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主創新道路提高核心競爭力

時間:2022-07-15 10:43:00

導語:走自主創新道路提高核心競爭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走自主創新道路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全市“*”*大會上,*省科技廳廳長*就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驅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了專題報告。報告從發展階段的特征、科學發展的需要、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增強核心競爭力的要求等多方面回答了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問題,對于我市深入開展好“自主創新年”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必然要求,是對我國發展實踐和國外發展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借鑒,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面臨經濟發展轉型既是一個黃金發展的時期,又是一個矛盾凸顯的時期,處于這一發展階段的國家可能出現兩種發展前景:一種是重視自主創新,逐步建立起適應本國國情的自主創新體系,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進步,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如日本和韓國。另外一種是不重視自主創新,只滿足于引進的短平快,拼資源、拼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形成對國外技術和資本的嚴重依賴,導致經濟徘徊不前,社會動蕩不安。如南美的一些國家。韓國從上世紀60年代以后逐漸發展壯大,其支柱產業如汽車、造船等都是學習日本的,但走到今天,韓國已不完全是模仿日本。韓國三星電子公司不僅擊敗了日本索尼公司,而且在全球品牌價值競爭中超越了百事可樂,位于全球第二位。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迫切需要。隨著改革開放和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基本國情有了更科學的把握和清醒的認識,這就是人口壓力突出、人均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薄弱。由于創新能力的制約,我國資源的利用率低,物耗、能耗居高不下。當前,資源的制約瓶頸日益顯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維系。如果不把過高的資源消耗降下來,我國的經濟雖然可以一時快速增長,但走不好也走不遠。因此,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盡快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已成為我們內在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我們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攻克節能降耗關鍵性技術,降低對資源能源的依賴。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廣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2006年,我國三次產業比重為11.8∶48.7∶39.5,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工業比重過大,高耗能、高物耗的重工業比重增長偏快,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我省比全國平均數還要有差距。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后勁不足等在我省也有突出的表現。首先是服務業的比重較低,2006年,我省服務業比廣東、江蘇、浙江分別低10.2、4.3和8.2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5個百分點。二是傳統產業、資源依賴型產業比重大,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2006年,我省燒堿、棉紗、棉布的產量居全國第一,農副產品加工成為工業生產領域最大的行業。而江蘇和廣東最大的行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三是工業結構明顯偏重,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比重高。2006年年底,我省輕重工業的比重為34.1∶65.9。四是產業鏈偏短,制約了附加值的提高。五是投資結構不合理。2006年,我省傳統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6.3%,其中,重工業55%,高新技術產業只有13.7%。而江蘇、廣東在電子信息、汽車和汽車裝備業的投資占全省工業投資的比重分別是26.7%和21.6%,外商在我省的投資中重工業占到6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僅為10%。上述矛盾和問題直接影響我省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與江蘇對照,2006年,我省生產總值比江蘇高202億元,但地方財政收入比江蘇少300多億元。經濟運行質量不高制約了研發經費的投入。2006年,我省的研發活動經費為234.1億元,是江蘇的68%,占GDP的比重是1.06%,比江蘇少0.54個百分點。因此,我們必須痛下決心,突出自主創新,強化創新的驅動,轉變發展方式,調高、調新、調清、調優產業結構,使經濟發展真正建立在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基礎之上。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當前,我國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在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共同體的同時,也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承受著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上占據優勢的壓力。首先,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20世紀,美國經濟增長來源的70%至80%歸功于技術進步。日本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失落的10年后,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科技進步在當今國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自主創新關乎國家安全和獨立。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獨立。1997年,席卷東南亞的經濟危機,根本原因在于東南亞經濟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對發達國家資本、市場和技術的依賴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只能仰人鼻息,為人左右。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高,多年來,我國核心技術裝備形成了嚴重的國際依賴,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單純依靠引進設備,不注重消化吸收,就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因為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即使引進了先進技術也不等于引進了技術創新的能力。研究表明,技術創新能力必須是組織內生的。只有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產品開發實踐才能獲得,因此,以市場換技術無異于與虎謀皮,只能是以市場換產值。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勞動力便宜的優勢來參與全球的分工,只能從事具有高度可替代性的低端生產活動。這種依靠低附加值、加工組裝活動實現大量出口的方式,不僅引發了國際反傾銷的浪潮,而且在付出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代價之后,我們獲得的實質性收入并沒有多少。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已成為制約我國整體競爭優勢的最大障礙。如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不僅會使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付出過高的經濟成本,更迫使我國在經濟結構和產業升級中受制于人,甚至有可能被長期鎖定在國際產業分工的末端。實踐已經證明,提高競爭能力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只有獲取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打破國外壟斷。例如過去裝一個心臟支架需要五六萬元,現在,威高集團可以做到和國際水平差不多時,心臟支架就降到1萬多元。第三,自主創新決定國家的國際地位。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普遍利用技術優勢,試圖掌握控制事關全局利益的戰略資源。因此,自主創新能力決定了我國在全球政治舞臺上的地位。

走自主創新道路必須注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搞好產學研結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國家有國家的戰略部署,區域有區域的發展思路,企業有企業的經營對策。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前迎來了經濟轉型的階段,并依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破了單純憑資源投入、人力消耗帶動經濟增長的瓶頸。深圳市委、市政府在自主創新上有三個舍得:舍得名譽、舍得時間、舍得投入。即不因發展自主創新、高新技術產業見效慢,有些名譽會受到影響而放棄。因為高新技術的發展不是今天投入了明天就能產生很多GDP,發展有一個周期,研制一個關鍵的核心技術需要時間。下決心把改革開放積累的財富主要用于自主創新,深圳的戰略性投入產生了驚人的效應。自主創新極大地提升了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發展方式實現了由依靠“三來一補”到向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轉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了由依賴外資向自主創新為主導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了從資源消耗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再看看我們周邊。在原始創新方面,經過4年的攻關,年,*集團成功開發出了中國音視頻領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成功的視頻處理芯片,該集團擁有全部的知識產權,已經獲得了發明專利1項,申請發明專利13項??萍几偁幹校瑫r間和制高點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抓住時機,占領制高點,我們就占領了市場。在這方面,威海就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三角集團有限公司走上了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領獎臺,獲得了殊榮;威高集團通過與國外院所的合作全面實施了技術聯盟戰略,從一個2.5萬元起家的鄉鎮小企業一躍發展成為總資產18億元、國內最大的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生產的企業。還有廣泰空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主動與高校院所建立密切合作關系,近三年公司研發生產投入均占銷售收入的7%以上,公司發展成為擁有總資產2.5億元、年銷售收入3億元的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全、實力最強的空港設備生產企業。

最近,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宋健致信*,建議發展現代造船業,特別是對制造豪華客船、遠洋漁船這一戰略有很多很好的設想。因為造船業在拉動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具有更強的力度。威海有發展現代造船業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制造業優勢,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核心造船技術做起來,把自己的造船業做起來,抓住這個機遇,大力發展自主的現代化造船業。

在引進消化吸收方面,*萬華集團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了4-16萬噸MBI制造技術,技術水平與產品質量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為繼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之后第五個掌握MBI核心制造技術的國家,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而且從單純的技術引入方變成了技術輸出方。

通過以上創新典型,可以總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規律:所在地區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支持科技創新,注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能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自身的規律,積極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和市場需求;注重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突出產學研的結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等。談到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企業一定要有境界包容科學家,只要他能為企業創造持續的利潤,能有持續的創新能力,企業就應該有境界包容他們。這樣企業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才會不斷有新的成果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