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作業在內科護理學理論的應用

時間:2022-10-11 14:41:57

導語:開放性作業在內科護理學理論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放性作業在內科護理學理論的應用

摘要:探討開放性作業內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效果。實踐表明,開放式作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內科護理學的效果。

關鍵詞:開放性作業;內科護理學;護理教育

內科護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護理專業核心課程,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運用能力[1-2]。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只是為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延伸學習,達到新舊知識的融合。總的來說,作業是培養學生探索思考的一種手段[3]。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加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構建理論、實踐教學與臨床護理實際有效銜接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評判性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4]。而傳統的作業往往只注重疾病護理的理論知識,學生的實踐能力很難得到鍛煉。開放性作業是基于建構主義[5]、多元智能化[6]、人本主義教育[7]、權威實用主義[8]等相關理論,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一些可以通過活動完成的作業改編而成的。開放性作業不同于傳統的作業,它對作業的內容、形式、時間和評價都是開放的。教師在布置開放性作業時,不再要求學生以紙面練習的方式進行,而是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的方式完成作業。開放性作業開放了作業的完成過程和場所,將作業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借助網絡等多媒體工具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9]。學者金于航[10]將開放性作業設計策略運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了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但對于開放性作業在內科護理學中的運用未見報道。本研究將開放性作業應用在內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我院2019級護理全日制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將2019級方向班(重癥護理191班、助產護理191班、涉外護理191班)90名學生作為實驗組,其中男生25名,女生65名,年齡18~22歲;將2019級臨床護理1~3班113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其中男生13名,女生100名,年齡18~22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前期專業必修課程平均成績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內科護理學教材采用尤黎明等主編的《內科護理學》第6版[11]。納入標準:(1)遵守課堂紀律,能夠按時到課者;(2)對實驗內容無爭議者;(3)認真對待作業者。排除標準:(1)無視課堂紀律,不能按時到課者;(2)對實驗內容有爭議者;(3)敷衍對待作業者。1.2研究方法2021年3月選擇大學三年級《內科護理學(1)》授課中相對可操作性強的第四章消化系統疾病病人護理作為實驗區間,總學時12學時(每學時45分鐘,每周4學時,連續3周),兩組學生授課的教師為同一名教師,理論學時數及教學方法相同。1.2.1實驗組干預方法(1)開放性作業設計。從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作業評價三方面入手,以提升學生評判性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為主線,設計出課前預習類、基礎應用類、課程鞏固類、實踐應用類作業。作業內容方面,注重作業分層及作業內容可操作性,尊重學生認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業形式方面,減少書面練習題形式作業,增加以觀后感、調查報告、健康教育短視頻、宣傳手冊、小講課等多元化自主選擇作業形式。通過課前預習類作業,探究疾病起因不良生活方式等高危因素,課堂中以生活實例探究疾病發生發展因果關系,課后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構建疾病整體護理知識的探究式作業,注重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應用類作業。應用個人作業和分組作業相結合模式,縮短不同學生間知識掌握的差距。作業評價方面,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作業質量。本研究中的開放性作業側重學生主動運用護理知識進行實踐探究的活動性作業,通過不斷的臨床實踐,達到學以致用。(2)開放性作業實施。①課前預習類作業:開課前3天,在學習平臺線上發布作業,要求學生觀看醫學相關的紀錄片,如《人間世》《急診室故事》《醫者》等,視頻時??刂圃?0分鐘內,在觀看后寫下自己的感受,側重職業認同感、責任和擔當敘述,理解疾病、殘疾、生老病死、醫患關系等,明白健康教育與緊急救護的重要性,在第一周上課前提交。②基礎應用類作業:第一周課程結束后,線上布置分組任務作業(每組6~7人),要求從身邊人、身邊事入手,每人采集3~5名在校大學生日常生活方式信息(注重飲食、休息、運動方面),分析是否存在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罹患消化系統疾病危險因素,小組討論分享,形成包括但不限于觀察報告、健康教學宣傳冊或健康指導短視頻的形式的作業,第二周課程結束后上交。③課程鞏固類作業:第三周本章節學習結束之后,學習平臺線上布置個人作業,教師給出本章知識點思維導圖主干,學生在此基礎上逐級對各分支進行補充完善,一周后上交。④實踐應用類作業:第三周本章節學習結束之后,進行消化系統疾病護理健康指導實踐,即針對社會上有相關疾病的人(包括但不限于陌生同學、隨機路人等)進行相關詢問并給予健康指導,提交實踐活動現場照片、活動計劃、人員分工、活動過程、本次實踐活動收獲和不足等,以PPT的匯報形式提交作業。(3)開放性作業評價與反饋。課前預習類、基礎應用類、課程鞏固類作業按照內容全面25分、思維拓展25分、人文關懷25分、整體印象25分進行評分。實踐應用類作業按照PPT制作10分、團隊分工10分、內容全面50分、人文關懷20分、整體印象10分進行評分。個人作業成績教師評價占100%,分組作業成績由20%組內互評、40%組間互評、40%教師評價構成。上述作業評分標準均經過教研室專家審核后使用。教師在評價作業過程中對存在問題及不足及時記錄,在授課過程中給予指導。1.2.2對照組干預方法對照組采用自主學習,提交實踐應用類作業形式。消化系統章節課程學習結束后,在學習平臺線上發布實踐應用類分組作業,具體內容和要求同實驗組。1.3評價指標1.3.1考核成績在消化系統章節授課結束后一周,采用線上限時統一的章節測試。考核內容為消化系統常見病護理要點、主客觀百分制測試題。除此之外,兩組學生都布置有實踐應用類作業。1.3.2效果評價參照王彥斌[12]所編制的高中物理作業現狀調查問卷,以此為基礎設計出內科護理學作業現狀調查問卷,共17個條目,4個維度:作業內容(6個條目)、作業形式(3個條目)、作業評價(2個條目)和學生對作業的情感態度(6個條目)。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數0.846,KMO值為0.813,且經專家審核其內容效度較好。選擇分值越高的選項則代表越認同該題目所表述的內容。消化系統章節學習前一周及本章學習結束后一周(開放性作業全部提交后),向實驗組學生集中發放問卷,當場收回。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學分析。學生對開放性作業教學效果評價和課程考核成績分別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的方法,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章節測試及實踐應用類作業比較(見表1)2.2實驗組學生實施開放性作業前后的效果評價比較(見表2)

3討論

3.1開放性作業改善了學生對作業的認識和態度,提高了對作業的興趣開放性作業基于開放性思想,注重實踐活動,貼近生活、貼近臨床,以學生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的作業形式,更強調學生在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13]。本研究中開放性作業的實施,將枯燥的專業知識與護理學生滿心期待的動手實踐活動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轉變了學生對于作業的態度,增加學習的興趣。這與學者鄧小羽[14]將開放性作業應用到秘書實務課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相一致。學者馮新娥[15]設計的創新實踐型開放性作業,將課外作業與創意小制作、小發明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聯系起來,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有助于知識的內化吸收。本研究中實驗組章節測試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進一步證實了該觀點。3.2護理專業學生對開放性作業學習效果的評價較高開放性作業不僅能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更能通過活動和交流暴露學生的認知漏洞,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發展[16]。本研究中基礎應用類和實踐應用類分組作業,學生成員間資料分享,查漏補缺,分工合作,共同達到知識內化吸收。這與學者臧鴻雁等[17]將開放性作業應用到數學課程中,提升了學生數學素質的觀點相一致。本研究開放性作業設計的4種作業類型體現了關聯性、遞進性,實施開放性作業后實驗組學生對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作業評價、作業的情感態度的評價均高于實施前(P<0.05),這與學者干慧菁[18]將開放性作業應用到電路連接課程中的研究相一致。

4結語

在內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實施開放性作業設計策略,以提升學生評判性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為主線,設計出課前預習類、基礎應用類、課程鞏固類、實踐應用類作業,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不足之處是本研究僅針對消化系統疾病護理進行了開放性作業設計,未將開放性作業運用到其他章節,因而存在開放性作業設計不夠全面等問題。此外,開放性作業次數多少是教師可以承擔的工作量、師生對作業評價是否存在主觀意識、開放性作業在綜合成績構成中多少比例合適等方面需要在今后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作者:王涵 喻玲玲 王瑾鈺 張欣蕾 曹銘琪 趙培培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