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下鄉村文化振興策略

時間:2022-05-05 15:55:47

導語:城鄉融合下鄉村文化振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融合下鄉村文化振興策略

[摘要]目前,鄉鎮振興戰略正在我國農村地區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這一戰略落實的關鍵著手點,同時也是新時代的重大課題。綜合來看,當前我國在發展鄉村文化振興時,遇到了一些困境,主要包括意識形態弱化、鄉村文化主體缺乏等幾個方面,這直接影響了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诖耍疚膹膹娀庾R形態引領地位、實施鄉土文化重構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城鄉融合視域下的鄉村文化振興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城鄉融合視域;鄉村地區;文化振興

一、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鄉村地區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同時,社會主要矛盾也逐漸深化,農村地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日俱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城鄉二元體制與三農問題逐漸凸顯,這也使得鄉村文化振興受到一定阻礙,在實際開展相關工作時,無法準確找到著力點。隨著我國鄉村地區的農業副業化、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可能出現文化傳承中斷、價值取向缺失等情況,不利于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完善。今后要通過鄉村文化塑造的方式加強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進而為城鄉經濟、文化全面融合奠定基礎。

二、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

(一)文化建設參與意識明顯弱化

從當前農村地區發展情況來看,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體制都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使得很多地區面臨著文化建設參與意識弱化的問題,尤其對于我國農村地區來說,文化建設參與意識的弱化更為明顯。黨中央強調了社會主義文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這也使得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同時,也應該清晰地意識到,文化建設在農村地區進展非常緩慢,想要在短時間之內改變這種局面存在一定困難。這也是導致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參與意識被明顯削弱的關鍵原因[1]。

(二)鄉村文化主體缺失

對于當前的農村地區來說,其文化主體地位被逐漸削弱,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人口基數雖然不斷增大,但開始呈現出農村人口向城市大批量轉移的現象,這使得農村地區人口流失嚴重,不利于農業發展及文化建設。同時,由于流向城市的絕大多數人口都是青壯年、兒童,而老年人則留在農村,使得當地文化無法實現文化傳承。當農村地區人口流失情況逐漸嚴重之后,人口結構勢必會發生改變,從而使得農村地區的文化體系、文化活動逐漸單一化[2]。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農村地區的留守農民勢必會因為知識更新速度較慢而被時代邊緣化,而作為鄉村文化接受及傳承主力的兒童、青壯年卻離開了農村,這也使得文化主體缺失越來越嚴重,阻礙了鄉村文化傳承及創新,不利于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

(三)鄉村文化產品發展較為滯后

目前來看,之所以廣泛存在鄉村文化產品發展滯后現象,主要是由于文化產品供給不足、供給無效。從當前我國經濟市場中的產品來看,主要是由企業及當地政府負責供給,其具有穩定性。一般產品由企業供給,相關公共產品則需要政府部門供給[3]。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土地面積較大,人員居住分散,管理工作開展存在一定難度,這也使得文化產品的受眾群體較小,建設成本較高,很難產生相應的利潤,這也導致肯在農村地區投資建設文化產品的企業少之又少。同時,還有很多地方政府自身經濟能力有限,在文化產品方面的投入力度較小,更多時候還是側重物質保障。雖然有部分地區政府已經在農村地區開展文化產品建設,但所供給的文化方式、文化內容較為單一,文化產品的作用并不明顯,沒有促進當地文化體系建設與完善。

四、城鄉融合視域下的鄉村文化振興策略

(一)強化農村文化建設引領地位

在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引領之下,在進行鄉村文化建設及重塑時,應該掌握其中要點環節,鄉村文化的根本來源是農民,因此在踐行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時,應該扎根于農村,保證鄉村文化始終走群眾路線,從而更好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保護、傳承意識。在鄉村文化建設時,應該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產主義理想作為指導思想,重塑鄉村文化結構[4]。此外,要以唯物主義歷史觀作為文化建設引導,從而促進農村文化演進,這也是強化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主導地位的關鍵。在進行農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時,應該始終秉持著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原則,確定農村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現狀,從而實現對未來發展方向、形式的有效規劃。

(二)塑造鄉村文化新業態

想要實現對鄉村文化的有效傳承,就應該發掘文脈中的時代性特征,通過不斷創新形式與內容的方式來為當前鄉村振興助力。鄉村文化的構建是一個長期性過程,要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對傳統文化、當地歷史價值等進行挖掘,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再造鄉村文化新內容。在當前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創新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應該積極培育文明鄉風,通過這種方式提升當前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這也是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有效落實的關鍵。我國鄉村傳統文化體系中,農耕文化是主流文化,其中包含了道德規范及高尚思想、不屈的人文精神,在創造鄉村文化新業態時,應該將這些精神融入其中;其次,再造鄉村文化繁榮新業態。今后,當地政府部門應該意識到自身肩上重要責任,提高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從而使得當地公共服務設施逐漸趨于完善,實現對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在農村地區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時,應該立足自身優勢,積極發掘現有文化資源體系培育新的鄉村經濟增長點。

(三)強化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從當前我國城鄉文明建設情況來看,鄉村文明依然是城市文明的附屬部門,并不具備獨立話語權,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鄉村文明建設形式較為緊迫,對于以往的鄉村文明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應該秉持去粗存精的原則,這樣才能使鄉村建設與城市建設之間的差距得到有效縮減。具體來說,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積極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應該體現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將優秀的傳統鄉土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核心,從而促進城鄉文化結合。在當前較為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要幫助農民在社會環境中明辨是非、善惡,并且為農民提供更為完善的行為指導,這樣才能實現揚正氣、促和諧;其次,強化農民群體精神文化活動建設。從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文化產品普及情況來看,其影響范圍較小,主要體現為文化活動較為單一,缺乏吸引力。今后,應該注意創新精神文化活動開展形式,應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宣傳黨的政治方針及鄉土文化。例如,當地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定期在農村地區舉辦民歌下鄉、傳統曲藝下鄉等演出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對當前單一文化活動形式的有效豐富,同時,還應該鼓勵當地農民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通過這種方式激發農民的文化創造能力,這也是保證當地鄉村文化活力的關鍵方式。

(四)創新鄉村文化傳播形式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升,互聯網信息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應該積極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打破傳統城鄉二元格局,進一步弱化城鄉界限,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這樣可以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更為直接的技術條件。具體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對當前的鄉村文化資源進行發掘,確定相應的保護方法,應該以豐富鄉村文化傳播方式為主要途徑,當地政府職能部門要構建數字化“資源庫”,通過對資源庫的有效利用實現對當地文化資源的有效整理、分析、運用。同時,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構建起不同地區相連接的“資源庫”,從而實現文化資源共享。此外,也可以利用VR技術建立起具有鮮明鄉土區域文化特征的沉浸式“文化體驗中心”,通過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動靜結合的方式來實現文化集結,從而使得鄉土文化“活起來”,將珍貴的鄉土文化資源轉化為高品質的文化體驗,從而使得體驗者獲得更為豐富的感官享受;其次,發揮出當前城市人才資源、教育資源的優勢,通過大數據平臺、信息技術等方式構建起通暢的、完善的城鄉人才信息交流渠道,實現知識、教育等方面的引導,這樣有利于從整體上提升當前農民鄉村知識文化水平;最后,要以當前的信息技術手段為基礎,打造功能完善的農家書屋、文化服務站等,通過這種方式來豐富當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鄉村文化體系不斷完善。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城鄉融合視域下,想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明確具體路徑,由于我國城市、農村受二元化經濟體系、文化體系影響較為深遠,想要在短時間改變這一現狀難度較大,今后應該加大對鄉村文化的振興力度,探索更為豐富的鄉村文化形式。在當前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使得很大一部分農村青壯年都流入了城市,這也使得當前農村人口結構逐漸趨于老齡化,這對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文化體系完善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今后在落實鄉村文化振興體系時,應該將鄉村經濟體系振興作為要點,從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此外,還應該積極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實現對以往信息傳遞、獲取、利用模式的有效優化,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起“文化資源數據庫”,從而為當地農民提供更為系統的文化資源,滿足其知識文化需求,這也是加快鄉村文化振興步伐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曹莉莉,陳莉.城鄉融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建構[J].河北農業科學,2021,25(2):21-24.

[2]胡甜甜.列寧農村文化建設思想及其對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啟示[D].西南大學,2020.

[3]王宇明,崔悅.城鄉融合背景下媒介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與機制研究[J].新聞前哨,2020,14(3):80-82.

[4]劉亞玉.鄉村振興視域下的鄉土文化新媒體影像建構[J].科學咨詢,2020,17(53):42-43.

[5]張學昌.城鄉融合視域下的鄉村文化振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4):56-64.

作者:張海娟 單位:白銀市會寧縣新添堡回族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