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05 08:52:51
導語: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教育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推動力量,要加強大學生主流意識的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選擇。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的交流日益頻繁,信息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各種意識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選擇,在新媒體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是高校教育內容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新媒體;大學生主流意識;主流意識形態;教學研究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依賴于信息技術的革新和網絡建設的完備,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中,人們的交流變得更容易,利用移動終端人們能隨時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豐富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主流軍,是新媒體主要的用戶和流量,在娛樂自己的同時,接受著網絡中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和思想,影響大學生價值觀以及行為的選擇,本文將針對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進行探討。
一、高校大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和應用
(一)應用頻繁
新媒體是在利用數字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將相關的數字信息進行轉化,再通過手機、電腦以及數字電視等終端將相關的信息傳遞給受眾。在數字壓縮以及無線網絡技術的支撐下,新媒體技術具有了大容量、實時性以及交互性的特點,這也是備受大學生喜愛的原因之一[1]。大學生對于新媒體的應用頻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類社交軟件、游戲等App被開發,QQ、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軟件被大學生廣泛運用,大學生通過這也軟件能實現同陌生人的對話,查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僅能實現無障礙交流,同時能在交流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新鮮事[2]。
(二)多用于生活娛樂
在新媒體載體的選擇中,手機載體是最重要的媒體方式選擇。手機媒體是指借助手機進行信息的傳播,這種傳播的途徑以及信息接收的途徑是大學生使用新媒體最主要的方式。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它除了具有網絡媒體的優勢之外,還具有攜帶方便的特點。手機媒體真正跨越了地域和電腦終端的限制,擁有聲音和振動的提示,能夠做到與新聞同步;接收方式由靜態向動態演變,受眾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選擇和發布信息,信息的及時互動或暫時延宕得以自主實現,使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完滿結合,是大學生信息傳播和接收的主要途徑[3]。手機媒體的運用使學生隨時能獲得新的消息,各種各樣的消息也使學生在信息的選擇過程中出現娛樂化的傾向,缺乏信息識別和篩選的能力。
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中的困境
(一)時代意識形態交織并存導致主流意識形態被淡化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運用,豐富了時代信息的內容,同時便捷了信息傳播的渠道,為大學生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在新媒體的使用中,學生通過手機移動終端能隨時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在這些龐雜的信息群中時代意識形態交織并存,學生在信息接收的過程中不斷受到時代意識形態的沖擊。新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具有碎片化的特點,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傳播能方便大學生的接收,但同時在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中,大學生也會對整體性知識體系的探究有所缺失,在信念意志上淡化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意識形態是系統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思想體系,主流意識是在某一時期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主導性作用和地位的意識形態,是時代發展中主流價值體系的表現。學生在新媒體中接收著各種各樣的時代意識形態,在碎片化信息的接收中對主流意識形態認識淡化,這是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教育中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
(二)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在新媒體時代被淡化
新媒體的發展使信息的交流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使信息的傳播成為無界傳播,傳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區域,存在著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在數字技術的發展中,單向的交流被新媒體技術的交互性所取代,大學生在使用中能跨越時間空間的局限同陌生人進行交流互動。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大學生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對主流意識的維護不再具有自覺性,在多元信息的新媒體中,大學生開始不斷接收新的知識、新的觀念,在認知的過程中對于信息的選擇開始發生變化,多元的時代意識也在不斷地影響學生行為價值的選擇,在不斷使用、交流中,這種影響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學生維護主流意識的自覺性越來越弱,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多樣性使學生在信仰中產生了迷茫[4]。加之新媒體不斷擴展新的傳播區域,信息的多元化在不斷的發展,主流意識在這種時代環境中的話語權被不斷淡化,在網絡世界中的主導地位岌岌可危,這也是主流意識在教育中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化功能被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大學生政治思想以及價值觀的培養,通過馬克思主義等內容將社會的主流意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強化,使學生通過學習能自覺維護主流意識,在生活中能識別主流意識,在選擇的過程中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思政教育是培養學生成為對我國發展具有建設性作用的人才,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和責任,使學生成為胸懷理想信念的社會主體,成為我國、我黨的擁護者和建設者。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新媒體的發展與運用中,新媒體帶來的多元思潮在表現形式中更具有娛樂性,在內容表達中語言更加幽默,形象更加直觀,非主流意識形態在學生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主流意識產生著干擾,在這種娛樂化形式的內容中更具有吸引性,在大學生群體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化功能被弱化,主流意識教育在高校的教學中面臨困境。
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策略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是時代發展、進步的結果,新媒體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傳播,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大學生是新媒體的重要受眾群體,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的新媒體也成為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的主要方式,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接收相關的信息和服務,能豐富學生的生活,同時在使用過程中能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能同世界各地的人進行互動,提高使用的體驗感。在新媒體的發展下,加強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應立足于新媒體技術,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中構建正向透明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平臺,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為主流意識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圍,培養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客體的微參與能力,形成價值認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也是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對策。
(一)構建正向透明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平臺
新媒體的樣式多樣,可以容納視頻、音頻以及文字圖畫等內容,包含豐富的內容,一個新媒體能滿足世界信息儲存的需要,在信息的查找中也十分方便,這也使新媒體成為大學生娛樂、學習、交流的首選,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新媒體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便捷了交流的途徑,但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也影響著學生意識形態的選擇。大學生使用新媒體容易被娛樂化的內容所吸引,比如搞笑的段子或短視頻,在這種快節奏以及單一的學習生活中,具有娛樂性、碎片化的信息對大學生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在移動終端的使用中,學生能獲得放松和娛樂,進行交友和聊天,使無聊的生活獲得一絲慰藉。這也是為什么學生在面對各種意識的影響下不能準確選擇主流意識的根本原因。我們要認清新媒體的優勢,并將其應用在教學中。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傳播的內容豐富、互動性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新媒體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新媒體在教學的過程中能豐富教學的內容,學生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將主流意識形態的學習同實際的信息進行結合,在豐富的信息內容中能提高自身對主流意識形態選擇的能力,構建大學生的知識體系,擴展學生的知識庫[5]。新媒體具有非常強的互動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知識理解的情況,方便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節約教師的備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具有更高的傳播性和凝聚力。教學中利用新媒體技術,構建正向透明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平臺,強化主流意識的認同教育,平臺的建立,方便了學生的理解,打破了碎片化的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具有系統性,在平臺中開展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學生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真正理解主流意識形態的作用,拓寬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知的廣度,在不斷探討以及學習中加深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度,具體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開創慕課等形式,同時利用QQ、公眾號以及官網、微博等形式,將相關的信息推送給學生,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應及時反饋學生的情況,針對實際的掌握情況,開設互動平臺,設置互動話題,在娛樂、互動中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和學習。
(二)教學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具有育人的作用,通過對環境氛圍的營造,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能更好地認識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是指通過建筑、標語以及活動等方式將主流意識形態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學生在特定的氛圍里能受到熏陶,感知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自覺接受主流意識,強化主流意識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視域下加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應通過外部環境的營造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供條件。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加強主題活動的建設,比如在校園中開展“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為主導的演講活動或開展相關的辯論賽,學生通過報名能參加相關的活動,每項活動根據內容的選擇以及重要性可設置相應的學分,鼓勵學生進行參與,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還能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價值觀。在校園中開展板報或專欄,將相關的信息進行展示,在學生活動中心或學生食堂針對性地開展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同時在階段性考試的過程中,特別是思政考試內容中,設置相關的分析類題目,設置為開放式題目,通過學生的自我分析,了解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反饋學生理解接受的結果,方便教師的教學。
(三)培養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客體的微參與能力
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主流意識的認同感和自覺接受能力。主流意識形態需要擁有其他意識形態所缺失的先進性。在教學這個過程中,教育主客體的構建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是教育的監督者。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培養,要做好教育主客體微參與能力。大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接受著教師傳遞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缺乏一定的選擇性,處于一定的被動地位,參與能力不足;但同時學生又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的質量以及教學的結果要通過學生的實際掌握能力進行展示。大學生是教育的監督者,加強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學,應堅持教育主客體的參與,不僅教師要參與,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實現教學主客體的微參與是實現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舉措。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面對不同意識混雜的網絡世界,大學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容易隨波逐流。在信息的接收中,學生會對信息的真偽進行判別,但在信息的識別中卻不能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在對各種信息接收的過程中缺乏自我的思考,對于信息的識別能力較差。同時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對于信息真正傳達的內容了解不足,缺乏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在進行個性化的自我信息選擇過程中,對信息的識別能力不足,導致大學生面對信息傳達的內容會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動搖,在混雜的意識中不能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在對錯誤、虛假信息的選擇中缺乏辨別的能力使大學生在錯誤的信息中受到沖擊。高校在培養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思政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的能力直接影響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接受以及理解的程度,教學中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是培養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基礎性保障。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理解主流意識的作用,認識到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中結合新媒體創新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給予學生正確的思想指導。由此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加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識和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認知。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對教師的教學結果要進行考核,將考核的結構與教師的績效進行掛鉤,激發教師工作的熱情。并且,在師資隊伍的選擇中,要加強對人才的選拔,定期開展高校教師主流意識交流會或參見相關的學術研討會,拓寬高校教師的認知廣度和深度。
四、結語
主流意識形態是某一時期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主導性地位的意識形態,體現了我國這一時期的道德觀念以及政治法律意識,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指導性的作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在學生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對學生價值觀的選擇以及自我的發展都具有建設性地位。
參考文獻:
[1]湯苗苗,譚文軼.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85-87.
[2]吳昱穎.微博新媒體視域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問題與策略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20(13):3.
[3]郭葆明.國外3G業務發展對中國3G建設的借鑒研究[J].現代電信科技,2007(2):17-23.
[4]陳萍,劉蘭蘭,荀驍.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22):295-296.
[5]楊雪.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論[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10):95-97.
作者:林錦鈮 單位:泉州師范學院
- 上一篇:新時期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 下一篇:新時期電力企業檔案信息化建設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