生聲樂專業條件并不優越的師范和附中教學。她多方面吸收知識,業務提高很快。1972年恢復招生,她開始承擔大量的教學實踐活動。她在教學中強調“說千道萬不如示范”,她堅持反反復復為學生示范,展示多種音樂風格的演唱,其教授的師范生余葆紅以新歌《森林靜悄悄》獲湖北省青歌賽美聲組一等獎。從此,據不完全統計,在她培養學生的學生中,有39人91人次在國際、國內、省市級聲樂比賽中獲獎。馮家慧教授認為,老師是學生的精神源泉,是學生的主心骨,而聲樂是藝術表演和信心展示。所以老師絕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只有調適和保護學生的歌唱心理,才能增強學生演唱的自信心。對于參加各類比賽的同學,她強調比賽不是目的,鍛煉才是目的。所以她有16字訣調整心態:“積極參與,認真準備,不計結果,促進教學?!瘪T家慧教授說:“教學對象是人,我們的對象是活的、有思想的人。教學的過程是主客體互動的過程。老師是學生精神上的支柱,如果學生唱的不好就打擊他,這會很快擊倒學生。只有激活學生的想象、解放學生的天性,賦予他們歌唱的激情,他們才有舒暢的心情、從內心歌唱的欲望和積極的歌唱狀態,才能放開身心由衷地歌唱。”她認為教育應該是“有教無類”,所以她從不挑選學生。她總是用醫患關系比喻師生關系,即老師教不好學生,不能像醫生治不好病人卻怪罪病人病情蹊蹺那樣,只能歸結于老師的教學手段不夠多。所以,針對學生的問題,她反復思索研究對象和自己的教學問題,以至于“麻子教麻子,跛子教跛子。他們唱不好,是我沒有教好。有時吃飯都不快樂——因為我在為他們尋找更對路子的教授辦法?!彼寡?,從條件差的同學身上,她得到的教學反饋更豐富。她說:“教師是快樂的事業,教學相長。師生只有抱成團才出成績。在授業解惑的過程中,我也在解自己的困惑。我感謝學校的信任,給我這么的學生要我教授,這是我人生的幸事。與同齡人相比,我知足快樂,因為精神上富裕,正如孟子所說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今年70歲的她還是一周38節課。她教書育人,誨人不倦,不斷進取,淡泊名利,德藝雙馨,2002年獲文化部教科司第二屆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正如她在《心曲》個人獨唱音樂會里的一句獨白:“我心里始終想的最多的是怎樣與你們的心貼得更近一些!”她始終與她的學生心心相依。她的學生馮冰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評價馮家慧老師:“可以說像母親,或者更高一些,她是一種精神源泉,很長時間如果不跟她溝通,就覺得很蒼白?!?/p>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