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行政調解工作方案

時間:2022-11-13 10:06:34

導語:民政局行政調解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行政調解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為根本,建立健全行政調解工作體制,創新行政調解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行政調解在有效化解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工作范圍

行政調解是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規定,以當事人自愿為基礎,由行政機關主持,對涉及民政工作的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通過說服勸導,促使當事人相互諒解、達成協議、消除矛盾的一種糾紛解決機制。包括:

(一)民政部門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產生的行政爭議;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產生的依法由民政部門調解的民事糾紛。

三、工作原則

(一)自愿原則。充分尊重各方當事人意愿,不得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方式或調解結果。

(二)合法原則。遵循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規定,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三)公平公正原則。兼顧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平等協商處理利益糾紛,體現公平正義。行政機關作為當事人一方時,與行政相對人的地位平等。

(四)積極主動原則。行政機關應當增強行政調解意識,主動排查、化解行政爭議,探索研究化解行政爭議的措施和辦法,主動加強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組織的溝通配合。

(五)注重效果原則。行政調解要提高工作效率,簡化調解程序,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實現定紛止爭、案結事了。

(六)“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對本局行政管理職能有關的糾紛負責調解。

(七)行政調解優先原則。在辦理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復議等案件過程中,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調解原則,在不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按照行政調解優先原則解決爭議。

四、工作任務

(一)組建工作機構,落實工作人員。

民政局成立由任組長,各股室、下屬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行政調解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局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為工作人員,行政調解室設局信訪接待室。

(二)強化行政調解宣傳,營造有利于行政調解的氛圍。

充分利用會議、法制講座等形式,積極組織機關工作人員認真學習和掌握行政調解相關知識和技能。積極向社會宣傳行政調解知識,展示行政調解成果,培養公眾參與意識,引導人民群眾自覺把調解作為解決矛盾糾紛的主要選擇,營造全社會共同開展行政調解工作的良好氛圍。

(三)培訓專(兼)職調解人員。

擔負行政調解職能的相關股室要指定一名工作人員負責此項工作,學習相關政策法規和工作程序;結合學習講座,采取案例點評、經驗交流、現場觀摩等多種方式,切實提高行政調解工作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不斷提升行政調解工作水平。

(四)梳理行政調解工作事項,建立健全行政調解工作制度。

各股室、下屬單位要對行政調解工作事項進行全面梳理,明確行政調解工作事項的依據和范圍,細化行政調解工作流程,制作行政調解文書,建立健全案件登記、立案受理、調解程序、調解規則及崗位責任、重大爭議糾紛討論、檔案管理、登記統計等工作制度,確保行政調解工作規范進行。

(五)規范行政調解工作程序。

根據案情復雜和調解難易程度,行政調解工作可分為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1.簡易程序。對于案情簡單、當場能夠解決的爭議糾紛,適用簡易程序,應當制作行政調解書,并交付當事人,同時,備份存查。

2.一般程序。案情復雜、當場不能解決的爭議糾紛適用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申請。行政調解可書面申請,也可口頭申請。當事人口頭申請的,應當記錄申請人基本情況、申請調解的事項、理由、時間和爭議糾紛對象等,并由申請人簽名確認。行政調解申請可由一方當事人提出,也可由本局依職權提出,但必須征得當事人同意。

(2)受理。本局收到行政調解申請后,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對不屬于本局行政管理職權范圍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對已經簽訂行政調解協議,又重新申請調解等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3)調解。開展調解工作,應當提前將調解時間、地點等事項通知當事人。行政調解人員應當依據各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以及本行政機關調查核實的事實,找準爭議糾紛的焦點和各方利益的平衡點,釋法明理,開展耐心、細致的勸導協調工作,做到“定紛止爭、案結事了”,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4)結案。行政調解要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愿,不得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方式或調解結果。行政調解達成協議的,由本局制作行政調解書,行政調解書加蓋調解機關印章或行政調解專用章;行政調解書自各方當事人簽字之日起生效,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經調解達成的具有合同效力或給付內容的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司法確認或者申請公證機構公證。行政調解結果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政策規定,不得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對達不成調解協議或一方當事人不愿意繼續調解的,由行政機關制作終止行政調解決定書,并交付當事人。終止行政調解的,應依法作出處理或引導當事人通過行政復議、仲裁或訴訟等渠道解決。

(5)歸檔。進行行政調解應當制作調解文書,全面、客觀記載調解過程。行政調解結案后,應及時歸檔編號,妥善保管。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行政調解工作是增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切實加強對行政調解工作的組織領導,分管領導和職能單位要切實擔負行政調解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職責,要親自指導協調化解重大爭議與糾紛。局黨總支將定期聽取行政調解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二)主動溝通,搞好協調。要加強與市綜治辦、人民法院和人民調解工作機構的溝通聯系,建立完善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協調配合、信息溝通和效力銜接機制,妥善化解爭議糾紛。

(三)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相對固定承擔行政調解工作任務的機構和人員,做到人、責、權“三到位”,確保行政調解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強化行政調解工作督促檢查,嚴格考核問責,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予以表彰;對因工作敷衍塞責導致發生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事件的,要實行責任倒查,嚴格追究相關人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