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蔬菜工作現場會議講話詞
時間:2022-05-30 03:31:00
導語:全市蔬菜工作現場會議講話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今天,市委、市政府組織召開的這次蔬菜工作會,其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的思路、發展目標,謀劃加快發展蔬菜產業的具體措施。上午,大家參觀了區區蔬菜生產現場,聽取了基地鄉鎮的情況介紹。前面,區、縣、市中區以及區鄉等縣區和鄉鎮的同志發言交流了蔬菜基地建設、蔬菜市場開拓、蔬菜加工、專業協會的建立和推進蔬菜產業化的經驗。市農業局局長就如何繼續加快我市蔬菜產業發展作了發言。下面我就新形勢下抓好我市蔬菜產業,推進蔬菜產業化經營,提高我市蔬菜產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講幾點意見:
蔬菜是人民生活時刻離不開的必需品。蔬菜產業既是我市種植業的骨干產業,又是經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蔬菜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通過產銷聯動、利益驅動、輻射帶動和科技推動,全市蔬菜生產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更加顯著,在滿足城鎮居民生活需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主要體現在:
一是面積、產量、產值持續快速增長。截止年底,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48萬畝,其中,商品菜基地面積30萬畝,總產量實現130萬噸,實現產值10億元,與2000年相比,種植面積增加了18萬畝,產量、產值翻了一番。在抓蔬菜生產同時,積極發展食用菌生產,年食用菌種植3000萬袋,總產量實現4500噸,實現產值2000萬元,全市蔬菜產值在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居經濟作物之首。
二是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近年來通過“放心菜”工程和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的實施,引進、推廣了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全市蔬菜良種利用率達90%以上,優質率達65%,優質精細菜比重達到30%以上。注冊了“曾家山”牌、“昭化”牌、“身得益”牌等一批無公害蔬菜產品商標。市中區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示范基地,元壩區昭化鎮、區曾家片區被確定為省級標準化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現有市級無公害蔬菜基地7個,被國家、省、市認定的無公害基地面積已達10萬畝,認證產品7個。今年以來,從抽檢的結果看,蔬菜基地產品的合格率達到93.7%,與全國平均水平91.3%相比,高出2.4個百分點。
三是區域布局逐步優化。隨著蔬菜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全市根據不同生態條件,適時調整區域布局,優化品種結構,蔬菜生產正朝著規?;?、專業化、區域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在鞏固商品菜基地建設的同時,市中區重點抓了時令外銷蔬菜基地建設,區重點抓了曾家片區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劍閣重點抓了原料蔬菜基地建設,并且規模日益擴大,外銷量和加工量不斷增加。市中區以大石鎮、盤龍鎮為主的萬畝時令外銷萵筍基地,區曾家片區的6萬畝反季節基地,縣元壩辦事處的萬畝原料生產基地等起到了“領頭羊”作用。
四是銷售市場不斷擴大。為把蔬菜產品變為商品,在蔬菜產業發展中,建立專合組織、強化信息服務、培植龍頭企業、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使我市蔬菜產品不僅占領了周邊市場,部分加工產品還打入了國際市場。如曾家片區的海椒、蘿卜、甘蘭,市中區的萵筍等產品除滿足本地市場外,絕大部分銷往西安、寶雞、鄭州、重慶、南充、巴中等10多個大中城市,年銷售量已達40萬噸。廣益食品廠加工的青刀豆、蘑菇、蘆筍等產品全部銷往東南亞,年創匯達1600萬元。
五是助農增收效果明顯。全市蔬菜產業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推廣設施栽培、無害化栽培等技術和水旱輪作、糧菜輪作、糧菜套作、菜菜間作等種植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03年,蔬菜產業為農民人均增加收入達30元。在蔬菜重點產區,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如曾家片區蔬菜種植面積達6萬畝,總產量15萬噸,總產值5000萬元左右,僅這一項為當地農民人均增收近700元,占當年農民增收的60%以上,占農民總收入的36%。年,全片區戶均蔬菜總收入達到2000元的有3000戶,達到5000元的有2000戶,超過1萬元的有500戶,2萬元以上的有90戶。
二、認清形勢,尋找差距,制定目標,落實措施,加快全市蔬菜產業發展步伐
目前,蔬菜生產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已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高方向發展,并且呈現出大眾化與多樣化,精細化與高檔化競相發展的趨勢,特別是無公害生產,受到空前關注,也成為新一輪市場競爭的焦點,無公害生產是新時期蔬菜生產和消費的最起碼要求和市場準入最低標準,對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雖然我市蔬菜產業近幾年有了較快發展,但與我市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產業發展不平衡,一些縣區重點不突出,方向不明確,措施不得力。二是規模效益差,優質化水平不高,產業化經營滯后,有特色無品種,有品牌無批量現象突出。三是流通不暢,農民種菜效益不高。四是產業化開發程度低,專業合作組織不健全,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企業偏少,產后分裝、加工、貯藏、保鮮等環節開發十分薄弱。五是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工藝的引進、推廣經費嚴重缺乏,使一批在市場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科技成果得不到轉化。六是有關蔬菜產業發展投入政策落實差。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市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
面對加入WTO和我市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如何下大力氣提高我市蔬菜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快全市蔬菜產業化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各地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技術優勢以及產品質量優勢,認真分析和把握市場需求和走向,強化質量意識、科技意識,及時調整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引導農民發展適銷對路產品。為此,應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1、進一步明確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按照全市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堅持以科技為支撐、以基地建設為載體、以產業化經營為方向,優化區域布局,加快標準化建設,努力增強蔬菜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效益,打造川北最大的外銷蔬菜生產基地,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蔬菜產業化發展路子。到2005年,全市商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總產量達到135萬噸,總產值達到12億元,外銷商品菜50萬噸,出口1萬噸,創匯1億元。到2010年,全市商品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總產量突破150萬噸,實現總產值15億元,外銷商品菜80萬噸,出口2萬噸,創匯2億元。
2、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
我市自然條件優越,立體氣候明顯,適宜不同類型的蔬菜生產,有利于蔬菜的周年應市,加之野生菜資源豐富,地方名優特色菜品種多,又是蔬菜出川北運的必經之地。不僅田間生產潛力大,而且采后處理、貯藏、加工和市場營銷也有極大的潛力。各地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發展重點,抓好區域布局,實現蔬菜周年平衡上市。、劍閣重點抓好加工原料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中部河谷走廊重點抓好時令外銷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曾家片區重點抓好高寒山區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以青川縣為主的北部山區重點抓好菌類和野生菜基地建設。要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不同區域應分別確定一批主導品種,促進主導產品上批量,開發一批名、特、優、新產品,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3、狠抓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產品市場競爭力
標準化是提高蔬菜產品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各縣區、各部門要加大標準化生產的宣傳力度,提高對標準化生產的認識,大力推廣國家和地方制定的各類蔬菜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抓好不同區域的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引導農戶按標生產。加快蔬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市級農業主管部門要建立檢驗檢測中心,提高檢驗檢測能力,蔬菜主產區應配備檢測設備,建立檢測點。要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管理,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加強基地的認定和產品的認證工作,在全面推進無公害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綠色食品蔬菜和有機食品蔬菜,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全面提高蔬菜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4、強化科技創新,提高蔬菜產業的科技含量
要加快蔬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強化科技創新,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方針,要瞄準國際、國內前沿科技,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試驗、示范和地方名、優品種的選育推廣力度。積極推廣“設施栽培”、“無害化栽培”、“微、滴灌”及“生物、物理防治病蟲草害”等技術和水旱輪作、糧菜輪作、果菜套作、糧菜套作、菜菜間作等種植模式。完善基層蔬菜技術服務體系,培植科技示范大戶,充分發揮蔬菜專業協會、專合組織、龍頭企業在科技推廣中的作用。加強菜農培訓,提高菜農種菜水平,整體提升蔬菜產業的科技含量。
5、推進產業化經營,提高蔬菜產業的綜合效益
以產業化經營為方向,創新經營機制和理念,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營銷大戶,通過專業協作,提高專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組織帶動廣大農戶進入各類市場,形成基地與市場的良好對拉,提高生產經營效益。在這方面,區曾家片區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鑒。其次是要加快產地批發市場建設,逐步形成輻射全國的區域性批發市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推廣網上交易。積極開拓周邊市場,擴大銷售半徑。搞好貯藏、保鮮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 上一篇:市地名服務工程執行方針
- 下一篇:市區農合醫療機制執行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