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視角壯錦的傳承與發展

時間:2022-06-16 09:31:27

導語:新媒體視角壯錦的傳承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視角壯錦的傳承與發展

一、壯錦的歷史背景

壯錦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的壯語中意譯為“天被”,可見壯錦在廣西壯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高。壯錦作為壯族人民長期實踐勞動的結晶,是極富傳統文化特征的美術織品,對壯族人民而言有著極高的實用價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首先,壯錦承載著壯族人民歷經千年的文化藝術結晶,它的誕生與發展和廣西壯族的發展模式息息相關,融會在壯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壯錦是壯族人民風俗習慣、信仰、儀禮、情感和價值觀的產物,承載著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記錄著壯族人民的傳統農耕生活方式與文化狀態。其次,壯錦是“四大名錦”中唯一的少數民族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錦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要的文化符號,是以文化地域來命名的名錦,存在著獨特的內在文化結構,有著獨立的織錦文化,至今卻沒有一本對其進行研究的相關學術專著。而像蘇州云錦、南京云錦、成都蜀錦,以及一些其他的少數民族織錦都有研究專著,這對壯錦織錦領域而言是非常大的缺失。隨著全球化的深度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科技的不斷革新,給壯錦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壯錦的發展步履艱難。因此,作為新時代青年在新媒體的潮流下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肩負起傳承和發展壯錦的重擔。

二、壯錦的現代性困境

(一)缺少民族文化認同感

1.外來文化的強勢沖擊隨著全球化發展的推進,文化之間相互交融。新媒體時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帶來文化的多元化和多視角的感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民族文化沖突促進了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危機。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部分人開始失去對壯錦的興趣,壯錦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面臨著生存和發展難題。2.落后的壯錦生產方式首先,傳統壯錦所依賴的生產方式限制了壯錦的傳承發展。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會因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而喪失其發揮的社會功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日趨弱化。據《廣輿攬勝》載:“賀縣壯人,男花巾纏頭,項飾銀圈,青衣繡綠,女環鬢,遍插銀簪。衣錦邊,短衫系純棉,裙華麗。自喜能織壯錦及手巾帕。其男子所攜必家織者。”[1]由此可見壯錦在傳統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織壯錦是壯族女性生活中的必備技能之一,但由于近代生產方式的工業化、新媒體時代的沖擊和女性思想的解放,壯錦從廣西壯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逐漸轉變成了民間工藝品,就連壯族人民對壯錦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地減少,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讓本來就極具本土化、地方特色的壯錦,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窘境,導致出現了“邁不開步子,趕不上時代”的情況,慢慢地失去了生存土壤,久而久之,就使得壯錦成為一種僵化的文化藝術標本。

(二)傳承危機

在新媒體時代的文化沖突中,壯錦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面臨著民族文化認同感被削弱的問題,還面臨著傳承主體上的斷層。[2]一方面,缺乏傳承人?,F代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而壯錦織錦工序繁雜,技藝精細,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學習,成本高,制造量少,周期性長,所投入的精力與收入很難形成正比,導致傳統壯錦的手工藝人群在逐漸減少。因此,培養一個優秀的傳承人難度很大,再加上傳承人沒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傳承意愿不高,就容易導致形成半途而廢的局面。另一方面,傳統的生產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古老的傳承方式讓壯錦較難向更廣泛的群體傳承技藝。第一,壯錦主要是采用師徒相傳,或者通過民俗活動來傳承。[3]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部分年輕群體普遍容易被外在事物吸引,這種通過言傳身教、口頭相傳的方式來進行技藝傳授的方法也正在漸漸消逝,傳統的傳承方法不僅沒有系統的文字工序整理,更是容易被時代沖淡,成為阻礙壯錦發展的絆腳石。第二,廣西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壯錦在這里雖然有較好的文化根基,但在如今因其成本較高、工序復雜,已經逐漸走向工藝美術品的行列,成為一種藝術品,造價高,性價比低。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條件不夠發達,在全國來說還相對落后。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性價比高的生活用品進入人們的生活,最后甚至連一些本族人民都普遍消費不起,也不愿意花高價錢去購買跟壯錦相關的產品。

三、新媒體視角下煥發壯錦生命力的新思路

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下,我國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被傳承下來,豐富的文化藝術和豐厚獨特的文化資源充分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壯錦亦是如此。為進一步提升壯錦的知名度,宣傳民族文化傳承思想,將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融入壯錦保護與傳承中是不可避免的一條路,此舉可深入拓展壯錦的生存空間。在當前背景下,我國經歷了幾次傳統工藝消亡的過程,想要避免這一現象繼續發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告別傳統的傳播、傳承方式,將傳統民間藝術的優勢與新時代特征相融合,自洽自衍,為傳統壯錦注入新時代的新血液。

(一)建立深層次文化情感

壯錦的產生與壯族人民的生產實踐緊密相連,有著群體性的特質。壯錦作為一種符號和載體,在更多時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群體的一種文化身份和價值認同的體現。培養深層次的文化情感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人們對壯錦的文化認同感。想讓壯錦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就要培養壯錦文化的自覺精神,認識到壯錦的價值,給予壯錦一個有利的發展空間,為壯錦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條件。文化自覺是指人們如何對自身文化有一種自知之明。關于如何建立文化自覺,其中的一個觀點就是,要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認識我們的歷史文化,以確立我們民族的主體意識,增強我們民族文化的認同感。[4]認識到壯錦在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加強本民族人民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上,需要政府的助力和企業的配合。地方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加強對壯錦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各種途徑實施對壯錦的宣傳和推廣。[5]第一,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要想實現全民傳播,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各大平臺,多維度地向人們展示壯錦的價值與魅力,使壯錦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政府可以攜手企業或者民間力量為壯錦產品進行大力宣傳,加強人們對壯錦的認識,從而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支持鼓勵企業拍攝與壯錦相關的宣傳片、廣告、紀錄片,并在各大商場、公交站臺以及電影院等公共場所進行播放,對人們進行壯錦民族文化的全方位宣傳,以加強人們對壯錦文化價值的認識。第二,壯錦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審美上得到了愉悅。隨著短視頻的興起,抖音、快手等不同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在國內外網站開啟關于壯錦文化宣傳的線上平臺,在直播間直播壯錦的生產制作過程,讓受眾擁有即時評論、點贊、轉發的操作,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壯錦的文化內涵以及深厚的內在寓意,形成文化自覺,同時可以達到寄托情感與共享資源的作用,將短期的新鮮感轉變成一個長期的文化認同感。新媒體的多元性特質能夠使壯錦迸發出強大的活力,使其創新更符合新時代群眾的需求,建立深厚的情感鏈接,也能更好地實現壯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化體系的目標。近年來,國家有意識地培養民族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舉措的成果促使“國潮風”快速風靡,但這只是開始,對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培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重構壯錦的數字化展示空間

壯錦來源于中華沃土,深受地域性文化的影響,在傳播維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壯錦濃厚的地域特性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傳播特性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往的壯錦傳播途徑主要以圖片為主,展現形式相對單一。在新媒體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我們應當在影像技術與數字革新的推動下,重構壯錦的數字化展示空間。壯錦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DNA,新媒體時代給壯錦帶來了數字化創新的機會,數字化將成為文化遺產的主要保護與展示方式,數字化采集、三維場景重現等技術能突破時空的限制,還原壯錦整個生產制作的過程。[6]“藝術+科技”跨學科合作的興起,給作為民間藝術的壯錦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一,通過多媒體設備將壯錦的整個生產過程記錄下來,現有的技術已經可以完成“記錄—研究—展示—開發”的系統化工作,利用好新媒體服務于壯錦。將壯錦的傳承系統化,告別僅停留在言傳身教、口口相傳、師徒傳授,同族相傳的傳統方式,采用數字媒體形成一個系統化、充滿活性的傳承模式。對壯錦技藝而言,沒有明確的物質形態,而數字媒體就起到了重要的記錄功能,更利于對壯錦織錦技藝的整合,利于跨學科、跨文化的交流,在不同學科與文化之間建立起聯系,實現對壯錦文化內涵多角度的立體分析。這樣新媒體就不僅僅起到了一個記錄的作用,更起到了開發創新,達到讓壯錦“活起來”的效果。隨著拍攝門檻的降低,也能讓更多人加入壯錦的數字保護行列中來。相關部門可積極鼓勵和培訓人們掌握拍攝記錄的基本技能,并舉辦比賽和活動來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設置一定的獎勵機制。例如廣西民族博物館在2004年就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項目——“鄉村記錄影像培訓計劃”,潛移默化地培養大眾對壯錦的保護意識,并且自主加入宣傳保護與傳承壯錦的隊伍中來。第二,利用新媒體平臺作為傳播載體,實現資源轉化。現如今“虛擬”“沉浸式體驗”這些詞匯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近年來這些技術也廣泛地運用在了文物行業,各種數字展覽館、數字博物館、線上展廳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用數字保護為藝術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視頻載體是壯錦融合傳播的基礎,在數字文化空間中擁有公開性、共享性、交流性的作用,載入大數據信息庫,讓全民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壯錦的全民同屏共享、共創,讓壯錦文化得到更普遍的傳播。采用數字建模AR展示、AI互動體驗、全景視頻等數字技術。只要人們帶上VR眼鏡,在這個場景里就可以通過全息影像的方式與壯錦進行沉浸式交互,切身參與到壯錦織錦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去。2015年底農業銀行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猴年,發行了“金猴獻瑞”貴金屬的金鈔、銀鈔(3D壓歲金、壓歲銀),這款產品的外觀設計以《大鬧天宮》中齊天大圣為主題形象,設計了一本可以“動”起來的動畫書,里面配有色彩豐富的卡片,客戶通過軟件(視頻+AR)的掃描可以看到《大鬧天宮》的立體情景劇場,既賦予了產品全新的表達形式,又將傳統民間藝術很好地傳承到了新一代青少年兒童的手中。用交互式、沉浸式、全景式的創新方式讓壯錦的生態空間再次重構,用數字化的方式去傳播、再記錄,構成人、地域、藝術三者之間共生的生態文化空間。

(三)多途徑培養、尋找傳承人

壯錦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多途徑地培養和尋找傳承人。首先借鑒“非遺傳承人”的方式,培養壯錦織錦技藝的傳承人。對具有現代意識、系統知識和熱衷壯錦織錦技藝的人才進行重點培養。除重點培養本族群眾之外,相關部門和高??沙修k壯錦技藝的相關展示活動,建立相關的培訓機構,廣泛接納民間喜歡壯錦的年輕人。其次,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大數據庫,尋找壯錦的民間愛好者。借助大數據信息庫,挖掘更多的人才,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將具有相同特點的個體凝聚起來,形成一個民族文化交流的群體組織。最后,充分利用好教育這個載體,培養新一代壯錦接班人。加強高校教育對民間藝術的重視度,對學生進行宣講,啟發學生對壯錦圖案進行創新,充分利用好地域優勢和豐富的美術資源,將地方學校與壯錦文化有效結合,實現壯錦的創新,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設置情景數字課堂讓學生對織錦技藝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內心的傳承感和責任感,在興趣的基礎上肩負起傳承壯錦的重任,形成一代又一代年輕且富有責任感的傳承群體。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壯錦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缺少民族文化認同感、傳承方式落后和傳承人稀缺的危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時代帶來的無限機遇,將前人遺傳下來寶貴的文化財富繼續發揚光大。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生產方式、生產手段的革新,壯錦是否能夠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大河中繼續欣欣向榮,關鍵取決于其是否能夠及時革新,是否能夠借助新時代的力量和機遇將自身優點保持的同時融進新的時代文化中,在新媒體時代的文化環境下進行自洽衍變。相關部門要及時發現問題,樹立危機意識,加強大眾對本土壯錦文化的自信,建立壯錦與大眾之間的情感聯結點,在注重教育傳承的同時,采用數字科技打破困境,沖出重圍,走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發展新道路。

參考文獻:

[1][東晉]常璩.華陽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謝仁敏,司培.民間藝術的現代性困境及其傳承路徑創新[J].民族藝術研究,2021,34(2):9.

[3]陳小克.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的活態傳承的可行性及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205.

[4]方李莉.“文化自覺”與“全球化”發展——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的再闡釋[J].民族藝術,2007(01):019.

[5]路瓊.壯錦紋飾研究[D].山東大學,2017.

[6]董曉艷.影像人類學視角下壯族織錦技藝的數字化展示[D].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1.

作者:沈姍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