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3:38: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美教育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審美教育理論

思想政治審美教育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審美教育是一種易于普及,易于為人所接受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對于開辟思想政治工作多樣化的途徑,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功能。

【摘要題】軍隊思政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審美教育/作用/途徑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示。官兵對美的崇尚和追求,無論對部隊還是對其自身來說,無疑都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我們要充分認識審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審美教育切實滲透、貫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使其發揮出應有的效力。

一、審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所謂審美教育,是指為了培養人在接受、理解、評價、創造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這種能力日致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爾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動是一種審美行動,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因此,審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影視暴力審美教育管理論文

[關鍵詞]美學范疇影視暴力審美

[論文摘要]美學范疇不僅使“美”與影視暴力的分級立法產生聯系,也使“丑”、“崇高”與影視暴力的審美教育產生關系?!氨┝γ缹W”導致青少年觀眾的模仿、“脫敏”及“禁果效應”,使影視文化“按年齡”分級成為必需;而“丑化暴力”與“崇高暴力”則喚起了青少年觀眾的理性,使影視暴力文化的審美教育功能得以發揮。

周揚同志曾提出:文明行為、環境保護和清潔工作在一定意義上和一定范圍內也與美育有關或屬于美育:應該充分利用書刊、廣播、電視、電影、舞臺、講座、展覽、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開展美育工作。但在影視暴力中,“美”沒有與教育結合,暴力美學導致青少年社會行為失范,成為社會文化病,致使對影視暴力進行分級立法,而影視暴力并不是天生與審美教育“絕緣”,美的范疇分類也包括“丑”與“崇高”。開發影視中“丑”的暴力與“崇高”的暴力可以開拓出影視暴力的美育新途徑。

一、“美”與影視暴力的分級立法

暴力美學是指發掘美學中強力審美形式的一個美學分支,它側重強力視聽的審美趣味和形式探索。由于過分強調強力視聽審美形式,強調強力對人或非正義一方的安全及利益有害的“破壞性”展示。從而忽視或弱化了美學核心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應。根據喬治,格伯納的涵化理論,當電視傳播暴力信息時,重度收視者將基于電視所提供的符號世界建構現實世界觀。認為社會充滿暴力。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從而對個人產生害怕犯罪,害怕變成犯罪受害者的認知心理。因此,許多國家的公共電視頻道規定帶有兇殺、暴力內容的電視劇放在午夜播出,并使用電視節目分級系統來禁止孩子看到成人節目。

在悲劇凈化說中,亞理士多德稱希臘悲劇有特殊功能即悲劇激發了憐憫與恐懼之情并使之得以充分宣泄,從而達到情感的平衡。與此類似,一些學者認為觀看電視暴力場面能夠宣泄觀眾的敵對情緒或滿足他們的攻擊欲望,從而減少其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而2004年6月,美國兩個過渡沉迷于《俠盜飛車》的青少年搶劫并且殺害被害人,受害者親屬在傷心之余,對游戲公司提出2.46億美元的巨額賠償獲勝。專家認為媒介中的暴力渲染是校園暴力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

語文審美教育管理論文

一、培養審美感受能力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風景談》一開頭,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沙漠駝鈴”的畫面,望不到邊際的沙漠“白茫茫一片”,發著“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黑點”,逐漸變成“黑線”,微風送來鈴鐺“丁當,丁當”的“柔聲”,“昂然高步”的駝隊排成整齊的方陣,加上那“長方形猩紅大旗”與那“蒼?!薄凹澎o”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莊嚴、嫵媚”的感覺。我們可以抓住以上這些詞語從色彩、感情、聲音及動靜變幻去指導學生感知形象,從中欣賞到大自然的陽剛之美,領悟到大自然的粗獷及人們戰勝大自然的偉力,進而理解“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深層內涵。

二、培養審美想象及聯想能力

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將課文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驗“接軌”。這種“接軌”要求教師在分析課文、闡釋問題以及提問時,恰當地融入學生社會生活和課余生活的內容,啟發學生進行“勾聯”“嫁接”和“回憶和聯系”。

查看全文

語文審美教育課文管理論文

中學語文課文中描繪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表現了祖國綿繡山河的如詩如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如“處處有豐饒的物產,處處有奇麗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記》),色彩素淡朦朧、旋律和諧悅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薈萃的泰山奇觀(《雨中登泰山》)??梢哉f自然美在語文教材中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筆寶貴財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課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才能。要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的自然美,先必須了解自然美的內涵及課文這個特定環境中自然美的本質,然后針對它的內涵和本質進行教育。

一、自然美的內涵及本質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八^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發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會關系的純自然的事物。”(注:蔡儀:《美學原理提綱》,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頁。)如雄偉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蕩、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單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的美,也包括由多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所組成的大自然的風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異草組成的、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自然界的優美,也包括烏云翻滾、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奇山異水所組成的自然界的壯美。自然美是與社會美相對而言的,并與社會美共同組成現實美。

自然美的內涵的豐富性,決定自然美的本質的多元性。關于自然美的本質,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筆者根據自然美在語文課文中的表現,認為至少有如下特點。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屬性。自然美與社會美不同,它是側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質屬性構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說,課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對社會現實中具體的自然景物的描繪,離開了社會現實中自然物的物質特性本身,就無法描繪出自然美?!短焐骄拔镉洝分刑焐降貐^的靈山秀水、奇葩異卉、珍離異獸,都是不依附人類而獨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沒有這些特性,碧野就無法描繪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楊朔描繪的虛無縹渺、變幻無窮、氣象萬千、絢麗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樓”,也是對自古以風景優美著稱的蓬萊城和生活在當地漁民的歡樂勞動和幸福生活的描繪。

第二,自然美還具有社會屬性。自然美雖以自然物的物質屬性為基礎,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作者對現實中自然美的描寫,不是純客觀的描摹,而是對自然物的物理屬性進行選擇、想象、加工過的,這些自然物的物理屬性必然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自然界對象化的自然,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產物,人與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課文中的自然美不僅僅反映了現實自然景觀的形態,而且反映了作者對現實自然景觀的認識和評價,反映了作者組織語言藝術符號系統的方式特點,再現現實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因而帶有作者鮮明的情感性和創作性。同一自然景觀,由于作者選擇描寫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經歷、身份和當時的情感不同,描繪出來的美也會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來的美也會不同,楊萬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反映了作者歡快的心情;而周敦頤看重的是荷花的氣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表現出作者在混濁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賞的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審美教育管理論文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雖然不斷地進行改革,但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唯理性教學模式及按“知識點”的條條框框和思考題逐一分析、解答、落實的應試教學模式妨礙了學生對文章美的直覺感知和體驗,不能讓學生從整體上來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轉這種不良現象,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塑造、建構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而學生的審美心理的建構是要通過審美教育來實現,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一、培養審美感受能力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p>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風景談》一開頭,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沙漠駝鈴”的畫面,望不到邊際的沙漠“白茫茫一片”,發著“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黑點”,逐漸變成“黑線”,微風送來鈴鐺“丁當,丁當”的“柔聲”,“昂然高步”的駝隊排成整齊的方陣,加上那“長方形猩紅大旗”與那“蒼?!薄凹澎o”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莊嚴、嫵媚”的感覺。我們可以抓住以上這些詞語從色彩、感情、聲音及動靜變幻去指導學生感知形象,從中欣賞到大自然的陽剛之美,領悟到大自然的粗獷及人們戰勝大自然的偉力,進而理解“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深層內涵。

二、培養審美想象及聯想能力

查看全文

自然美審美教育管理論文

中學語文課文中描繪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表現了祖國綿繡山河的如詩如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如“處處有豐饒的物產,處處有奇麗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記》),色彩素淡朦朧、旋律和諧悅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薈萃的泰山奇觀(《雨中登泰山》)??梢哉f自然美在語文教材中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筆寶貴財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課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才能。要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的自然美,先必須了解自然美的內涵及課文這個特定環境中自然美的本質,然后針對它的內涵和本質進行教育。

一、自然美的內涵及本質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謂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發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會關系的純自然的事物?!保ㄗⅲ翰虄x:《美學原理提綱》,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頁。)如雄偉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蕩、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單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的美,也包括由多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所組成的大自然的風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異草組成的、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自然界的優美,也包括烏云翻滾、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奇山異水所組成的自然界的壯美。自然美是與社會美相對而言的,并與社會美共同組成現實美。

自然美的內涵的豐富性,決定自然美的本質的多元性。關于自然美的本質,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筆者根據自然美在語文課文中的表現,認為至少有如下特點。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屬性。自然美與社會美不同,它是側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質屬性構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說,課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對社會現實中具體的自然景物的描繪,離開了社會現實中自然物的物質特性本身,就無法描繪出自然美?!短焐骄拔镉洝分刑焐降貐^的靈山秀水、奇葩異卉、珍離異獸,都是不依附人類而獨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沒有這些特性,碧野就無法描繪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楊朔描繪的虛無縹渺、變幻無窮、氣象萬千、絢麗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樓”,也是對自古以風景優美著稱的蓬萊城和生活在當地漁民的歡樂勞動和幸福生活的描繪。

第二,自然美還具有社會屬性。自然美雖以自然物的物質屬性為基礎,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作者對現實中自然美的描寫,不是純客觀的描摹,而是對自然物的物理屬性進行選擇、想象、加工過的,這些自然物的物理屬性必然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自然界對象化的自然,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產物,人與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課文中的自然美不僅僅反映了現實自然景觀的形態,而且反映了作者對現實自然景觀的認識和評價,反映了作者組織語言藝術符號系統的方式特點,再現現實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因而帶有作者鮮明的情感性和創作性。同一自然景觀,由于作者選擇描寫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經歷、身份和當時的情感不同,描繪出來的美也會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來的美也會不同,楊萬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反映了作者歡快的心情;而周敦頤看重的是荷花的氣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表現出作者在混濁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賞的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語文審美教育教學管理論文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雖然不斷地進行改革,但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唯理性教學模式及按“知識點”的條條框框和思考題逐一分析、解答、落實的應試教學模式妨礙了學生對文章美的直覺感知和體驗,不能讓學生從整體上來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轉這種不良現象,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塑造、建構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而學生的審美心理的建構是要通過審美教育來實現,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一、培養審美感受能力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p>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風景談》一開頭,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沙漠駝鈴”的畫面,望不到邊際的沙漠“白茫茫一片”,發著“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黑點”,逐漸變成“黑線”,微風送來鈴鐺“丁當,丁當”的“柔聲”,“昂然高步”的駝隊排成整齊的方陣,加上那“長方形猩紅大旗”與那“蒼?!薄凹澎o”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莊嚴、嫵媚”的感覺。我們可以抓住以上這些詞語從色彩、感情、聲音及動靜變幻去指導學生感知形象,從中欣賞到大自然的陽剛之美,領悟到大自然的粗獷及人們戰勝大自然的偉力,進而理解“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深層內涵。

二、培養審美想象及聯想能力

查看全文

古詩審美教育教學管理論文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一、讀詩作畫,再現古詩的畫面美

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就不乏“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泵烤湟痪埃瑥亩鴺嫵闪艘环r村春末特有的溫暖熱鬧、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案。又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痹娭猩钋锏母呱剑瑥潖澢氖瘡?,飄渺的白云,若隱若現的人家,紅得似火的楓林,構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再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痹娙艘郧逍禄顫姷恼Z言,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

讀詩作畫,我經常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教師作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詩意,用簡筆畫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現詩的畫面,幫助學生感受詩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在教學《小兒垂釣》一詩時,我將一幅小兒垂釣圖用簡筆畫勾勒出來,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理解詩句。詩畫結合,一個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可愛的兒童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活起來了。

查看全文

高校審美教育缺失及對策

審美教育是實現人類和諧發展美好理想的重要途徑,關系到現代人人格素質的構建和培育。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在談到學校教育時就提到了美育的內容。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的代表作《審美教育書簡》提到,審美教育是使人性完整的解決方法,是完美人格的理想途徑。當前人類面臨著種種生存和發展困境,審美教育對人的生存方式和價值取向的確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代大學教育中,審美教育作為審美育人的主要學科,主要服務于學生素質教育和學生完整人格塑造,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盡管審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教育現狀卻并不樂觀,要想全面改善大學生審美教育缺失的現狀,就要充分認識審美教育的本質和性質,深入探討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價值以及開展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措施。

一、何為“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的系統理論雖然誕生于18世紀的德國,但是審美教育思想卻同人類文明的歷史同樣悠久。狹義的審美教育主要指通過藝術教育的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廣義的審美教育則指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中等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的教育,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達到陶冶人情操、美化人心靈、完善人行為舉止的目的。實際上,審美教育在學術界并沒有固定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審美教育是教育的一個分支,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過程中的一種非強制、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強的超越性、綜合性、實踐性,是區別于其他教育形式,且不能被其他教育形式所代替的。對審美教育的研究,必須要放到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才能夠真正檢驗和發展審美教育的理論。大學生審美教育就要將對審美教育的考察放到大學生生存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背景下。由此可見,審美教育是通過審美對象的形象直觀和情感體驗,達到提高受教育者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的目的。審美教育從理論上講,從屬于美學范疇,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美學理論。它是運動的美學,注重的是應用和方法,所以從實踐上講,它又屬于教育范疇,必須應用于審美教育實踐中,在實踐中發展審美理論,同時用發展的審美理論指導審美實踐。審美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情感人、以美怡人,審美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審美體驗的過程,這使審美教育區別于藝術教育和品德教育,強調的是審美主體的主動參與和投入,體驗審美過程,從而提高審美主體的審美力,提高對美的鑒賞力、感受力、創造力和美化自身及周圍環境的能力??傊珩R克思所言,按美的規律來造型,審美教育就是要按照審美教育理論來指導審美教育實踐。大學生審美教育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大學生自身及其周圍環境的審美化,主要任務就是要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力,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塑造大學生完善的人格和形象,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審美教育這一學科既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和超越性,又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和實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高等教育體制的完善和審美需求的增強,其深刻性和重要性也必將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夠的認識和重視。

二、當代高校審美教育缺失緣由

審美教育是區別于大學生德育和智育的一種教育形式,但是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還是相對弱化的。大學生審美教育的缺失有很多原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比較突出。一些大學生面對現實的就業壓力,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課的學習和各種有利于就業的考級和考證上,不重視其他方面素質的自我提升,從而導致了自我審美素養的不足,限制了自身的全面發展。一些大學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單純地重視對大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審美教育處于高校教育的薄弱環節。一方面,審美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僅僅停留在藝術作品的分析鑒賞等課程上,受眾范圍較小,而且沒有針對審美能力和審美體驗的系統化課程。另一方面,在教育模式上還采用灌輸式的教學,大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判斷的空間較小,不利于大學生審美力的提升,導致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少靈氣,直覺和領悟能力較弱,分析問題僵化、模式化,遲鈍刻板。目前,很多高校審美教育形式化程度高,實質性內容少,不能起到提升大學生鑒賞力、感受力等審美力的作用。強調“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主要目標,要實現以人文本,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就要切實加強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各方面素質,改善大學生審美教育缺失的現狀。

三、應對高校審美教育缺失的對策措施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協同育人路徑

摘要:藝術審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創新育人方式的重要舉措。將藝術審美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邏輯意蘊,加強藝術審美教育為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外延、現實路徑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相關研究者必須全面把握兩者協同育人的時代要求,深入挖掘藝術審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新路徑。

關鍵詞:高校;藝術審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協同育人藝術

審美教育是培育人的審美能力的教育活動,通過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實現人對美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于人,教育者應堅持從人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對建設全面發展型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因此,如何充分發揮藝術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獨特作用,值得研究者深入探析。

一、藝術審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意蘊

當代社會,藝術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對提升學生的品性修養、綜合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將藝術審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理論邏輯、內在邏輯和實踐邏輯。1.理論邏輯將藝術審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厚的理論邏輯,中西方都有合理有效的依據作為理論支撐。首先,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邏輯基礎。“審美是人類實現自身本質的重要活動?!盵1]藝術審美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產生了獨特的精神文化價值,藝術審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著相互連通的密切關系,加強藝術審美教育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藝術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美存在于真實的世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并欣賞美,這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協調發展。其次,以中國傳統審美教化思想為思想基礎。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審美的教化作用,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倡導在審美教育中實現道德的升華,重視美育對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產生的深遠影響。中國從古至今的許多教育家都把審美教育視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根基,孔子倡導美育和德育融合,主張通過禮樂教化培養人的品德,以審美活動教化感育人。最后,以西方的審美教育理念為理論基礎。“柏拉圖最早提出了較為詳細系統的審美教育理論,他強調以藝術審美活動來涵養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靈。”[2]后來,亞里士多德提出音樂和詩歌帶給人一定的精神享受,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道德品質。西方審美教育理念強調以審美教育凈化人的心靈,端正人的德性,主張通過審美活動實現感性和理性的和諧統一。2.內在邏輯藝術審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的內在邏輯,存在較強的相通性和相融性。首先,藝術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連通。一方面,兩者的教育目標一致。兩者以培養人為共同的教育目標,堅持以立德樹人的原則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高尚的道德品質。藝術審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別從美育與德育兩方面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升華學生的精神,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另一方面,兩者的教育內容互補。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以理論知識為支撐,筑牢學生的理論結構基礎;藝術審美教育側重以情感人,內容相對感性。其次,藝術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一方面,藝術審美教育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相對枯燥的不足。將豐富多樣的藝術審美活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教學內容,創新了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藝術環境中修身養性。另一方面,藝術審美教育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升思政課堂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藝術審美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學生能夠在豐富多樣的藝術審美活動中發現自我,獲得良好的藝術審美體驗,這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在思想層面進行反思和提升。3.實踐邏輯將藝術審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實踐邏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加強大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尤為重要。首先,加強藝術審美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隨之更新,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逐漸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對文化發展的需求。社會各方面日益發生變化,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發展,不斷豐富和充實教育內容,通過藝術審美教育使一些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形象和生動。其次,加強藝術審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大眾文化不斷傳播,一些人的審美呈現出低俗化、娛樂化傾向,社會存在一定的藝術審美教育缺失問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僅在于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品性,而且在于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全面發展型人才。最后,加強藝術審美教育是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藝術審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內在邏輯規律,豐富的藝術審美教育能滿足大學生對美的需求,培育其創新思維和創造美的能力,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藝術化、趣味化的教育內容,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審美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提升思想道德素養。

二、藝術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時代要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