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計量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10:08: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獻計量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獻計量學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對其發展現狀做了基本估計和全面分析,認為它取得了七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從科學化、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實業化、國際化等六個方面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摘要題】專題探討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發展階段/現狀/趨勢
目前可獲得的文獻資料表明,中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相關論文最早出現在1964年,張琪玉、王恩光分別在《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第5期上發表文章,介紹了美國編輯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但文獻計量學在我國的真正興起和傳播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開始的。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實際應用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已成為圖書情報與科學評價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1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
我們根據統計資料[1][2][3],編制了表1(不含港、澳、臺的文獻數)。根據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研究的成果和進展,以及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我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
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對其發展現狀做了基本估計和全面分析,認為它取得了七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從科學化、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實業化、國際化等六個方面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摘要題】專題探討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發展階段/現狀/趨勢
目前可獲得的文獻資料表明,中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相關論文最早出現在1964年,張琪玉、王恩光分別在《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第5期上發表文章,介紹了美國編輯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但文獻計量學在我國的真正興起和傳播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開始的。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實際應用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已成為圖書情報與科學評價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1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
我們根據統計資料[1][2][3],編制了表1(不含港、澳、臺的文獻數)。根據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研究的成果和進展,以及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我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
文獻計量學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對其發展現狀做了基本估計和全面分析,認為它取得了七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從科學化、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實業化、國際化等六個方面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摘要題】專題探討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發展階段/現狀/趨勢
目前可獲得的文獻資料表明,中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相關論文最早出現在1964年,張琪玉、王恩光分別在《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第5期上發表文章,介紹了美國編輯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但文獻計量學在我國的真正興起和傳播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開始的。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實際應用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已成為圖書情報與科學評價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1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
我們根據統計資料[1][2][3],編制了表1(不含港、澳、臺的文獻數)。根據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研究的成果和進展,以及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我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
文獻計量學發展論文
1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
我們根據統計資料[1][2][3],編制了表1(不含港、澳、臺的文獻數)。根據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研究的成果和進展,以及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我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
表1中國文獻計量學文獻數量分期統計表
附圖
1979-1982年是我國文獻計量學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發展特點主要是論文數量較少,而且異常分散。這一時期只發表了149篇論文,年均文獻量只有37.3篇。從內容來看,主要是翻譯、介紹、吸收和引進國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統研究。與國外相比,我國文獻計量學的起步階段很短,只經歷短暫的4年之后便迅速進入了相對集中的發展階段。這是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國文獻計量學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其主要的標志是將文獻計量學搬上了大學的講壇,開始了正式的專門教育。1983年,武漢大學為本科生、??粕_設了文獻計量學課程,并編寫出《文獻計量學》教材。同時,這一時期的研究比較活躍,發表的論文數量增長很快,達到353篇,年均文獻量為70.6篇,比上一時期增長89.3%;在內容上,既有國外研究成果的介紹和評述,又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開展的應用性研究,或者驗證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在中文文獻方面的適用性等。
醫學科技期刊領域研究熱點
醫學科技期刊作為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學術交流、共識形成、經驗交流、爭議探討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適時開展期刊的學術研究對提高辦刊質量,提升期刊影響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紙質期刊的發展環境正面臨著革命性的變化,醫學科技期刊領域研究熱點在新時代的特征有待考證。知識圖譜分析又稱為科學知識圖譜,是一種利用可視化技術描述某一領域的研究特征、熱點和趨勢的方法,其可把復雜的知識領域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處理、知識計量和圖形繪制而顯示出來,揭示知識領域的動態發展規律,為學科研究提供切實的、有價值的參考。本論文即利用知識圖譜分析法探究2000年至2017年醫學科技期刊領域研究的特征、熱點和趨勢,以期把握醫學科技期刊研究的脈絡,為我國醫學科技期刊辦刊水平和影響力的提升作貢獻。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KnowledgeGraph/Vault)又稱為科學知識圖譜,在圖書情報界稱為知識領域可視化或知識領域映射地圖,是顯示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系列各種不同的圖形,用可視化技術描述知識資源及其載體,挖掘、分析、構建、繪制和顯示知識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知識圖譜作為一種文獻計量學工具,能用圖形化的方式形象地表示人們不易理解的信息,使人們在快速獲取知識及其邏輯關系的同時,把握關鍵的知識點。知識圖譜在國外的研究較為深入,涵蓋圖書館學、情報學、哲學、知識工程、知識管理等領域。但在國內科技期刊研究領域尚未涉及。
1.2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源來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2000年至2017年的數據,采用專業檢索,檢索式為:SU=‘醫學期刊’and(SU=‘辦刊’ORSU=‘影響’ORSU=‘信息’ORSU=‘標準’ORSU=‘文獻計量’ORSU=‘編輯’ORSU=‘網站’ORSU=‘編委’ORSU=‘作者’ORSU=‘國際’ORSU=‘規范’ORSU=‘影響因子’ORSU=‘作者’ORSU=‘被引頻次’),后期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知識地圖的展示。1.3研究范疇從總體情況、時間分布、研究熱點、發表載體及期刊分布、基金論文情況和高頻作者及機構分析6個維度可視化探究醫學科技期刊領域的研究熱點。
文獻計量學科技期刊發展研究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以下簡稱《學報》)創辦于1960年3月,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主辦,為中醫藥類學術性科技期刊,主要報道中醫藥在科研、臨床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近年來,《學報》緊密跟蹤中醫藥學科發展動態,注重創新和特色報道,為促進中醫藥學術交流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萍计诳奈墨I計量學評價是指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科技期刊的相關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從而直觀地展現科技期刊的發展變化規律,為把握期刊質量、明確辦刊定位、確立選題策劃方向等提供參考依據,進而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1]。本文以2016—2020年《學報》刊載文章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學研究方法,對《學報》載文數量、作者分布、基金論文比、論文被引情況等指標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以期為《學報》把握期刊發展方向、提高學術影響力提供客觀依據。
一、研究方法
筆者主要利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獲取《學報》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30期刊載文章的相關文獻計量指標,主要包括載文量、作者情況、基金論文情況及文章被引頻次和下載頻次等。具體操作如下:筆者首先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頁面“文獻來源”條目中錄入“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發表時間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檢索規定時間內《學報》發表的全部文章,然后進行統計和分析。在進行統計時,筆者將征稿啟事、征訂啟事、聲明、消息、英文縮略詞表等非學術研究篇章數據剔除,并與《學報》紙質刊進行逐一核對。
二、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載文量情況
2016—2020年,《學報》共發表學術論文594篇、總頁碼為3019頁,年均載文118.8篇、年均載文頁碼為603.8頁,期均載文19.8篇、期均頁碼為100.6頁(見表1)。載文量是期刊在一定時間內的數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信息量大小及其學術貢獻[2]。相關研究認為,篇均頁碼能夠反映每篇文章的信息量,其值越大提示刊載文章的信息量越大[3-4]。為了吸收更多優秀的學術論文,增加單篇論文的學術信息量,在維持篇均頁碼穩中有升的基礎上,《學報》降低了載文量。
核心期刊智慧檔案館動態分析
摘要:依托中國期刊數據庫,對7年間(2013—2019)國內智慧檔案館研究的學術論文進行檢索;結合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核心期刊評價標準,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對論文的期刊分布、核心作者、項目基金、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論文類型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總結當前國內智慧檔案館態勢,并對未來發展和研究導向提出展望。
關鍵詞:智慧檔案館;CSSCI;文獻計量
為全面、客觀地梳理近年來國內智慧檔案館的研究現狀特點,系統地分析存在問題及成因,為未來工作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本文針對最近7年在CSSCI收錄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簡稱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智慧檔案館領域的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通過文獻計量學的視角理清研究脈絡。
1數據來源與方法
將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文獻作為研究對象。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刊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且發文檔次較高、影響較大、編輯出版較為規范,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國內智慧檔案館研究狀況。對中國期刊網數據庫中的CSSCI和核心期刊來源文獻進行檢索,收集整理2013—2019年連續7年CSSCI和核心期刊收錄的含“智慧檔案館”篇名或主題或關鍵詞的論文,并刪除了相關會議論文和非專門研究論文后共63篇。需要說明的是,在文獻收集過程中,存在著少數遺漏,考慮到少數遺漏對智慧檔案館研究態勢的影響甚微,文章就以這63篇論文作為分析對象,并從期刊分布、核心作者、項目基金、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論文類型六個方面進行計量研究(表略)。
2統計分析
期刊數據分析對辦刊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數期刊編輯部采用了基于互聯網的稿件采編系統[1-2],年復一年產生了龐大的數據。再加上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數據庫的大力推廣,學術期刊相關的各類數據應運而生。大量的數據蘊含了寶貴的信息,但有些期刊編輯部并沒有重視數據的價值,采編系統僅僅停留在對稿件的登記、流程管理和稿費管理方面的應用,對采編系統所包含的大量數據沒有做到進一步分析和利用。我們結合工作實踐,對《武警醫學》雜志做好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工作進行了探討,以利于促進期刊的管理和發展。
1期刊編輯部涉及的主要數據
1.1內部數據
主要指期刊采編系統自動生成的數據。不同編輯部使用的采編系統大同小異,由作者注冊,完善個人信息,而后按照投稿流程輸入稿件信息,其中有些信息是必填項目,有些是選填項目。編輯部收到稿件后,由不同編輯、外審專家、主編在線完成稿件審讀,稿件處理的所有信息均保留在采編系統。內部數據可以導出到Excel中。
1.2外部數據
期刊出版后,所刊登的文章被論文收錄機構收錄,在互聯網上被下載、引用,進而產生能夠反映論文學術價值的相關數據,以及編輯部根據自身需要從網絡數據庫中采集的數據。這部分數據需要定期采集,如對中國知網數據庫,可以根據不同的檢索條件,獲取相關信息。此外,每年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主要計量指標也需要整理和收集。
期刊知識信息評價研究
1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的原理
1.1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的設計原則。第一,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應主要采用來源指標評價。期刊評價指標包括來源指標和引用指標,前者主要是期刊本身包含的一些指標,比如作者數、地區分布數、論文篇幅、關鍵詞、參考文獻、基金論文比等等,后者是期刊的被引指標,如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特征因子、總被引頻次等等。來源指標是引用指標的基礎,從來源指標來設計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對一些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從源頭和形式上提高期刊論文質量。第二,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應包括更加廣泛的因素。對于學術期刊的信息與知識密度的評價,目前還是個很大的難題,因此測度時應避免視角單一,這樣可以降低測度誤差,提高信息與知識密度測度的穩健性。比如應綜合考慮載文量、被引刊數、中英文參考文獻、國際化水平、關鍵詞覆蓋范圍等等。第三,信息與知識密度的評價指標主要應選用相對指標。采用相對指標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信息與知識測度的質量,避免單純追求數量的現象。第四,權重穩健原則。用于測度信息與知識密度的指標有多個,由于處于探索階段,對于每個指標的權重大小設計尚缺乏經驗,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宜采用等權重原則進行處理,即擯棄主觀評價方法,以客觀評價方法進行指標體系評價。第五,避免自然權重原則。自然權重最初由俞立平、宋夏云等[27]提出,是指在多屬性評價中由于標準化后指標均值不相等帶來的權重偏倚現象。文獻計量指標許多并不服從正態分布,自然權重問題會比較嚴重,所以要采用新的標準化手段,防止自然權重的帶來的異常影響。1.2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的評價框架。信息與知識密度測度框架如圖1所示。主要從信息與知識載體、信息與知識內容、信息與知識來源、信息與知識來源國際化、信息與知識影響這5個視角進行測度。信息知識載體:主要從載文量角度進行測度。在版面一定的情況下,假設質量不變,那么載文量大的期刊無疑具有更多的信息與知識含量。載文量是個雙刃劍,曾經出現過一些期刊載文量人為加大導致期刊質量下降的情況,后來更多期刊片面認為降低載文量會提高影響因子,因此近年來CSSCI期刊載文量又出現普遍降低的異?,F象。文獻計量指標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管理調節作用,對學術期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進行適當干預。信息知識內容:采用篇均關鍵詞表示。一般每個期刊都規定了關鍵詞的數量,但有一定的彈性,總體上變化不大。關鍵詞越多,意味著期刊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涉及的范圍越廣,期刊信息和知識量越多。但是這里面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關鍵詞的近義問題,由于中文的特點,關鍵詞之間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情況不少,這里存在信息冗余,目前還沒有較好的解決辦法。第二是關鍵詞的重復問題,如果期刊專業性較強,必然有很多關鍵詞是重復的,篇均關鍵詞較少。對于這個問題,只能說專業性較強的期刊關鍵詞指標相對不占優勢,但鼓勵這些期刊增加關鍵詞有利于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還是有利于提高期刊質量的。信息來源指標:采用兩個指標表示,分別是篇均中文參考文獻和篇均英文參考文獻。學術研究是在前人基礎上進行的,即使是前人的錯誤也是研究的重要基礎。所以不管引用目的是什么,這并不妨礙用參考文獻數量來反映期刊的信息與知識含量。需要注意的是,從單篇論文的角度,難以采用參考文獻指標來評價其信息和知識量,因為對于單篇論文個體,需要通過論文內容來對其創新進行綜合判斷。但從期刊評價的角度,因為期刊是若干論文的集合,所以從期刊總體信息與知識量評價的角度,用參考文獻相關指標是可以的。信息知識來源國際化:用外文參考文獻比表示,這里外文主要是英文,但也包括少量的日文、韓文、德文、法文等。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即使是人文社科研究,國際交流也大大增強,如果一個期刊引用更多的國外文獻,說明其具有更廣闊的研究視野。當然由于學科不同,期刊引用國外參考文獻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經濟學引用國外參考文獻比例一般較高,中國歷史引用國外參考文獻比例較低,但評價一般用在同一學科的不同期刊之間比較,因此這個問題的影響相對較小。信息知識影響:用新擴散因子表示(NewJournalDiffusionFactors,NJDF)。該指標是Frandsen[28]提出的,用期刊被引刊數除以載文量。由于每個期刊的辦刊偏好、辦刊特色均不一樣,一個期刊被引用的期刊越多,說明該期刊具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識量。這個指標是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測度中唯一的一個影響指標。1.3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的評價方法。本文采用TOPSIS方法來計算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該方法是Huangetal.[29]首創,目前在學術評價中應用廣泛。傳統TOPSIS的計算公式是:Cij=移nj=1棕j(xij-xj-)2移nj=1棕j(xij-xj+)2+移nj=1棕j(xij-xj-)2(1)式(1)中,xij表示評價指標,xj-表示負理想解,即指標的最差值,xj+表示理想解,即指標最優值,棕j為權重,n為評價指標個數。TOPSIS根據評價對象到理想解與負理想解的相對距離來進行評價。作為對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測度的一種探索,很難確定不同指標的權重,因此本文采用等權重法進行處理。1.4評價指標標準化方法本文采用Sigmoid函數進行標準化。該函數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是極大值無限接近1,極小值無限接近0,這樣可以直接對評價指標進行打分;第二,拐點位置為(0,0.5),進入成長期的坐標為(-1.317,0.211),進入成熟期的坐標是(1.317,0.789),可以對評價對象所處發展階段加以判斷。第三,標準化后不同指標的均值比較接近,可以避免出現自然權重現象。比如一個班級語文的平均成績為65分,數學的平均成績為85分,理論上兩門課程的權重一樣,但很明顯數學好的同學具有優勢,這就是自然權重問題,只有當語文和數學的平均分數大致相等時,兩者的權重才真正相等。標準化時第一步是計算評價指標的z值,即:z=X-滋啄(2)式(2)中,X為原始指標,滋是原始指標的均值,滓為原始指標的標準差。第二步是將z值代入sigmoid函數,計算得到標準化結果X',即:X'=11+e-z(3)
2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9-2020版CSSCI經濟學期刊為例進行研究,在人文社科的所有學科中,一般認為經濟學屬于科學。經濟學期刊相對比較嚴謹,而且被其他學科引用也較多,主要原因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被其他學科所借鑒,這種現象也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現象[30]。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的引文數據庫,由于測度期刊的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后還要分析其與影響因子、h指數等文獻計量指標的關系,因此必須保證這些指標的數據時間同步,因此本文所有測度指標的時間跨度為2016-2017年,被引指標的時間為2018年,這也正是影響因子計算的時間界定,此外對于h指數也是期刊2016-2017年發表的論文在2018年的h指數。2019-2020版CSSCI期刊共有經濟學期刊70種,但《國際貿易》有部分數據缺失,將其刪除,實際還有69種期刊,相關指標的描述統計如表1所示。
3實證結果
3.1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的計算。經濟學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為了提高區分度,對TOPSIS評價值均乘以100。超過60分的期刊共有14種,說明采用本文的信息與知識密度測度方法,總體上打分偏低,這與評價方法有關,當然可以通過評價值標準化方法來彌補這個問題,由于要進行打分的后續分析,因此本文沒有做進一步的處理。排在前幾位的期刊為《中國工業經濟》、《經濟學動態》、《世界經濟》、《經濟學(季刊)》,這些均是業界公認的優秀經濟學期刊。《經濟研究》作為公認的經濟學頂級期刊,排在第九位,說明從信息與知識密度角度,其還有改進空間。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JIKI的數據分布如圖2所示。經濟學期刊的均值為51.43,極大值為69.18,極小值為33.16,標準差為8.36,總體上處于正常波動狀態,比較適合用來評價。Jarque-Bera檢驗值為1.258,p值為0.533,不能拒絕原假設,說明其總體上服從正態分布,這對期刊評價而言是一個良好的性質。首先用影響因子作為因變量,h指數、載文量、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研究發現,h指數與影響因子正相關,彈性系數為1.359,載文量與影響因子負相關,彈性系數為-0.435,而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與影響因子無關,其彈性系數沒有通過統計檢驗,將該變量刪除后模型的擬合優度幾乎沒有變化。這說明,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能夠提供除了期刊影響力以外的其他信息。為了提高研究的穩健性,進一步用h指數作為因變量,影響因子、載文量、期刊信息密度指數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同樣與h指數無關,彈性系數沒有通過統計檢驗,刪除該變量后模型的擬合優度從0.905下降到0.900,只有微弱的下降。影響因子與h指數正相關,彈性系。3.3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的分組分析。根據浙江大學學術期刊分類目錄,頂級經濟學期刊為《經濟研究》,一級期刊包括《世界經濟》、《金融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等13種期刊,將這14種期刊分為一類,其他CSSCI核心期刊分類一類,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均值比較。一級以上期刊的均值為59.28,其他期刊的均值為49.61,相差接近10分。t檢驗值為4.189,p值為0.000,說明兩者均值的差距是顯著的,即一級期刊的平均信息量比其他期刊高,這進一步說明該指標可以用來進行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評價。3.4穩健性檢驗。首先對影響因子作為因變量的回歸模型進行檢驗,由于數據極為有限,傳統的基于回歸分析的穩健性檢驗方法并不適用,因此本文采用BP人工神經網絡進行穩健性檢驗,即將影響因子作為產出變量,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h指數、載文量作為輸入變量,建立BP人工神經網絡并進行學習。由于每次學習的結果均不一樣,因此建立5個模型,取其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模型的平均擬合優度為0.845,平均相關系數為0.925,總體上處于較高水平。從投入變量的權重看,對影響因子貢獻最大的為h指數,權重為92.55%,其次是載文量,權重為7.83%,而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對影響因子的權重僅為0.82%,幾乎無關,說明影響因子的回歸結果是穩健的。表6為h指數作為產出,影響因子、載文量、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作為投入變量的BP神經網絡學習結果,從平均值看,對h指數影響最大的為影響因子,權重為77.43%,其次是載文量,權重為20.79%,而期刊信息與知識密度指數的作用最小,權重僅為1.78%,這樣h指數回歸結果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健性檢驗。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綜述
〔摘要〕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近20年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進行研究,總結了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研究的概況、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對課程教學及研究的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行了預測。
〔關鍵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教學改革;文獻計量學
我國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幼兒園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幼兒園準教師,課程體系中亦開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該課程的實施效果如何,是否能培養合格的幼兒園科學教育師資。筆者搜索了1999-2019年以來近20年間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網上關于國內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的文獻資料,采用文獻計量的視角分析了課程教學的現狀,以期對以后的課程實施有所幫助。[1]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獻搜索并輔之人工查找方法,在國內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搜尋1999-2019年近20年關于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論文,對文獻的基本情況進行統計,再從刊物概況、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等情況進行文獻計量學的分析。[2](二)研究過程。文獻搜索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幼兒科學教育”為篇名或者關鍵詞,中間用“或”連接。再加上限定詞“教學”“改革”,中間用“或”連接。兩組詞語之間用“且”連接。對搜索的結果進行整理,剔除關于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文獻,增補人工查找的與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育相關的文獻,最終搜索結果為43篇,其中期刊論文42篇,碩士論文1篇。
二、統計結果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