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在縣市區委書記培訓班上的講座
時間:2022-05-24 10:17:00
導語:局長在縣市區委書記培訓班上的講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各位領導:
這次縣委書記培訓班安排這次專題旅游講座,十二五”全省轉方式調結構進入攻堅階段的重要時刻。深感責任重大。下面,從服務業、旅游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發展旅游業等方面,與大家作以交流。
一、才干有效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一、只有大力發展服務業。
姜大明省長在省委九屆十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指出:八十年代領導干部不懂農業、抓不好農業不稱職;九十年代不懂工業、抓不好工業不稱職;轉方式調結構的新形勢下,去年6月10日。領導干部不懂服務業、抓不好服務業也是不稱職。這三句話語言樸實,但內涵深刻,值得我每一位領導干部深思。個人學習后理解:當前形勢下,領導干部懂不懂服務業、抓不抓服務業、抓服務業的效果如何,既是衡量一個領導干部稱職不稱職的規范,更是一件關系轉方式調結構成敗的大事,關系著科學發展的全局和未來。而且隨著發展的深入,這個問題將越發緊迫和重要。
解決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第一。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發展滯后,省經濟發展最突出的矛盾。年,省三次產業的比例為9.154.336.6而則達到5.050.444.6達到6.253.240.6服務業分別比、低8和4個百分點,全國的排名列第25位。值得注意的全省17市有13個市服務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務業發展滯后,影響了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年,省經濟總量由全國第二位滑落到第三位。
農業社會發展階段,從經濟發展的規律看。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主導產業從傳統的農業轉向工業,一產比重下降,二產比重上升;工業化中后期,第二產業達到相當的規模,同時第三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產業部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接近并逾越第二產業,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目前,北京、上海等鄉村服務業已經占到70%以上。去年,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80%
解決“高GDP高耗能”矛盾,第二。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年,全省GDP達到39416.2億元。其中,第二產業貢獻了54.3%份額。由于工業主要依靠資源、能源支撐,所以工業的發展一方面對GDP做出了較大貢獻,另一方面也加劇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年,省萬元GDP能耗超越1.1噸標準煤,分別比、、浙江高0.385噸、0.297噸和0.318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國第一位,化學需氧量居全國第六位,碳排放強度高于全國平均30%以上。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24項指標有12項是約束性的包括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率,等等。十二五”期間,既要堅持經濟總量的繼續增長,又不能突破這些硬杠杠,出路在于發展耗能低、排放少的服務業。
解決“GDP高、地方財政收入低”突出問題,第三。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財政收入總量低是制約我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尤其是當前教育、醫療、社會保證等民生公共支出加大的情況,地方財政收入壓力明顯增加。去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515.7億元,占GDP比重為9.9%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079.9億元,占GDP比重為9.97%而我省僅為2749.3億元,占GDP比重為6.97%總量分別比、少1766.4億元和1330.6億元,占GDP比重分別比、低2.93和3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低,主要是經濟結構不合理,服務業提供的地方稅收少。據統計:每百元工業增加值發明的地稅收入為3.5元,而每百元服務業增加值則為6.5元,服務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接近等量工業的2倍。這進一步說明,發展工業可以富財政,發展服務業也能富財政,要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必需大力發展服務業。
解決“GDP高,第四。群眾收入低”民生問題,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省達到23898元,省達到22944元,省為19946元,分別比和少3952元和299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省達到7890元,省達到9118元,省為6990元,分別比和少900元和2128元。從全國排名看,省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排全國第10位以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列全國第8位。長三角、珠三角等農民收入較高的地區,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非農收入,占農民收入的80%以上。杭州市郊區,農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茶葉產業,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鄉村旅游。省的農民收入構成中,來自一產的收入高達80%高出全國平均1000元。農業附加值不高,增收渠道單一,造成農民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為此,也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
發展服務業,第五??h域是基礎和關鍵??h域是宏觀和微觀的結合部,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事實上,全省經濟發展存在問題,也正是縣域經濟存在問題。年,全省縣域范圍內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0.4658.531.04服務業占GDP比重低于當年全省平均2.96個百分點,低于全國9個百分點。去年,全省有27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但大多數排名靠后,反映出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加快發展的歷史時期,縣域強則全省強”轉方式調結構的新時期,科學發展的重點在縣域、關鍵在縣域、希望在縣域??h域服務業發展了將會帶來產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增加、財政收入增長、工業結構升級等一系列新變化,帶來科學發展的新天地。
二、深刻認識和掌握服務業、旅游業的發展規律和作用
有著獨特的發展規律和重大作用。深刻認識和掌握這些規律和作用,服務業、旅游業與一、二產業不同。促進服務業、旅游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條件。
第一。主要靠消費拉動。一產、二產的發展第一靠資源,第二靠資本,第三靠勞動力,而服務業的發展第一靠消費,其次才是靠勞動力和資本。消費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源泉。從縣域發展服務業的重點看,有條件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產業的很少,大部分集中在房地產、商貿和旅游等領域。從消費看,縣域房地產和商貿消費主要是當地人的消費。當地人的消費是存量消費,一個定量。以春節為例:節前,人們集中消費,置辦年貨,節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商業進入蕭條期,原因是這一時期群眾的消費需求達到飽和狀態。因此,僅靠當地人的存量消費,很難起到拉動服務業發展的作用。旅游消費是典型的增量消費,外地人在當地消費的真金白銀,可以帶動文化、交通、商貿、餐飲、住宿業發展,增加消費總量。此外,發展旅游業使當地環境得到較大改善,進一步增加了外地人購房、投資的機會。沂水縣旅游就形成了今天的游客,明天的商人,后天的投資者”良性發展循環。由此不難看出:存量消費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增量消費才是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的動力??h域,能夠帶動增量消費的主要是旅游業。
第二。主要靠產業鏈提供。服務業是圍繞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進行的經濟文化活動,包括衣、食、住、行、文化、教育、衛生、休閑、旅游、體育等多個產業和行業,一個產業集合體。因此,僅靠一兩個產業,服務業做不大,也做不強。整體增強服務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必需把特色產業做特,優勢產業做優,短板”拉長,做強產業鏈。以旅游為例,門票處于旅游產業鏈的低端,依次是行、住、食、購、娛等;從消費支出看,旅游者的晚間消費是白晝消費的3.5倍。為此,發展服務業必需強化產業鏈觀念,從規劃入手,鄉村建設中重點發展交通、餐飲、住宿、購物、文化、娛樂、休閑等商業配套項目,科學規劃商業布局,尤其要適應發展鄉村夜生活的要求,規劃建設餐飲一條街、購物一條街、娛樂一條街、休閑一條街等相對集中的消費區域。
第三。主要靠服務、質量和品牌支撐。服務業的附加值主要來自服務、質量和品牌三個方面。首先,服務”就是產品,可以直接發明效益。比方,旅游星級飯店提供的產品主要就是服務”一個五星級飯店與四星級飯店在硬件上差別不大,但五星級飯店提供了更為人性化、細微化和周到熱情的服務,所以五星級飯店的價格要高于四星級飯店。這主要是服務”增值。服務”產品的形成,主要來自對員工的教育、培訓等,具有資源消耗少,碳排放低等特點。其次,質量”提升服務業附加值的重要保證。與其他產品一樣,高質量的產品具有較高的附加值。相反,質量不高的產品附加值也不高。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的主要力量。品牌具有明顯的溢價功能。LV專賣店,一只利息只有幾百元的女包,售價可以達到幾萬元。品牌產品的高附加值主要來自品牌的價值。品牌的知名度、品質的認可度,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依賴度和忠誠度等,共同構成了品牌的溢價能力。
旅游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局部,第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是全面拉動。旅游業對消費、投資、入口具有全方位的拉動作用,對一二三產業具有全方位的融合滲透功能。從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看,發展旅游業既能拉動投資,也能拉動出口,更能拉動消費。旅游投資已經成為社會投資的熱點,年到年全省累計完成旅游投資2647億元,相當于期間全省服務業投資的10%入境旅游是服務貿易入口的重要組成局部。省接待1名入境游客創匯587.5美元,相當于出口93雙皮鞋、316雙塑膠鞋、292雙紡織面鞋,且資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旅游消費的作用更明顯,旅游消費支出每增加一個單位,工業產值可擴大2.71倍,國民收入擴大1.36倍,投資擴大0.25倍。旅游消費尤其對啟動農村消費市場作用更大。有關資源顯示,國家通過財政補貼等政策實施“家電下鄉工程”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每年大約拉動1500億元的消費規模,而農民旅游消費就達到2000多億元。從優化產業結構看,旅游業與一產融合,不只可以直接帶動農業從一產跨升到三產,還可以實現農民就地就業、就地增收、就地致富。此外,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的開發,使農業的經濟效益不再局限于農作物收獲的收入,而是從種到收到銷售整個產業鏈都有收入,提高了農業附加值。旅游業與工業融合,形成了新的增長點,尤其是通過游客的實地體驗等,增強了消費信心,培育了消費群。旅游業與體育、醫療、教育等第三產業融合,激活了消費潛力,顯著提高了服務業的經濟效益。
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上是服務業、旅游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重要作用。認清了這些規律和作用。那就是不管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只要能夠發明消費需求,鄉村規劃建設中優先發展服務業產業鏈設施,抓住服務、質量、品牌建設這些關鍵,都可以把服務業發展起來,并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只有一、二產發展好了才干發展服務業”因為,省已經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期,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形成了巨大的消費需求。但工業的發展也付出了繁重代價,工業化水平相對不高的地區的自然生態和青山綠水,對工業化水平較高地區的消費者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完全有可能依托青山綠水吸引消費者到這里休閑度假,購買青山綠水環境的第二套居所。這正所謂,留得綠水青山,換得金山銀山。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河南省經濟總量僅為我省的三分之二,去年實施了旅游立省”戰略,旅游業迅速生長為全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實現了新的跨越和騰飛。棗莊市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將旅游業作為鄉村轉型的重要抓手,以開發“二日游”為切入點,依照政府培育市場、市場引導消費、消費拉動投資的思路,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引爆了旅游市場,形成了消費熱點,成為了旅游投資的熱土,投資5億元的臺兒莊古城成為年齊魯文化十大新地標。沂水縣旅游從零起步,僅用五年時間就建成了11處旅游景區。其中,包括6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建成了9家星級飯店,還有1家五星級飯店在建。年,實現旅游總收入39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8.5%一躍成為臨沂市的經濟強縣。
三、關于發展縣域旅游的幾點建議
體制順、機制活、決策快,縣域旅游資源集中。具備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從發展前景看,旅游業是永遠的向陽產業”現代旅游業從1845年興起到1992年,僅用140多年的時間就以年流量5億人次、年消費3000億美元、就業人數1.2億的規模正式超出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美國著名作家格雷厄姆.T.T.莫利托在未來千年全球經濟發展的五大推動力》一文中,將休閑業列于首位,指出新世紀最早到來、最大的推動力是休閑時代。美國學者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宣告:人類已經經歷過三次浪潮: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后工業化經濟,21世紀進入“第四次浪潮”這次浪潮以休閑活動為中心,休閑產業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加快發展。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入境客源國,形成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山東旅游業從改革開放起步,2005年歷時27年完成了旅游總收入的第一個“千億跨越”年用3年時間完成了第二個“千億元跨越”去年,全省旅游總收入突破3000億元,僅用2年時間完成第三個“千億元跨越”從發展環境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年底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41號)明確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旅游強省的目標。去年以來,又在實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半島藍色經濟區國家戰略中,將旅游業作為重要產業,納入了總體發展規劃。去年4月27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列席了泰安舉辦的觀世博游山東活動啟動儀式暨重點旅游項目開業儀式”可以講,旅游業在國家戰略和全省發展戰略中正在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所以,轉方式調結構的新形勢下,發展旅游業“天時、地利、人和”縣域旅游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與城鎮化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中壯大縣域服務業,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下面,從旅游業要做足“吸引人、留住人、人聚人”這篇大文章的角度,對如何發展縣域旅游談幾點建議。
挖掘亮點“吸引人”旅游經濟是眼球經濟”發展縣域旅游首先要打造吸引力,第一。使人一提到這個地方就聯想到這個地方的資源,發生旅游的愿望。一是爭第一、做唯一”省是旅游資源大省,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大部分集中在縣域。除此之外,行、游、住、食、購、娛等旅游各個要素,經過創意都可以形成吸引力。成都市錦江區城鄉結合部的紅砂、幸福等6個行政村,以花為媒,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建成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五朵金花”4A級旅游景區,年均接待游客超越1000萬人次。的周莊、同里、烏鎮等,以江南小鎮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鄉生活方式為依托發展旅游。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壽光的菜博園、沂源縣深入挖掘浪漫的牛郎織女傳說,開發項目、舉辦節慶活動等,都是依托當地資源發展旅游的典型。臺灣的花蓮地區,用所屬十二個鄉特色美食創意菜譜“十二鄉”成為招待客人的招牌菜譜,許多大陸游客慕名而去。因此,大到一個產業、一座山,小到一個故事、一個傳說、一個民俗活動,都可以成為旅游資源。各地除了深入挖掘外地歷史文化、民俗資源、特色產業,以及各類自然生態資源外,亦可依照“以小見大、借題發揮、無中生有”創意手段,打造出具有“第一”和“唯一”性的旅游產品。二是加強宣傳促銷。旅游資源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宣傳促銷是發展旅游業的基本手段。目前看,全省縣域旅游的宣傳促銷經費嚴重缺乏,許多縣沒有專項經費。旅游形象是縣域最靚麗的名片,縣域旅游形象宣傳受益的地方政府,帶來的綜合性收益,百分之百的公共性支出。要將旅游宣傳促銷經費列入政府公共支出,給予重點保證。建議大家借鑒棗莊、臨朐等市縣政府出資宣傳營銷鄉村、培育市場,由市場和消費吸引帶動投資發展旅游產業的經驗。
城鎮化中優先規劃建設服務業基礎設施,拉長產業鏈“留住人”總體上講,省縣域旅游產業仍然處于門票經濟的初級階段。門票經濟不會帶來綜合收益,帶動不了服務業發展。為此,要從拉長產業鏈入手,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設施。一要強化“鄉村即旅游”觀念,將縣域城區打造成為滿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業已經逾越以“景區為王”初級階段,上升到鄉村旅游的發展階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經預言: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兩件事,一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鎮化。近五年來,第二。中國城鎮化率年均增加0.9%省政府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水平要達到55%以上。依照城鎮化進程發展規律,城鎮化率低于50%時候,以農村進入鄉村為主。當前,省城鎮化率正在向50%以上的發展水平提升。這一階段縣級城區規模擴張、農民大量進入城區是主要特征。建議各縣在城區發展的加速期,著力強化“鄉村即旅游”觀念,將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來規劃,全面落實“鄉村不只要為市民服務,也要為游客服務”要求,建設旅游鄉村。二要強化“宜居的必需是宜游的鄉村發展理念。宜居宜游城市的核心是生態、文化建設和以機場、高鐵(輕軌)高速公路為代表的大交通建設。要善于借助國家和省市發展大交通的有利機遇,積極將縣域城區融入大交通重要節點,進入重要交通網絡。著力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重點是科學規劃、積極建設鄉村旅游集散中心,科學布局鄉村旅游購物街區、旅游夜生活街區、旅游特色餐飲街區等,完善旅游廁所、停車場、旅游交通引導標識,依照國家有關政策,積極規劃建設開放各類公園、文化館、博物院、科技館、藝術館等。要重點引進萬達、華強、港中旅、華僑城、中信、招商局、海航以及我省的魯商集團等旅游大企業,按鄉村和旅游綜合體模式開發旅游要素設施。三要大力開發鄉村旅游。認為,縣域城區旅游對于縣域旅游的發展固然重要,但縣域旅游的真正優勢還是鄉村。要把鄉村旅游作為發展旅游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從我國休假制度看,全年119天假期有105天是2-3天的短假,居民只能到鄉村近郊休閑旅游,鄉村旅游市場潛力巨大。鄉村旅游以農業和農村資源為基礎,強調堅持鄉村自然人文環境的原真性,強調盡可能堅持鄉村保守、古老的原生態的特色,國際上公認的高品質旅游產品。截至年,全省已建成1個全國旅游強縣、17個省級旅游強縣、85個旅游強鄉鎮、91個旅游特色村和199個農業旅游示范點。18個縣級市成為中國優秀旅游鄉村。全省規?;_展鄉村旅游的村莊達到2000個,經營業戶3.5萬個,從業人員15.5萬人,間接和季節性從業人員超越100萬人,鄉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比重達到15%相當于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1.5%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局部。發展鄉村旅游,農民是主體,政府主要是搞好規劃、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宣傳促銷、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和標準,促進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十二五”期間,省旅游局指導各地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是學習北京經驗、推廣模式、突出山東特色。
(一)北京經驗:近年來,北京市實施城鄉旅游一體化戰略,以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形成品牌為目標,積極探索符合北京市實際的鄉村旅游健康發展之路。目前,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北京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局部。概括起來,其鄉村旅游發展經驗有以下方面:1規范化。為規范鄉村旅游經營與發展,北京市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多角度、多方位制定了鄉村旅游地方標準,以標準化的全新產業管理和促進理念及措施,實現了鄉村旅游從激進民俗村(戶)向現代特色化、從初級觀光向高級休閑、從同質化向差異化、從單體經營向產業集群的轉變,推動了北京鄉村旅游的升級換代。據了解,北京市目前出臺的規范達9個,有:鄉村旅游通則、國際驛站、采摘籬園、鄉村酒店、養生山吧、休閑農莊、生態漁家、山水人家、民族風苑。規范化的實施,保證了鄉村旅游逐步實現了科學化發展。2差異化。為防止低層次雷同建設和重復開發,北京市十分重視和強化對不同地區進行差異化開發模式的構建,并以此為原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特色鮮明的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十一五”北京制定了一區(縣)一色”鄉村旅游功能定位、一溝(村)一品”鄉村旅游創意籌劃。全市12個縣區在突出外地特色的基礎上分別進行定位,如:門頭溝定位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莊園”房山定位為“北京祖源、休閑勝地”大興定位為“綠海甜園休閑旅游區”通州定位為“濱水新城、漕運古鎮”順義定位為“臨空型商務會展旅游之都”昌平定位為“商務花園新區、溫泉會展勝地”懷柔定位為“不夜懷柔,旅游經濟強區”平谷定位為“休閑綠谷”密云定位為“生態密云,休閑之都漁樂圈”延慶定位為“國際旅游休閑名區”等等。不同的定位使每個區縣都能保證具有較為充分的客源。3國際化。作為中國的首都和國際化大都市,北京市在把鄉村旅游的目標對準國內旅游市場的同時,也把目標指向了國際市場以及在京的外國游客,通過大量引進資金、技術等,高質量地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品牌項目和接待設施。引進外商開發的張裕愛斐堡國際酒莊、意大利農莊、慕田峪村和德陵村等均是北京鄉村旅游高端業態“國際驛站”典型代表。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到京外國人的旅游熱點。4集約化。北京市通過統一包裝和規范運營,改變了激進鄉村旅游粗放化的自然型經營管理方式,集約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檔次、規模和質量。目前,很有名氣的懷柔“不夜懷柔”和密云“漁樂圈”就是原來的虹鱒魚一條溝”和“吃魚一條街”基礎上,通過集約化的外觀包裝和品牌打造,成為時尚休閑體驗的好去處的年以來,北京市還組織民俗村與星級飯店“結對子”提升農家樂的服務水平和檔次,使游客在民俗村里就能夠享受到星級飯店的服務。5政府部門聯合推進。北京市政府以全局的理念打破條塊分割、部門分割,有效整合旅游局、農委、發改委、金融局、科委、水務局、交通委、園林局、國土局、衛生局、工商局、稅務局、公安局、民政局、環保局、婦聯等涉旅部門的資源,科學協調部門之間的利益,研究制定出臺鄉村旅游協同機制的綜合管理方法,實現了各地區、各行業、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與協作。
(二)模式:就是依照全區域化、全景區化理念,通過綠道建設將分散的鄉村旅游點與大城市、大市場連接,依照將田園變公園的模式發展鄉村大旅游。綠道”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模式。綠道的概念源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近年來,國珠三角地區首次引入綠道理念,率先實現了綠道建設的破題。今年春節前夕,省總長2372公里的珠三角省立綠道網全線貫通。這一綠道不只把區域內9個城市的200多處森林公園、風景名勝、海岸河堤、文化古跡等串珠成鏈,自身也成了旅游產品。建綠道不用大拆大建,或沿河濱、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沿鐵路線、溝渠、道路等人工走廊,資金主要由各級財政投入。據測算,建設1公里綠道的利息為100萬元左右,修1公里的高速公路的資金可以建設100多公里的綠道。增城市是一個縣級市,從年開展建設綠道,做法可供我省各縣(市)借鑒。依照“三邊整治”水邊、路邊、村邊)四原保護”原生態、原居民、原民俗、原產權)五園變化”田園、果園、家園、校園、工業園變公園)思路,通過“以藤結瓜”方式串起46個鄉村旅游重點村莊,使增城真正實現了全域化的大公園、大景區。三)山東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高,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覆蓋面廣,鄉村民俗豐富多彩,旅游資源稟賦高、自然生態好是山東特色。圍繞著優質農產品銷售,省旅游局聯合省郵政公司打造“郵游鄉村”工程,實施城里人到鄉村旅游,通過郵政物流渠道將農產品帶到城里,并逐步讓游客和農戶建立起購買優質農產品合同契約機制,搭建了農產品進入鄉村的直銷渠道。圍繞歷史文化、鄉村民俗豐富多彩的優勢,省旅游局將指導各市重點打造水滸文化綠道、運河文化綠道、齊長城文化綠道、成人之旅文化綠道等項目。圍繞資源和生態優勢,省旅游局將配合省林業局打造“森林人家”山林旅游品牌,利用國有、集體林地,大力發展山岳型鄉村旅游。依托我省海岸線長,擁有沙灘、海灣、海島多的優勢,省旅游局配合省海洋與漁業廳依托漁港、人工魚礁和養殖灘涂等資源,大力發展游客可參與性的漁家樂升級換代產品,打造“膠東漁家”品牌。
現代旅游業已經由觀光轉向休閑度假,想借此機會重點強調一點:從全世界范圍看。國已進入由觀光向休閑度假轉型階段,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已經不只僅是文化資源,生態資源亦成為發展旅游的重要資源。維護好生態資源就有了發展服務業、旅游業的空間。建議各縣(市)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務必將工業產業園區相對集中,將生態區域逐步擴大。增城的經驗值得借鑒。
優化服務環境“人聚人”有關資料顯示,第三。游客出游目的地的選擇,40%來自媒體的宣傳,60%來自親朋的推薦。由此可見“口碑”對旅游目的地建設的重要性。良好的口碑”來自景區、交通、住宿、餐飲等硬件設施的質量,更來自對一個地區整體服務環境的評價。如果說服務業發展主要靠消費,那么消費者就是最寶貴的資源,要靠消費者聚集消費者??h域民風質樸,人民群眾熱情好客。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地方也出現了欺客、宰客、不誠信等不文明的事情,影響了好客山東”形象。建議各地組織宣傳、文明辦、交通、商務、旅游等部門,全社會尤其是商場、賓館、酒店、出租車、車站、高速公路等服務業窗口單位推行《好客山東旅游服務規范》全面推進服務的規范化、精細化和個性化,優化服務環境。要大力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各種欺行霸市的不法行為,著力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要加強對城鄉群眾的宣傳教育,著力培育全社會的好客”精神,使“好客”成為每一個山東人的道德操守、成為每一個山東人的行為規范,以實際行動和良好的服務環境落實好“好客山東”莊嚴許諾。
- 上一篇:體育局百日安全生產活動小結報告
- 下一篇:低碳經濟領導擴大會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