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機構編制效能的實踐
時間:2022-06-21 08:39:47
導語: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機構編制效能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諸城市委編辦將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列為中心工作,堅持“黨委部署到哪里,就戰斗到哪里”,深入謀劃、迅速行動,在前期大力度推動機構、編制、人才、權限等向基層下沉的基礎上,聚焦城鄉社區網格治理領域開展調研,收集問題建議并提出解決措施,在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中最大化發揮機構編制保障支持作用。
一、前期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體制機制,夯實治理根基。圍繞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持續發力,調整優化機構設置,于2022年2月設立社區網格治理服務中心,大力推行黨建引領下的網格化治理服務,助力推進社區網格治理工作抓實抓細抓出成效。持續調整優化鎮街工作機構,結合鎮街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為鎮街統一優化設置“七辦五中心”?!捌咿k”設置注重系統全面,涵蓋“黨建黨政、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應急管理、社會事務、社會治理、規劃建設、綜合執法”等關鍵領域?!拔逯行摹痹O置注重因地制宜,結合本地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兩大優勢,在各鎮街統一設立三區共建服務中心;結合特色產業,在相應鎮設置悅東產業園服務中心、生物科技產業園服務中心、茶葉生產服務中心,為鎮域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服務支持。合理確定街道辦事處經濟發展職能,將3個街道的經濟發展辦公室更名為優化營商環境辦公室,取消招商引資、協稅護稅等工作任務,把街道工作重心轉到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上來。扎實推進綜合執法改革,在13處鎮街統一設立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統籌轄區內部門派駐和基層執法力量實行聯合執法,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及時調整機構設置,在黨群服務中心加掛黨員教育中心牌子,增加黨員教育、培訓等工作;規范鄉村振興工作機構設置,在各鎮街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加掛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牌子,調劑專職人員具體負責鄉村振興工作。(二)盤活優化資源,推動人力下沉。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統籌編制資源向基層傾斜,近三年為鎮街核增行政編制125名、事業編制138名。設立鎮街專業人才專項事業編制專戶,專項用于超編滿編的鎮街所屬事業單位招聘及引進急需專業人才,助力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優化。優先保障鎮街機關用編進人需求,近三年為鎮街機關下達用編進人計劃161名,占近三年全市黨政機關用編進人總計劃的80%以上。破解鎮街基層一線干部隊伍年齡、知識結構的斷層,通過公費師范生、基層農技生、定向醫學生的培養以及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多渠道引進人才,推進基層服務與治理“一體兩翼”的提升。(三)創新管理方式,夯實干部隊伍。賦予鎮街更加靈活的用人自主權,實行編制分類管理、人員合理調配,破解編與崗不統一的矛盾。提升基層工作人員上升空間,近三年為鎮街累計增設副科級職數70名,解決了鎮街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便民服務中心主任等重要崗位及優秀人才的行政待遇,并通過競爭性方式選拔25名“92后”優秀年輕干部到鎮街擔任副科級職務,為基層治理注入新鮮血液。每年下達鎮街機關年度用編進人計劃時,明確一定數額的招錄計劃面向長期在鎮街工作人員、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群體,拓寬鎮街公務員來源渠道。嚴肅編外聘用人員紀律規定,凡是適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公共服務和事務性、輔助性工作等,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實行購買,由“花錢養人”向“花錢辦事”轉變。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常態化選派市直部門單位和鎮街年輕科級干部雙向掛職鍛煉,豐富社會經歷閱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素質。(四)統籌賦權減負,治理重心下移。依托政務專網建立“鄉呼縣應”網絡平臺。全面推行“網格呼叫、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統籌推動市直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力量下沉網格,完善工作機制,做到有呼必應、一呼即應,及時解決網格提出的需求訴求。三批次印發《縣鄉“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將有關領域的125項具體事項納入清單范圍,科學界定每個事項中鎮街與部門各自主體責任與配合責任。實行鎮街職責任務清單管理,明確“十二個嚴禁”,嚴格落實交辦事項準入機制,為鎮街減負,加快鎮街職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
二、當前的主要問題
(一)工作機制協同性不高。在基層社會治理領域部門間協同解決問題機制不健全,存在“多頭辦理”甚至“踢皮球”的問題,社區網格處理群眾訴求辦理事項時限較長,導致群眾“有事不找社區找黨委”。社區網格普遍提出亟需建設一體化的社會治理工作平臺,實現群眾訴求一端受理、多口聯辦、高效辦結,以聯動提升治理能力,逐步在基層治理領域建立系統、整體、協同的工作機制。(二)承接權限配套制度不健全。權力下放基層,鎮街有了更多、更大的社會治理權限,但在有效承接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大量的配套支撐資源未能同步下放。如在法律法規方面缺少相關銜接配套政策;在權力運行方面制約規范制度不健全;在財政保障方面有效投入不足;在人員隊伍方面老齡化嚴重,影響工作效能提升。(三)基層治理邊界劃分不夠清晰。當前,社區作為基層自治組織,在開展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根據調研情況分析,社區的發展目前需要鎮街層面下沉力量和精力予以支持,社區書記往往委派鎮街干部擔任,日常需社區、鎮街兩頭跑,分別辦公,這既造成鎮街政府職能越位、人員隊伍不足,又干預了基層治理的自主權,不利于為基層培養鍛煉本土人才。(四)基層治理社會化力量參與度不高。受傳統觀念和思想認識的影響,社會、群眾行使基層治理權力和履行公共服務義務的意愿普遍偏低。目前能夠積極參與到基層治理的社會力量主要為老黨員、退伍軍人、退休老師等群體,該群體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等與基層治理能力的持續提升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三、下步的工作方向
(一)以數字化提升治理能力。在限額內設置議事協調機構,具體日常事務由政法部門承擔,牽頭推進建設社會治理服務信息平臺,并進行日常管理。平臺可將現有的數字城管、應急監控、公安監控等資源平臺全面整合,形成全市治理系統信息共享數據庫,對基層治理提報需要解決的事項,通過平臺派單有關部門,一體化指揮調度,實現高效解決。同步建設基層治理服務移動終端App,推動基層管理無盲點、問題排查無遺漏、基層服務無縫隙,全面構建上下貫通的社會治理服務智慧共同體。(二)以黨建引領夯實治理基礎。聚焦將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強大效能,在城鄉社區網格治理領域創新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在網格聚集,在基層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激活基層黨建“神經末梢”,夯實黨的基層執政基礎。(三)以制度體系推進治理規范化。把為民服務作為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根本落腳點,加強基層治理方面的制度規范建設,完善權力清單、配套制度流程,進一步明晰職責、權限,劃清權力邊界,讓基層黨組織明晰責任、把握界限,推動基層黨員干部更好履職盡責。用好縣鄉“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進一步推動“屬地管理”清單事項、職責任務、工作力量與基層黨建、網格治理“三融合”,提升社區網格社會治理能力。(四)以激勵督促提升群眾參與度。突出群眾主體地位,拓寬群眾監督渠道,針對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搭建交流平臺、拓展監督渠道、運用信息技術等方式,保障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讓群眾更好地參與基層治理。制定鎮街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招考計劃時,加大面向基層群體的招錄計劃,充分調動本土人才的積極性,讓他們有干頭、有勁頭、有奔頭,實現基層治理群體心穩、人齊。將與社區網格發生業務關聯的人員定為評估主體,通過現場機器評價、電話回訪滿意度等,督促社區網格改進工作作風,凝注為民服務真情,最終推動基層治理能力提升。
作者:譚偉兵
- 上一篇:網絡語境下高職語文應對策略
- 下一篇:皮膚感染患者行封閉式負壓引流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