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現狀

時間:2022-05-23 09:47:08

導語: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現狀

[提要]人工智能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文以陜西省為例,對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現狀進行闡述,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建議,從而更好地為陜西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一、文獻綜述

人工智能是由計算機完成前期人工要完成的大量重復性工作,其可以成為與人類行為進行互補的勞動力,其可以賦予機器學習決策的基本能力。在專注于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視角下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探討,國內外研究學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行業轉型方面:張志楠(2020)研究提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技術產業、應用產業等全產業鏈布局,為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優質服務。二是關于新商業模式產生:朱晴艷、田啟波(2020)提出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變革更多取決于資源能否有效整合,能否利用新技術開展工程的研發、生產供應及服務;汪志曉(2019)研究提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會出現更多的新產業、新服務和新業態,有利于創造協同創新的共生環境。三是關于技術變革方面:劉剛、王濤(2020)研究提出人工智能發展進入到了感知階段,制造業、金融業、醫療行業等智能領域與人工智能的聯系日益緊密,在運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應做到技術與特定產業場景相融合,從而推出人工智能可以推進技術進步,提高國家經濟的增長率。薛嘉敏、袁新宇(2021)研究提出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工智技術的支持,二者融合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我國要加強人工智能和產業發展融合,為產業轉型升級賦能。從上述的文獻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兩者如何共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并不多。

二、陜西省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現狀

因陜西省高校眾多,有31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故部分大型企業將眼光放在了陜西省的科教文化方面,校企共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在陜西省科技廳的指導下,由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知名院校聯合成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在機器人方面,陜西省擁有超過60多家關聯企業對此進行研發,產業規模超過了10多億元;在無人機方面,愛生科技、億航智能等無人機頭部企業落地陜西并形成了西咸新區、高新區、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四大開發基地;在物流方面,京東等大型物流企業均已落地西安,為陜西經濟發展和就業崗位提供做出了相應貢獻;在互聯網方面,百度、阿里、騰訊等也相繼落戶西安,為陜西省產業升級不斷釋放出新的活力。總的來說,陜西省正在逐步完善人工智能孵化體系,搭建人工智能生態環境,探索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三、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陜西省經濟在人工智能領域也蓬勃發展,但同時也存在部分問題,作為支持產業發展的重要模塊,人工智能其實更多地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持工具。陜西省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城市,應在經濟發展、智能融合方面重點發展,但就目前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智能化核心技術掌握不足。我國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陜西省也毫不例外。目前,陜西省人工智能在帶動制造業、服務業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實體企業要么是使用大批量的勞動力,要么是企業的價值鏈處于行業底層,智能化轉型碎片化嚴重,在市場上缺乏話語權。(表1)由表1可知,在2018年期間,陜西省申請并獲批國家專利8,906項,同比上年減少了0.2%,且從陜西省總體情況來看,專利研發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對于實體企業,以制造業為例,大量重復性的工作會使得企業成本較高,企業想進行智能化改革,但是高額的研發投入會使得企業考慮相關的機會成本,故而企業更愿意去購買部分技術而減少研發投入,這就導致陜西省的智能化核心技術掌握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產業發展智能化程度不高、靈活性不足、核心技術掌握不到位的情況。(二)基礎設置不完善。經過多年的發展,陜西省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信息網絡為基礎,圍繞數字轉型、人工賦能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相關基礎設施都在緩慢發展,但仍存在基礎設置不完善的問題。在2020年,陜西省召開新基建相關行業發展成就發布會,會議上提出陜西省要大力推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項目,以此作為契機,發展健康養老、休閑娛樂、文旅服務等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就目前陜西省科技發展情況來看,由于科研能力、經濟條件限制,暫時并不具備大力開發人工智能和工業硬件等相結合條件,同時在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過程中,基于人工智能的產業園并未搭建,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65個機器人產業園在建或已建成,但是陜西的相關產業園建設數量占比是較少的,所以目前也不適合大規模的進行發展。目前,陜西省的人工智能規劃并不詳細,雖然提出了到2023年形成“一帶一路”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但是并未很好地與陜西省實際情況結合,在進行技術定位、科技發展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只有做好精準定位、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突出陜西省地方特色,以陜西的區域環境為基礎,支撐當地經濟的特色化發展。(三)高質量人才不足。陜西省的高校數量眾多,全省共有57所本科高校,屬于我國重要的科教地區之一,但是也面臨著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大批量流失。陜西省作為十三朝古都、“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城市,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和經濟發展優勢,吸引著大量的年輕人求學,但是通過統計數據發現,陜西省的“雙一流”學生在畢業時留在陜西的人數占比很少,在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留陜率為27.18%,碩士為38.36%;西北工業大學本科留陜率為29.21%,碩士為35.07%;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留陜率為26.29%,碩士為41.98%;等等。其實各高校的留陜率基本上都在40%以下,學校和地方耗費了大量教育資源培養人才,但最終留能下來的高質量人才并不多。通過各高校的數據披露及匯總,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的“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會選擇廣東,其次是北京、上海、浙江等經濟發達或者沿海城市。究其原因,其實不難發現,陜西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工資薪金無優勢。2021年陜西省的GDP位于全國第14名,但是工資薪金不僅與一線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與成都、重慶等中西部地區也無法相比,西安的平均薪酬為7,607元,位于全國城市第30位。第二,產業發展不具備吸引力。根據《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中了解到,畢業生就業更期望的行業是互聯網、金融服務及文化傳媒等。陜西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龍頭企業較少,人才大批量的流失,這也是陜西省經濟發展略微滯后的部分原因。

四、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建議

(一)強化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目前我們只是考慮到人工智能對于市場銷售、社會服務等領域的促進作用,但是往往會忽略其科研成果以及產教轉化所帶來的收益。第一,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聯合陜西省各大高校進行人工智能領域相關技術開發,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把企業、教育資源、政府力量聯系起來,做好相應的研發工作,打造以互聯網為基礎、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技術共享平臺。第二,大力推動應用型技術的研發。以制造業為例,陜西省制造業產值從2009年的5,713.91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7,882.27億元,年增長在25%左右,其主要集中在汽車制造業、金屬制造業等大型行業,所需要的基礎工作量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有新型技術推動會更好地提高企業的產能,可以精準地預測好每條生產線的工時、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產品生產的及時性。第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未來的趨勢,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陜西省應該積極進行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將相關風險基金合理化運用。因為人工智能等技術前期投入較大,很多企業無法承擔相應的研發資金,進而會選擇購買相關技術,所以陜西省應該給相關的技術創新工作承擔風險補償,將企業的擔心點降到最低,這樣也會更好地推動技術創新工作,推動經濟發展。(二)加強設施保障。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離不開高效率、低成本的技術處理方式;同樣,人工智能的發展,也離不開基礎算法和智能平臺的支持。2019年,工信部印發了《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推動我國人工智能、5G通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新型基礎建設,鼓勵企業進行智能化的創新,到2022年,形成20多家有行業影響力的示范平臺。陜西省根據本省經濟發展情況,出臺了相關的支持政策,如《陜西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9-2023年)》《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工作推進計劃》等,并在2019年聯系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陜西科技大學等院校成立了陜西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以此為契機,協助陜西省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陜西省應重視智能數據共享機制與數據安全保障機制,做好服務業、制造業等行業的基礎設施保障。如,陜西省中小民營企業眾多,如何讓這類型企業參與到人工智能的基礎保障工作中,做好領域內的智能化改造工作也是政府部門應思考的相關問題。(三)優化人才配置。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抓住人才就等于抓住了市場機會,一個國家的競爭,追根究底也是對于人才的競爭。所以,陜西省將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進行融合發展,大力提高產能質效,就需要做好人才匹配機制,做到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創新人才留用機制,使高質量人才在陜西有歸屬感。首先,對于高校的畢業生,陜西省應加大相關的支持力度,積極為畢業生提供工作崗位、吸引頭部企業落地西安,并在公租房等相關基礎保障方面,對高質量人才進行優惠政策傾斜,保證高校畢業生在近幾年可以在陜西立足;其次,基于陜西省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陜西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傾向,與企業方進行合作,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做好協調,盡可能地將收入與畢業生期望進行融合,吸引更多的畢業生留在陜西,為陜西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最后,對于高質量人才,做好相關的補貼政策,在重點領域唯人才是用,真正做到專業技術與行業發展做好匹配。一方面對于陜西省的專業、學者以及高質量人才做好基礎保障機制,讓他們在陜西可以做好相關人工智能的科研工作,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引進外部人才,改善陜西省的科研環境和人才留用機制,為企業可以錄用到多層次的人才,提供優化配置保障,進而促進企業的工作質效,帶動當地市場繁榮。綜上,人工智能技術的革新,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而如何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陜西省,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薪資待遇都與北上廣等城市有較大差異,故而應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道路。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提升、幫助企業節約人力成本,更高效智能地進行經營活動。在對于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政策的保障、人才的吸引、基礎設施的更新、風險的承擔等都為企業在陜西落地生根打下堅實的基礎,將有助于陜西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志楠.抓住新基建提速機遇,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J].張江科技評論,2020(05).

[2]李娟.人工智能加速中國經濟轉型升級[J].雷達經濟,2021.43(09).

[3]朱晴艷,田啟波.人工智能、綠色技術創新與生態經濟體系建設[J].經濟視角,2020(01).

[4]汪志曉.江蘇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路徑的策略研究[J].商訊,2019(23).

[5]劉剛,王濤,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研究——基于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價值網絡分析[J].理論與現代化,2020(01).

[6]薛嘉敏,袁新宇.人工智能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川渝黔滇桂省級面板數據實證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21(11).

作者:朱晨 單位:西安歐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