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服務 創新機制不斷開創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新局面
時間:2022-07-16 10:41:00
導語:圍繞服務 創新機制不斷開創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新局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黨建
×××××地處×××××城區商業繁華區。所轄151個省、市、區單位,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轄區總人口5.4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7萬人,流動暫住人口1.7萬人。街道黨工委下設黨總支1個,黨支部11個,共有黨員360名。近年來,街道黨工委從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出發,以社區黨建為龍頭,以社區建設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核心,不斷加強和改進社區黨建工作,形成了“班子過硬、隊伍得力、設施齊全、載體豐富、服務到位”的黨建工作新格局。
一、夯實基礎,努力構建社區服務體系。一是創新組織設置,健全社區組織體系。按照有利于加強黨對社區工作的領導、有利于社區發展、有利于社區自治的原則,在實現“一社區一支部”的基礎上,針對社區黨員日益增多的實際,街道黨工委按照“黨總支建在社區、黨支部建在樓院、黨小組建在樓棟”的目標要求,共建立社區黨總支部1個、家屬樓院黨支部2個、黨小組31個,形成了以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黨支部)、樓院黨支部為主的組織網絡,擴大了黨在城市社區的覆蓋面。二是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先后制定了《社區干部隊伍規范化建設暫行規定》、《提高社區干部待遇的方案》、《社區干部退職休養制度》等政策性文件,采取從原居委會干部中留用一批,從下崗職工、復退軍人、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聘一批等辦法,先后選配了10名事業心、責任感強,熟悉社區建設,熱愛社區工作,年富力強的青年到社區居委會工作,使社區干部的平均年齡由原來的48歲下降到40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0.5%,40歲以下的占61.9%,干部總數由原來的11名增加到現在的21名,并將社區干部月工資由150元增加到300元,還為4名退休干部每月落實補助130元,從整體上改善了社區干部隊伍年齡老化、文化程度低、報酬低、數量不足的現狀。同時,采取黨校集中培訓和個人自學相結合、赴外培訓和社區間相互觀摩學習相結合等靈活多樣的方法,先后組織社區干部到蘭州、青海等地參觀學習,并經常性地聘請專業人員舉辦計劃生育、城市低保、勞動保障等業務培訓班,有效地提高了社區干部的綜合素質。三是狠抓陣地建設,構建社區服務平臺。陣地建設是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針對社區辦公場所緊張、辦公條件差的實際情況,街道黨工委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向上爭取一點、財政支持一(點、轄區單位幫扶一點、社區居委會自籌一點、動員社會捐助一點”的辦法,先后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80多萬元,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配套”的原則,新建社區陣地4個,老年活動中心4個,社區文化活動室6個。同時,健全完善了社區黨組織“”等20多項規章制度,規范了社區工作各種卡、冊、簿、帳,使6個社區全部實現了組織設置規范化,工作制度規范化,工作機制規范化,軟件建設規范化、硬件配套規范化、服務程序規范化。
二、完善領域,著力提高社區服務質量。一是健全服務網絡。堅持社區黨支部牽頭抓總,社區居委會具體負責的工作機制,組建了1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6個社區服務工作站和12支社區志愿者隊伍,開展義務巡邏、義務勞動、義務監督等各項工作,形成了多類型、多層次、全覆蓋的社區服務網絡。二是突出服務重點。我們把服務重點放在面向特殊困難及弱勢群體的救助和社會服務上,放在面向社會單位的社會化服務以及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上,采取居委會領辦,居民、企業、個人、民間組織、企事業單位聯辦的形式,逐步實現社區服務產業化、實體化、社會化和規范化,使社區服務業真正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先后興辦服務實體21個,并開展家政服務、職業介紹等8個服務項目,年純收入約達11萬元。三是拓展服務領域。在強化社區治安工作方面,實行“一區一警”、“一區多警”和警務公開、聯系方式公示、社區居民監督、兌現實績獎罰等工作制度,共與家屬樓院、住宅小區各單元住戶簽訂《治安聯保責任書》6932份,與巷道、院落、平房內居民、租房戶簽訂《治安聯保責任書》875份,安裝110智能報警系統146個,為維護社區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整治社區環境方面,突出共駐共建,全面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門前五包”責任制,并制定了“日檢查,周通報,月評比,年考核”制度,對“4050”人員進行劃段包片,專人專段負責保潔。先后組織社區單位和群眾投入資金200多萬元,硬化城區人行道4.2萬平方米、背街小巷36條,徹底解決了行路難的問題,杜絕了臟亂差現象,使轄區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在繁榮社區文化方面,先后依托街道黨員活動中心、社區陣地、老年活動中心、社區文化活動室等,與轄區有關單位聯合,開展了廣場之夜、公園文化、街頭文化、老年人聯歡會、社區文體比賽、讀書演講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17場次,為社區營造出了健康向上、崇尚科學、文明和諧的文化氛圍。同時,深入開展“文明樓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活動。先后評選表彰文明樓院67個,文明家庭152戶,文明市民163個,“好婆婆”16人,“好媳婦”15人。
三、搭建載體,不斷豐富社區服務內容。我們把社區居民的需求與社區職能有機融合到一起,注重拓展“雙培雙帶”工程的實施領域,為黨員發揮作用搭臺鋪路,深入開展了以“三聯四包五到戶”(街道每個副科級黨員干部聯系貧困戶2戶,一般黨員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聯系貧困戶1戶,每月至少聯系一次;包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包脫貧致富信念的樹立,包最佳脫貧路子的確定,包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政策宣傳到戶,幫貧扶困措施到戶,實用技術服務到戶,計劃生育落實到戶,普法教育到戶)為主要內容的黨員聯系貧困戶活動。全街道機關黨員干部、社區居委會黨員干部、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中的黨員62名聯系75戶黨員、居民和殘疾人貧困戶。并建立了黨員聯系卡,每次聯系扶貧活動的情況都作詳細記錄,并由戶主簽名,年終作為黨員考評的重要依據。在開展這一黨性實踐活動中,先后為貧困戶捐資捐物折合人民幣17900元,幫助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153件,為47名貧困戶找到了穩定的就業門路。同時,結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開展了“學十六大精神議發展、學黨建知識議黨建、學職業技能議致富”的“三學”“三議”黨員教育活動,并吸收離退休職工中的106名黨員組建了治安環衛義務服務隊,使黨員成為社區政策的宣傳員、環境衛生的督查員、社會治安的巡邏員,成為社區最鮮艷的旗幟。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一方面,解決了轄區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樹立了新時期黨的新形象;另一方面,通過社區單位黨組織及其黨員參與社區扶貧濟困活動,整合了社區資源,也讓黨員在幫扶困難群眾中受到了教育。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街道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