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工科類學生信息素養探索

時間:2022-08-31 09:01:34

導語:融媒體時代工科類學生信息素養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融媒體時代工科類學生信息素養探索

【內容摘要】分析工科類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利于工科類學生更好地表達知識需求和提升信息資源利用能力,進而提升信息素養整體水平。本文以融媒體時代為背景,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術環境和個體特征6個維度構建了融媒體時代下工科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理論模型,應用結構方程對模型進行實證驗證。結果表明個體特征、信息技術環境對信息意識與信息能力有正向影響,信息技術環境對信息知識、信息道德和個體特征均有正向影響;并給出工科類學生信息素養提升針對性意見。

【關鍵詞】工科類;大學生;信息素養;個體特征;信息技術

一、引言

以大數據分析、移動與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手段被賦予新應用,使得在新媒體科技傳播下個人信息素養內涵不斷豐富,信息獲取與運用能力已經成為全民在新時代生存的必備素養??萍紓鞑ヒ孕旅襟w為工具,通過改造信息生產和改變傳播渠道,使得信息服務更暢通和高效。在新媒體科技傳播背景下,信息生產以及傳播的全流程發生了轉變,眾多學者不斷改變與豐富新媒體科技傳播下的信息素養指標。信息素養的本質是個體應對信息化社會的一種基本能力,指個體在利用適當的信息工具獲取信息過程中,所需要的信息觀念、意識、態度和倫理道德等綜合形成的能力[1]。陳文勇通過分析信息素養的內涵、信息素養能力分類和核心能力,制訂了高等院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標準[2]。桑新民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實驗驗證后,認為信息素養內在結構和目標體系覆蓋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價能力、信息吸收、存儲和提取能力、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與使用信息能力、信息轉化能力、信息環境六個方面[3]。汪明從知識認知、知識利用和倫理道德三個方面建構信息素養模型[4]。皮介鄭通過對信息素養本質的分析,認為信息素養主要受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影響[1]。綜上,信息素養是個人在信息技術理解以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性要求,是個開放性的動態概念,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不斷改變,在不同的背景下對不同群體有著不同的內涵,但目前以某一群體為對象對其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的定性研究較少。因此,了解工科學生的信息素養現狀,探究其存在的問題、成因,并積極尋找有效途徑,去提高其信息素養水平,是時代發展對理工科高校學生的要求,也是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綜合國力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二、研究模型與模型假設

(一)理論模型與路徑假設。結構方程模型(SEM)本質是一種通過變量協方差矩陣研究變量關系的統計方法,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羅藝運用技術分析模型分析了個人特質、網絡環境、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管理對信息素養的影響[5]。李藝認為由于個體信息技術的需求差異性,不同人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來獲取與運用信息技術,以此滿足自身需求[6]。并且不同的人對信息技術的理解與掌握能力也會不同,所以個體特征會影響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石進芳[7]認為網絡環境對理工科學生信息化自主學習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在融媒體時代,科技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對于學生而言,大學階段正是他們思想健全與形成的關鍵時期,繽紛復雜的信息技術環境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判斷力都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著學生個性的發展。所以,信息技術環境對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應用能力、信息道德、和個人特質均有影響。結合各專業學者對信息素養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應用能力、信息道德、傳播環境和個人特質6個維度構建新媒體時代工科類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圖1新媒體時代下工科類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圖由此模型假設如下:假設H1:個人特質正向影響信息意識;假設H2:個人特質正向影響信息能力;假設H3:信息技術環境正向影響信息意識;假設H4:信息技術環境正向影響信息能力;假設H5:信息技術環境正向影響信息知識;假設H6:信息技術環境正向影響信息道德;假設H7:信息技術環境正向影響個人特質。(二)調查問卷設計。根據此次問卷調查的目的,結合相關研究文獻與專家意見構建調查問卷。一是設置對象甄別題項,同時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調查被訪者性別、年齡等內容,對被訪者的行為特征進行了解;第二部分是對工科學術信息素養影響因素指標的度量,并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五分制進行賦分,問卷一共25個問題。為確保問卷科學有效性,正式調查之前,先進行小樣本預調查。首先根據抽樣方案,隨機選擇60名工科學生進行問調查。預調查共回收問卷60份,其中有效問卷54份。運用SPSS22.0軟件,首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應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數法進行信度檢驗。經計算,各個變量的信度系數均大于0.8,說明量表設計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問卷整體量表KMO值為0.920,Bartlett球體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達到統計學的顯著性水平要求。二是各測量變量的題項數界定比較清楚,因此,將以量表單層面的測量題項進行KMO值與Bartlett球形檢驗,各分量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應用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術環境和個人特質KMO值均在0.7以上,且Bartlett球體檢驗達到顯著水平要求,各分量表適合進一步做因子分析。

三、實證研究

依托問卷星平臺,對湖南省三所大學的工科類在校學生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567份,回收有效問卷490份,有效回收率86.4%。(一)問卷信效度檢驗。隨機選取190份有效樣本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剩余300份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效度檢驗,調查問卷整體量表的KMO值為0.938大于0.7,Bartlett球形檢驗的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參考值0.05。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應用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術環境和個人特質的KMO均大于0.7。進一步對變量相應題項開展因子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的準則提取公因子,各變量均只提取了一個公因子,其公因子解釋方差百分比均在70%左右,且其因子載荷均在0.8左右,足證公因子對于相應題項的良好解釋能力。收斂效度主要檢驗變量間的區分度,本文主要采用標準化因子載荷、組合信度(CR)和平均方差萃取值(AVE)進行收斂效度檢驗,若標準化因子載荷量大于0.6,CR值大于0.7且AVE大于0.5符合標準。如表1所示,所有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均大于0.6,CR值在0.707~0.902之間,均大于0.7,AVE值在0.547~0.822之間,均大于0.5,說明收斂效度較佳。(二)假設檢驗與修正。本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個人特質、信息技術環境與信息素養間復雜的因果關系。將回收問卷數據信息代入結構方程模型,針對6個潛變量和25個對應觀測變量,運用AMOS23.0進行分析。首先通過絕對配適度、增值適配度和簡約適配度指標對模型的整體配適度進行評價,本文模型適配度良好且模型支配度都達標。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本文驗證了所提出的研究假設結,具體模型路徑系數如表2所示。綜合各變量的驗證路徑、路徑系數及顯著性P值,如表1,易知,假設H1、H2驗證通過,即個人特質正向影響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與此同時,H3-H7均驗證通過,信息技術環境對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知識、信息道德、個人特質均有正向影響;由此可得最終的消費者購買意愿模型如圖2。個人特質與信息技術環境對工科類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均有影響。個人特質與信息技術環境均正向影響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其中針對信息能力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47、0.381,影響程度顯著,工科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較強,如果學校在信息技術上加以正確引導,會提升學生信息素養。信息環境對個人特征是顯著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414,說明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環境管理標準不統一,學生對網絡的信任度和對網絡意義的判斷標準也會不一樣。信息技術環境顯著正向影響信息道德,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603。大學是集體宿舍生活,具有良好可塑性但易受環境的影響,共生環境下學生的信息技術習慣與判斷力會相互影響,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對各種信息進行批判性理解,影響其自身整體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環境對信息知識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116,影響不顯著。在融媒體時代,信息數量大,眾多平臺智能化定向精準推送,精簡了搜索步驟與搜索方法。

四、對策建議

調查過程中發現,學生缺乏對信息素養全面性系統的理解,對自己信息化素養需求模糊,而工科類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學校是學生、知識的主要載體,因此學校一方面需要根據時代的要求與行業現狀需求重構教學內容,根據信息化素養標準與學生認知規律構建課程體系,建立信息化素養相應課程,做好信息化普及以及深入教學;另一方面高校頂層設計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創新教育形式,更新教育理念,將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積極植入信息素養教育中,將信息素養教育與專業學習結合,讓學生明確自身信息技術需求,將信息化與學習、生活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從模型結果可以看出,傳播環境正向影響信息知識與信息應用。高校應從頂層設計上重視信息素養,健全信息素養教育各項基礎設施,營造信息技術網絡氛圍,不僅能讓學生獲得信息知識,還能增強信息意識。同時學校要給學生信息素養提供健康的、可持續性的支撐環境,信息意識是大學生信息素養基本能力之一,學生自身不僅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獲取的主動方,學生應該主動提升信息素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識獲取能力與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皮介鄭.網絡文獻信息服務發展策略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3,7:87~90,107

[2]陳文勇,楊曉光.高等院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研究[J].情報科學,2000,7:611~613

[3]桑新民.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0,11:22~26

[4]汪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智能素養構建及其培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8,2

[5]羅藝,魏志春.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與管理支持———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8,4

[6]李藝,殷雅竹.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文化內化問題[J].教育研究,2001,10:57~61

[7]石進芳.網絡環境下理工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一項基于元認知策略訓練的實證研究[J].中國外語,2010,2

作者: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