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兩頭兩尾的路徑與建議
時間:2022-08-23 11:00:05
導語:發展兩頭兩尾的路徑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黑龍江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深度融合。“十四五”時期,黑龍江省應立足落實省十三次黨代會關于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的戰略要求,著力在質的提升中實現量的快速擴張,實現“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食物安全保障體系,讓更多人吃上優質、可口、放心、豐富的龍江農產品,為更有底氣、更為安全的“中國糧食”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糧頭食尾”;“農頭工尾”
(一)“農頭”和“糧頭”發展情況
一是農業產值增速始終領跑全國。黑龍江省是全國第一產糧大省,糧食資源優勢明顯,當前正值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黑龍江省農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625.1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6460億元。2021年,全省糧食生產實現面積、產量“雙增”,總播種面積2.18億畝,比上年增加169.4萬畝;總產量1573.5億斤,比上年增產65.4億斤,占全國增量的24.5%,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總產量、人均產量、調出量三個全國第一,奠定了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戰略地位。二是農林牧漁各業發展勢頭強進。2021年黑龍江省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60.0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種植業產值4099.5億元,增長5.8%;林業產值208.0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1833.1億元,增長9.5%;漁業產值135.9億元,增長6.8%;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183.4億元,增長5.7%。全省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248.47平方公里。農業機械總動力6888.3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7%。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8.0%。三是糧食作物品種更加集中。近五年,黑龍江省種植面積基本保持穩定,增速趨緩;大豆種植受市場影響較大,長期處于波動狀態,近兩年大豆市場價格攀升加上國家補貼力度增加,面積增長較快。2020年,全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1657萬畝,比上年增加近50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508.2億斤,實現十七連豐,占全國總產量的11.3%,比2019年增加7.6億斤,占全國增量的6.7%。綠色食品種植認證面積從2010年的6100萬畝增長到2020年的8513.7萬畝,面積為全國第一。四是主要糧食作物單產逐年提高。近20年來,黑龍江省水稻單產增長7.66%,大豆增長了16.25%,玉米增長幅度最大達到52.76%。其中:粳稻畝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品質顯著提升,且水稻品種實現自主供給;大豆單產增幅不高,受大豆主產區北移的影響,較全國單產水平略低;玉米單產增幅最大,且繼續處于上升期,主要得益于良種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措施的落實,以及先進農業科技在玉米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二)“工尾”“食尾”發展情況
一是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第一支柱產業。截至2020年末,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3%,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為0.5:1。到2021年底,全省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750家,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3.5%,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389.6億元。食品工業增速超過全省工業平均增速,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趨勢。二是超百億級主導產業格局基本形成。黑龍江省稻米加工業逐步走出“稻強米弱”的困境,水稻加工企業增至1032家,實現營業收入656.6億元。作為玉米生產第一大省,阜豐、鴻展、象嶼、新和成等一批玉米深加工大項目紛紛落戶龍江,玉米加工企業增至191家,實現營業收入396.27億元。屠宰及肉類加工企業增至87家,實現營業收入319.4億元。乳制品制造企業增至48家,日處理生鮮奶能力2.1萬噸,產能居全國第一,實現營業收入429.5億元。三是百億級產業加快生成。2021年,全省果蔬(含大宗蔬菜、西甜瓜、鮮食玉米、果樹)種植面積826萬畝,總產量1688萬噸,加工企業發展到431家,實現營業收入99.7億元。2022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要達到6850萬畝,預計比2021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力爭總產量達到170億斤,比2021年增加26億斤以上。中藥材、食用菌、雜糧雜豆、漢麻、漁業等產業也表現出較好發展勢頭,未來有潛力發展成為百億級產業。
二、黑龍江省發展“兩頭兩尾”的制約因素
(一)“兩頭”產出投入比低,處于低利潤區間
黑龍江省“兩頭”投入大、產出不高,一產增加值與農業中間消耗的比值(簡稱產投比)為1.21,僅優于遼寧,低于全國1.47的平均水平,與農業強省差距更大。一產內部不均衡,與對照省份相比,種植業產值比例過大,而林業、漁業占比較小,第一產業整體處于低利潤區間。從農、林、牧、漁各產業看,種植業產投比為1.60,低于全國平均數的1.81;林業產投比為1.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88;畜牧業產投比為0.6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0.99。漁業產投比為1.0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3,農業整體投入規模大,但利潤水平低、比較效益低。
(二)“兩尾”增值量不高,與農業強省差距較大
2020年,黑龍江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營收2961.3億元,僅占全國的1.9%,較廣東、江蘇、山東、河南等農業強省差距較大;其中食品制造業規上企業營業收入562.75億元,僅占全國2.88%。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僅為0.5:1,低于全國2.3:1的水平。農產品加工率低、加工值小、產業鏈短、價值鏈不高,以玉米為例,全國加工增加值為1:1.97,而我省僅為1:1.19,價值增值的水平低、差距大。
(三)“兩尾”精深加工鏈條短,延伸度不足
黑龍江省稻米業整體處于初級加工階段,大多數企業仍以單一制取大米為主,對碎米、稻殼等加工副產物的利用率低。玉米產業整體鏈短,玉米加工企業中的深加工企業僅占1/6。肉業的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水平偏低,特別是精深加工比重低。大豆加工業規模較小,且以油脂為主,油脂加工產能占比高達87.2%。
(四)“兩尾”產品品牌效應弱,市場影響力不高
黑龍江省“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的拳頭產品較少,處于品牌價值鏈的低端,知名品牌、馳名商標少,進入高端消費市場的不多,質量不優、效益不佳;而已經闖出一定市場知名度的農林加工產品,由于品質趨同、市場趨同,組織化程度低,沒有聚合成品牌合力。
(五)“兩尾”涉農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困難較多
一是資金短缺。企業普遍缺少周轉資金,銀行貸款存在貸款門檻高。二是引才留才難。受訪企業員工普遍學歷不高,普遍缺少管理高水平人才,由于無力支付高薪,現有技術骨干也容易外流。三是政策落實不到位。部分企業缺乏了解國家扶持政策的渠道,地方政府存在落實政策不及時、不徹底、打折扣的情況。四是企業市場競爭力低。多數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農業企業集團,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為產業鏈延伸不足。
三、黑龍江省發展“兩頭兩尾”的對策建議
省委明確了“十四五”階段的發展目標,提出了糧食產能達到1600億斤、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集群規模突破萬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戰略目標。要實現上述目標,解決“頭重尾輕”的問題,必須加強“頭尾銜接”,著力實現“穩頭強尾”,高質量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推進“兩頭兩尾”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農產品,做優叫響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建設全國最大的綠色糧倉、綠色廚房。
(一)進一步提升“兩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升級
1.強化農業生產條件建設,夯實基礎一是多措并舉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省擁有獨特的黑土地和生態資源,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深入推進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大力實施大豆產能提升工程,建設國家粳稻口糧戰略保障基地、玉米和大豆優質糧源生產基地。二是大力發展水澆地面積,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風險的能力,增強農業生產穩定性。三是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更多地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生產條件建設,有利于土地集中整治。2.提升農機制造和裝備能力,做強動力一要提升我省農業機械制造能力,支持現有農機制造業提檔升級、高質量發展,鼓勵國內外農機龍頭企業來我省投資建廠。二要建立健全覆蓋縣鄉的農機維修網絡,對于能夠履行區域維修服務的農機制造企業給予扶植。三要提升我省農機具自主研發能力,對具有研發能力的科研院所和企業給予持續立項支持,實現農機制造業自立自強。3.提升農業科技實力,強化支撐堅定不移推進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業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實施現代農業振興計劃。加快建三江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加強對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預算內固定科研經費支持和競爭性科研立項,以獎勵后補助的方式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為農業全產業鏈提供技術輸出。4.著力發展數字農業,創新驅動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數商興農”行動,加快大數據賦能農村實體店,推進農產品數字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逐步實現農產品供應鏈智能化。建設基于為區域農業生產服務的網絡化數字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支持農業頭部企業率先向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形成平臺效應和規模效應,共同推進數字農業發展。5.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力推進低碳農業、綠色農業發展。重點加強農業有害物質治理、秸稈還田及綜合利用、高效種養循環模式的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深入實施休耕輪作試點、區域規?;咝Ч澦喔刃袆右约巴寥牢廴痉乐涡袆?。
(二)堅持全鏈條集群化發展,做強做優“兩尾”,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1.以全產業鏈思維科學謀劃產業發展在水稻、玉米、乳品、肉類等優勢主導產業上,在生產環節生成一批精深加工項目,在流通環節生成一批冷鏈物流項目,在營銷環節生成一批電商平臺項目,在食品安全環節生成一批質量追溯項目,積極洽商國內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機械制造企業來我省投資建廠。要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鏈對接,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2.以結構優化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全力推進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把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作為主攻方向,由主要追求產品數量向更加重視產品品質提高方向轉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黃金奶牛養殖帶、林業資源豐富等優勢,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和食物品種,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種養業、生物農業、冷水魚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北菜南銷生產基地和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3.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產品價值屬性重視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培育和發展,只有高附加值產品才能弱化我省地緣劣勢。我省需盡快轉變“原產原出”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將初級農產品通過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屬性。重點打造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類、果蔬6個千億級優勢產業,積極培育中藥材、食用菌、雜糧雜豆、漢麻、漁業5個百億級特色產業。4.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加強優化營商環境治理,促進縣域企業成長環境的公平,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大力改善我省“強行政、弱市場”的政治經濟環境,逐漸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重點整治對民營企業“吃拿卡要”、有關政策“反復無?!薄⒄賳T“不做事兒”、行政人員以懶政怠政應付企業需求等問題和現象,重新樹立龍江營商環境的良好形象。
(三)實現“兩頭兩尾”組織化、社會化、集群化,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1.深入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加強和規范集體經營性資產運營管理,通過資產租賃、資源開發、投資入股、興辦產業等形式,促進集體資產運營效益最大化。深入開展“三權分置”,堅持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重點開展“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將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化,吸引社會資本向農村投資,對農村資源進行整體性開發。2.大力推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我省應推廣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生產托管重點支持面向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合作模式,實現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有益于政府監管和推廣新技術新規范。3.加快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由政府牽頭或支持民間團體組建各類農業生產和社會化服務協會,強化資本集聚和產業組織度。在加強以政府主導的農業公益性社會化服務基礎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重點發展面向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服務公司,鼓勵和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積極與產業對接成為一類新型農業生產服務主體,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作者:魏鵬飛 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 上一篇:茶藝基礎課程思政發展的實踐
- 下一篇:稻谷產量影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