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20 08:57:00
導語:民政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撫保障工作是一項關系國家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是國家和社會對優撫對象實行優待、撫恤及其他物質照顧和精神鼓勵的一種行政管理,是一項特殊的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障的對象主要是對國家和社會做出過貢獻的革命烈士家屬、因公犧牲軍人家屬、病故軍人家屬、革命傷殘軍人、現役軍人、現役軍人家屬、復員轉業退伍軍人。當前,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做好上述人員的保障工作,對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保持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十一五”期間,我縣優撫安置工作在縣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在上級主管部門關心和幫助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項優撫工作都有了較快的進步,但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一、我縣“十一五”期間擁軍優撫安置工作基本情況。
(一)自然環境情況。
*縣地處滇東北烏蒙山脈金沙江下游,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全縣國土面積2789平方公里,海拔從340米到3199米,氣候條件差,立體氣候特點明顯,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全縣轄溪洛渡、團結、檜溪、細沙、青勝、黃華、務基、水竹、馬楠、蓮峰、茂林、大興、伍寨、墨翰、碼口15個鄉(鎮),其中馬楠、伍寨分別為苗族彝族鄉、彝族苗族鄉。全縣共有133個村委會和4個社區,27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1392萬人。
(二)擁軍優撫安置工作情況。
我縣重點優撫對象遍布全縣十五個鄉(鎮),歷年來共接收復員退伍轉業軍人7078人,其中:重點優撫對象822人(在鄉老復員軍人共417人,殘疾軍人、傷殘人民警察、傷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傷殘民兵共202人,“三屬”43戶60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143人);軍隊離退休干部4人,無軍籍干部2人;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并參加戰斗退役人員3000余人;其余退伍軍人3250人。占全縣總人口2%。駐有縣人武部、消防大隊、武警中隊三個軍(警)單位,駐溪洛渡電站建設兩支部隊即水電武警部隊和交通武警部隊。全縣人民和駐永部隊官兵,素有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十一五”期間,縣委、縣政府及駐永部隊和全縣各族群眾堅持以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雙擁優撫安置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增強軍隊凝聚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部隊戰斗力”為雙擁工作主題,緊緊圍繞“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工作方針,始終堅持“打牢基礎、規范工作、保持經常”的工作思路,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雙擁工作新格局,鞏固和發展新型的軍政軍民關系,推動了我縣雙擁優撫安置工作向更高層次發展。
二、我縣“十一五”期間擁軍優撫安置工作取得的成績。
(一)組織領導堅強有力。
歷屆各級黨委、政府和駐永部隊對雙擁工作十分重視,堅持把雙擁工作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部隊建設的總體規劃,把雙擁工作作為一項利及長遠,事關全局的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的任期管理目標和政績考核內容,并在調整黨政領導班子時,同時調整、充實雙擁領導班子,堅持開展黨委、政府議軍、走訪慰問、現場辦公、過“軍事日”等活動。軍地各相關部門把雙擁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做到組織有領導,行動有計劃,活動有內容,結果有檢查,形成了黨政軍各級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配合抓,主管部門全力抓,社會各界共同抓的齊抓共管局面,使全縣雙擁工作形成了縣委、政府牽頭,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軍地互動互聯的運行機制,形成了一個上下一條線、縱橫連成片的良好運行機制,確保了我縣雙擁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二)國防教育廣泛深入。
我縣全民國防教育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十七大精神的引領下,不斷加大力度,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全縣廣泛開展以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光榮傳統教育為核心,以“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為主題的國防意識教育,以“愛我中華,建設*”為宣傳口號??h委、縣政府堅持把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和雙擁意識作為雙擁工作的基礎工程來抓。宣傳國防教育,注重抓好三結合,即:經常性教育與階段性教育相結合;政策法規宣傳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大眾化教育與先進典型宣傳相結合突出,以階段性集中教育為重點,同時以先進典型激勵教育為要點,在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墻報、黑板報、標語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的同時,注重春節、建軍節、元旦等重大節日組織階段性集中教育,形成宣傳高潮,國防觀念宣傳教育始終貫穿于雙擁工作的全過程?!笆晃濉逼陂g,組織大型宣講活動15次,辦墻報、黑板報100多期,興辦國防知識競賽4次,張貼標語100余幅,全縣直接參與國防和雙擁教育達30萬人次。通過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認識到“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懂得“國無防不立,民無軍不安”和“富國必強兵”的道理,從而,增強了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基礎的民族精神,煥發了軍民為保衛祖國、建設祖國而自強不息,奮力進取的精神。
(三)積極動員適齡青年踴躍參軍,支援國防建設。
“十一五”期間,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嚴格執行國家征兵政策,以對國防建設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切實把好體檢、政審、定兵三大關,認真抓好征兵工作,先后征集入伍新兵共161名,為部隊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兵員,連續20余年被省、市政府評為征兵工作先進縣。
(四)優撫政策按標準落實。
我縣歷年來對提高優撫對象的優待撫恤標準極為重視,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牢固樹立“改革不忘國防,富裕不忘擁軍”的觀念。一是認真落實撫恤優待政策的有關規定,在“十一五”期間,全縣共發放各種優撫對象定期定量補助金1146.0013萬元,其中:傷殘軍人202人撫恤金409.38324萬元;復員退伍軍人417人201.211萬元;三屬43戶60人79.8082萬元;帶病回鄉退伍軍人143人35.5989萬元;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并參戰退役人員生活補助3000人420萬元。二是義務兵家屬優待金統籌辦法已由2002年前由全縣收取鄉統籌金支付改為稅費改革之后的2003年起實行由縣級財政轉移支付,義務兵家屬優待標準由2001年按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7%兌現提高到了“十一五”期間按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兌現,并由2001年戶均150元提高到2006年戶均1000元。
(五)切實解決重點優撫對象生活、住房、醫療的“三難”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縣把解決重點優撫對象“三難”問題作為擁軍優屬工作的重點,縣委、政府對重點優撫對象“三難”問題高度重視,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共撥出100余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解決殘疾軍人的醫療費用和重點優撫對象的生活、住房等問題,確保優撫對象的實際困難得到切實解決;此外,全縣有7名一至四級在“兩山”戰斗光榮負傷的三級以上殘疾軍人,退伍返鄉后政府采取集中和分散兩種方式給予安置。其中,在縣城購買商品房進行集中安置5人,在殘疾軍人所在鄉鎮由政府建房分散安置2人。隨著殘疾軍人年齡增加,原有住房面積偏小,且上下樓和出門就醫很不方便,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對此,縣委、政府十分重視,現決定為其在校園片區二期工程小區購買商品房,目前,相關購房事項正在辦理中。通過解決“三難”,使全縣優撫對象的生活、住房、醫療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六)積極為改制企業殘疾軍人排憂解難辦實事。
我縣有46名改制企業殘疾軍人和1名抗震救災傷殘人員,共47人傷殘軍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改制企業殘疾軍人生活、就醫及養老保障等問題,每年除按全額標準解決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臨時性生活補貼。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先后出臺了縣人民政府2004年11月18日政府常務會議紀要(〔2004〕66期)和中共*縣委2008年4月17日常委擴大會議紀要(永發〔2008〕16號)對改制企業殘疾軍人生活、就醫、養老保險等問題的決定,從2008年4月起,生活費按上年度單位從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企業職工社會年平均工資)計算,并按殘疾等級計發,即五級按60%,六級按56%,七級按52%,八級按48%計算。到目前為止,全縣共發放殘疾軍人生活補助費40.945萬元;對未達到退休年限的改制企業殘疾軍人,所在單位無力繳納養老保險金的,自2005年1月起由縣財政負責為其繳納。47名殘疾軍人的養老保險金,由財政局按年一次性撥款,由民政局一次性交納,到目前為止,全縣共交納養老保險金63.99232萬元;改制企業殘疾軍人醫藥費按照《軍人撫恤優待條例》規定,由縣財政予以報銷,到目前為止,全縣已報銷殘疾軍人醫療費146.4萬元。
(七)堅持擁軍優屬活動社會化、經?;?/p>
每逢元旦、春節、建軍節等重大節日,縣委、縣政府都要行文對節日期間的擁軍優屬活動進行安排,并撥出專門經費,縣四大班子領導組成慰問團,各鄉(鎮)成立擁軍優屬慰問小組采取召開軍(警)民座談會、雙擁聯誼會、上門走訪等形式,對駐永部隊和重點優撫對象進行走訪慰問?!笆晃濉逼陂g,慰問駐永部隊(縣人武部、縣武警中隊、縣消防大隊)和駐溪洛渡電站建設兩支部隊即水電武警部隊和交通武警部隊等,共撥款80余萬元,慰問各類優撫對象2400余人次90余萬元、實物折款11.2萬元,慰問軍烈屬春聯520余人次520付次、年畫9400余幅次。
(八)做好退伍軍人安置工作。
*縣從2003年起對城鎮退役士兵實行考試考核擇優安置與自謀職業貨幣安置相結合的安置改革政策,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通過“雙考”擇優安置,切實落實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優惠政策,圓滿地完成了每年度的安置任務,順利地推進了退伍安置改革。在“十一五“期間,我縣共接收冬季退役士兵、殘疾軍人和轉業士官138人。其中:退役士兵126人(農村104人、城鎮19人、城鎮殘疾軍人3人);農村復員士官9人(十級殘疾軍人1人);轉業士官3人。對農村籍114人已作回原籍妥善安置;其余24名城鎮退役士兵、殘疾軍人和轉業士官中,通過“雙考”擇優安置13人,貨幣安置(自謀職業)11人?!笆晃濉逼陂g,共發放自謀職業補助金35.3072萬元(其中自謀職業補償金34.4446萬元和待安置期間生活補助費8626元)。
(九)動真情為駐永部隊辦實事、解難題。
*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盡管財政困難,但對于駐永部隊在戰備、訓練、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縣委、政府始終盡其所能千方百計幫助解決。在“十一五”期間,縣委、政府先后撥款70余萬元為縣消防大隊、武警中隊購置設備、修建營房、改善生活環境等;籌集20余萬元資金幫助縣人武部啟動修建新建辦公樓,并為人武部配置微機2臺,盡力為部隊營造良好工作、生活環境;解決駐永部隊糧油水電燃料等補助資金16余萬元,“十一五”期間,為駐永部隊營建、設備等項目建設共投入資金100余萬元。
(十)駐永部隊結合實際,積極開展擁政愛民工作。
“十一五”期間,駐永部隊積極為建設*作出貢獻,在實際工作中,累計出動兵力4590余人(次),車輛1200余臺(次),參與搶險救災130余場(次),救助和轉移群眾2543余人(次),搶救國家和人民財產83多萬元;配合公安機關開展嚴打整治30余次;派出消防安全檢查500余人(次);向災區捐款2.3萬元、衣物和棉被1650件(套);幫助學生軍訓派出兵力100余人(次)、軍訓學生1萬余人(次);利用休息日和節假日幫助幸福院為五保老人打掃衛生、洗衣、理發等獻愛心活動。
三、“十一五”期間擁軍優撫安置工作思路。
(一)建立雙擁工作齊抓共管機制。
堅持將雙擁工作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部隊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納入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各級領導工作目標管理考核內容,為雙擁工作廣泛、深入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二)建立雙擁工作宣傳教育機制。
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和雙擁傳統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以各級領導干部和青少年為教育重點,注重經常性教育和隨機性教育的結合,加強雙擁環境和教育基地建設,通過多種形式教育引導廣大軍民居安思危。
(三)開展創建雙擁模范城(縣)活動。
制定和完善雙擁工作各項政策和制度,激發廣大軍民的創建積極性,促使每個部門和個人都以爭創雙擁模范城(縣)為己任,克服困難,勵精圖治,凝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合力,進一步推動雙擁模范城(縣)創建活動深入、持續、健康發展。
(四)深入開展“愛心獻功臣行動”。
一是圍繞解決優撫對象生活難問題,建立和完善優撫經費自然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優撫對象優待撫恤標準,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益。二是圍繞解決優撫對象醫療難問題,結合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啟動和實施,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決優撫對象看病就醫的后顧之憂。三是圍繞解決優撫對象住房難問題,采取財政投入一部分、扶助對象自籌一部分、社會捐贈和鄉村幫工幫料一部分的辦法,分期分批解決優撫對象住房難問題,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五)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積極探索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新路子,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滿足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退役士兵安置新體制,更好地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務、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服務。
四、“十一五”期間擁軍優撫安置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強化領導,深化宣傳,至力全社會重視擁軍優撫安置工作的格局。一是擁軍優撫安置政策宣傳不夠,少數基層組織不重視優撫安置工作,對優撫安置政策的宣傳缺乏長效機制和可操作性,致使社會擁軍優屬氛圍不濃,農村士兵家庭的激勵扶助不明顯,影響了優撫安置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適齡青年應征入伍的積極性。建議縣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曾強優撫對象和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全縣各相關部門要把優撫安置和擁軍優屬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研究措施,加大優撫安置和擁軍優屬工作的宣傳力度,將優撫安置政策宣傳到村村寨寨,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努力營造人人為優撫對象盡責,家家為優撫對象獻愛心和全社會關心關愛優撫對象的濃厚的擁軍優屬良好氛圍,下功夫研究完善農村入伍士兵的激勵扶助政策機制,多管齊下提高適齡青年應征入伍的積極性。二是少數鄉(鎮)基層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對優撫安置這項特殊的社會保障認識不到位,宣傳不到位,政策不熟悉,工作不認真負責,致使少數優撫對象不滿意,時有信訪發生。建議堅持對全縣鄉(鎮)分管領導、民政所長、優撫工作人員進行優撫安置工作重要性、優撫安置政策的集中培訓,加大優待撫恤政策宣傳力度,增強其敬業精神和責任感,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形成上下良性互動的優撫工作格局,使各項優撫優惠政策深入宣傳到鄉、村、社,確保國家優撫安置政策更好地在我縣得到貫徹執行。
(二)加大投入,建立機制。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和優撫保障對象的實際情況,應把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殘疾軍人、在鄉復員軍人、部分參戰退役人員和下崗的困難優撫對象作為保障的重點,制定保障措施和辦法,建立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增加優撫保障經費,建立多層次的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保障優撫對象的生活水平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二是從我縣目前的具體狀況來看,完全靠政府投資,是不可能的。需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資機制。制定必要的政策規定,動員和依靠社會力量,采取社會捐贈、單位出資、經費結余轉入等多種形式,多方籌措資金,彌補優撫保障資金的短缺問題,實現優撫保障資金多樣化,社會化。
(三)制定優惠政策,把擁軍優撫安置工作引向深入。一是從優惠保障對象上看,過去所保障的五類對象中革命烈士家屬、傷殘軍人、復員退伍軍人大部分都已步入老齡化,進入了特殊的困難時期。特別是過去安排到企業的老軍人,有許多人都已下崗或失去生活來源,他們的生活保障已無承擔主體。特別是殘疾軍人,因退伍時年齡較大,結婚較晚,致使家庭人口素質較低、缺乏勞動力,他們的生活與其他群眾相比困難程度更大。建議制定相關的地方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優撫對象的實際困難;二是從優惠政策看。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過去可以由政府執行或協調執行的一些優撫政策,有的難以落實。比如傷殘軍人乘車減免問題,在國營客運單位還可執行,而私營的卻難以落實。建議制定相關措施,提高優撫對象的保障水平;三是從優惠保障機制看。在“國家、社會、群眾”三結合的保障體制中,群眾和社會的承擔功能已經弱化,組織起來困難重重,而國家的承擔能力又十分有限,“國家、社會、群眾”三者的責任還不十分明確。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強領導,盡力發揮社會其他組織的作用,動員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開展優撫優惠保障工作,為優撫對象提供服務,幫助優撫對象解決實際困難,形成社會化服務,實現優撫保障社會化;四是從優惠保障經費看。過去的群眾優待經費承擔的主體是農民群眾,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實施,過去的籌資渠道已失去。由于財力的限制,國家和地方所承擔的優待撫恤經費,幫助解決優撫對象特殊困難的機動經費太少。因此,很難解決優撫對象的特殊困難。建議縣政府及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研究措施,加大投入,重點解決優撫對象的生活難、住房難、治病難等問題,同時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擴大優撫對象覆蓋范圍,讓他們充分享受到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成果。
(四)對兩個遺留問題的探討。
一是對農村和城鎮退役士兵采取“二元化”安置政策不合理。農村兵與城鎮兵一樣,他們當兵盡義務也是同樣的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貢獻,而且現在的農村義務兵大都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出生的,在農村也沒有分得土地,退伍后卻沒有享受到與城鎮兵同等的安置政策待遇。
建議:修改《兵役法》等法律法規,打破農村和城鎮“二元化”安置結構,實行農村和城鎮一體化優待安置。在安置方式上,建議重點對三級士官、革命殘疾軍人作為政府安置外,取消對城鎮退役士兵(含士官)的安置,即實行農村和城鎮退役士兵由部隊發給一次性退役金后回地方自謀職業,不再由地方政府統一安排城鎮退役士兵的工作并發給自謀職業一次性補助金和待安置期間生活補助費。
二是對1954年11月1日以后至六十年代入伍未參加戰斗退伍軍人待遇未得到落實。國家政策已規定對1954年10月31日以前入伍的在鄉老復員軍人給予了定期定量補助,對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并參加過中緬邊境、援越抗美、援老抗美、自衛還擊、“老山、者陰山”等14種戰爭的參戰退役人員落實了參戰生活補助,而在1954年11月1日以后至六十年代入伍并沒有參加戰斗這一部分退伍軍人的待遇未得到落實,我縣有普遍反映,要求國家給予落實他們的政策待遇。
建議:修改國家現行政策,將他們納入定期定量補助范圍,享受與參戰人員同等待遇。其理由是,1954年11月1日以后至六十年代入伍并參加過戰斗的參戰退役人員,現在大多數人已近花甲之年,有的已去逝,人員逐漸減少,而1954年11月1日以后至六十年代入伍并沒有參加過戰爭的退役人員,并且與參戰人員入伍時間相同,他們仍然為祖國安寧乃至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最重要的是現在他們已近古稀之年,人老體弱多病(有的相繼去逝),因此,他們需要國家和社會的關愛,使他們歡度晚年。
總之,新時期的擁軍優撫安置工作要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研究創新工作新思路,立足于切實幫助優撫對象解決實際困難,在我縣擁軍優撫安置工作方面建立長效機制,認真調查研究,積極為縣委、政府出謀劃策??h民政局要一如既往地開展好擁軍優屬活動,認真落實好各項優撫安置政策,為鞏固國防,維護穩定,振興*、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 上一篇:土地資產證券化效率再分析論文
- 下一篇:鐵路建設籌資中資產證券化的應用論文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