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探討
時間:2022-05-27 10:13:44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紅色文化文創產品作為近年來文創產品的一個重要類別,體現了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展示,為探索研究融合紅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計應用。以3D打印技術結合非遺“徐行草編”的紅色文創產品為例,將基于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的設計意義、設計方法等進行探討和研究,通過挖掘兩者文化內涵的結合和采用新科技工藝與傳統工藝結合的方式呈現產品設計成果,為兩者融合的產品設計和應用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應用實踐。
關鍵詞:紅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產品設計;3D打印
一、基于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意義
(一)傳承紅色文化
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指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創意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即其創意來自文化設計的產品。簡單來講文創產品是指具有文化內涵的創新性的產品,其核心是對文化內容進行創新性轉化。[3]在我國,文創產業本世紀初才逐漸興起,但發展非常迅猛,尤其是近十年來,文創已融入到各行各業,成為熱門的概念和新興的行業方向,甚至“萬物皆可文創”。紅色文創產業是文創產業在紅色資源上傳承和應用的一個具體類別,伴隨著近些年我國大力發展文化強國和文化自信的契機,迎來了雙重發展機遇:一方面是文創產業近二十年的發展和沉淀,在產業模式和創新發展上已有成熟的經驗和產品模式,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拓展具備了良好的背景基礎;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重大發展,以及建黨一百周年、建國七十周年等重要紀念節點和文化強國的大戰略,給紅色文創產業帶來發展機遇。通過設計的手段將紅色故事、紅色傳統、紅色基因等紅色文化以產品形式具象化,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紅色文化文創產品的設計和創作是通過提煉紅色文化元素,用設計創作的手段把紅色精神物質化提煉,最終以創意產品的實體形象來展示實現,其核心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展示。紅色文化文創產品在設計創作構思階段,就需要考慮產品背后賦予的深厚的內涵及重大意義,其體現的是紅色文化元素的表達,即具有“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的紅色元素的表達,產品是否能夠挖掘紅色資源的內涵,體現紅色資源的各種形態展示;是否能夠傳承紅色傳統,用產品把黨和人民的革命奮斗故事表述及傳承;是否能夠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精神用產品表達,感染產品的使用者和觀眾。
(二)實現紅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融合
紅色文創產品不僅僅是通過整合、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發揚紅色愛國信仰和革命優秀的精神品質來塑造產品表達,更需要結合當地特色的文化符號綜合打造,用當地代表性的文化講紅色故事,創紅色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一個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華,把紅色文化元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發展,同時結合國家的產業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紅色體驗旅游線路等政策,既可以將兩者的文化精神訴求疊加傳承展示,又能突破部分非遺文化傳統手工藝行業的發展瓶頸,拓展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激活紅色經濟的潛力。因此,基于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意義既要挖掘紅色文化元素背后的精神信仰,又要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和技藝技巧,尋找兩者之間的結合點,從而用設計語言來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
二、基于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方法
考慮到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地域性特征,基于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在設計創作階段的關鍵是紅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即文化內涵的結合和表現形式的結合,其設計實現方法分三個步驟:
(一)尋找可結合的目標項目
尋找合適的、可結合文化內涵的目標項目,即紅色文化項目的具體選取和與之結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選取。相結合的兩者不是隨意選擇搭配,而是通過文化內涵分析、背景研究等,將具備邏輯關系、具有疊加效應的、具有共通性的兩者有機融合。選取的兩項目可以是地域文化的共通,也可以是精神品質的共同訴求,還可以是各種邏輯關系的相通。如下文所附的產品案例,選取的紅色文化“中共一大會址”和非遺項目“徐行草編”,恰逢建黨一百周年的歷史時間節點,用本地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講本地知名的紅色文化,因此兩者是具有有機結合的前提條件,具有碰撞出火花的可能。
(二)通過挖掘兩者的文化內涵確定結合主題
1.挖掘非遺項目的特色文化內涵:當選定需要融合的目標后,需要分別對兩者的文化內涵分別進行剖析。非物質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間和人民的心靈深處,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傳統,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會和人的長期交往中所凝結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5]其作為兩者結合展現形式的主體,需對項目的歷史淵源背景、發展現狀、工藝特色和設計形式進行詳細的梳理和總結,整理出紅色文化與之融合的設計表達可能性。2.尋找紅色文化與非遺文化的共通性:結合的兩者項目其精神表述在本質上應當具有共通性,宏觀層面都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信仰和精神力量,是精神財富的具化表達。紅色文化是講黨和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奮斗精神,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或物化形態承載的紅色精神,如“嘉興南湖紅船”“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則往往是當地千年來歷史文化人文的沉淀,源于民間源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如勞動人民的智慧、藝術創作、勤勞堅韌的民族精神等。這兩者都是人類和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品質的體現,對于藝術設計的素材提取上,只要找準了共通性,確定了主題,設計表達的形式就可以嘗試各種產品創意。
(三)探索產品的設計呈現形式
通過研究和挖掘兩者文化內涵確定結合主題后,主要是根據目標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工藝特色和技藝方法以及產品設計構思的特點,探索和創新文創產品的呈現形式、具體制作工藝等。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制造業市場需要傳統手工藝能在有效傳承技藝為前提下,結合高新科技工藝,對接商業需求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融合力度。[6]傳統工藝與新科技結合,解決了部分傳統非遺工藝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瓶頸,如3D打印技術在非遺、現代工藝美術和文創產品中的廣泛應用,與琉璃、陶瓷、漆藝、草編、景泰藍等各類傳統非遺工藝的結合已相當成熟(圖1、2),做到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基于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實踐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華誕,在這偉大的歷史節點,為了向黨的一百歲生日獻禮,通過與徐行草編非遺傳承人王勤老師多次的溝通,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建筑為原型,結合草編技藝和3D打印技術進行創意設計。在此背景下,本文將以3D打印技術結合“徐行草編”制作的“中共一大會址”紅色文化的非遺文創產品作為應用樣本,從產品創作的設計思路和特色、呈現及制作進行了分解剖析:
(一)產品創作的設計思路和設計特色
1.設計理念:基于紅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基于兩種文化結合進行設計創作,需體現兩者的共通融合之處。產品設計之初,立足上海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抓取了建黨一百周年和中共一大會址文物建筑的契合點作為紅色文化的元素。與此紅色文化相融合的表現形式,考慮到市場常見的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文創產品并不能體現產品設計特色,故探索融合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借助傳統非遺的文化內涵和工藝特色來進行融合設計,當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草編,既能反映該區域的歷史自然風貌和勤勞手巧的文化內涵,又能把傳承至今的手工技藝融入到文創產品的設計之中,兩者具有絕佳的創作融合契合。2.產品的設計特色:采用非遺“徐行草編”精美的手工草編編織物的紋理質感作為外觀呈現,以實體建筑“中共一大會址”建筑為設計元素主體,將上海本地的非遺草編技藝的文化元素和民族特性通過具有典型的紅色文化建筑模型展品呈現,從結構造型提煉、細節展示、色彩選擇、傳統工藝與新工藝結合、未來的擴展應用等方面綜合體現設計特色:(1)結構造型的提煉及片狀結構的細節特色:產品的整體造型、結構和細節圖案,以“中大一大會址”的建筑物原型嚴格按照比例尺寸進行建模繪制,整體造型保持原真性。提煉門頭、浮雕、墻面、屋檐等建筑細節的元素進行設計組合,利用中國傳統大漆的技藝豐富浮雕的色彩和流線(圖3)。產品結構采用3D打印的片狀輸出,參考中國古建筑榫卯結構進行拼裝。因此每一片打印的原始片狀結構均根據各部位的功能和特點進行設計和裝飾,參考徐行草編工藝品的墻飾、手工編織的紋理和質感、接口和縫邊的設計處理,對每一片狀進行設計后期的處理,使每一片狀均能獨立地保留建筑結構特色的同時,也能體現出各自部位的裝飾特色以及細節元素的豐富度。(2)色彩選擇與重構:色彩上以保持整體原真性為原則,同時考慮到所有片狀結構均以草編技藝的黃草織物進行裝飾,需符合原材料黃草的選色及染色?!爸泄惨淮髸贰笔巧虾^域典型的石庫門建筑,外墻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門楣有礬紅色雕花,黑漆大門上配銅環,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各細節均為傳統色彩,以徐行草編的紋理選材、染色及晾曬的技術,能較大程度保留,整體上充分考慮各構件色彩搭配的原真性,局部考慮美觀性和突出性,如青紅交錯的里面基礎顏色,白線及黑色大門等,而紅色門楣上方雕花采用中國大漆工藝的中國紅,增加局部的色彩沖擊力,豐富了整體色彩的明亮度和協調性。(3)體現傳統工藝與新科技工藝的結合:以時下流行的新科技3D打印技術為實現手段,并通過3D打印模塊,搭建建筑基本框架,達到新工藝技術與傳統工藝結合的目的。通過分析“徐行草編”的歷史源流,工藝特色,考慮到草編造型多樣,圖案不同編織方法也不同,一般包括起底、裝模、編面、結口、縫邊、裝配件等步驟。[7]其編織過程可以完美與3D打印的模塊結合,因此確定產品的呈現方案:采用3D打印技術制作框架主體,用非遺草編編織和漆藝上色等技藝完善細節和外部裝飾。(4)設計的擴展性應用:文創產品從早期設計構思到模型成品后,需考慮未來產品的應用和擴展性,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單一產品。通過元素的提煉后進行設計創新,為未來各類拓展應用提供基礎,例如本文的產品案例,其最初設計目的是作為紅色文化展示品,后期可在此設計驗證的素材基礎上實現擴展性的設計應用:參考中國古建筑的榫卯建筑,延伸設計片狀的可重復插拔的結構,為每片結構賦予相應的非遺草編技藝,制作拼裝玩具,主打青少年兒童群體市場。實現寓教于樂的效果,為產品開發和市場化運作提供一個方向。
(二)產品的設計呈現及制作過程
根據“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建筑測量數據,依照比例繪制圖紙,并創建CAD模型。通過3D打印立體光固化技術制作實物模型,并進行試拼裝(圖4、5)。依據建筑外觀顏色,設計草編的顏色、紋理等,并準備不同的材料并染色、晾曬。然后根據各模塊開始逐步依次編織(圖6),根據模型尺寸將多余材料切除,完成每個模塊的編織及修建調整后,最后用膠水將草編和模型緊緊粘連。采用中國傳統大漆工藝為立體浮雕門頭上色。最后將所有零件試拼裝,裁剪多余草編,完善細節(圖7)。綜上,本次基于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從構思設計到制作成品的全過程是一次系統綜合的過程,后期產品制作過程相對流程化,而重點在于前期的文化發掘和構思設計過程,即從設計意義和設計方法中指導如何尋找可結合的項目,從而進行各自的文化內涵挖掘和設計形式的呈現。
結束語
未來基于紅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必將不斷擴大市場,在此背景下,研究紅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的設計創作思路理念以及設計方法、用新舊工藝結合的方式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產品制作以及市場化的實踐工作均是值得反復探索和應用的課題,也是本文探討和分享的方向和重點。通過基于紅色文化的融入,將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3D打印技術混合呈現,既對基于紅色文化的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制作全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又對其設計開發和拓展應用探索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作者:邢閻艷 單位: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設計學院
- 上一篇:科技風險投資更多新型投行研究
- 下一篇:解釋結構模型法食品檢測影響因素分析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