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課程教學實踐研究
時間:2022-09-09 10:54:28
導語:食品安全課程教學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踐行,思政教育受到各大高校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思政教育與學科課程相融合也逐步成為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而食品安全課程本身就蘊含著濃烈的思政教育色彩,為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穩步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本文將著重探討課程思政形勢下如何開展食品安全課程教學實踐,促進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協同進行,以期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促使其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繼而為國家培養出有道德、有紀律、有理想、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食品安全課程簡介
食品安全課程通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必修課,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生物性危害、食品法律政策等教學內容,在滲透、融合思政教育方面存在天然的優勢。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并高效利用課程思政資源,采取合適的方法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資源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食品安全知識、檢測技術、檢測方法、法律政策等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增強食品安全意識,懂得食品檢測的方法與技能,積極肩負起檢測并維護食品安全的重任,更好地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
二、課程思政下食品安全課程教學的意義
教師要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思政政治工作有意識、有計劃地貫穿于食品安全課程教學中,穩步有序地推進育人工作,促進學生的專業基礎、道德素養雙重提升,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鼓勵他們為保障食品安全、消除民眾食品擔憂付出個人努力,著力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促進國家在新時代下穩步發展,盡快實現民族復興。
三、課程思政下食品安全課程教學實踐路徑
1.引入現實案例,協同推進德育智育教學。食品安全課程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政元素,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通過引入現實案例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案例剖析的過程中認識到食品安全隱患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升華學生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立德樹人之效。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食品安全專業課程的研讀和分析,深入挖掘并全面梳理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要素,積極探尋專業課程與思想教育的融合點,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選取合適的方法促進思想教育元素全方位、深層次地滲透并融合于專業課程之中。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還能夠增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快速理解和深刻把握,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大有裨益。比如在講到食品安全危害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引入“三鹿奶粉”案例,向學生講述此案例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不達標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激發學生捍衛食品安全的斗志。同時,教師要語重心長地告誡學生:“食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作為食品安全專業的學生,我們在未來踏入工作崗位之后,一定要不忘初心,堅持底線,積極捍衛食品質量安全,嚴禁一切對人類身體有害的食品流入市場。切不可為了經濟利益而罔顧民眾的身體健康,更不可因經受不住誘惑而喪失道德與法律底線,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價值觀,爭取做一名有責任感、有榮譽感的食品質量捍衛者?!庇纱耸箤W生在分析案例、反思案例的過程中升華道德境界、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順利實現德育、智育的目標。2.豐富教學形式,提升立德樹人成效。食品安全課程涉及大量繁瑣且復雜的知識點,學生難以快速準確地理解及識記,并且很多知識特別是融合德育的課程知識相對較為抽象,需要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反思中領悟其中的真諦,繼而實現德育與智育的全面推進。所以,教師在將思政教育滲透于食品安全課程教學時,要豐富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中汲取知識、領悟真理、陶冶情操、升華境界,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等。例如,在開展農產品安全與質量管理等相關內容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可采取任務驅動法,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地搜集信息,了解“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產品認證的標準要求和認證程序,分別從產品價格、質量、銷售情況等多維度入手評估有認證標志的農產品的市場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撰寫一份邏輯清晰、內容完整、詳略合理的專題報告。通過此方式令學生認識到近年來國家為實現鄉村振興、保護生態環境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從內心深處增強對國家、對政府的認同,鼓勵他們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情況深度融合,實現個人價值與民族價值的高度統一。教師還可以熱點話題為媒介,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深度融合。比如在開展食品安全評價教學時,教師通過視頻向學生講述2018年發生的中國賀建奎基因編輯事件,引導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形成“科學倫理”意識,認識到科學技術也需要遵循道德倫理,不可突破人類底線,否則就會引發人類的災難;在帶領學生學習完課程之后,告知學生在一周后舉行一場以“科技改變食品行業”為主題的辯論賽活動,要求學生根據教師劃分的正反方搜集相關資料,希望學生能夠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對食品行業產生了積極與消極兼有的影響,比如科技的發展提高了糧食產量,但也衍生出了“是好是壞還有待驗證”的轉基因食品,鼓勵學生在自我思考中領悟知識、提升道德水準。3.以多媒體技術為媒介,促進食品安全課程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教學環境的不斷改善,多媒體技術在中國教育領域受到了高度重視和積極應用。教師在開展食品安全課程教學工作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培養目標等,選取合適的方式、時機融入多媒體技術,通過清晰的圖像、有趣的視頻、生動的動畫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并展示食品安全課程知識。這樣不僅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繼而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思政教育,深刻認識到保持誠信品質的可貴性,鼓勵學生增強責任意識,提升個人的道德水準,保持誠信正直的優秀品質,自覺遵守法律政策及倫理規范,任何時刻都要將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例如,在對中國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及國家食品安全管理現狀等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考慮到此類知識點比較密集,有些學生缺乏對中國食品安全管理現狀的全面認識,不清楚中國為保障食品質量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以圖像、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中國進入21世紀之后發布的一系列關于食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國家為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為保證人民身體健康付出的一系列努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鼓勵學生助力國家做好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全面消除一切食品質量的隱患,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還可以通過圖表的形式向學生展示2014-2020年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數據,播放一段“3·15晚會”視頻,揭露不良商販的違法之舉,讓學生認識到,在中國大力強調依法治國的今天,依舊有很多商家為了利益鋌而走險,生產假冒偽劣食品,食品質量監管形勢仍然非常嚴峻,切不可掉以輕心,要充分地發揮監督權,讓一切不良商販、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無所遁形。4.堅持多元化評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評價是食品安全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并且通過教師評價、生生評價、自主評價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聆聽到不同的評價聲音,有助于學生增進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及應用情況的認識,理智地認識到個人在課程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秉承不驕不餒的態度彌補不足、鞏固優勢,在不斷進步的同時提高專業素養水平,繼而在教師的諄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塑造健全積極的人格,實現全面健康發展。例如,在完成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技能教學工作后,教師可向學生布置一項以“我是食品質量檢測員,我為食品質量安全負責”為主題的書面作業,要求學生講述“我”作為一名食品質量檢測員應如何對食品進行檢測,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同時要講述劣質食品、添加劑超標食品等對身體的危害。教師在對學生提交的作業進行評價時,一要遵循“及時反饋、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與特別之處,讓學生在教師的贊美與激勵中增強學習專業課程知識的興趣和自信心,教師要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打擊,以防止他們對食品安全課程產生厭惡和抵觸的心理。二要分別從“知識掌握、思想意識、責任態度”等多維度入手對學生提交的作業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促使學生全面準確地了解個人在專業知識、綜合素養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從而為其針對性的自我提升指明方向,教師也可以根據評價結果了解學生的實際表現,并以此為導向合理地調整教學策略。三要打破以往教師評價作業的單一評價格局,引入學生自主評價、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教師通過批改和評價作業,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思想情況;學生自主評價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糾正意識,加深對已犯錯誤的認識,避免后期再犯;學生互評能夠使學生在檢查其他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過程中發現錯誤,警示自己不要犯錯,從而起到警示、糾正的作用。
四、結語
在食品安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既能夠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又能夠引導學生提高道德素養,實現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作為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高校教師要加強個人能力及道德素養的提升,積極接受新理念、新方法,并將其靈活合理地應用于教學之中,提高教學成效。同時,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為學生創造交流、探討、發揮自我潛能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促進我國食品行業的穩健持續發展。
作者:趙海姣 單位: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旅游區物流發展策略研究
- 下一篇:建設項目工程造價風險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