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會講話(縣)
時間:2022-06-04 08:59:00
導語:農業局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會講話(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今天,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黨的*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全省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總結我縣*年農業農村工作,部署2009年及今后一段時期“三農”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此次會議,縣設主會場,各鎮設分會場,規模之大,格局之高,實屬首次。待后,振云書記將作總結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這次會議精神,特別是振云書記的講話精神,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先談三點意見:
一、肯定成績,正視問題,準確把握我縣當前農業農村工作形勢
*年,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在遭受低溫冰凍災害和強臺風外圍環流影響,尤其是“7·30”暴雨襲擊,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等因素影響下,全縣各級、各部門團結協作,干部群眾奮力拼搏,農業農村發展仍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主要表現為:
(一)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年,我縣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發放了種植綜合直補3373.54萬元,補貼面積61.84萬畝;中央水稻良種補貼783.54萬元,補貼面積62.68萬畝;能繁豬補貼498.48萬元,農機購置補貼56萬元。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有效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4.2億元,增加值10.1億元,同比增長5.23%;糧食播種面積61.14萬畝、總產量22.1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7%、7.6%;種植業內部結構高效優質經濟作物比例明顯增加,全縣農產品優質率達48%;實現農村人均純收入4402元,比上年增加289元,同比增長7.02%。
(二)現代農業建設穩步推進。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力度,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強化源頭治理。積極開展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和食品安全示范鎮創建活動,在臨江鎮成功舉辦了全省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現場會,有力促進了我縣農產品安全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至*年全縣獲得農業部認定的無公害生產基地15家(其中*年新增2家),新增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個,擁有省級名牌產品4個,著名商標1個。發展規模總面積為4.5萬畝的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建設項目已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新增龍頭企業3家,擁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6家(其中省級扶貧型1家,市級9家);全縣經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56個,帶動農戶16826戶,戶均增收275元;新增專業鎮3個。農產品流通推介工作卓有成效。成功舉辦*縣首屆春甜桔開市節,并組織縣內有關農業企業參加第二屆省農博會和市首屆現代生態農業推介暨農產品推介會,簽訂農業開發投資協議15宗,投資額2.92億元,簽訂購銷合同10宗,總金額達1.85億元,對我縣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展示和推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農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農田建設和水利水電項目加快實施。積極組織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基本農田整治、測土配方施肥以及省、縣人大議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項目,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5宗、整治農田1300畝、修筑三面光渠道5914米、水利議案工程20宗、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55%,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7宗,省人大農村機電排灌議案工程22宗,積極推進東江瀝口、風光水利樞紐、鳳凰電站工程和電氣化縣建設,整治響水河一期工程200米;修復水毀河堤15處2436千米,新建小水電站5座,引水陂24座,引水渠6處,渡2宗,建成投產水電站9宗,裝機1540千瓦,在建水電站8宗,裝機1395千瓦。林業生態建設步伐加快。嚴格執行市委、市政府“三暫?!睕Q定,妥善處理好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的遺留問題,規范速生豐產桉種植,不斷加強森林資源管護,林業生態縣創建扎實推進。全縣共完成造林作業面積4.0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000畝,跡地更新1047畝,低產林改造2.56萬畝,防火林帶68公里(1224畝),全縣森業蓋率達74.2%,有市縣級生態公益林3萬畝,省級自然村保護區1個,縣級自然保護區3個,使我縣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區、森林公園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的9%以上。農機和氣象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縣農機總動力達778萬千瓦時,機械化耕作水平不斷提高。順利完成GPS/MET基準站建設,新建自動氣象站3個,使全縣自動氣象站達13個,并利用“企信通”短信平臺,及時準確向村一級最新氣象信息,實現氣象信息“村村通”,完善了全縣氣象預警預報服務體系。
(四)新農村建設躍上新臺階。全縣創辦縣級以上領導掛鉤新農村示范點27個,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0048.14萬元(其中:①村或村民自籌5669萬元;②*年投入資金2506.14萬元、村或村民自籌310萬元);全面完成273個行政村1410公里水泥硬底化建設(其中*年完成170公里);投入資金3752萬元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96宗;全縣共有13976戶41302人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濟,救濟人數比上年增加了26126人;全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55.901萬人,參保率達90.02%。27個新農村示范點,全面開展“農村清潔工程”活動,配備清潔運輸車輛(拖拉機)27部,建設垃圾集中臨時堆放池113個,環衛隊伍27支、環衛工人82人,黃塘鎮上黃塘村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宜居新農村試點村,順利通過市考核驗收,并得到充分肯定,以點帶面覆射效果明顯,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農村學生享受免費義務教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危房改造任務基本完成。
(五)扶貧開發事業成效明顯。全年籌措安居工程資金334萬元,完成貧困戶危舊房改造1068戶,占市下達任務106.8%;幫助人均年低收入1500元以下的在冊貧困戶貧困人口7.5萬人購買2009年度合作醫療保險,解決了貧困戶“看病難”問題;積極做好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帶動農民增收,農村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從2007年45582人減至41302人,貧困村減至76個。
(六)農村體制改革進展順利。抓好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管理和土地使用權流轉工作,土地流轉面積達3.6萬多畝。全面開展村級債權債務清查工作,指導村級努力化解債務,完善村級會計制度和農村財務公開制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所加快。落實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責任制,完善了農民負擔監測網點建設,減輕農民負擔監管工作日趨制度化、規范化。完成畜牧獸醫、農技推廣體系、水利站所管理體制改革,林業體制改革正在進行中,林權制度改革等正有序推進。
過去的一年,我縣經受住了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全縣農業經濟穩定增長,農村社會保持穩定,這是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協作、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奮戰在農業農村工作戰線上的全體同志和所有關心支持“三農”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縣農村經濟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民增收壓力加大。去年農產品價格的漲幅明顯比以往下降,將給農業生產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尤其受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不斷侵蝕實體經濟,外出務工困難,占農民收入主要部分的工資性收入將大幅減少,導致農民增收壓力加大。二是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特別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傳統農業生產格局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作用仍處在起初階段,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四是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不強,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不夠。五是生態環境建設任務繁重。我縣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結構不夠合理,水土流失治理形勢嚴峻,生態防災減災體系不夠健全,森林防火任務艱巨。六是農業農村發展資金投入不足。我縣經濟非常困難,本級公共財政投入能力弱,多靠上級專項支農資金投入。對農業農村發展中面臨的這些困難和問題,各級、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
在清醒地看到困難的同時,我們更應看到經濟發展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增強發展信心。一是從發展的方向看,中央、省、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措施。黨的*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新時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在土地制度、糧食穩定、農民增收、金融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戰略部署;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定的2009年農業農村“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工作思路,明確了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繼2004年以來的第6個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是含金量高、確保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綱領性文件;為了貫徹中央有關“三農”工作的精神,省委十屆四次全會討論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意見》,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對今年全省農村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出臺了《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討論稿,待修改完善后即將頒布實施),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穩定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二是從發展的政策看,中央、省對“三農”的投入進一步加大。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要把“三農”作為投入重點,將通過進一步增加農業農村投入,對農業的各項直接補貼達1200億元。省委、省政府啟動“新十大工程”五年計劃投資466億元建設19項現代農業和水利工程,其中今年投資200億元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啟動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安排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等措施。三是從發展的基礎看,我縣農業農村發展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多年來,我縣農業農村發展保持持續平穩快速的良好勢頭,摸索出不少的好經驗。如加快春甜桔產業化建設、培育專業鎮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農村飲水安全等工作有一定基礎,并隨著我縣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開始投資農業項目,我縣必將迎來一輪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潮??傊覀円矣谡暣嬖诘膯栴},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搶抓機遇,進一步增強“三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努力開創我縣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根據中央和省、市對“三農”工作的統一部署,我縣今后一段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屆三中全會精神,以農業農村生產發展和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促進我縣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2009年主要工作目標是:全縣農業總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6%。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著力抓好主導產業培育,加速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目前我縣現代生態農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必須在產品特色和品牌上繼續下功夫。一要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茖W規劃全縣農業產業布局,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及產品結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春甜桔、檸檬、蜜李、龍眼、山楂、茶葉、油茶、超級雜交稻、無公害蔬菜、藍塘豬、三黃胡須雞等特色農產品,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推動現代農業向區域化、規?;?、專業化發展。重點抓好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春甜桔項目建設,今年完成新種春甜桔1萬畝、檸檬3000畝,完成茶葉種植面積2000畝。大力發展高山油茶產業,力爭到2011年油茶種植面積發展到10萬畝。抓好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加大“兩系法”超級雜交稻推廣力度,今年種植面積2萬畝,爭取5年內發展至10萬畝。新建設2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新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3家。二要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優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要繼續按照“三大塊”的區域安排,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紐帶作用,推進“一鎮一業”、“一鄉一品”或“數村一品”的發展,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打造區域名牌,實行適度規模生產,逐步形成區域化、基地化生產格局。依托農業基地,培育和發展一批特色農副產品生產與加工專業鎮,積極培育、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新發展縣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2家以上、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6家以上。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倉儲、保鮮、包裝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社幫助農民解決信息咨詢、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產品營銷、資金信貸、風險擔保等實際問題的作用,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能力。三要切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重點抓好兩系法雜交稻制種及推廣示范、藍塘豬基地化養殖等大宗和有特色的農產品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名牌名標建設。依托生態優勢,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切實落實行政管理、行政執法、農資管理、檢驗檢測、技術服務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四要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縣、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促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加快科學防控動植物疫病的組織保障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監督執法體系建設,健全疫情報告、預警、應急機制,對重大動物疫病逐步實施免費強制免疫,完善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機制。加快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
(二)著力抓好惠農政策落實,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受經濟危機環境的影響,今年農民增收的壓力很大,我們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力爭在政策扶持、轉移就業和農民創業等拓寬增收渠道上取得新突破。一要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能繁豬補貼以及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護等惠農強農政策,探索建立相應的農業保險機制,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要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勞動保障、科技、扶貧等職能部門要制訂實施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規劃,落實“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機制,建立農村勞動力終身職業培訓制度。對從事農業的農民實施“一戶一技能”的工作,提高農民種養水平和創業能力。加強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增強轉移就業能力。對貧困戶適齡子女要開展短期就業技能培訓,做好貧困戶子女免費入讀職業高校和技工學校工作。并發揮社會職業中介機構在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方面的作用,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三要積極扶持農民自主創業。積極鼓勵回鄉農民工創業,扶持農民解決自主創業遇到的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保障、證照辦理等問題,搭建政策、項目、融資、信息和服務平臺,鼓勵農民創業,實現“創業一人,致富一方”。四要加快推進縣城和中心鎮建設,放寬農民進入城鎮定居條件。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三)著力抓好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我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抗災防災能力還比較低。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現狀,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一要推進現代標準農田基本建設。全面推進現代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基本農田建設成“田園方格化、灌溉硬底化、道路網絡化、責任屬地化、監管信息化”的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今年計劃完成1.78萬畝的現代標準農田建設、1.879萬畝的省級投資土地整理建設任務。二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完成2009年度縣人大水利議案工程任務20宗(其中建設引水陂14宗、山塘維修加固4宗、三面光渠道建設2宗)和省人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6宗。啟動秋香江河流整治的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東江瀝口、風光水利樞紐和正在建設的小水電站工程建設和中級電氣化建設。三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逐步完善農機推廣、安全監理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高水稻和經濟作物生產、禽畜和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力爭鎮農機總動力達8千瓦,配套農機具1800部,機耕水產達70%,機收率達15%。四要推進氣象監測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雷達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設臨江、瓦溪、九和、上義4個自動氣象站,使全縣自動氣象站總數達17個,力爭2010年達到每個鎮1個的監測密度,進一步提高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應對能力。
(四)著力抓好農業環境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我縣后發優勢所在。始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保護和建設放在優先地位,實現環境與經濟的良性循環。以林業體制改革為契機,強化森林管護,提高森林覆蓋率,力爭明年實現林業生態縣創建目標。嚴格保護和合理開發水、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快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園區的環?;A設施和污染防治工作,重點加快推進縣城、古竹、臨江污水處理廠及管網配套建設。因地制宜、合理開發農村可再生能源,抓好可再生能源農村沼氣項目建設,今年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2100座,到2010年全縣將達到2萬座。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快農村污水設施建設,實施“農村清潔工程”,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
(五)著力抓好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以“五改五有五提高”為主要工作任務,繼續推進28個新農村示范點工作,職能部門安排項資金等方面要給予傾斜,做到以點帶面,覆射效應。一要著力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今年計劃解決20個鎮105個行政村7.3億元群眾飲水不安全問題。二要著力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全面推進農村安居工程,今年投入扶貧資金650萬元改造1300戶危房、泥磚房。三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業主支持、社會捐助等形式多渠道籌措農民養老保障資金。探索建立以最低醫療制度,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水平。探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災民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為主,以臨時救助為補充,與住房、就業、教育、司法和設立貧困戶應急救助金等救助相配套的覆蓋全縣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社福利和慈善事業,扎實開展扶老、助殘、救孤和賑災工作,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權益。四要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扎實推進電影進村、農家書屋等文化工程。保護、開發和利用好農村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客家特色文化。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規范化建設,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到2011年實現“普高”目標。大力推進農村衛生事業,加快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和改造,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
(六)著力抓好農村機制創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按照中央和省的統一部署,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村改革,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一要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發證制度,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賦予農民更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鼓勵和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勞動、資本等要素參與農業規?;?、產業化經營。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進一步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措施。二要加快林業體制改革和集體林權體制改革步伐。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林業體制改革,創新林業管理體制機制,加強林業隊伍建設,妥善安置富余人員,確保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我縣林業體制改革任務。按照“明晰產權、減輕負擔、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的基本方針和“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要求,推進集體林權改革,促進現代林業發展,實現“林業得發展,生態受保護,林農得實惠”的目標。三要完善“三農”支持保障制度。按照中央“三個大幅增加投入”和省“三個加大力度”的要求,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整合財政支農資金。縣、鎮財政確保每年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確保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明顯高于上年,確保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農”。認真落實中央和省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健全支農資金績效考評制度,加強資金監管,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探索建立健全農村小額貸款信用擔保制度等激勵措施,完善農業農村政策性保險補貼制度,引導信貸資金、社會資本加大對“三農”的投入。
三、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大力營造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環境
中央和省關于今年“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目標任務已經明確,市的目標任務已下達,縣里也作出了具體部署,關鍵在于抓好落實。全縣各級、各部門一定要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縣關于對“三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轉變作風,真抓實干,確保各項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綜合部門組織協調、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各職能部門要經常研究和解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多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要真正把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在財力上多支持、項目上多傾斜、服務上多指導,努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二)要增強服務意識。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深入生產第一線,針對主要問題和關鍵環節,加強調查研究,掌握情況,找準影響發展的癥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要在改進工作作風,為農民提供良好服務上下功夫,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引導群眾發展生產。
(三)要增強責任意識。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涉農部門要增強責任意識,樹立農村工作“一盤棋”的全局觀念,一如既往地支持新農村建設工作,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協調,各負其責,做好“三農”工作的細化工作,確保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共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事業發展。
(四)要增強謀劃意識。各鎮、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把農業經濟作為農村中心工作來抓,做到未雨綢繆,超前謀劃,及早部署,抓緊落實。要緊緊圍繞全年工作目標任務,立足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系統梳理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深入研究和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當前的農業農村工作重點,是要抓好春耕生產、春季果園管理、森林防火、防旱防訊、春季植樹造林和禽獸疫病防治工作,確保抓實、抓細、抓出成效。各涉農部門的領導干部和科技人員要落實責任,深入基層,廣泛宣傳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及支農惠農措施,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切實幫助農民解決備耕春耕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為完成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目標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志們,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任務繁重,大家一定要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努力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中作出更大貢獻。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