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合作發展問題與政策建議

時間:2022-07-25 11:10:49

導語:產業合作發展問題與政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合作發展問題與政策建議

[提要]桂臺產業合作由來已久,成效顯著。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如何引導臺商融入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桂臺產業合作?本文試圖從兩地的產業結構差異和全球產業價值鏈分工地位差異做出解讀。

關鍵詞:產業合作;產業結構;比較優勢;全球價值鏈;價值鏈分工

2010年,大陸和臺灣地區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這標志著兩岸經貿合作從此有了制度的依托,也為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合作奠定了基礎。然而,當大陸不斷落實惠臺利民政策的時候,臺民進黨當局卻妄圖開歷史的“倒車”,阻撓兩岸經貿人文交流,試圖讓臺灣經濟與大陸“脫鉤”,加之于2018年開始的中美經貿摩擦,使得兩岸經貿關系由于摻雜了政治因素而更加復雜化。在此背景下,眾多學者對促進兩岸經貿往來展開大量研究,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王媛媛(2015)回顧自2008年以來兩岸經貿合作的成效,從兩岸次區域合作入手,帶動整體合作水平上升的政策措施。單玉麗(2016)從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角度出發分析新常態的主要特征和趨勢,提出著重加強民生消費和新技術產業方面的合作,適應大陸新常態增強創新能力的建議。盛九元(2018)在中美貿易沖突的背景下,得出大陸對臺出口與臺灣地區對美出口存在正相關性的結論,深化兩岸合作勢在必行。閆興(2021)在分析臺灣地區五大優勢發展產業后提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推動重點新興產業對接和完善交流機制的合作路徑。張冰(2021)基于全球產業鏈的視角,運用技術復雜度的指標測度浙臺兩地的產業分工地位和分工形態,以此提出三種產業融合的模式。總體上來看,主要是以整個大陸層面來分析與臺灣地區的合作與發展,但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的具體省份,就需要更具體深入的分析研究。如何利用廣西自身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進一步探索桂臺發展路徑,本文嘗試立足廣西的產業結構、產業國際分工地位分析桂臺產業合作成效,以期提出更符合桂臺特色的產業合作路徑。

一、桂臺產業合作取得的成效

(一)桂臺兩地雙邊貿易發展趨勢向好,合作領域不斷擴大。自ECFA簽署以來,兩岸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桂臺貿易也隨之水漲船高,總體呈現規模相對較小但增長勢頭強勁的特點。總量上,桂臺貿易額從2010年3.5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25.5億多美元,年均增長高達90%。桂臺直接貿易占廣西對外總貿易的比重也在持續增長,到2020年占比已超過7%,且隨著桂臺兩地近年投入建設的產業園區建成使用、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桂臺經貿往來的增長勢頭將繼續增強。雖然桂臺經貿往來受2016年民進黨阻撓兩岸交流的影響,兩岸經濟制度化協商停擺,雙方貿易額驟然下降,降幅達53%。但是,隨著中央和廣西區政府的一系列鼓勵政策措施的出臺,桂臺雙方地方性民間綜合交流增多,此后幾年雙方經貿往來穩步發展。截至2020年末,臺商在桂投資項目達1,909項,實際利用臺資70多億美元,主要涉及建設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技術改造升級、特色旅游項目開發投入、產業園區建設、服務業開拓等。(二)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交流持續加強。為吸進鼓勵臺商來桂投資,廣西結合自身特色相繼出臺一系列惠臺利民政策,為桂臺合作奠定制度基礎,為臺胞來桂投資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展現了廣西對臺商來桂投資發展的鼓勵與支持,增強了臺企來桂投資的信心,推動了桂臺兩地經濟融合發展。同時,桂臺合作交流得以全面推進,從2005年開始每年舉辦的桂臺經貿文化論壇已經成為桂臺合作的特色平臺和常態機制,有力地促進了桂臺合作的制度化、常態化發展,直接促進桂臺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在2020年的桂臺經貿文化論壇上簽約意向金額達60余億元人民幣。此外,“三月三”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人文交流,而每年都舉辦多次推介會,研討桂臺經貿文化合作方向、路徑和模式,增進桂臺交流合作,共享發展機遇。

二、桂臺產業合作優勢互補分析

(一)產業結構發展階段互補。為分析桂臺兩地的產業結構差異,我們對兩地2009年以來的一二三產業各自占比進行了測算。從結果來看,臺灣地區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期,農業占臺灣生產總值僅為1.6%左右;第二產業占比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30.5%開始回流,到2019年達到了35.61%;第三產業占臺灣地區生產總值的60%以上,是臺灣地區經濟的主導。而反觀廣西,其農業在2019年僅占生產總值的16%,第三產業占比剛過50%。這表明,廣西產業結構與臺灣地區有著高度的互補性。根據“雁形陣理論”,廣西具有承接臺灣地區產業轉移的基礎和能力,通過產業轉移也可推動臺灣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產業競爭力。具體來說,在第一產業方面,廣西氣候溫和,農林牧漁發展較為協調,2020年農業產值突破3,500億元人民幣,市場供給較大,但廣西大部分地區仍為傳統農業,存在著農業生產效率較低,在特色農業、農旅融合等方面發展相對落后以及農業品牌建設不足等問題。而臺灣地區已經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農業產業占其經濟總產值已經不足2%,農業生產轉向高效、現代化、規?;较虬l展,農業生產率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在第二產業方面,桂臺兩地內部結構梯度互補,廣西的主導產業為食品產業、石油化工、汽車以及機械產業;而臺灣地區的制造業發展水平已達到較高水平,一些傳統產業,如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等產業已逐步向島外轉移,島內轉向更高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如半導體制造、生物工程等。從產業梯度角度看,目前臺灣地區向外轉移的產業與廣西正積極發展的產業多有重合,積極承接臺內向外轉移的產業有助于廣西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在第三產業構成上,桂臺也存在較大差距,雙方在養生健康產業和旅游開發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但是生產型服務業如金融、物流等方面合作水平還較低。臺灣地區的服務業發展已經相當完善,但面臨著市場趨于飽和與要素的邊生產率較低困境,桂臺合作也將為臺灣地區的技術、資本、先進管理經驗的輸出提供了一個收益更高的市場。(二)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互補。為判斷一國或地區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本文根據Hausmannetal(2007)和Ro-drik(2006)提出的出口復雜度指標來度量。從度量結果來看,廣西的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一直呈上升態勢,說明廣西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在逐步上升。然而,與大陸其他30個?。▍^、市)的橫向對比分析發現,廣西出口的基礎復雜度近10年在大陸31個省(區、市)中的排名幾乎沒有變化,僅從26位上升到了24位,出口技術復雜度年均增長僅為6%,說明廣西在生產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方面還很弱,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的分工地位長期處于下端。廣西在全球產業價值鏈長期以來處于較低端,而臺灣地區處在價值鏈的中高端,這為桂臺產業合作,共同打造產業鏈打下基礎。臺灣地區與廣西的產業合作具備垂直產業分工兼顧水平特征的分工體系,相對于廣東、浙江等主要對臺貿易省份,他們已在大部分產業領先于臺灣地區,多數產業存在相互競爭的關系。廣西可利用與臺灣地區價值鏈分工的不同,積極承接臺商的產業轉移和東部沿海臺商的轉移。

三、桂臺兩地產業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合作多處于國際價值鏈低端,產業競爭力不強。從地區總值來看,廣西在全國的排名一直維持在25名左右,在全國處于中下水平。而從廣西對臺出口的主要產業技術復雜度來看,第六類化學工業類,在大陸的排名從2010年的排名第一,而后持續下滑,到2018年已經下降到了17名,化工作為廣西的傳統優勢產業地位正在逐步下降。主要原因是廣西傳統化工的生產技術低下、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粗放型增長方式,由于技術落后、資金不足等原因轉型困難,產業發展受限;第九類木制品,廣西對臺的出口技術復雜度一直保持第一,但是此類產業屬于輕加工行業,所生產的產品本身技術含量較低,廣西的第一的技術復雜度主要得益于廣西豐富的農林資源,通過簡單加工或者原料直接出口到臺灣地區;第十五類金屬器具呈現出先降低后提高的態勢,2018年時排名全國第七位;第十六類機械器具類,近10年緩慢提高,從2010年的第29位提升到了2018年的第24位??傮w來看,桂臺產業合作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產中階段,處于“微笑曲線”的中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而在高附加值的產品研發設計與產后品牌建設營銷的合作比較薄弱,產業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處在全球價值鏈低端。(二)臺商投資產業分布過于集中,產業擴散效應不強。雖然桂臺產業合作是基于兩地資源互補、產業結構互補、價值鏈地位互補等客觀條件的相對較佳選擇,但兩地合作的領域仍然過窄,臺商投資主要分布于農業、健康產業、輕加工等行業,且在部分行業出現了過度投資、重復投資、資源利用效率低等不良現象。同時,臺商在桂的投資呈現出數量多、規模小的特點,到2020年末,臺商在桂投資項目達1,909項,實際利用臺資70多億美元,平均下來每項投資僅367萬美元,這使得其投資的各類行業均難以成長為主導產業,且各筆投資之間缺乏緊密的產業關聯性和擴散性。(三)現代服務產業合作進展緩慢,制約第一、第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總體上看,目前臺商在桂投資仍然集中在農業和第二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第三產業也有發展但是基本集中在旅游業,近年來有向養老健康產業發展趨勢。當下的經濟體系中現代服務業對于整個區域的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變革與演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由于金融、電信、流通等領域的開放度一直較低,準入限制較多,影響了臺商投資規模的擴大,而廣西自身財政和經濟水平的限制,吸引其他方面的資金又不足,導致現代服務業相對于其他對臺貿易的省份相對落后。

四、桂臺產業合作路徑優化與政策建議

(一)科學選擇主導產業,促進產業布局合理化。從廣西整體范圍看,對臺產業合作在個別地區、局部領域存在產業同質化現象,投資過度集中,區域性分工協作機制有待完善。針對全區各地市的現有工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等優勢,立足全區整體視角,統籌規劃了各區的市級對臺融合發展產業和重點行業,并予以適當的配套產業政策支持,以帶動不同行業的臺灣地區投資資金在該區范圍內科學布局,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對臺優勢特色產業融合發展聚集區。另外,引導臺商向已有產業園區集聚,充分發揮海峽兩岸合作區與中國-東盟自貿區與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獨特優勢與政策創新,促進兩區資源流動,協同帶動,提升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二)打造民間交流新平臺,促進桂臺人文交融。兩岸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受一定的政治因素影響,而政治的不穩定性主要來自臺灣地區方面,通過加強臺商之間的民間交流,繞過臺灣當局,以減少臺灣當局政策對桂臺經貿往來的影響。具體來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桂臺人文交流:(1)落實政策保障。結合廣西自身特色和發展情況出臺相應的惠臺利民政策,保障臺商臺資在桂的權益,發揮好服務型政府的功能,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幫助解決臺商的困難,對臺服務工作增質升效,展現廣西的態度。(2)以經濟合作拉動人文交流,以人文交流穩定經貿合作。桂臺產業合作表面看是物質的聯系,但也受情感等主觀因素影響。通過舉辦如“壯族三月三”、經貿文化推介會等活動,共同推動桂臺各民族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往來,強化桂臺文化交流對臺灣同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強化臺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3)完善民間交流平臺。通過對臺交流基地、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等的建設為臺灣地區人才到桂發展拓展渠道、建立機制、搭建平臺,吸引臺胞來桂就學、就業、創業,共享廣西的發展機遇。(三)優化技術密集型產業鏈分工合作,穩步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在國家“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積極引導臺商融入新發展格局,開拓大陸廣大內需市場,同時立足廣西,進一步開拓東盟市場,以廣袤市場需求促進臺資技術引進與開發,激勵臺資參與廣西本地產業鏈建設和優化升級,提高內部市場合作層次,利用雙方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互補,鼓勵共同開發核心技術,建設具有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術區域產業鏈分工體系,提升桂臺雙方產業價值鏈地位,逐步擺脫發達國家的控制。在新一代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大健康產業等產業方面結合廣西已有基礎進一步深化對臺合作,以臺灣地區擁有資金豐厚、技術領先、人力資本高等優勢,結合廣西具有的資源與要素比較優勢和區位優勢,有機結合中國-東盟自貿區與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獨特優勢與政策創新,加快廣西承接東部沿海臺商轉移,發揮要素驅動優勢,形成產業集聚區,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

主要參考文獻:

[1]單玉麗.新常態下深化兩岸經貿合作面臨的問題及因應策略[J].亞太經濟,2016(04).

[2]王媛媛.2008年以來兩岸制度化經濟合作:成效檢討與前瞻[J].亞太經濟,2015(06).

[3]盛九元.中美貿易沖突下的兩岸經貿合作[J].臺灣研究,2019(05).

[4]閆興.深化兩岸優勢產業合作探析[J].兩岸經貿,2021(02).

[5]張冰.全球價值鏈視角下浙江和臺灣兩地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財經論叢,2021(08).

作者:趙夢寧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