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要從什么樣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

時間:2022-06-15 06:40:00

導語:思想要從什么樣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要從什么樣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

解放思想,是指從某種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革命戰爭年代,我們的思想要從走主要依靠工人階級和中心城市武裝起義道路奪取革命勝利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年,我們的思想要從“兩個凡是”等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那么,2008年的解放思想,我們要從什么樣思維定式解放出來呢?

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地方領導的思想要從片面強調政府主導、重化工領先、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來實現經濟發展的慣性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需要看到的是,一方面,這種模式的經濟發展,短期GDP增速快、GDP規模容易增加,有利于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另一方面,這種模式導致了高消耗能源和其他資源,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污染,就業機會萎縮,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第三產業發展艱難等問題。雖然,中央近幾年來提出了科學發展的要求,然而,由于追求GDP的慣性,由于目前中央與地方的財政稅收關系不合理,大企業、大項目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快,還沒有建立起真實失業、生態環境、資源節約、民生等方面有效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考核程序和獎懲體制等諸方面的原因,導致許多地方黨政主要領導一抓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仍然習慣于發展的傳統模式,其潛意識中,總還是陷于政府主導、重化工領先、大企業大項目帶動的思維定式上。而且,一些同志還對這樣的發展模式有依賴和滿足感,沒有憂患和危機意識。如果不從潛意識的這種發展的思維定式上解放出來,樹立科學發展觀,國民經濟根本無法實現又好又快和可持續發展。

樹立科學的管理觀

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務院各部門領導,要從立法和各部門的經濟和社會管理單純是規范、是管制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處理好放活與規范的關系,首先是激發社會的創新動力、創業動力,使發展有生機和活力。其次是規范和秩序。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立法,政府出臺了許多規定,政府各部門也制定了許多實施細則和規章制度,這對完善法制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由于立法的部門主導,由于一些法律法規的不科學,由于目的單純是為了強化權力、謀取利益和方便管理,城鄉人民群眾創業越來越難,企業家投資辦事環節越來越多,經營過程中無端檢查騷擾也越來越頻繁,一項事情到多個部門重復辦理,對農民養殖、居民創業、車輛運輸、企業經營等等收費罰款越來越重。結果是,農民沒有了種糧和養豬的積極性,城鄉能人沒有了創業的積極性,技術人員和企業沒有了發明創造和新技術產業化的積極性,企業家沒有了投資和經營的積極性,農民向城市的轉移和新增勞動力就業越來越困難,勞動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和利用,整個社會讓立法和政府各部門的各種文件管理得失去了創造和創業動力,沒有了生機和活力。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央各管理部門的思想,要從微觀事務需要宏觀審批管理,橫向事務需要縱向管理,地方事務需要垂直管理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要從立法和制定規定怎樣方便自己管理,而不是怎樣才能方便人民群眾和怎樣有利于放活和發展經濟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一個社會沒有了發展的活力,規范和集中得再好,又有什么意義呢?

樹立為民服務的權力觀

在實際領導和管理工作中,要從權力來自于上面,對下是行使權力,工作就是權力最大化等等“官本位”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雖然,從我們黨和國家的理論上講,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權力來自于人民,其工作主要是為人民服務,領導和其他國家工作人員是公仆,人民是主人。但是,實際工作中,政府、兩院、政府各部門、行政性事業機構,包括在其中供職的公務員和事業人員,在實際的經濟和社會管理中,其理念與其相去甚遠。封建權力觀、“官本位”觀,在許多領導和工作人員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實踐中,別說公仆與主人意識,就是自己是納稅人供養的,要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總體上都沒有樹立起來。1.權力不愿意受到約束。黨政部門、官員和工作人員,在實際的生活中,并不情愿和并不自覺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沒有從制度上形成人民群眾通過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監督和約束政府及兩院的有效機制。2.部門權力通過立法強化和合法化。許多立法由部門主導,涉法的其他方沒有參與立法的機會,其他方在法律中的地位和權力得不到尊重和確認;許多法律規定得過于原則,而部門的各種各樣的權力往往被設置在部門所制定的法律實施細則中,并且其往往不經人大的討論、審查和批準;部門之間,就管理權力在各自的法律和法規中相互爭奪,導致重復、交叉、矛盾管理和執法,使被執法者苦不堪言。3.行政、執法、司法權力與居民、企業、社團權力之間不平等。將政府公務不看作是服務,將市場監督等工作,不看作是一種雙方在法律上平等的社會管理,而看成是“法律”和“法規”授予的權力對有關方面進行的管制。4.一些部門、領導和公務員濫用權力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如有的部門和公務員隨意解釋法律和法規,向有利于加大自己權力的方面執行;如個別領導將公檢法機構看成是自己行使權力的機構,對批評、檢舉自己的公民,隨意行使司法權力等等。解決此類問題,必須在思想上樹立公共權力觀,即權力來源于人民,權力要受到約束,權力之間要形成制衡關系。

樹立合理和現代的利益觀

從收錢由政府和部門單方面決定,實際在立法、行政、司法、執法等工作中千方百計謀取政府和部門收入和利益的思維定式上解放出來。雖然我們黨提出了為人民服務和執政為民的理念和宗旨,但是,由于對個人物質生活和享受的追求,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利益被商品化和金錢化,由于個人的物質利益水平與所得的收入多少密切相關,而政府、部門和行政性事業單位,又是由具有追求這種利益的個人組成的,通過權力謀取部門利益,使小集團和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問題,實際上普遍存在。比如,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政府有行政權力,是分配的強者;企業有資本權力,其分配的力量居于其次;而居民分配的權力最弱。這幾年,國家財政預算內和預算外的收入高速增長,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遠低于國家分配增長的比例,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持續下降。比如,政府各部門和行政性事業單位,想方設法設置收費罰款項目,而政府和財政也將一些行政、執法和司法的撥款義務推脫,于是這些政府部門和行政性事業單位大肆收費罰款,2007年保守估計高達16600億元左右,成為創業者、經營者和居民的沉重負擔。比如,地方政府低價征用農民土地,高價將土地賣給房地產商,既通過不平衡的征用制度取得了一部分農民應得的利益,又通過高地價和政府部門對商品住宅建設的各種收費,從買房居民手中獲得了一部分利益。2007年地方政府僅土地出讓收入就高達12000億元。比如,在目前減輕創業、投資和經營負擔,要改革一些工商等部門收支兩條線、超收獎勵、罰款分成體制等,形成行政、執法和司法由財政供養,而財政部門、一些地方的政府,留戀這些收費罰款給政府和財政帶來的利益,不愿意支付改革的成本,使得這些鼓勵創業、擴大就業的利民改革,遇到政府、財政部門和既得利益部門強烈的抵制。比如,政府各部門和行政性事業單位設置了許多審批、許可、注冊登記、資格審查、監督檢查等等尋租項目,許多公務員利用這些尋租設置,謀取隱性利益,獲得灰色收入。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政府領導將財政增長超過居民和企業增長、將財政超收看作是一種政績,而不看成是與民爭利的行為,不看作是違背預算法的行為;有的財政和政府其他部門,在清理收費項目時,不愿意放棄一些不合理的收費利益,甚至變相增加和提高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強化這些利益。有的領導,就是愿意將錢先收上來,再由政府和部門發下去。殊不知,這樣的過程中,通過收費和罰款的行政成本較高,政府和部門可能多留,多消耗資源;在下撥和各級分配及使用錢款過程中,腐敗叢生,有的錢款真正使用到項目上,只占50%左右;政府的這種多收,導致創業、投資、經營的負擔很重,抑制和打擊了創業,導致就業非常困難;而居民不去創業,依賴政府,形成福利早熟,使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國民經濟競爭力下降。

因此,需要改變現在的政府和部門利益的思維定式,樹立執政為民謀利的觀念,樹立改革就是要通過減少政府及部門利益來增加人民群眾利益的觀念,樹立為納稅人服務的觀念,樹立政府收錢要由人民同意和批準的觀念,樹立政府收入占GDP比例要合理的觀念,樹立黨政公務開支占財政支出比例要合理的觀念,樹立部門和公務員利益要由人民群眾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的觀念,樹立不同黨政部門公務員利益一律公平的觀念,樹立權力與利益之間要進行隔離和制衡的觀念,樹立對利益要進行公開和監督的觀念。

正確理解和樹立和諧觀

從重點考慮政府為主建設和諧社會、政府包攬建設和諧社會各個方面事務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共建和共享的關系。目前,在建設和諧社會方面,我覺得思維還有不清晰的方面:1.存在著形式上搞和諧社會、實際上還是只注重經濟發展的現象,對社會事業建設,對形成公共服務型政府,對建設公共財政,對控制和縮小收入差距等等,感到不熟悉、不順手,沒有財力;2.只注重共享,企圖將城鎮居民的失業補貼、教育、衛生醫療、養老、住房等等福利,全部由政府包起來,并且城鄉全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這是不切合中國人口眾多、城鄉發展差距大、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財力非常有限等實際的想法;3.黨政領導對由政府來全方位管理社會,搞運動式地維持治安,不計成本,擴張管理社會的機構和人員等,得心應手,但對發展行業協會,城鄉自治,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通過完善社會治理結構建設和諧社會,不熟悉、不習慣,不愿下工夫,甚至對其進行排斥和限制。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政府主導經濟社會發展可能是必要的,但是,歷史終究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發展終究是由人民群眾推動的。然而,在我們改革開放的許多年中,是各地領導干部和政府創造歷史、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思維實際上在起著作用。

結果是,政府推進發展的模式越來越強化,政府試圖包攬一切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甚至在思維定式上連幾億農民轉移和幾億新增就業人口這樣的大事,也有由政府包下來的企圖。于是城鄉居民自我就業的領域越來越狹窄,人民群眾中一些能創業的精英人物越來越少,“創業增加企業,增加企業來增加就業,創業和創新來增加中等收入者,減少失業來增加居民收入和減少貧困”這樣的能解決就業、控制收入差距拉大、改善投資與消費比例的路卻越走越窄。因此,我們要牢牢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觀念,在發揮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同時,要充分意識到并調動、發揮人民群眾中巨大的創業和創新動力,改革和形成與之相適應的體制,使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充滿來自人民群眾中的蓬勃的生機和強勁的動力。

還有很重要的是,落實我們黨的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建設人民民主政治等理念時,對黨政干部和政府各部門的引導和約束,要從傳統的政治思想教育為主的思路,轉到以建立對權力和利益約束和制衡的制度和體制為主的思路上來;要從搞運動、人海戰術形式為主的思路,轉到建立起促使黨政干部和政府各部門執政為民、受人民監督的穩定、長久、有效、低成本機制的思路上來。不在深化體制改革和建設有效機制上下工夫,我們黨很多很好的理念,很可能成為流于形式的空話。

可以看出,2008年的解放思想,就是我們的思想,要從潛意識中不科學的但慣性起作用的發展觀,要從政府就是經濟社會的管制者的思維定式,要從潛意識中的“官本位”權力觀,要從部門利益的思維定式,要從建設和諧注重共享但不求共建的思維定式等等的束縛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