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康復訓練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08:26: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血栓康復訓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髖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髖關節置換術后產生的并發癥及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最近一年內收治的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30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取加速康復護理,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對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觀察統計。結果實驗組術后康復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率明顯高于實驗組,兩組之間對比差距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使用加速康復護理,可以幫助改善患者術后疼痛狀況,有效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加速康復外科護理;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療效
髖關節置換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髖關節疾病最常用的治療方法,髖關節置換術是指使用人工髖關節假體替換患病的髖關節,幫助重新建立新的髖關節功能[1]。本文使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術后病人進行護理,并觀察其臨床護理效果以及對于術后并發癥的影響,旨在找出有效的幫助患者盡快康復出院的護理手段,具體實驗結果如下文所示。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近一年收治的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3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患者15例,女7例,男8例,患者年齡55~70歲;對照組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患者年齡57~69歲?;颊呔赏中g組完成手術治療,患者使用假體統一采用陶對陶假體,排除意識障礙以及配合度較差患者,患者無其他相關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進行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實驗組患者專門成立護理小組,成員包括科室主任和患者主治醫師以及患者護理人員。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組內成員各自監督其完成情況,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安全意識,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康復鍛煉,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心理,患者術后在搬運患者回病房時,小心謹慎,在患者雙腿之間放置軟質枕頭,放置患者雙腿內收,患者術后給予藥物幫助減輕患者疼痛,術后鎮痛至少進行5天時間,指導患者穿有彈性的衣物,防止下肢靜脈血栓?;颊邆谔帒S時注意觀察換藥,避免患者感染。術后第一天即可對患者進行指導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如何正常進行日常生活,防止患者出現跌倒事件,根據患者康復狀況適當對患者康復訓練增加強度,幫助患者早日恢復身體健康?;颊咔_到60°,外展達到15°,外旋達到10°時,患者可借助拐杖等外力下地行走,患者出院后仍需進行康復訓練,禁止患者術后半年內進行容易造成髖關節脫位的行為,例如曲髖超過90°等。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術后三個月進行觀察和隨訪,針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一周患者康復效果,術后并發癥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傷口延遲愈合、脫位?;颊呖祻鸵恢軆刃Ч譃轱@效、有效、無效,總有效。顯效:患者術后身體恢復以及康復訓練進行快速;有效:患者術后身體恢復以及康復訓練進程在正常范圍內;無效:患者術后身體恢復和康復訓練進展緩慢。1.4統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所得計量資料使用(t)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表示,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為(x±s)、(n,%),若P<0.05,則表示本次實驗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小議腦梗死的護理體會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方法。方法回顧分析我院收治的122例腦梗死患者采取的護理措施。結果科學的護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質量,降低病死率。結論通過對患者的精心護理,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腦梗死;護理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腦血管供血障礙,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出現壞死或軟化,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最新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我國城市居民中腦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59.8%[1]。腦梗死通常分: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病,約占90%;其次為糖尿病和高血脂癥[2]。老年人大面積腦梗死發病危重,病情發展迅速,并發癥多,預后差?,F將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腦梗死病人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2例中男73例,女49例;年齡52~85(65.1±7.76)歲。診斷標準:全部病例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腦CT或MRI確診。其中基底節腦梗死38例、腦栓塞4例、大面積腦梗死15例、小腦梗死9例、腦干梗死12例、腔隙性腦梗死26例,多發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風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腦卒中病史16例。
1.2臨床表現以意識障礙為首發癥狀11例,其中嗜睡8例,淺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時神志清楚,住院1~3d漸至嗜睡昏迷;以頭痛為首發癥狀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語不清、肢體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癱。血壓升高50例,失語15例。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論文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應把心理康復作為機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能康復。
術前功能鍛煉:①訓練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術后因體位不習慣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繃緊→放松,以此循環。等張收縮訓練,做直腿抬高、小范圍的屈膝屈髖活動、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練習。直腿抬高時要求足跟離床20cm,空中停頓5~10秒后放松。③關節活動訓練:指導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關節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節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髖內收、內旋。④指導正確使用拐杖:準備合適的雙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與患者的身高臂長相適宜,拐杖底端配橡膠裝置(防滑),拐杖的頂端用軟墊包裹(減少對腋窩的直接壓力),對術前能行走者訓練其掌握使用方法,練習利用雙杖和健腿的支撐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負重狀態下的行走。
術中配合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要求手術間空氣、物面要符合Ⅰ類手術間要求,所有器材用物盡可能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或環氧乙烷滅菌,不能高壓蒸汽滅菌或無可能送環氧乙烷滅菌的電池采用福爾馬林熏蒸時,要注意電池表面的清潔及干燥,以免影響滅菌效果;手術切口皮膚覆蓋皮膚手術薄膜以保護手術切口免受皮膚細菌污染。限制手術間參觀人數,監督參觀人員,洗手護士及手術醫生的無菌操作。
術后護理
膝關節退行性病變骨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護理對照組術后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人性化護理。
1.1.1心理護理
膝關節退行性疾病的病程較長,且發展緩慢,具有極明顯的多樣性與長期性。老年患者受到疾病的影響,臥床時間較長,行動不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會衍生出不良情緒,例如緊張、焦慮、恐懼等,因此護理人員要詳細觀察老年患者的心理波動變化,及時進行疏導,以盡快穩定患者情緒,并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耐心的溝通交流,以詳細患者的病史與病情發展情況,并注意語氣的和善與語言的淺顯易懂,通過對患者的積極、主動關心,改善較為緊張的護患關系,避免護理人員的低落情緒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護理人員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情變化與病程,并詳細向患者介紹手術程序,通過成功病例的介紹,來顯示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治療方法的成熟性,以消除患者的顧慮與不安情緒,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最大限度的減輕患者的手術恐懼度,提高患者配合醫生治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1.2感染護理
老年患者由于年齡較大,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明顯,術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會發生感染,因此需要引起醫護人員的重視,若是患者發生感染的話,會造成手術的失敗?;颊邆跓o壓痛或者是壓痛輕微,但是患者一活動,會增加膝關節的疼痛感,造成患者傷口的紅腫與體溫上升,要引起護理人員足夠的重視。術后護理人員需對老年患者的傷口與體溫進行詳細觀察,并對患者的引流管進行詳細觀察,避免傷口處出現血腫,一旦發現存在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生,以得到有效處理,而傷口愈合不良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協助醫生進行清創處理。
老年患者髖骨折分析論文
【關鍵詞】老年患者髖骨折圍術期
轉子間骨折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骨折,老年患者常并存各種疾病,非手術治療需要患者長期臥床,易引起心肺功能下降[1],而手術治療具有早期負重、功能恢復好和并發癥少等優點。2001年11月至2007年11月桃花縣桃花江中心醫院對救治的28例老年轉子間骨折患者注重圍術期護理,制訂并實施有效的康復訓練計劃,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76~85歲,平均78歲,致傷原因:摔傷20例,車禍8例,全部患者術前均合并一種或一種以上臟器疾病,入院后均行動力髖螺釘(DHS)內固定術,經精心治療和護理,全部康復出院,住院18~32天,平均住院天數為22天,隨訪8~24個月,平均14個月,未見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及畸形病例。
2術前護理
2.1術前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本組患者均為老年人,而轉子間骨折多是由于不慎外傷或車禍等意外原因造成,而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身體突然受到傷害,心理平衡失調,此時極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心理,然而情緒變化可致血壓升高或原有的高血壓病情加重,活動時引起疼痛也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做好術前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1)通過與患者溝通收集基本資料,分析患者狀況、病情及其實際情況,根據患者的不同性別、職業、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個體差異,結合患者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和介紹疾病治療的相關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2)耐心解釋疾病,并詳細闡明手術中治療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術后可能留置的多種引流管、導尿管、胃腸減壓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性,并告訴患者術后出現傷口疼痛是術后的必然現象,且疼痛持續時間短,在介紹病情時,醫護人員的談話內容應保持一致,以免因內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負擔;(3)注意交談態度和技巧,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不要輕易打斷他們的談話,或表示不愿聽、不耐煩的情緒,交談時注意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友善的態度,可使術前患者高度緊張的心情得以松弛。對高度緊張的患者應多使用解釋、鼓勵性的語言。護士微笑的面容、樂觀開朗的情緒,整潔美觀的儀表,穩重大方的姿態以及合適而親昵的稱謂都能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患者,誘發他們的積極情緒,喚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增強安全感;(4)對新入院的患者,安排一個舒適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搬動患者時動作要輕柔,在治療之余的交談中給予適當的稱謂,使他們感到親切,幫助克服心理障礙,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5)提高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也會使患者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對每一項護理操作放心滿意;(6)介紹同種疾病康復病例,或讓患者觀看救治成功的圖片,有機會時可讓康復者與患者直接交談,客觀地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發展過程和預后情況;(7)對于傷情重,療程長、易產生抑郁,煩躁、焦慮不安、恐懼的患者,我們應加強病房巡視,關心體貼患者,鼓勵其講出心中感受和需求,并給予細心、持久而熱情地悉心照料,鼓勵家屬多給予探望、陪伴和關心;(8)詳細解釋住院、臥床及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講解康復訓練的目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和配合要點,說服患者術前2周必須戒煙,并指導患者多做深呼吸,教會患者咳嗽的方法和有效的排痰,以保持氣道通暢和增加肺泡通氣量,對減少術后肺部并發癥有重要意義,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消除其不健康意識,以積極的心態去接受治療和護理。
偏癱患者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在預防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VTE)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20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下肢VTE發生情況、疾病認知程度,干預前、干預5d后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D-二聚體(D-D)、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血常規[包括血小板計數(PLT)、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結果:觀察組VTE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5d后,兩組FMA評分中仰臥位評分及總分、FAC評分、aPTT、PT水平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D-D、PLT、WBC水平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夠有效降低下肢VTE發生率,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下肢運動功能,從而恢復步行能力。
【關鍵詞】預見性理論;精細化護理;腦卒中偏癱;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運動功能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高致殘、高病死的特點。有學者指出,80%的偏癱由腦卒中造成,是導致患者生活無法自理、喪失行走能力的罪魁禍首[1]。有研究發現,由于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較少、長期臥床,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回流緩慢,引發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影響康復而威脅生命[2]。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根除腦卒中偏癱所致VTE,但臨床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可降低患者VTE發生率。有研究顯示,全程預見性護理服務鏈可提高高危下肢VTE產婦生活質量[3]。此外,王新娟等[4]發現,精細化護理可有效預防惡性腫瘤化療患者PICC相關性上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诖?學者提出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模式,將二者有機結合,充分利用“預見性”“精細化”理念,針對性給予患者人性化主動預防,旨在以預見性理論為基礎,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給予有效預防,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且該模式已充分應用于高齡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與生理狀態[5]。但國內采用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相關報道尚且較少。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們對10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給予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6]者;②首次發病,伴有下肢偏癱者;③心、腎功能良好者;④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已確診VTE者;②合并壞疽等其他下肢功能障礙者;③存在血栓病史者;④患有周圍血管病變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32~78(55.49±17.38)歲;病程3~27(14.39±4.68)d;左側下肢偏癱52例,右側下肢偏癱48例;腦梗死63例,腦出血47例。觀察組男59例、女41例,年齡33~76(53.98±16.24)歲;病程4~29(15.67±5.32)d;左側下肢偏癱49例,右側下肢偏癱51例;腦梗死61例,腦出血4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人性化護理在臨床骨科護理的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針對現代骨科臨床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實施效果進行了探究,旨在為后期人性化護理的實施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本院治療骨科患者100名,分成兩組實施不同護理方法,比對結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有效率及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且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現代骨科臨床護理中,人性化護理模式的實施能夠有效地提升護理效率和患者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下肢骨折;常規護理;護理有效率;滿意度
骨科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點迫切需要一套關懷備至的護理服務去對骨科患者進行護理,以有效緩解患者病痛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人性化護理便是這樣一項行之有效地護理模式[1]。為更好地掌握人性化護理在臨床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筆者特結合100例臨床下肢骨折病例進行了實證探究,現將具體工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本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骨科科室接診的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100例下肢骨折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50例患者,其中在對照組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47例,年齡在46~73歲,平均年齡為(62.2±4.8)歲,其中脛腓骨骨折45例,肱骨骨折55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齡47~73歲,平均年齡為(62.8±5.1)歲,其中肱骨骨折54例,脛腓骨骨折4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骨折類型等基本信息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2]內包括必要的護理評估、患者入院初協助患者辦理相關登記、嚴格執行醫囑、發現病情及時上報等。觀察組患者給予人性化護理干預,主要內容時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術前教育:很多患者在手術進行之前都會感到緊張和焦慮,此時就需要護理人員做好積極的術前教育工作,要求做到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將手術前的一些注意事項詳細講解于患者,如禁食禁水、戒煙戒酒等,同時告知患者進行術前藥物過敏試驗和抽血檢查的必要性,幫助患者能夠初步了解整個手術治療的過程;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開導患者,幫助患者做好心里準備,緩解其恐懼和緊張等不良心理;再次,對于骨折患者,護理人員還要特別注重教育患者要加強營養攝入,特別是蛋白質和高熱量的攝入,指導患者講究個人衛生,防止術后感染;②術后指導:術后護理期間,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去掉針頭,采取平臥位,同時結合患者的病情選擇最佳床位,并將骨折手術術后的一些注意事項如進食時間和進食中忌口物要明確告知患者,指導指導如何去排出排泄物;密切關注患者手術切口情況,督促患者保持個人衛生;如骨折患者在治療期間經常會遇到一些石膏、夾板和牽引固定器等來固定患者患肢,因此當患者在翻身時要特別注重觀察患者的末梢循環情況,采取平臥位減輕患者局部受壓情況,防止骶骨皮膚長時間與床單的摩擦,避免褥瘡發生;此外,對于需要長期靜脈輸液的患者還要注重加強對患者靜脈的保護,輸液過程中盡量選擇不同部位進行穿刺,如果在注射一些對血管刺激較大的藥物時,要適當減緩輸注速度,避免下肢血管損傷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③對于骨折患者而言,在術后臥床靜養期間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強化監督作用,督導患者康復訓練的執行及效果。此外,需要指出康復訓練是一個持久的過程,要指導患者能夠保持一種積極列管的心態,持之以恒;④出院指導:患者出院之后,護理人員做好必要的出院隨訪工作,囑托患者合理飲食與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通過定期的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密切護患聯系,直至患者完全康復為止。1.3判定標準。針對護理有效率和患者滿意度進行統計;其中護理有效率分為以下幾個標準:①有效:患者壓痛、腫痛、紅腫等癥狀明顯減輕;②顯效:患者壓痛、腫痛、紅腫等癥狀得到一定程度改善;③無效:患者壓痛、腫痛、紅腫等癥狀無任何減輕現象甚至有加重趨勢。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100%?;颊邼M意度以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具體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標準,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從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開始時間、治療方式、早期康復治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近5年來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現狀進行綜述。早期康復治療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第一站,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在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時,同時需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要因人而異,制定合適的康復方案。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康復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達80%以上[1]。此類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促進病人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是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病人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將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的近況作一綜述。
1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
腦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婙櫴龋?]認為,通過反復的特定的康復訓練可使腦損傷區喪失的神經功能由原不承擔該區功能的腦區部分代償。經失神經超敏反應,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及軸突出芽等機制[3]可實現CNS的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大腦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形成,周圍神經組織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可能使臨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使神經反饋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復針對病灶周圍半暗帶,通過增加腦血流量(CBF),從而改善短期內尚存活的腦細胞。李飛等[4]的研究證實,早期康復組大腦平均CBF比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CBF的增加對減少半暗帶區神經細胞死亡有益,反復的感覺沖動傳入中樞,對軸突出芽,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從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開始時間、治療方式、早期康復治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近5年來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現狀進行綜述。早期康復治療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第一站,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在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時,同時需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要因人而異,制定合適的康復方案。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康復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達80%以上[1]。此類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促進病人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是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病人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將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的近況作一綜述。
1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
腦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婙櫴龋?]認為,通過反復的特定的康復訓練可使腦損傷區喪失的神經功能由原不承擔該區功能的腦區部分代償。經失神經超敏反應,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及軸突出芽等機制[3]可實現CNS的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大腦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形成,周圍神經組織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可能使臨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使神經反饋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復針對病灶周圍半暗帶,通過增加腦血流量(CBF),從而改善短期內尚存活的腦細胞。李飛等[4]的研究證實,早期康復組大腦平均CBF比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CBF的增加對減少半暗帶區神經細胞死亡有益,反復的感覺沖動傳入中樞,對軸突出芽,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骨科護理質量及意義
1實施方法
1.1成立骨??菩〗M由醫院護理部領導下成立成立骨專科小組。由組長、副組長及組員組成,負責全院骨科??谱o理及會診工作。專科護士的任職基礎:由廣東省衛生廳選派香港培訓的骨??谱o士及高年資熟練掌握骨專科理論和能解決骨科復雜疑難護理問題的主管護師以上人員擔任。1.2制定骨科??谱o理規范骨??菩〗M負責全院骨科護理指引的制定與落實。制定與控制骨科疑難危重病例的查房與會診制度、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及骨科各項質量指標的等,并參照廣東省護理規范制定的包括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假體脫位等??谱o理單。1.3查房方法及時間由護士長組織專科護士、責任護士每天對骨科病房查房;其他科室在關骨專科護理方面疑難問題,先由需要科室申請,由??谱o士到申請科室會診,先由責任護士匯報病情,現階段的護理措施及需要??谱o士解決的問題,后由??谱o士與責任護士一起對患者進行查體,詢問有關??茊栴}。查房結束后到一起討論,由??谱o士對病例進行整體評估,制訂護理計劃及康復計劃。并提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解答其他科護士提出的問題。1.3做好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骨科專科護士根據本醫院的實際情況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如制定如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須知、深靜脈血栓防護,彈力襪、肌肉泵等的護理使用指引方等宣傳卡,或以講課形式對患者或家屬進行骨科??浦R及康復知識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復能力。1.4組織護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通過專科護士外出培訓學習,學習回院后向本院護士授課、床邊示范等,對包括專科護理、用具使用及功能鍛煉等進行培訓。提高骨科護士的臨床護理與康復護理的能力,有利于降低患者如壓瘡、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等的術后并發癥,減少了患者的臥床時間,加快了患者康復時間。1.5加強護理質量管理??谱o士每天進行護理查房,對患者,特別是危重患者的護理措施及效果實施評估,根據當前存在問題,制定適當及預見性護理措施,促進患者的康復,加強患者的安全管理,總結分析缺陷與不足,并進行質量持續改進。1.6護理能力考核方法理論部分:以廣東省衛生廳[4]編寫的《臨床護理技術規范(基礎篇)》及賀愛蘭等[5]編寫的《實用專科護士叢書(骨科分冊)》為教材,培訓前建立培訓考核題庫,從題庫中隨機抽取試卷對實施專科護理前后進行考核。試卷的平均難度系數為0.51,平均區分度為0.36;技能考核標準統一使用2007年衛生部管理年全國衛生系統護士崗位技能訓練和競賽活動使用的《護理技術操作項目考核評分細則》的考核標準。心肺復蘇必考,包括手衛生,無菌技術等50項。兩項總分均為100分,≥80分為優秀,60~79分為良好,<60分為差。
1.2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施前后骨科護理人員護理能力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