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開局發展情況匯報
時間:2022-01-18 09:43:51
導語:農開局發展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縣按照“大投入、大項目;大轉變、大提高;大開放、大發展”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決策部署,以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品牌建設為核心,以培育基地和大戶為依托,以發展“一村一品”為載體,以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五大行動”,主攻優質稻、鴨鵝、蔬菜和香料四大產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全面提升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了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強縣轉變。一是主導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盡管我縣今年水稻生產遭遇春秋連旱,但由于進一步強化各項措施,糧食生產實現連續第八年增產。全年糧食生產總面積132.25萬畝,比去年增長0.2%;糧食總產55.11萬噸,比去年增長0.7%;糧食單產416.7公斤/畝,比去年增長0.5%。畜禽生產穩中有升。生豬飼養量55.3萬頭,出欄35萬頭;牛飼養量12萬頭,牛出欄5.65萬頭;鴨鵝飼養量達1800.7萬羽,其中鴨飼養量1682.2萬羽、鵝飼養量118.5萬羽,分別比去年增加380.18萬羽、30.38萬羽,增長24.7%、49.7%。蔬菜產業持續發展。全縣蔬菜面積18.1萬畝,比去年增加1.2萬畝、增長7.1%,其中無公害蔬菜面積9.8萬畝,設施蔬菜面積9800畝,新增標準大棚600畝,總產量達24.5萬噸,產值4.4億元,同比增長13.1%、11.7%。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井岡蜜柚產業組織實施了中央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柑桔項目,新增井岡蜜柚面積5060畝,總面積達到7540畝。油茶產業爭取了現代農業油茶產業示范縣建設項目,新建油茶造林面積7012畝。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緊扣“發現、培育、引導、規范、管理”的十字方針,積極開展示范社建設和掛點幫扶行動,促進了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今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66家,總數達192家,入社社員8520戶,帶動農戶8.2萬戶。鎮果業、葡萄產銷、養鵝等6家省級示范社,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等10家市級示范社等全部達標。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數量上有明顯發展,質量上有明顯提升,帶動力上有明顯增強。三是農業龍頭企業集群發展。我縣龍頭企業正加速集群集聚,呈現出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升、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等特點。組建了縣食品加工產業招商團和香料產業招商團,圍繞我縣香料、雞鴨鵝加工、蔬菜加工、大米加工等項目,大力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招大引強行動,采取產業招商、專業招商的辦法,組團赴、、等地開展農業專題招商活動,積極參加了首屆吉(安)臺(灣)農業經濟合作懇談會、農業產業項目推介會,引進了米業、園林、農業等20個內聯基地、外聯市場的外向型龍頭企業,項目計劃投資21.65億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強龍、增值、富農”工程,推動了龍頭企業快速發展,進一步增強了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能力。板鴨有限公司、農業、種鵝場,積極采取公司加農戶的方式,運用“四包一回收”的成功運作模式,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雙贏目的。糧油、實業、米業等省級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大力做活糧食精深加工文章,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糧食附加值。全縣現有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73個,比上年增長8%,銷售總收入達22.67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省市級龍頭企業29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資產總額達33056萬元、銷售收入達102045萬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159.8%。構建了以一品郞為重心的蔬菜加工基地和生姜大蒜生產加工基地的蔬菜加工產業群;以糧油集團有限公司核心的大米加工產業群;以工業園省板鴨有限公司為中心的板鴨加工基地、白鵝良種場為重點的肉鵝加工基地、工業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雞蛋生產加工基地的畜禽加工產業群。形成了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糧油、板鴨、農業榮登全省同類加工企業規模之最。茶葉5個品種獲得有機茶食品標志,生姜大蒜等4個系列19個品種已取得綠色食品標志。米業“吉田”等11個商標認定為省著名商標。2004-2009年連續6年被評為全省農業發展先進縣,2008-2010年榮獲全市農業產業化先進縣,2010年榮獲全省糧食產業發展先進縣。具體做法是:
一、立足規劃擴大規模
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區域經濟的條件下,一個縣一個鄉沒有自己優勢主導產業,一個村沒有“一村一品”產業,產業化就形成不起來,現代農來就難以實現,為此,我縣對已確立的四大主導產業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布局,加大培植力度,通過擴充總量來提升規模效應。一是抓規劃。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編制了《縣農業產業發展五年規劃》,力求形成區域明顯、特色突出的“集群”、“塊狀”產業發展格局。積極發展優質稻產業,為方便大規模加工和儲運,通過推廣訂單農業,在全縣主推3-5個主導品種,依據種植習慣、耕作水平及土壤差異,指導不同地域的農民選擇適用良種。優先發展鴨鵝產業,依托板鴨已成型的產銷鏈條,加大指導和服務,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大規模養殖紅毛鴨,沿105國道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標準、大規模的鴨鵝養殖基地。突出發展蔬菜產業,引進推廣早春蔬菜套種果蔗等先進生產模式,線重點發展設施蔬菜,與蔬菜產區連成一片,、公路沿線主要發展精品、外向型蔬菜,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帶。整頓發展林產工業,按照“淘汰留優、去小留大、減弱扶強”的原則,26家骨干企業市場競爭力明顯加強。如化工新上一條深加工生產線,年納稅突500萬元;竹業實行技改后產品遠銷、等市場;香料新上合成樟腦生產線,已完成投資1000萬元。二是建基地。農產品基地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環節。為了增進共識,學有方向,組織了蔬菜主產區的鄉鎮主要領導、村支書和大戶代表外出考察學習。依照全縣產業布局,通過規范和加大土地流轉,促進土地資源向大戶、能人集中,建立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重點建設標準化蔬菜、萬畝綠色大米、紅毛鴨、林業科技園、爐下白鵝等現代農業示范性基地,有效提升基地對現代農業的拉動力。三是扶大戶。大戶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通過基地的帶動,特別是通過市場拉動、政策推動等手段來培植大戶。加大對種養大戶、販運大戶的扶持和獎勵力度,推廣使用棱鎂或鋼架大棚,并每年評選“十佳種植標兵”和“十佳養殖標兵”,以縣委、縣政府名義獎勵,通過扶持基地和大戶,力促農業生產逐步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全縣共發展百畝以上種糧大戶120戶,5000羽以上養鴨大戶300戶,1000羽以上養鵝大戶70戶,10畝以上大棚蔬菜大戶22戶。
二、優化重組做強龍頭
我縣四大產業鏈條上相關的加工企業都具備,全縣糧食加工、林產工業企業各有100余家,板鴨加在企業也有10余家,但普遍散而亂、小而單,形成不了統一品牌。我縣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政府甘“紅娘”,積極引導縣內大米、板鴨加工企業優化重組,統一品牌。目前由米業、米業等3家企業整合而成糧油集團,引進了6條全省最先進的精制米生產線,年可加工稻谷20萬噸、精制米糠油2萬噸,成為全省糧食加工能力最大的企業之一。整合米業、糧油、糧油等4家省市龍頭企業組建了省米業有限公司,公司于今年6月份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000萬元,通過強強聯合,固定資產達7516萬元,產值達34529萬元,成為與糧油集團并駕齊驅的糧食加工企業龍頭。由、、、等6家板鴨加工廠整合省板鴨集團,年可加工板鴨400萬只以上,成為全省板鴨加工量最大的企業之一。在抓好龍頭企業整合的同時,我縣還特別重視招商爭資強龍頭、激活民資建龍頭。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外資1億元,現已在工業區新建深加工廠房,年可加工雞蛋2.8億枚、肉雞2000萬只,將成為乃至全國知名的家禽加工基地。
三、發展合作促進流通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陣地在農村,基礎是農業,服務對象是農民。我縣采取資金扶持、政策引導、提供服務等方式,全方位、多領域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力爭產業推進到哪里,合作社就組建到哪里。縣里每年重點抓好10個示范性合作社,從縣農業產業化專項經費中擠出資金進行補助,支持其發展壯大。以合作組織為中介,推廣“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新型經營模式,實現“田頭”與“餐桌”的對接。以富民養鴨合作社為例,以板鴨加工廠為龍頭,吸納2050戶養鴨大戶為合作社成員,合作社無償為養鴨大戶提供鴨苗、飼料、防疫等,并按保護價收購成鴨,大大促進了全縣養鴨業的發展,真正起到“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帶動效應。同時,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組建了糧食加工、板鴨加工、蔬菜營銷三個全縣性行業協會,分別由縣農技推廣中心、畜牧局、果蔬局進行具體指導和幫扶,充分發揮了行業協會在市場準入、規范經營行為、價格協調、調解利益糾紛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促進主導產業健康發展。
四、強化責任推進發展
通過建立健全農業產業發展責任體系,全力加速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一是強化領導力量??h里成立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負責全縣農業產業化組織協調和督查工作,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正副組長,相關成員單位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鴨鵝、蔬菜、優質稻三個產業開發工作組,并成立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定為全額撥款正科級事業單位,與縣委農工部合署辦公,增加編制4人,作為全縣主抓產業化工作和規劃產業布局的專門機構。二是加大資金支持??h財政每年安排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300萬元以上,重點用于獎補;對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下達了向上爭資任務,視單位大小和經濟實力下達了20-100萬元不等的任務,通過捆挷項目的辦法,有效增加農業產業化投入;縣信用聯社、農業銀行、農發行分別提供貸款1000萬元以上,用于對全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的支持。三是獎勵爭綠創牌。從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擠出資金,對當年獲國家、省級著名品牌的分別獎2萬元、1萬元,當年獲得綠色食品標志的獎1萬元,當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或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獎勵0.5萬元。目前,全縣共有省著名商標11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標志27個,無公害生產基地8個。四是細化考評體系。縣委、縣政府每年選擇10個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列入縣直有關單位年度工作目標考評內容,每個單位年初向財政交納5000元任務完成保證金,年底兌現獎懲。將農業產業化列入鄉鎮年度綜合目標考評,并設立單項獎,每個表彰一批農業產業化先進鄉鎮、先進龍頭企業、先進農業專業合作社、先進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通過發揮考評的指揮棒作用,有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