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破產制度銜接問題分析
時間:2022-05-11 14:41:43
導語:個人破產制度銜接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企業破產制度發展至今,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其中關于破產制度適用主體的局限性一直飽受爭議,各界對于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呼聲不斷上漲。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圳特區率先進行了個人破產制度的試點改革,為我國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本文基于進一步修訂《企業破產法》的需求以及個人破產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提出構建兩個制度的銜接性問題,通過實務經驗和借鑒國際已有規則,設計出具有本國破產法特色的個人破產制度,具體從破產管理機構的設置、個人破產免責制度的建立與約束以及個人破產和解制度的建立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個人破產;適用對象;管理機構;破產免責
一、《企業破產法》的發展困境與個人破產的探索
我國自1986年制定《企業破產法(試行)》至今,一直以企業法人作為破產程序適用的主體,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得到發展,但是《企業破產法》依舊限定適用于企業法人,而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僅能參照適用,更不用說合伙人、個人獨資企業的經營者等自然人,也因此暴露出大量的社會問題。例如,公司出資人寧愿自殺也不愿意申請企業破產;催債公司惡意傷人、暴力催債等不良事件頻發;執行程序面臨困境,大量的破產案件因為缺少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的自然人破產程序清算而無法執行。由于對自然人的執行僵局嚴重阻礙企業的破產等問題,已經嚴重限制了企業破產制度的充分有效施行,也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化發展。因此在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企業破產法》的修改被列入議程,而將個人破產制度進行立法或者是否將個人破產制度構建納入企業破產法的適用中是新的討論熱點。與此同時,《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簡稱《特區條例》)已經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時深圳市破產事務管理署也掛牌成立,這是我國對個人破產立法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盡管這只是一個小的區域性試點,但是《特區條例》的施行是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破冰之舉,對我們解決個人破產制度的缺失,貫徹企業破產實質是個人破產的延伸的理念,進而建立完整的破產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谝陨媳尘?,將個人破產制度的程序構建納入現行《企業破產法》中已經具備條件,盡管有關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可以單獨立法,但是考慮到市場經濟發展中,自然人參與經營活動的形式越來越多樣,而這些活動極大部分與公司的經營密不可分,而公司破產往往也是與公司經營性債務密切相關保證人的破產。因此將個人破產立法制度構建納入現行破產法中,有利于處理相關的企業破產案件,將個人破產與企業破產在程序適用上進行統一而無須重復規定,也能夠完整處理具有牽連關系的企業和個人的破產案件。通過分析個人破產制度與企業破產制度的相通性,研究將個人破產制度設計納入企業破產法修訂中,同時兼顧個人破產的特殊情況,進而進行不同的制度構建。
二、個人破產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實際意義
人們對個人破產制度的作用認識實際上存在諸多誤解,社會上極大部分反對個人破產立法的人士均認為,個人破產制度是給債務人逃避債務的一條合法途徑。但這一認知顯然忽略了個人破產立法的真正目的和功能,明確個人破產立法的實際意義對我們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全面建立破產制度,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今國際上對于個人破產立法的目的,主要體現在救濟貧困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價值上。世界各國對于個人破產立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促進經濟發展,鼓勵債務人重新振作并積極創造財富,努力實現減少相關利害關系人損失的效果。而我國構建個人破產法的目的也不例外,本著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的建立這一指導方案的要求,構建個人破產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給予債務人一個“新生”的機會,鼓勵合理投資失敗和經營失敗的債務人重新融入社會,積極創造新的財富,同時也積極減少債權人的損失,在客觀上達到使各方利害關系人盡可能減小損失、共同受益的效果,并最終作用于實現促進競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救濟貧困、促進經濟發展的立法目的。
三、適應現行破產制度的個人破產應有特征
(一)適用對象上的廣泛性
從各國現行的個人破產制度來看,個人破產制度基本普遍適用于商自然人和普通消費者;而美國、德國等國家在立法模式上,均采用統一立法的模式,規定平等保護消費者和商自然人,同時設有專門的消費者破產的特殊規定。這些個人破產制度設計思路對我國的個人破產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我國《特區條例》的起草過程中,主流觀點認為生產經營者和生活消費者無法完全區分,而且世界各國個人破產制度均適用于所有的自然人主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自然人參與商事經營活動的范圍及形式也越來越廣泛,區分純消費者和商自然人已然十分困難,因此最終《特區條例》還是貫徹了主流觀點,在立法上對各種自然人主體同樣進行平等保護。而《特區條例》對適用對象的規定為我們《企業破產法》的修訂提供了思路。通過對引起自然人破產的一般原因進行分析,一些學者認為引發自然人破產的原因通常有商業經營和擔保、信用消費借貸、失業貧困這三種主要方式。第一種與企業經營和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后兩種則讓債務人陷入生存的困境,如果對這兩種情形放任,則會使得債務人陷入無力清償的惡性循環,最終妨礙企業破產制度的實施效果和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因此應當建立起個人破產制度提供應對方案和合法救濟途徑。
(二)設立相應的個人破產行政管理機構的必要性
破產制度的實施除了需要立法途徑引導,同時也離不開高效便捷的行政管理體系做保障。我國企業破產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已經有大量的司法實踐證明,破產案件的順利辦結除了需要司法機關做出審判主導進程之外,還需要政府的管理支持。由于破產程序涉及法律、經濟、文化、司法體制等多個方面的事項,因此做好司法機關和行政管理機關的分工與配合十分重要。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等單位聯合發布的《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也明確要求“加強司法與行政協調配合”“加強司法能力及中介機構建設”?;诖?,在實踐中,我國許多地區建立了破產案件的政府法院雙向聯動機制,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特區制定《特區條例》,為個人破產建立了深圳市破產事務管理署,力爭實現法院裁判與行政機構管理分工負責,破產管理人執行與公眾參與監督共同推進的四位一體的破產辦理體系。破產辦理是一項體系龐大、耗時漫長、流程煩瑣的綜合性活動,法院在依法行使司法裁判權的同時,無法兼顧到破產事項管理、破產調查與咨詢、個人債務評估等其他功能的運行,因此推動建立法院政府的雙向聯動機制,推動實現破產審判權與破產管理權的分離與協作,促進破產審判的專業化,破產管理的高效化,破產監督的自行化勢在必行?!短貐^條例》已經為個人破產立法提供實際經驗,通過建立破產事務管理署劃分權能,厘清界限,為我國在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破產制度上提供重要方向。
(三)對于惡意逃債的擔憂
破產程序的設定初衷是為了實現債權債務的公平清償,而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同樣也以此為目標。雖然大部分企業破產案件中,債務無法徹底得到清償,但是破產程序也起到了有效避免暴力追債、惡意逃債等亂象頻發的作用。我國現行的執行程序中規定了參與分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參與主體與分配的財產在分配過程中的相對公平,彌補了現行我國對于個人破產制度缺失的弊端,但參與分配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債務問題,建立起規范的個人破產制度已經十分迫切。但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構建需要回應一個突出問題,即個人破產制度是否會成為債務人惡意逃債的“保護傘”,債務人一旦通過轉移財產、惡意隱瞞財產等手段惡意避債,又通過個人破產制度進行程序性的免責,將會給債權人以及利害關系人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會妨害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和誠信建設。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尚未確立個人破產的免責制度就當然性地對這一制度進行抵觸。事實上世界各國對于個人破產制度的功能認識,并不局限于破產免責,而更多的在于集體清償和按比例公平分配。并且大部分歐洲國家對待免責立法的態度都十分保守,直到20世紀才逐漸采納個人破產立法中的免責規定。破產免責制度是個人破產制度的基本內容,但不是唯一的追求,出現惡意“逃廢債”的債務人與允許個人破產制度的運行并沒有必然而直接的關聯。我們設立破產免責制度的初衷也是為了激勵那些正常經營、誠實卻貧困的自然人,為這樣的人群提供相應的制度救濟,為他們重新振作、生產生活提供法律保障。但破產免責的設立同時應當有諸多限制,如何區分“誠實而不幸”的自然人、確立破產撤銷權、無效行為制度等是我們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需要解決的重點事項。
四、我國構建個人破產制度的程序性設計
(一)設立專門機構,明晰權責
構建破產審判權與破產管理權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理清行政管理機構和法院審理部門的權力清單,避免因為權責界限不明而引發的相互推脫怠工、爭權奪利現象,是我們將來修訂《企業破產法》與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必要要求。同時借鑒企業破產的相關舉措,考慮在自然人債務清理過程中,規定相應的破產財產管理人,通過破產債務人自行管理自身財產與管理人實行監督相結合的財產管理機制,強化對個人破產程序中的監督作用,提升破產程序的效率。具體而言,首先,應當設立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專門負責保障企業破產管理與個人破產管理的高效運行。該機構應當與行使審判權能的司法機關相區分,專屬于行政機關,具有相應的行政管理權能,包括調查權以及處罰權等等。其次,行政管理機關內部應當選出相應的破產財產的管理人員名單,針對破產管理人進行配套的培訓、考核、監督、編制等行政管理舉措,幫助管理人在面對破產債務人的零散財產時,能夠專業、高效地與債務人一起進行清算??紤]到自然人破產中,自然人的財產往往十分復雜,分布較為零散且具有一定隱私性,部分自然人破產中還存在豁免財產,因此管理人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監督和輔助上,而無法做到像對待企業破產時的管理財產一樣。自然人破產應當更多地由自然人自行管理自身財產。
(二)免責制度的構建與撤銷
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核心,是為了實現債務的公平清償,同時給破產債務人一個“新生”的機會。個人破產制度實際上就是為債務人的合理風險進行清算免單,而個人破產中的免責制度正是這一原則的核心象征。對于免責制度的構建應當有嚴格的規定,包括免責的申請、免責的界定、免責的時間等等事項。同時為了防止惡意、不誠信的債務人濫用免責制度,我們還應當構建起免責制度的一道防線,即設定免責的撤銷情形以及不可免責的事項。同時還應當針對這些“逃廢債”的行為、隱匿財產的行為、惡意申請的行為等規定嚴厲的懲罰措施。我國現行刑法也有關于破產詐騙罪之類的罪名進行刑事制裁,行政機關同樣在監督管理的過程中可以行使行政調查權和行政處罰權進行行政制裁。免責制度的構建通過與之銜接,同樣可以將惡意的破產債務人進行懲處。在制度設計上,首先應當明確免責制度針對的僅僅是破產自然人,而非法人。原因在于自然人不同于企業法人可以注冊消滅,自然人始終存在著,完全可以通過破產程序厘清相關關系后重新進入市場,作為市場主體繼續從事一定的經營性行為。因此一旦規定了自然人的債務免責條款,債權人不得就已經免責的債務重新向債務人要求清償。其次關于免責規定的適用到底是依申請還是自動采用。隨著免責制度的核心是對債務人的拯救這一理念的逐漸深入,現國際上大部分國家均采用的是自動啟動破產免責;而我國同樣應當借鑒,自動啟動免責不但有利于個人破產制度發揮核心功能,而且能夠避免一些債務人不熟悉法定程序而喪失了應有救濟的可能性情形出現。最后,免責制度的設立絕對不能以犧牲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為代價,為了防范一些債務人不誠信、惡意的欺瞞行為,各國立法均規定了不可免責的債務與免責異議制度。就不可免責的債務規定而言,我國亦可以借鑒各國立法中的規定,考慮以下不可免責的情形:第一,故意侵害人身權的行為引起的損害賠償債務;第二,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第三,基于勞動關系或雇傭關系形成的工資、社會保險、補償金及勞動報酬請求權債務;第四,行政罰款和刑事罰金不得免責。除了列舉的這些不得免責的情形外,還應當設定兜底條款即規定法律規定的其他不得免責的債務作為最后條文,為切實建立不可免責的制度提供一定依據。而免責異議制度則是針對可能出現的債務人欺詐的情形,一旦債務人出現惡意減少財產、轉移財產、惡意負擔債務甚至毀滅隱瞞相關證據等行為,均通過不正當手段妨害債權人的債權得到實現,也嚴重阻礙管理機關執行職務,均構成濫用破產免責制度,應當規定允許相應的利害關系人以及破產管理機構、管理人提出破產異議,法院可以裁定異議成立后不予免責。
(三)破產和解制度的構建
破產法調整的不僅包括實體法內容,還包括參與主體的程序性權利內容,而破產制度的設計更是離不開程序的保障。個人破產制度的設計,除了與企業破產一樣進行相應的清算、重整之外,如何讓債權人與債務人進行溝通,讓債務人進行怎樣的權利讓渡后才能獲得破產的資格,是我們在進行個人破產制度設計時應當考慮的問題。我國現行的《企業破產法》在面對破產和解程序時,呈現出和解程序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十分稀有的特點,并沒有發揮破產和解制度的應有價值。而作為個人破產制度設計的實際問題,我們應當考慮破產和解制度是否有其存在的意義。結合國際上一些國家對于庭外和解制度的設計初衷,我們應當明確破產程序的啟動應當是一種選擇性的手段,假如我們可以通過破產和解程序讓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共識,解決債務人的債務處理問題,破產就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并且《特區條例》也規定了和解制度,給予了個人破產中和解制度的獨立存在價值,這對我國將來的個人破產制度設計也具有重要的試點意義。
結語
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是完善我國破產制度的重大舉措,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特區條例》的制定實施,對個人破產制度建立的可行性進行了實踐,隨著2021年度立法計劃對《企業破產法》修訂的要求,個人破產制度也應當借這個機會轉化為具體的法律規定。由于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尚存在許多困境需要解決,還需立法者與理論界繼續深入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賀丹.論個人破產中的行政介入[J].經貿法律評論,2020(05):6-20.
[2]劉冰.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J].中國法學,2019(04):223-243.
[3]湯維建.制定個人破產法要克服三大障礙[N].人民政協報,2021-09-09.
[4]白田甜.個人破產立法中的爭議與抉擇———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為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35(05):1-16.
[5]自然人破產處理工作小組.世界銀行自然人破產問題處理報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
[6]賀丹.個人破產程序設計:一個新思路[J].法律適用,2020(09):36-46.
作者:張東臨
-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施工技術探索
- 下一篇:大鐵路公司創新教育培訓體系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