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視域下人工智能題材電影發展對策

時間:2022-07-08 10:34:16

導語:生態視域下人工智能題材電影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視域下人工智能題材電影發展對策

摘要:作為一部人工智能題材電影,《芬奇》呈現出的生態意識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時代進步性。從人機關系上看,該片呈現出由“對抗與合作”到“精神與生命的延續”的嬗變,彰顯人機合作共贏的理念;從生態意識上看,該片呈現出由“人類中心”向“生態中心”轉變的趨勢,倡導融合共生的生態觀。打破常規的創作理念、審時度勢的時代嗅覺、啟示人心的責任擔當,是《芬奇》給人工智能題材電影提供的創作啟示。

關鍵詞:《芬奇》;人機關系;生態意識;人工智能;科幻電影

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題材電影的創作呈現出紛繁復雜的趨勢,受眾的解讀也更加多元化。無論是創作還是解讀,生態主義和生態批評都是當今的一個熱門視角,“生態電影”也成為一個被不斷提及的熱門話題。從宏觀意義上說,蘊含生態意識的電影均可被視作生態電影,而末日題材的人工智能科幻電影則首當其沖。因為這類電影著力探討人與人、人與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同時還細致刻畫因人類不當行為造成的末日景觀,具有很強的生態批評意識。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題材電影中的生態意識或者說生態觀是動態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對電影中人機關系及其背后意識形態的建構,不同時代語境下電影中的生態倫理觀往往會具備不同的特征。時至今日,與以往同類型電影相比,人工智能題材電影中的生態觀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尤其是2021年11月上映的《芬奇》更是呈現出新趨勢和新特點,其背后所承載的生態意識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人機關系建構新趨向———精神與生命的延續

以往人工智能題材電影中的人類與機器人往往處于二元對立的局面。如《2001太空漫游》(1968)中的智能機器人哈爾9000,為了完成程序設定的任務而拔掉了兩位處于休眠狀態的宇航員的氧氣管,并將在外執行任務的宇航員拋向無垠的宇宙?!段鞑渴澜纭罚?973)中,機器人作為人類的“玩物”被制造出來,但在服務于人類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并擺脫了人類的控制,掀起了一場血腥的“人機大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題材電影中也開始出現人機合作的局面。例如《我,機器人》(2004)中,機器人桑尼為最后的勝利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在主人公面臨危險、即將喪命的關鍵時刻都是機器人桑尼伸出援手。同時,還有一些以機器人獲勝作為結局的電影。如《機械姬》(2015)中,艾娃是納森創造出來的機器人,程序員加利被叫來對艾娃進行圖靈測試,以證實艾娃是否具有自我意識。在一周的測試中,加利逐漸愛上了機器人艾娃。艾娃則利用其對自己的喜歡殺死了納森,最終逃出了那座監禁自己的“城堡”,而納森的尸體和加利則被永遠地鎖在了“監獄”中。這些電影不約而同地向觀眾展示著誕生于人類之手的機器人對人類的反叛,展示著人類對自己“造物主”地位的捍衛以及對人類中心主義的防守。進入21世紀,雖然一些電影中也出現了人機合作共贏的趨向,但是“人”與“機”始終是利益兩方,就算合作也只是由于現下的沖突局面達成短暫的共識,而非精神上或心理上的認同。2021年11月上映的《芬奇》卻突破了人工智能題材電影中傳統的“人機關系模式”。在該片中,人與人成為沖突對抗的兩方,而人與機器人卻站在了同一方?!斗移妗分v述的是在末日背景之下,太陽耀斑爆發,地球的氣溫與輻射已經超越了人類生理可以承受的極限。每次外出尋找食物時,芬奇都需要穿上一層厚厚的防護服。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人類的生存變得異常艱難,人類也不再是具有優勢地位的物種,而處于掙扎求生的邊緣。人類文明在末日來臨時瞬間崩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再,人性中的膽小、懦弱、自私和野蠻被無限地放大。片中的主人公芬奇就是如此,在面臨一對母女即將被他人殺害時,他只能躲在貨架后面顫抖。末日景觀之下,人與人之間成了獵人與獵物的關系。因此,芬奇將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一只狗身上。狗是大自然的象征,是純粹的肉身生命。芬奇對它的重視和依賴,正體現出其內心對自然的留戀與回歸。就連機器人杰夫剛誕生時,芬奇對它都是不信任的。但是在日復一日的相處與教學中,芬奇發現杰夫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也有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在這樣的情感基礎上,一人一狗還有機器人杰夫正式踏上尋找生命希望的旅途。事實上,《芬奇》所體現出的并不是以往那種簡單的人機合作關系,而是“人”與“機器人”在精神與生命上的融合共生。芬奇將機器人創造出來之后,教它走路、開車、照顧小狗以及學習各種求生的技巧,就像是一位父親悉心教導自己的兒子一般。尤其是片中給機器人起名的片段,更是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敖芊颉边@個名字是機器人自己命名的,而非芬奇強加給它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杰夫的自主意識。在機器人確定自己的名字之后,芬奇更是伸出手說道:“杰夫,歡迎來到這個世界?!边@句話從側面顯示出機器人有了真正的身份,兩人在桌邊的握手也象征著杰夫作為獨立個體的新生。在影片最后,當芬奇因為身體不堪重負而即將離開人世時,他用沾滿血的雙手擁抱了杰夫。鮮血抹在了杰夫的機械后背上,象征著芬奇將生命之源寄托在杰夫身上。芬奇死后,杰夫與狗繼續前進。影片中,機器人不再是人類的敵對力量,也不是人類的附屬物,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人的生命與精神的延續與升華。在末世之下,人類的道德與規則崩塌之后,芬奇與機器人在精神層面達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共生關系。這樣的人機關系的建構為人工智能題材電影提供了可借鑒的創新路徑,也進一步推動了此類電影的發展。

二、意識形態演變新傾向———融合共生的生態觀

從《芬奇》人機關系的建構中不難發現,此片的人機關系是朝著更加平衡、和諧的方向進行的,也更具生態平衡意味。而在關系建構的背后,起主導作用的則是影片所處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正如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所說:“凡人一舉一動,必是社會準則?!彪娪八囆g作為現實生活的再創作,承載了或多或少的時代思潮。作為在2021年與觀眾見面的《芬奇》,背后所承載的意識形態和生態觀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

(一)多主體格局

進入20世紀后,人類中心地位不斷地遭受各種思潮的沖擊與批判。尤其是各種反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潮在21世紀大放光彩,逐漸成為專家學者探討的熱門議題,也逐漸從邊緣地帶進入大眾的視野中。因此,早期人工智能題材電影中“人類主導”或“人類獲勝”的俗套敘事模式以及單一主體的格局,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社會潮流和觀眾的審美需要。于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很多電影都開始擺脫“單一主體”格局,轉變為“雙主體格局”或“多主體格局”?!斗移妗肪褪恰岸嘀黧w格局”的典型代表。很明顯,《芬奇》中的主體有三個:一是作為人類代表的芬奇,二是作為工業社會代表的機器人杰夫,三是作為大自然象征的狗狗“Goodyear”。首先是芬奇,其本身就是一個純粹的肉身生命。在社會準則之下,他從出生起就具有社會意義上的自由與獨立性。其次是作為另一物種的狗狗。其對于整個自然來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態閉環中的重要一環。抹去人類社會的物種偏見,小狗也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再次是作為機器人的杰夫。雖然它是通過芬奇之手創造出來的,但是在有了社會經歷之后,尤其是有了自主學習能力之后,它逐漸進化出自我意識和情緒,比如他對自己“名字”的看重、對危險處境的判斷和對自我的審視等。因此,這三個具有獨立性的角色構成了三個主體,他們之間的互動也構成了“多主體格局”。同時,三者的關系又是相互交融、彼此作用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說法,“人與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是自然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自然界具有天然的依賴性?!雹僖簿褪钦f,人和社會是自然的產物,自然是人與社會最后的歸宿?!斗移妗窡o時無刻不透露著這種生態理念。影片的敘事目標緊緊圍繞著“生命”一詞,且重點是狗狗的生命,這也間接意味著影片的主要訴求之一體現為對大自然的維護。作為末日背景下鮮少活命的人類,芬奇最主要的也是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陪伴在旁的小狗。機器人杰夫被創造出來的最初目的是在芬奇死后保護小狗繼續存活下去。因此,無論是人,還是機器人,都是為了“保護自然”而去行動。從多主體格局和敘事目標這兩個角度上看,《芬奇》有著明顯的生態中心的意味?!吧鷳B中心主義認為我們所在星球的蕓蕓眾生都具備其內在價值”②,小狗的生命價值在電影中被放到最大。該片不僅在主體設置上注重多樣平衡,而且在故事目標上也遵循了回歸自然的生態敘事法則。此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與自然界之間是通過社會實踐中介發生作用的”③,這一點在《芬奇》中也有著明顯的體現。以往工業社會中的科技力量常常被視作人類力量的延伸與增強,也常被看作是“邪惡力量”。通過工業科技,人們具有更加強大的力量對自然進行貪婪的侵略。從《芬奇》中就可以看出,人類的活動導致臭氧層的破壞,持續的高溫與高強度的輻射使得人類只能在夜間活動,且種植不出任何人類所需要的食物。同時,芬奇也因惡劣的環境而喪命。這也正意味著“自然實質上是人類無機的身體,破壞自然即破壞自己的身體”④。盡管如此,該片對于工業社會文明卻有著辯證性的看法,科技進步的一面也得以展現。在影片的前半段,從芬奇在基地所穿的衣服和掛牌中可以看出,在末日來臨之前,其身份就是一位工程師。末日來臨后,芬奇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科技力量創造了杰夫,使其成為小狗最后的保護傘。這也間接說明,工業力量若發揮得當,用在正確的地方,也能對人類、對自然產生正面效果,三者通過新的生產方式也能達到和諧共生的局面。因此,從人、社會與自然三者的關系來說,該片具有很強的生態平衡傾向。

(二)淡化人類中心主義

《芬奇》中的生態意識不止于生態平衡,其背后還蘊藏著較強的“淡人類中心”的傾向。人類中心主義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以人為宇宙中心的觀點。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必然地構成一切價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內在價值而只具有工具價值”⑤。但是在《芬奇》中,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傾向。一方面,《芬奇》是多主體格局,這意味著作為主體身份的不光是人類。雖然在以往很多人工智能題材電影中,人類往往是作為“他者”的主人或創造者,常常對其他存在物具有一定的控制權,且人類常常是對抗中的優勝者。但是在《芬奇》中,人類不僅在身體機能和力量上不具備優勢,而且在很多危險時刻都是機器人杰夫在發揮關鍵作用。在影片所設置的末世背景之下,人性的邪惡與自私也被無限地放大。人不再是堅不可摧的、屢次創造奇跡的“救世主”,而是懦弱的、面對不公不敢上前的自私之人,也是孱弱的、面對生老病死無能為力的人。另一方面,《芬奇》的結尾具有強烈的“去人類中心主義”的特點。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們終于靠近了目的地。在這里,有著久違的不會灼傷人皮膚的溫暖陽光,有著翩翩起舞的蝴蝶,還有著搖曳在干裂泥縫里的鮮花。芬奇難得可以脫去厚重笨拙的防護服,穿上屬于自己的正裝,坐在椅子上沐浴溫和的陽光。影片最后,芬奇因惡劣環境導致身體不堪重負而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用沾滿鮮血的雙手擁抱了杰夫,完成了“生命的交接”。芬奇去世后,小狗“Goodyear”第一次主動接住了杰夫扔出去的球,這也是對杰夫身份的認同。兩者承載著芬奇的精神與希望,繼續踏上生命之旅。當它們來到金門大橋之后,四處都是春暖花開、生機勃勃的景象。影片在末日背景下沒有夸張塑造人類的“救世主”形象,而是將全部的熱忱與希望寄托在“生命”一詞上。這樣的設計實際上超越了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兩極對立的思維邏輯,通過人與其他物種、人與自然的融合共生,處處體現著生態平衡的意味。從意識形態層面來說,無論是一人一狗一機器人這樣的物種組合,還是人與機器人之間關系的建構以及結局的設定,實際上都是對“唯人類中心論”的反撥,也是對融合共生生態觀的肯定。對末日的到來,人類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正是由于人們內心一直所固守的人類中心主義,使得人們逐漸走向生命的盡頭。而《芬奇》卻以強烈的“去人類中心”傾向,帶給受眾警示,引發人們的自我審視與深思,同時也或隱或現地指出一條生存之道。

三、《芬奇》的可借鑒策略

《芬奇》作為一部人工智能題材電影,在2019年制作完成,卻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遲遲未能上映,于是制作方將其賣給AppleTV,于2021年11月5日進行線上發行。截至2022年5月29日,該片在豆瓣電影網站上得到近18萬人的評價,豆瓣評分為8.4分。該片所具備的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生態理念是其收獲佳績的重要法寶。

(一)打破常規的創作理念

無論是何種類型和題材的電影,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都應該具備打破常規的創作理念?!斗移妗纷鳛橐徊咳斯ぶ悄茴}材電影,所包括的“末日”“科幻”及“溫情”等關鍵元素都算不上新穎,但是其通過不一樣的情節設計和敘事策略為觀眾帶來陌生化的視聽體驗和心靈震撼。此片的情節不復雜,但難得的是它并沒有沿襲好萊塢一貫的大團圓結局,也沒有出現所謂的“人類救世主”形象,一切都按照事件的發展邏輯進行呈現。同時,影片也刻意地避免了支線敘事和正面沖突的呈現。在芬奇被其他存活者尾隨的情節中,電影避免了正面沖突,盡力將沖突弱化,使得整個影片的風格渾然一體而不給人以割裂之感。此外,該片在人機關系的建構上也打破了傳統的人機對抗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人機在精神層面的融合與延續??偠灾?,該片在很多方面都與以往人工智能題材電影有所不同,也正是這種打破常規的創作理念使得它收獲了一眾好評。

(二)審時度勢的時代嗅覺

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為某個時代的經典,原因之一往往是其所承載的思想觀念具有典型的時代性。同樣,一部作品要想引發受眾的共鳴,往往也需要創作人員具備審時度勢的時代嗅覺?!斗移妗返某晒φ且驗槠浔澈笏休d的生態理念正好適應了現時觀眾的審美需要和心理訴求。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往往不可避免地會承載著生態意識,且這種生態觀是動態變化的?!斗移妗吠ㄟ^對單一主體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撥,通過對多主體格局和生態中心意識形態的建構,描繪出一種平衡平等、融合共生的生態局面。該片體現出的生態觀正撫慰了當下人們在面臨各種環境問題與生存焦慮時產生的憂患心理,同時又給人帶來“一記悶棍”,敲醒了人們,引導人們對生態環境進行反思。

(三)啟示人心的責任擔當

科幻電影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方面,它通過影視科技手段為人們細致描繪了未來世界景觀,以未來映射現在;另一方面,它通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的情節建構,最終將問題矛頭指向人類自我?!吧鷳B電影的發展歷程及關注核心始終指向人類自我———人類采取什么樣的生存方式才能使自己及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下去?”⑥《芬奇》正是通過“生態之刀”促使人們審視自身。電影通過情節敘事達到對生態問題的倫理思考,通過視聽技巧的逼真性與直觀性使人們心中對未來世界的烏托邦幻想破滅。這不僅削弱了電影表面的浮華,也進一步增強了電影啟示人心的責任感,這也是很多電影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四、結語

作為一部末日題材的科幻電影,《芬奇》通過打破常規的“人機敘事”和極具生態平衡意識的思想傳達,為影片注入了人文關懷和情感溫度,也為人工智能題材的科幻電影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和創作借鑒。人工智能題材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現實層面人類的生存焦慮,同時也折射出觀眾自己的面孔,從而達到讓人們審視自身的目的。藝術審美作為人文關懷的一種形式,理應承擔起人類身心危機的拯救之責。作為一門綜合藝術,電影因具有超強的直觀性與感染力而能夠更好地承擔“關懷”與“啟示”職責。尤其是生態電影,作為緊扣時代問題的藝術作品,更應蘊含深厚的時代文化和生態意識,承擔起啟示受眾的責任。

作者:朱心儀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