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物普查文件通知
時間:2022-12-27 02:09:00
導語:全國文物普查文件通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國發〔20****〕9號)精神,優質、高效、順利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任務,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貫徹意見: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開展文物普查,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工作,對于充分發揮文物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要求上來,統一到國務院關于文物普查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從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理解文物普查的重要性,高度重視,把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精心組織好普查工作。要切實克服畏難情緒,杜絕盲目樂觀和疲乏心理,把普查工作抓好、抓實、抓出成效。要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把文物普查的各項工作落在實處,確保普查工作的高效、順利。
二、明確普查范圍、內容及主要任務
(一)普查范圍:全省境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
(二)普查內容:以調查、記錄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為重點,同時對原來已經登記造冊的文物保護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進行復查。了解不可移動文物本體及環境的基本情況,主要是對文物的保存現狀與環境狀況及其變化情況等進行調查、記錄。
(三)工作重點:普查采取一般調查、專題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在做好一般不可移動文物調查的同時,重點關注近現代工業遺產、民族鄉土建筑、傳統老字號遺存、歷史文化線路、水下文物、近現代革命史跡的調查。
(四)主要任務: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普查結果,編制普查檔案和普查報告,及時公布本行政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并根據實際情況將其中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確定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對保存遺產比較集中和完好,具有重要價值的古建筑群、古村落和古街區要詳細調查,為申報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作準備。對原已普查并造冊登記的文物進行核實,發現問題和隱患,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解決;對因各種原因已遭破壞或損毀的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文化主管部門應寫出書面報告。運用數碼技術處理文物普查信息,為普查后期建立文物檔案數據庫、制作文物分布電子地圖和電子出版物提供基礎資料。
三、實施步驟
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從20****年6月開始,到2011年12月結束,歷時4年7個月,分為3個階段進行。普查標準時點為20****年9月30日。
第一階段:20****年6月至9月,主要任務是成立普查機構,組建普查隊伍,確定技術標準和規范,開展培訓和試點工作。印發《****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手冊》,選擇有代表性的縣(市、區)開展試點工作,組織培訓州(市)的文物普查骨干。州(市)負責培訓縣(市、區)的普查工作人員。
第二階段:20****年10月至2010年12月,主要任務是實地開展野外普查工作。由各州(市)統一組織,以縣(市、區)為單位開展。通過宣傳訪問,查找線索,深入鄉村、街道、部隊、廠礦,進行實地調查。對普查的文物點,認真做好測繪、照相、表格填寫等工作。這一階段是普查工作的關鍵,所獲取信息數據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科學性直接影響到普查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第三階段:2011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務是整理普查資料、建立文物檔案數據庫和公布普查成果。對普查采集的原始數據和相關資料進行核實、整理,將普查信息匯總輸入州(市)級、省級和國家的文物普查信息數據庫。普查工作結束后,進行總結表彰,獎勵在普查工作中做出優異成績的先進單位和個人。
四、組織領導
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普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各州(市)、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的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五、加強宣傳,認真做好資料填報
各地文化(文物)部門及新聞媒體要通過多種渠道,形式多樣地宣傳普查的目的意義、內容范圍、方法步驟等內容,在人民群眾中進行一次文化基本價值的動員和教育,調動群眾積極參與,進一步形成人人關心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良好氛圍。
文物普查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普查人員要發揚吃苦耐勞精神,深入群眾,實地踏勘,調查了解每一處文物遺跡。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普查信息精確度和工作效率,并充分利用已有的文物調查項目成果,按時保質地完成普查任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有關規定,如實填報普查信息。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要妥善保存普查數據和資料,對普查中涉及的國家秘密,必須履行保密義務。
六、經費保障
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所需工作經費,除國家補助外,由省、州(市)、縣(市、區)各級人民政府共同負擔。
- 上一篇:農村電影工作意見
- 下一篇:新時期廣播電視村村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