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黨制是反腐敗的靈丹妙藥嗎

時間:2022-11-29 05:59:00

導語:多黨制是反腐敗的靈丹妙藥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遠來的和尚好念經?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認識外部世界的時候經常出現一種“對象化”的傾向——把自身需要解決而又未能解決的問題轉向西方,認為效仿西方體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應當說,這種“對象化”的幼稚病還是十分常見的。認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兩黨制、多黨制能夠有效地遏制和解決腐敗問題,就是我們國內具有一定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錯誤看法。一些人不明就里,以訛傳訛,把多黨制奉為一種反腐敗的制度設計,甚至要求在中國實行。這里面包含著許多對西方民主,特別是對西方民主政治發展歷史的無知,以及一些不切實際的簡單浮躁的想法。正確認識西方民主,需要做的一項工作,就是祛除附加在西方民主上的這類似是而非的看法,減少其對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干擾。

與一些流行的看法相反的事實是:在西方歷史上,兩黨制、多黨制并未能有效地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歷史上,兩黨制、多黨制恰恰是引發嚴重腐敗的重要制度原因。從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看,遏制腐敗主要是通過行政監督和行政權力制約機制等手段解決的。在這方面,美國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美國多黨制及其引發的腐敗潮

美國由于其獨特的社會歷史環境,從建國之始便建立起比較典型的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在美國歷史上發育得也很早,而正是由于美國民主政治中兩黨制的出現,引發了美國十分嚴重的腐敗現象,并且一直沿襲了80多年,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頁。這就是美國乃至世界政治史上十分有名的“政黨分贓制”及其引發的腐敗潮。

1800年是美國的一個大選年。這次大選進行得十分激烈,最后民主共和黨人托馬斯·杰斐遜經眾議院投票,以一票多數當選美國第三任總統。而即將卸任的總統、聯邦黨人亞當斯為削弱對方勢力,在下臺前把許多本黨人士緊急塞進了政府和法院。當時任命這些官員倉促而草率,在歷史上留下了“星夜受命人”的典故。1801年初,杰斐遜上臺后,也毫不含糊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立即按“政治上可接受性”的標準撤換了大批聯邦黨官員,代之以新執政黨的人士。由此開啟“政黨分贓制”先河,使之在相當長時期內成為美國政治錄用的基本方式,其它西方國家歷史也曾有類似的情況。

“政黨分贓制”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導致權力腐敗。在兩黨制“輪流坐莊”的政治格局下,執政黨一上臺便盡力利用掌握的權力攫取資源,以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在“政黨分贓制”之下,不僅執政黨要謀一黨之私,各級官員個人的腐敗更是變本加厲?!罢h分贓制”下面政治錄用的標準基本上是單純政治性的,只看對象是否效忠本黨,特別是看他們在競選中是否做出過“貢獻”。因此,政治錄用實際上演化為相當直接的權錢交易,執政黨對大選中的支持者、贊助人投桃報李,論功賞爵;這些人做官之后,便以權謀私、中飽私囊。加之任期有限,官員行為趨于短期化,腐敗行為近乎掠奪。

兩黨政治下的“政黨分贓制”造成了美國歷史空前的腐敗。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與南方叛軍艱苦奮戰的林肯總統的身邊經常跟著一群“跑官要官”的“金主”。搞得這位偉大的總統不勝其煩、狼狽不堪,一次林肯總統忍無可忍指著辦公室外成群的求職政客憤憤地說:“分贓制對共和國的危險可以比叛亂還大。”美國的第十八任總統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特是南北戰爭中的“常勝將軍”。南北戰爭結束后,他以保衛聯邦的勝利者的身份當選了美國總統。但格蘭特在美國歷史上卻聲譽不佳,其重要原因就是格蘭特當政時期腐敗肆虐。當時的人們說:格蘭特政府把美國的稅務部門變成了本黨競選的“加油站”。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的政黨政治以及“政黨分贓制”造成的腐敗逐步威脅到了美國整個政治制度,威脅到了整個國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1880年的大選中,也就是在“政黨分贓制”實行了80年后,參加總統競選的候選人詹姆斯·加菲爾德立志廢止“政黨分贓制”。加菲爾德的名言是:“政黨分贓制”下的政客就像攔路搶劫的強盜,只不過政客掏出的不是手槍而是求職書。其實,在這種骯臟的體制下,有時政客和強盜甚至連加菲爾德所說的這一點區別也沒有。加菲爾德如愿以償地當上總統還沒幾天,還沒來得及廢除臭名昭著的“政黨分贓制”,便被一個懷恨在心的求職未遂者開槍刺殺。當時美國輿論認為是“政黨分贓制”謀殺了總統。

“臺灣民主”凸顯制度性腐敗

臺灣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放“黨禁”,轉向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大致已有20余年。但是,20年來,特別是2000年臺灣實行了“政黨輪替”以后,大量的社會亂象使臺灣“民主”的聲譽每況愈下,一度被西方輿論大加渲染的臺灣“民主奇跡”的光環消退殆盡。

臺灣的選舉民主中暴露出的問題,用事實祛除了過去附加在民主政治上面的許多似是而非的看法,諸如:“民主廉政論”、“民主富強論”等等。臺灣正是在實行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以及政黨輪替的同時,腐敗現象愈演愈烈。

臺灣的腐敗與選舉關系十分明顯,常常選前“黑金”盛行,選后貪污盛行。2006年的臺灣“第一家庭腐敗案”和針對臺灣地區領導人本人和家庭的大規?!暗贡狻憋L潮,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新聞事件,頗讓世人側目。腐敗不僅讓執政的民進黨弊案纏身,在野的國民黨也難脫干系。特別是行政首長公務費的問題幾乎涉及了臺灣各級行政長官。遍及臺灣的腐敗弊案不僅是個人道德操守問題,更有著制度上的深刻原因,這便是競選的需要。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需要競選,選舉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下政黨存在的基本價值,臺灣的政黨政治自然也不例外,響徹臺灣政壇的口號就是:“凍蒜”(當選)。但是,選舉是要花錢的。現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規則是拼資源、拼金錢,西方民主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金錢的游戲。在這方面,休說臺灣這樣的民主“菜鳥”,就是日本、美國等被認為是高度成熟的資本主義民主政體之下,不也照樣是銅臭熏天?!臺灣實行民主政治以來的腐敗現象,再次說明多黨制與制約腐敗沒有必然聯系,反倒顯示出多黨競爭引發腐敗的效應。遏制腐敗與兩黨制、多黨制也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加菲爾德之死,拉開了美國政治改革的帷幕。在此后不久,一種新型的近代官僚政治便登上了政治歷史的舞臺。1883年,也就是“政黨分贓制”的殉難者加菲爾德總統遇刺兩年之后,美國國會通過了喬治·彭德爾頓參議員提出的“文官制度法”,史稱“彭德爾頓法案”。該法案規定:建立一個不受黨派控制的文官委員會負責對聯邦文官實行統一管理;對部分官職實行競爭性考試,擇優錄用;禁止文官(公務員)參加黨派活動或利用官職分配作為競選者的政治資本;規定實行文官職業保險和建立統一的文官體系?!芭淼聽栴D法案”奠定了西方官僚政治的法律基礎。在實行“彭德爾頓法案”,廢止“政黨分贓制”后,幾乎貫穿美國19世紀的嚴重政治性腐敗現象得到了逐步的扭轉。

從美國政治制度發展的歷史以及其他一些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看,兩黨或多黨政治不僅不能有效地遏制腐敗,反而是誘發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西方政治制度中對腐敗進行遏制的機制主要不在政黨政治中間,而是主要通過行政體制中的權力分解與制約。也就是說,腐敗問題主要是通過政權與行政體系的內控機制的建立健全而逐步得到控制和解決的??傊?,即使是根據西方的經驗,遏制腐敗與兩黨制、多黨制也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我們不能誤讀西方的民主政治,那樣做不僅學不到西方好的東西,搞不好會把壞東西搬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