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須注重制度建設和創新

時間:2022-07-14 06:16:00

導語: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須注重制度建設和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須注重制度建設和創新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和重點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進展。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我國改革進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轉軌的新階段,進入經濟市場化迅速展開的階段。此前的改革就主要方面來說,基本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框架下引入市場機制或市場因素。因此,這10年來改革最大的成功,就是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地位已經確立。就突出方面來說,一是基本形成了產權多元化的市場經濟微觀基礎,非國有經濟在產出意義上的比重已經超過了2/3,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競爭機制基本形成;二是市場體系初步建立,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的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土地、資本、勞動力以及技術和信息等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并正在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三是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觀管理和調控的框架,為政府間接管理和調控經濟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礎,適應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手段運用日趨成熟;四是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為推動經濟市場化提供了重要動力,外向型經濟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和體制轉軌進程明顯較快。

但也必須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處于初步建立階段,在諸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傮w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主要體現在新體制因素的引入、成長與拓展方面,而在舊體制的核心部位要實現向新體制的轉軌依然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這是漸進性改革的基本特征,同時也反映了改革在各個領域進展的不平衡。比如說,改革滯后于開放,宏觀改革滯后于微觀改革,政府改革滯后于企業改革,等等。從現實情況看,改革有待完善的重點領域大體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產權制度。二是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制,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三是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使其符合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的功能定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四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規范政府干預市場和介入經濟活動的行為,使政府對經濟的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五是加快推進就業和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合理的社會公正調節機制。六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領域的改革,完善經濟法律制度,促進經濟、政治和社會協調發展體制的形成,以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所謂體制性障礙,簡單說就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中改革滯后的部分,如城鄉體制分割、金融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滯后、宏觀領域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滯后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一些深層次矛盾難以有效緩解,并且逐步積累起來。當前存在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分配關系尚未理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矛盾突出等問題,都與經濟體制不完善和改革進展不平衡有關。

例如,我國目前的國家財政、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三位一體的體制特征,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財政實際上無法擺脫承擔國有銀行體系和國有企業經營風險的角色,從而制約了財政支出和政策安排向社會公共領域的轉變。突出的表現是,在非國有經濟對工業增加值、社會就業、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貿進出口等方面的貢獻已經明顯超過國有經濟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和支出結構并沒有充分反映現實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和要求,非國有經濟的作用和利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以國有銀行和國有投資機構為主體的金融體制由于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已經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特別是作為經濟增長重要支撐的非國有經濟難以獲得應有的融資支持。另一方面,各種名義上的非國有金融機構實際上大都具有政府背景,其運行機制普遍具有較強的行政干預特征,不僅難以“導出合理的金融產權結構和市場結構”,而且往往會引起信用關系的混亂。

又如,行政性壟斷依然是阻礙市場競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傳統計劃經濟實際上是一種國家壟斷和政府控制的經濟,由于計劃經濟時期國有經濟過度擴張,國有經濟幾乎遍布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因而行政性壟斷不僅在基礎產業、公用事業領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許多競爭性行業中也大量存在。行政性壟斷使權力直接介入市場,不僅難以通過市場力量來打破,而且往往構成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礙。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以制度創新為重點

十六大指出,改革要“注重制度建設創新”。這表明,我國的改革已進入以宏觀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為重點的新時期,將對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國前一時期改革的重點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引入市場機制,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重塑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在高度集中的傳統體制下無法孕育出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改革必須以權力的分散為基本前提。隨著經濟市場化的大規模推進,多元化產權主體競爭格局和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基本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已經確立,改革的重心必然要適時轉移,宏觀體制改革的深化越來越成為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重心。我們已經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宏觀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但完善這一框架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要以制度建設為主要內容。這也是與前一時期改革的重要區別。也就是說,今后一段時期宏觀經濟體制改革將更加強調“重在建設”。

如果說前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使被舊體制束縛的社會生產力得以釋放,今后的改革則將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夠使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經濟有效運行的市場機制,創造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社會整體創新能力的社會環境和制度安排。宏觀經濟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最終實現全面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重要標志。沒有宏觀經濟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方面的重大進展,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就不可能被清除,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也不可能實現。宏觀經濟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核心或本質是政府改革及其職能轉變。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中心的改革,將在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的基礎上,對社會整個公共部門與管理部門進行全面的綜合改革。改革不僅將重新塑造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基本關系,而且將使政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建立在規范的制度約束基礎上,從根本上改進和完善政府的決策和執行機制,形成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總的來說,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已經被證明是適應和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宏觀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作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將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我國雖然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運行市場化的基礎已經確立,但計劃經濟的思維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現實中存在一定“市場”?,F代市場經濟體制是不排斥政府干預的體制,這一點很容易成為復歸或強化舊體制的根據。因此,宏觀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首先,應該明確,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對經濟的行政性控制,各種經濟杠桿或手段都是為這種控制服務的,這種控制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干預有著本質的區別。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干預的前提是政府與市場功能的科學、合理界定,政府干預不僅不能違背而且必須服從市場規律。也就是說,政府宏觀管理與調控不是配置資源的前提,而是必須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前提,配置資源的主體是市場,不是政府。

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管理與調控必須嚴格依據法律授權來進行,并且一般不介入具體的經濟活動。目前,各級政府和部門中有一些強調自己的“宏觀管理和調控”職能,很大程度上不過是計劃經濟時期行政性控制的翻版。因此,應通過立法和法律監督,限制和隔離政府直接干預經濟活動的權力,明確宏觀調控的主體只有一個———中央政府,其他層級的政府和部門只是依據法律授權進行一般管理,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三,宏觀體制改革必須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出發點之一。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消除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歧視和傳統偏見。國有經濟必須依據其功能定位來發展或退出。要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我國長期存在的重復建設問題,其根源之一在于政府“建設”缺乏硬約束,缺乏自動糾正的機制。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任務艱巨

改革在本質上是利益格局的調整。前一時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前,由于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不很明顯,并且改革能夠普遍提高各社會群體的收益,因而改革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主要障礙在于傳統意識,改革的推進也往往以思想解放為先導。但隨著改革的深化,現實利益格局乃至權力架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改革所涉及的利益關系越來越復雜,特別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大多與部門或團體利益相關,因而改革的難度明顯加大。首先,改革的政策設計有可能受部門或團體利益的影響,存在偏離社會公正的可能,現實中已出現一些所謂的“改革”實則是一些部門或團體的謀利行為。其次,改革面臨著集團利益的影響,可能造成實施中的變形,不僅使好的改革方案難以實施,而且帶來對改革的誤解。再次,由于大的部門或團體具有相對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而其他社會群體的利益有可能被忽視,從而造成某些方面嚴重失衡,既影響改革深化,也影響社會穩定。在這種改革整合利益關系呈現復雜性和綜合性的情況下,廣泛的社會參與就成為一種必然的和客觀的現實要求,以形成良性的利益調節機制。同時,未來的改革應更加強調法治化的基礎,避免隨意性和暗箱操作。可以說,規范性、公正性、公開性是今后改革得以健康推進的前提。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進入向更加廣闊的領域縱深發展的新階段。經濟、行政、科技、教育、文化、司法、社會乃至政治等諸方面的改革交織在一起,其性質之深刻,范圍之廣闊,任務之艱巨,將大大超過以往任何時期。我們要看到其艱巨性和復雜性,高度重視利益分化和傳統思維慣性的影響,防止改革可能帶來的新的失衡,防止“新瓶裝舊酒”甚至局部的暫時的體制復歸。同時也要看到,新體制力量的成長反映了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這一趨勢的不斷強化將對宏觀體制改革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并且成為確保改革順利進行的基本動力。宏觀體制改革必將取得成功,由此完成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平穩過渡,為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