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化工作大會發言材料

時間:2022-05-30 09:16:00

導語:農機化工作大會發言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化工作大會發言材料

同志們:

今天,召開全市農機化工作會,非常及時,非常重要。下面,我就全市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講三點意見。

一、準確把握形勢,增強發展信心

古人說:“辨方位以正則”。方位不清,則方向不明。正確認識并把握農機化發展的時代方位,確定農機化發展的時代坐標,深刻領會農機化發展的時代內涵,是推動我市農機化發展的基本前提。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我國農業機械化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購機補貼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農機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農機科技進步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農機化發展帶來了新的需要。

今年中央1號文件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社會義新農村建設。并在醒目位置列出“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大力推廣機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稈還田、水稻育插秧等農機作業;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農機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新高度,對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有極其重要深遠的意義。從中央1號文件可以判斷,“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認識不會改變,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不會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會減弱,農業基層服務體系會更加健全和完善。當然,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面對復雜多變的農業農村發展環境,促進農業生產上新臺階的制約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按照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農業機械化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的技術進步過程,技術進步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系統出現效益增長的良性循環,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因此,先進的農業裝備與機械化技術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地位與作用,必將成為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條件。

二、轉變發展方式,打造農機亮點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全市農機化發展取得顯著成績,農機部門形成了一套發展農機化行之有效的辦法和措施。但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特別是當前全市“三農”工作新的特點和要求,促使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務必在發展方式上有新突破,在發展力度上有新舉措,在發展要求上體現新成效。

(一)農機要在科學發展上有新思路。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努力實現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好廣大農民群眾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切實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質量;始終堅持統籌兼顧,形成協調一致共促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局面。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綜合配套、積極推進,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積極組織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適應時展要求,樹立危機意識、發展意識,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應對各種挑戰,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把握機遇,及時采取對策措施,努力搶抓先機。要樹立開拓創新意識,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上來,認真分析和把握農機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找準定位和工作的切入點,切實謀劃出獨具特色的農機化工作思路。

(二)農機要在發展現代農業上有新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發展現代農機,裝備現代農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機部門拓展工作領域、服務中心工作的必然選擇。一是要結合各地主導產業的規劃格局和發展優勢,突出果蔬、烤煙、高粱、茶葉、畜牧業和水產業等,加快配套跟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為推動高效農業規?;⒋龠M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裝備支撐。二是要全力抓好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積極探索農機科技示范園區建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加快發展適用于設施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的機械化技術與裝備,探索發展農產品產后處理與加工機械化,促進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增加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加強以鄉村機耕道和提灌站為重點的農機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農機要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有新貢獻。今年,省委1號文件進一步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我市是傳統農業大市,但還不是農業強市,農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將嚴重制約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農機化事業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上,空間廣闊,大有作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興機”是手段,“富民”才是目的。農機化工作就是要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來開展。一是要大力推廣應用農機化先進技術,進一步擴大農機化節本增效技術的應用范圍和應用面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災害損失,實現農民增收。二是要著力提高農機化的社會效益。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機已不僅僅體現替代傳統勞動力的作用,更是農民增收的現代工具。同時,農機化本身吸納了很多社會勞動力,更為我市的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三是要推進政策性增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落實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支農原則的基本政策,是國家“三補貼、兩減免”惠民政策的重要內容。這項工作社會影響大、政策性強,在落實購機補貼中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規范運作,務求實效。要通過扎實的工作,使這項惠民政策真正貫徹好、落實好,讓廣大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使農機成為農民增收新的亮點。

(四)農機要在發展領域上有新拓展。各級農機部門要進一步創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路子。充分發揮和利用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創新經營理念、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水平,促進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一要創新發展理念。堅持走農機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的路子,通過專業服務與市場調節,構建分工合作、互惠互利的農機服務新機制,實現經營者、使用者和生產者多方共贏。二要培育市場主體。通過發展農機專業協會、建立農機專業服務公司、培植農機大戶、組建農機合作社等形式,壯大農機市場主體,滿足農民對農機服務多樣化的需求,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三要拓展服務領域。本著農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延伸到哪里,農機就服務到哪里的思路,著力構建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農機服務體系。要采取政策支持、扶持引導、規范管理等措施,搞好信息服務、組織服務和后勤服務,發展好農機服務市場,引導農業機械化發展。

三、強化自身建設,創造一流業績

一是要樹立爭創一流的工作精神。干事興業,關鍵在人。各級農機部門要緊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時代主題,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開展一流工作,創造一流業績;廣大農機工作者要切實增強事業心、責任心和使命感,團結一致,正視不足,勇于進取,全力推進全市農機化工作。要切實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刻苦鉆研業務技能,更新知識結構,著力在精神狀態、思想觀念、發展機制和服務本領等方面實現新的提高。

二是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管理體系。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統籌謀劃農機化工作。繼續加強農機化目標管理考核工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各級農機部門要加強部門協作,形成合力。要加強宣傳,大力宣傳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宣傳農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典型事例,提高社會各界對農機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為加快發展農機化事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理順基層農機管理體制,確保在參與農機項目的組織實施及試驗、示范、推廣、農機行政執法、公共信息服務、農機手教育培訓等方面能履行農機公益性職能。

三是要落實政策,加大投入。發展農機化,農民是主體,政府是主導,政策是關鍵。要注重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充分運用包括農機購置補貼在內的惠農政策,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購買機械。與此同時,要廣泛進行社會動員,健全激勵機制,拓寬參與途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機基礎設施及農機項目建設,加快構建“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受益者為主體,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的農機事業多元化投入機制。要以項目為龍頭,組織和實施“興機富民”行動,儲備一些符合我市實際、面向農機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能力建設的項目,帶動和引導資金投入。要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加大與財政、農綜開發、以工代賑、扶貧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整合項目資源,積極爭取農機工程的規劃和實施,增強農機發展實力。

四是要不斷轉變作風,狠抓工作落實。農機業務是我們的立身之本,發展之源,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排頭兵,對各項工作任務一定要抓實,抓出成效,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把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與群眾觀統一起來,鼓實勁、辦實事、求實效,用好的作風,帶出好的隊伍。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通過調研掌握實情、理清思路、探索經驗。要認真總結各地實踐探索的好做法、好經驗,不斷提煉升華,賦予新內容,走出新路子。

同志們,做好全市農機化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在這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整合資源,集中智慧,狠抓落實,不斷促進全市農機事業快速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