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論文:德治是基礎 法治是保障
時間:2022-08-09 10:38:00
導語:黨建論文:德治是基礎 法治是保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道德建設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這就是必須和法制建設結合起來,才能使得這兩者都能取得明顯成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法治和德治必須相輔相成,相互憑借,才能相得益彰。
道德是人們根據社會發展和自身存在的需要而自發產生的,一般是不需要專門機構或人員來頒布的行為規范,也不依靠國家的強制力量,而只是依靠社會輿論督促和人們的自我約束來自覺實現。法律要求全體公民必須按照它的規定去做,違者將要受到處置。盡管如此,法律和道德又都是產生于同一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而且,都必須為同一經濟基礎服務。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法律和道德,都產生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都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體現,也都必須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
既然法律和道德是服務于同一經濟基礎的兩種性質不同的行為規范。因此,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社會人們的一部分行為,即違法行為,要依靠法律去調整;而社會人們的更多更加廣泛的行為,卻要依靠道德去調整。所以說,道德對一個社會的作用,更有它特殊的不可忽視的廣泛作用。如果說一個國家道德風尚極好,這個國家的犯罪率一定是很低的。反之,一個國家的道德風尚極壞,那么,這個國家的犯罪率必然是居高不下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了沖擊。這是因為,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形態,有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同時它也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和負面影響。特別是在思想道德方面,更有著與社會主義思想觀念相矛盾的因素。因此,在一些人中,“私欲”、“物欲”膨脹,金錢至上、惟利是圖、貪圖享樂的觀念上升,甚至于不擇手段地去牟取暴利,運用手中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這種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確是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認為,在當前進行公民道德建設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有一個適應全社會需要的簡明扼要的公民道德規范。雖然我們已經確立了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但是還要將這些內容進一步規范,產生一些人們好懂、易記、能用、可行的道德規范。譬如說,“安貧樂道”這四個字,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流傳了好幾千年,也自然成了一種美德,不少人正是用這四個字來支撐自己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做好工作的。如今不興了,取而代之的是“發財致富”。如何用正當的手段來“發財致富”,總得有個為社會所能接受的道德規范吧。二是領導干部要帶頭。領導干部不僅是公民,而且還是公仆,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起模范帶頭作用。但是,目前令人痛心的是,有那么一些領導干部,非但不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起帶頭作用,相反卻在貪污受賄、徇私舞弊、吃喝玩樂,牟取私利,有的甚至包二奶、狎妓,凡是貪官,十有八九總有婚外情人,他們怎么談得上有什么家庭美德呢。三是宣傳輿論機構要大力為公民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目前,對公民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影視了。在影視中確有不少精品,但卻也有一些格調低下,甚至黃色、下流的東西。最近演藝界似乎流傳一種時尚,凡是演正面人物,總是要刻劃出他的一些毛病,而反面人物,又總要突出他在道德方面的某些感人事跡,這對公民道德建設有何好處?真是良莠不分了。四是社會的貧富差距不能拉得太大。道德本來就是社會經濟關系自發的反映,不同的經濟關系必然會產生不同的道德標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首先必須是合法經營、勤勞致富,而且先富和后富之間的差距不宜拉得太大,否則,將不排斥會出現道德標準二元化的可能。五是全社會都要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動。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家庭、學校、單位、社會都有責任。公民道德教育要從低齡開始,并且要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境遇,進行不同形式的教育,使公民道德教育大眾化、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