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傳播策略和經驗啟示

時間:2022-07-08 10:37:57

導語:電影的傳播策略和經驗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的傳播策略和經驗啟示

摘要:共情傳播在構建電影與受眾之間的信任關系時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同時能幫助電影進行推廣宣傳,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電影《中國醫生》注重真實改編、原型再現、場景還原和觀影儀式。電影創作只有把握好共情尺度,有效平衡共識傳播與共情傳播,注重共情中的人物塑造,擴展精準共情的傳播思維,構建共情傳播下的觀影儀式,才能升級情感維度,發揮電影強大的傳播力。

關鍵詞:共情;共情傳播;《中國醫生》;儀式感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的表現形式,通過短短兩三個小時,將大眾帶入另一種人生。共情傳播以情感感染輔助觀影者理解、認同、融入影視角色的世界,感受影視角色的心理,破解影視在觀影者心理層面的傳播困境,最終實現對影片情感價值與文化底蘊的認可。近年來,以共情傳播帶動影視傳播的形式越來越受到影視行業的重視。電影《中國醫生》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講述了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在使命與責任的感召下,在理性與情感的交融中逆向而行,在武漢前線爭分奪秒,浴血奮戰,只為守護祖國同胞的生命安全的動人故事。該片上線僅21天,票房已經突破12億元,觀影人次超3200萬。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共情傳播的推動,并對我國其他電影產生了積極啟示。

一、共情傳播的內涵

共情(empathy,又稱為“同理心”或“神入”)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勞伯特?費肖爾提出,作為心理學概念被廣泛使用。共情主要指在情感調度下,與他人站在同一情感水平上,設身處地思考對方所思考的問題,通過特定情境代入,感受他人的情緒波動和情感變化,并將這種情感融入自己的感受之后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共情并不被認為是一種天然的情緒或情感,而被認為是一種面對引起情緒、情感波動時做出反應的能力。這種能力被認為有著天然的基因優越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且會隨著知識閱歷的增加而變得更加成熟穩定。由于共情過程中情緒、情感在傳受雙方之間形成傳遞,這與信息通過某種特定的介質在傳受雙方進行流通的過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且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情緒與情感的交融,情感與情緒交融反過來又促進了信息的傳遞,于是共情這一心理學概念逐漸被引用至傳播學領域。當前關于共情傳播的內涵界定還不統一,學者劉海明、宋婷在《共情傳播的量度: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報道的共振與糾偏》一文中指出,“共情傳播為個體在面對群體情緒情景時參與信息接收、感染和表達以及傳遞分享的行為過程?!睂W者趙建國在《論共情傳播》一文中將共情傳播界定為“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過程”。因此,可以理解為共情傳播有兩個過程,在這兩個過程中,由信息引起的情緒、情感趨于一致并得到傳播。

二、《中國醫生》中的共情傳播

相對于其他電影而言,具有良好群眾基礎的影片在共情傳播中具備一定的優勢。《中國醫生》從主旋律、人物設定、場景再現等方面全景式地記錄抗疫過程,其票房走高的背后是共情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真實改編:主旋律做情感鋪墊

電影的主旋律決定了電影整體的調性。不論是敘事風格還是拍攝手段,都是為了最終能夠唱響電影主旋律,帶動受眾沉浸在電影營造的世界中,也是為了使觀眾更真切地體會故事帶來的感動,從而調動起共情能力。《中國醫生》依據2020年真實的抗疫事件改編。盡管不是每個人都身處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但在這場牽動人心的抗疫之戰打響的那一刻,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或多或少地經歷了疫情給生活帶來的改變,而那些身處疫情前線的人更是經歷了命運洗禮。學者亞瑟?喬拉米卡利認為,“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并相應地作出回應的能力?!彪娪啊吨袊t生》的主旋律看似是在講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人的特有經歷”,實則早已將大眾在那段特殊時期的“共同經歷”涵蓋其中。當“他人的特有經歷”與“共同經歷”以微妙的第三空間鏈接在一起時,觀眾的情感基礎足以完美地融入電影主旋律當中,觀眾對電影主旋律的“回應能力”在不知不覺中被增強?!吨袊t生》不僅是一部氣勢宏大的災難性題材商業電影,還肩負了太多作為視聽藝術作品之外的訴求。也正因如此,電影的主旋律早已為受眾做好了情感鋪墊,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電影“催淚”的真相是因為共情的基礎通過電影主旋律回歸到了現實本身。而疫情期間廣泛的群眾基礎,為電影的目標受眾進行了量化積累。

(二)原型再現:理性中的情感延伸

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令受眾產生共鳴,是因為作品本身就富含情感。當觀眾平日里不善表露的深層情感被影視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勾勒時,其共情能力就會被喚醒。人的共情能力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因此除了電影之外,其他藝術形態同樣能夠催生共情?!吨袊t生》中的人物角色在生活中都能夠找到原型:影片中院長張競予的原型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原院長張定宇,他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也是感動中國2020年度十大人物之一;朱亞文飾演的角色原型是廣東援鄂醫生桑嶺;袁泉飾演的角色原型是“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醫生;甚至在影片中,順利產子的產婦和嬰兒都有原型。這些原型對于受眾而言并不陌生,因為他們大多是在疫情期間新聞報道中的焦點。新聞催生的“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在新聞原有的“傳遞、擴散”過程中實現二次“傳遞、擴散”,到達電影當中,與電影的共同情感進行融合并不斷強化?!吨袊t生》中,對原型的塑造遵循“俯仰皆不宜”的原則,以平視的角度去貼近原型的工作和生活。演員張涵予前往武漢,同張定宇院長一起工作和生活了三天時間,包括身患漸凍癥的張定宇院長走路的姿勢都要模仿到位,就是為了能夠更傳神地將原型展現出來。袁泉說自己沒有對飾演的角色進行過多設計,只是在熟悉醫護人員的職業狀態、專業操作后,將自己代入角色。新聞報道是理性的、客觀的、講求實事求是的,而事實鋪墊下的共情更理性,因此傳播的時間也會更持久。當電影借助原型進行二次創作,電影中深度還原的角色與新聞中的人物高度重合,在原型再現的那一刻,理性的共情延伸到了感性的共情,受眾的共情能力瞬間得到了提升。

(三)場景還原:視覺化的情感沖擊

電影中,場景貼近現實生活,能夠給受眾帶來巨大的視覺盛宴,從而造成情感上的沖擊。在拍攝場景設置上,《中國醫生》攝制團隊按照1∶1的比例對疫情期間的病房進行了實景還原,拍攝現場通水、通電、通氧氣,達到了醫院的驗收標準。拍攝現場的醫生、護士群演全是真實的醫護人員,拍攝所需的CT、B超儀器也都是真實的醫療器材,演員們必須身穿三層厚重的防護服,病人演員旁邊的醫療器械數據也要嚴格按照重癥、輕癥標準顯示準確,包括指數折線的走向要一模一樣。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從醫生專業角度出發表示“電影里沒有找到任何一個毛病”,體現了影片為專業醫學領域故事敘述做的準備十分充足。共情傳播在“共同情感形成”到“傳遞、擴散”兩個過程中需要一個環境作為實現的基礎,這種傾向于心理學范疇的感覺傳遞所需要的大環境被定義為“情境”。《中國醫生》中還原出的“情境”、觀眾生活中直接或間接經歷過的“情境”共同為影片共情傳播創造了條件。影片高度還原病房設置、演員裝扮、醫療器械等細節,以及各種情節發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建筑風景,使得銀幕世界巧妙地實現空間擴張,提升了電影情境在觀眾感覺中的統一性。在高度還原的場景中,受眾不自覺地將自己置身于電影環境,實現深度共情。

(四)觀影儀式:在場中的情感升華

《中國醫生》執行制片人說:“如果說醫護人員的職責是救死扶傷,那么在這樣的時候記錄時代、崇仰精神就是我們電影人的擔當。”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歷,有犧牲、有奉獻、有感動,也有遺憾。白衣執甲是屬于全民共同的記憶,這些記憶不應被時間抹去,而應以一種儀式被銘記,這個儀式可以是電影?!吨袊t生》中有一場戲是,同樣身為父親的吳晨光在與因疫情失去雙親的女孩見面時被問到:“一個人沒有爸爸媽媽應該怎么辦?”情緒瀕臨崩潰的他和陶峻來到天臺上,面對武漢空曠的街道和長江大橋上的燈光大聲呼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由于拍攝之前,劇組并沒有和附近的居民提前溝通,兩人剛剛喊完就清楚地聽到從四面八方的居民樓窗戶里傳來的一聲聲“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大眾需要一場儀式來銘記,也需要一場儀式去告別。在共情中,對一般喜怒哀樂的感受屬于淺層的共情,更傾向于同情。而共情傳播想要對事件發展產生影響力,進而實現“傳遞、擴散”的效果,就需要一種場合將本就相似的情感凝聚在一起。在影院觀看《中國醫生》時,觀眾身體處于一個共在的場合,更容易激發共情。觀眾雖身處銀幕前的現實場景,卻追隨電影情節的召喚,在想象中感受鏡頭下的醫護人員在拯救生命時的堅韌。在鏡頭構建的虛擬空間中,觀眾感受到的是一種真實生活的映射。在這種儀式中,觀眾的情感被升華,促進了共情的傳播。

三、《中國醫生》對電影共情傳播的啟示

《中國醫生》在拍攝過程中將細節做到了極致,其共情傳播效果無疑是成功的,也為其他影視靈活應用共情傳播提供了一些經驗啟示。

(一)平衡共識傳播與共情傳播

盡管當前許多文獻將共情等同于同情,但從根本而言,孟子性善論下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更多依附于生理基礎,這種情感自孩童時便有之。要想達到一定境界的共情,則需要隨著人心智的成熟和社會閱歷的豐富來實現“共同情感的傳播和擴散”,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共情傳播的兩個過程。電影在制作和傳播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倡導共情傳播,這是因為過度共情會導致影片煽情化,令觀眾產生共情疲勞,也不利于影片獲得認同。電影在敘事結構上要有效平衡共識傳播和共情傳播,在情節設計上要合乎常理,以客觀理性的視角構建出完整的故事框架,通過共識傳播與觀眾在思想高度上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輸出,能夠更加順暢地推進以情感擴散為主的共情傳播。在電影制作中,創作團隊要懂得以退為進,要以講故事為主實現主旨、情感的輸出,對主觀訴求的表達點到為止,留給觀眾更多想象和共情的空間。同時,也要掌握寓情于理的敘事技巧,在故事的關鍵節點通過情感的加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和主題升華,引發觀眾共情,也有助于大眾形成共識,更好地理解影片主旨。

(二)注重共情中的人物塑造

電影中人物的塑造尤為重要。電影人物分為典型人物和普通人物。一部電影的典型人物往往對整部影片的基調和主題起著決定性作用。影片中能夠打動人心的瞬間可能遠遠不止一處,但要想讓觀眾的感受是連續的,就不能讓共情的基礎產生斷層,而影片中的典型塑造能夠完美充當共情的紐帶?!吨袊t生》中的情節足以讓人潸然淚下,但對典型人物的塑造稍顯不足。比如,對于院長張競予的塑造不夠突出,沒有充分表現出一個醫者在醫學領域的專業,反而更多側重于人物行政決策能力的表現;在外賣小哥和孕婦小文等角色上,影片又花費過多筆觸。雖然不追求將典型人物塑造得完美,但一定要使人物形象完整展現。在影片中,完整的典型人物縱使是包裹著理性的外衣,也能夠表達出強烈的情感,足以令觀眾共情。對于普通人物進行細小的情節設計,能夠更進一步地推進影片整體的情感?!吨袊t生》中張子楓飾演的失去雙親的女生雖然只出現了1分鐘,卻將當時抽象的城市具化成了一位受傷的人,觀眾因此能夠在細節中真正感受到有些犧牲是令人絕望的卻也是偉大的。普通人物能夠將典型人物激發的共情推向更高點,此時的共情才是立體的、全面的。

(三)擴展精準共情的傳播思維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其受眾群體是有限的,很少有電影能夠做到人人皆認可。因此,擴展精準共情的傳播思維,能夠最大程度地鎖定共情群體,引發深刻思考和廣泛傳播。共情的產生和傳播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影視中的情感只有找到了與觀眾情感的契合點,才能夠準確無誤地將觀眾帶入影片中來。首先要貼近大眾的生活,關注社會關系變化,深入理解人性,以此幫助電影在選題時不偏離實際,在情感輸入上提前設置好與觀眾的情感契合點,自然而然形成共情傳播。其次要懂得挖掘敘事空間,力求呈現真實的電影空間,同時在空間中構筑多重關聯,從宏觀角度把握好國家、社會背景,從微觀角度把握好人物因果聯系。當觀眾的情緒波動與電影空間中的任何一種情緒起伏處于相同頻率時,情感會產生共振,從而實現共鳴。

(四)構建共情傳播下的觀影儀式

在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眾觀影場所不再局限于電影院。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入影院觀看上映的新電影成為一種新的儀式。看電影不是一種偶爾的個體行動,而是一種集體社會化行為。電影制作中除了內容的設定,也可以加入一些契合電影主體風格的儀式元素。近年來,很多電影片尾出現的花絮、“彩蛋”、采訪都算是一種儀式,是為了讓觀眾與電影進行更深層的互動,增強共情的頻次。除了通過共同觀影的儀式外,感受不同電影中獨特的儀式也會使觀眾的主體意識集中呈現出來,實現傳播的意義分享和信仰構建。同時,在移動媒介的發展過程中,網上觀影群體在不同的空間中同樣需要儀式感的加注來實現對影片情感的共鳴,以及與影片受眾的共情。電影演員、主創團隊可以通過彈幕與網上觀眾互動,構建電影傳播的儀式,通過互動調控受眾情緒,實現更大范圍的共情傳播。

四、結語

主旋律電影如果掌握好了共情傳播規律,就能夠擴大影響力?!吨袊t生》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對于電影中共情傳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目前,學界針對共情傳播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但是共情傳播在電影中所發揮的作用得到了印證。今后,電影應該如何與觀眾建立情感關系、形成共情模式,將成為電影行業不斷探索的方向。

作者:郭宇楠 單位: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