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農業開發工作會的講話
時間:2022-06-19 04:47:00
導語:領導在農業開發工作會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領導,同志們:
近年來,我市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現代農業樣板、實現農民增收為出發點,著力探索具有省會特色的農業綜合開發新路子,高標準地完成了各年度的開發建設任務。自年以來,全市農業綜合開發累計完成投資9.4億元,改造中低產田246萬畝,年增糧食生產能力4.5億公斤;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85個,新增農產品加工能力2.5億公斤;項目區覆蓋全市74個鄉鎮、150萬農民。農業綜合開發不僅成為增加農業投入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力量,而且成為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示范工程。
一、突出“四個結合”,創新開發思路,提高項目建設水平
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發展現代農業的任務,對農業綜合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下農業綜合開發不再是單純就開發論開發,就改造而改造,而是在完善配套農田設施的基礎上,加快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此,我們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理清開發思路,拓展開發職能,堅持將土地治理項目與農產品基地建設、結構調整、產業開發等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突出“四個結合”,走好“四條路子”,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綜合開發的層次和水平。
一是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走規模開發的路子。根據濟南實際和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我們堅持規模開發、整體推進,將綜合開發與農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扶持以種植業為主的高效農業建設,確保開發一片、成功一片、見效一片。經過近20年的連續扶持,全市形成了沿濟青高速公路歷城、章丘50萬畝特色農產品板塊;天橋、濟陽、商河40萬畝優質糧棉板塊;南部山區章丘、歷城、長清、平陰30萬畝優質果品和小雜糧板塊;沿黃長清、平陰20萬畝綠色農產品板塊等。板塊內達到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路林配套、設施齊全的建設標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如濟陽縣項目區通過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優質品牌西瓜,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較開發前種植大田作物畝增效益4000元左右。
二是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走效益開發的路子。按照“依托龍頭建基地、圍繞基地扶龍頭”的原則,我們將綜合開發項目同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緊密結合,先后扶持了平陰縣玫瑰種植及玫瑰油加工項目,歷城區果品種植及其加工項目,濟陽縣食用菌養殖及加工項目,商河縣大蒜種植及深加工項目等,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如商河縣白橋鄉,自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大蒜種植面積也由當初的幾千畝擴大到10萬畝以上,規模效應凸現。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扶持該縣瑞海公司新上大蒜高溫脫水深加工項目,與蒜農簽定了長期供銷合同,有效解決了蒜農的銷售和企業的原料問題,瑞海公司年加工大蒜能力達到2萬噸以上,實現產值4000萬元,利稅450萬元,帶動當地蒜農人均增收300元。
三是與觀光旅游農業相結合,走生態開發的路子。我們注重發揮濟南南部山區的生態保護功能和特色農產品優勢,突出培植生態觀光旅游、林果生產和無公害蔬菜等特色產業,逐步構建具有山區特色的生態農業體系。如歷城區葫蘆峪小流域建設項目,我們將項目區內的生產路改造為旅游觀光路,建設了沼氣池,安裝了風力提水設備,進行了荒山綠化和果樹品種更新,使昔日的荒山僻壤變成了風景秀麗的旅游景區,僅觀光旅游農業一項,項目區農民戶均收入達3萬元。同時,項目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完善的設施條件,又吸引了招商引資項目落戶,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是與相關部門的業務工作相結合,走聯合開發的路子。我們統籌安排一切可整合的支農資金,突出重點,形成合力,共同開發。如平陰縣圣母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縣政府本著上級扶持政策不變、項目標準不降、資金來源渠道不亂的原則,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做到建設內容互通有無,相互補充,整體推進。先后整合了農業部門的“水肥一體化先進節水技術集成”項目,水利部門的“節水灌溉示范”項目,林業部門的“生態農業建設”項目,旅游部門的“紅柿子莊園建設”項目,國土部門的“土地整理”項目,共整合資金2100萬元,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這一平臺,實施聯合開發,從而使項目區內水肥一體化、風力揚水、全自動灌溉等新技術得以應用,大馬士革玫瑰、赤霞珠釀酒葡萄等新品種得以推廣,特別是項目區內的微滴灌節水技術,實行全自動環境監測、計算機分析數據、自動化施肥灌溉,經有關部門檢測已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二、抓住“四個環節”,創新管理機制,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根據農業綜合開發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不斷更新管理理念,抓住“四個環節”,提高管理水平,確保綜合開發項目的高效安全運行。
一是搞好工程項目的前期論證。選好項目是建好項目的前提。為此,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農業、林業、水利、財政、畜牧、審計、金融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加強事前監管。項目區的選擇和方案的制定,都經過全面細致的考察論證,確保項目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如長清區萬德小流域治理項目,在開發方案設計過程中,組織專家多次進行實地勘察,走訪群眾,反復研究論證,方案幾易其稿,最終確定采取“子母池連環”立體灌溉設計,實行風力提水上山、放水自流灌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山區綜合開發的一項樣板工程。
二是加強開發資金的規范管理。我們堅持以資金投入確定項目規模,按項目規模確定投入資金,全面推行項目公示制、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縣級報帳制等制度。市農業局定期檢查監理人員的監理記錄,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確保工程建設質量。特別是加大了對財政有償投入資金的管理力度,認真落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嚴格履行四項簽字報帳程序,即項目監理組簽字,工程驗收組簽字,開發審核組簽字,分管縣(市)區長簽字,最后由財政局把關報帳,做到??顚S茫苊饬藗鶆诊L險。
三是完善項目實施的激勵約束政策。按照公正、公平、公開和獎優罰劣的原則,我們進一步完善了財政資金分配機制。切實加強對目標任務的考核,將財政資金的投入與工作績效考核掛鉤,對項目實施單位實行動態管理,對工作到位的單位給予資金投入上的傾斜。對在項目和資金管理中存在違紀違規問題,造成工作損失或惡劣影響的項目所在鄉鎮,除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外,停止其項目實施資格,且今后也不再予以安排。此外,我們還進一步強化了對農業龍頭企業扶持的監管,防止企業多頭申報項目,杜絕了企業套取國家財政資金現象的發生。
四是探索工程管護的長效機制。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是基礎,管護是關鍵。為此,我們探索實施對項目區路、林、小型水利設施等進行拍賣或承包的管護手段,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如平陰縣孝直項目區采取“非包不栽、非賣不栽、非活不補”的辦法,拍賣田間路42公里,做到誰管護誰受益,項目區內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達到了85%以上,項目年均增收近300萬元,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與集體受益雙贏、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舉的路子,該項目區也成為農業林網開發建設的樣板區。
三、強化“四項服務”,創新技術推廣,提高項目科技含量
農業的增產增效,科技是關鍵。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堅持把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放在重要位置,強化“四項服務”,努力提高項目區的科技含量。
一是強化對農民群眾的培訓服務。結合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我們每年都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班。著眼于培訓適應市場經濟需求,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先后培訓農民30萬人次。
二是強化對科學技術的推廣服務。我們堅持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作為推廣先進技術的重要途徑,通過推廣節水和旱作農業等先進技術,提高農業投入產出率;通過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建設,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全市綜合開發已累計推廣科技成果170多項。
三是強化對基層農技組織的扶持服務。農業綜合開發為基層農技組織和人員推廣技術成果搭建了平臺。近年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我們先后為基層農業機械服務站購置了大批現代化農機具,為農業技術推廣站配套了實驗器械及培訓教材,為縣鄉種子站建設了倉庫、曬場和實驗室,為獸醫站完善了技術設施,等等。已累計扶持縣鄉農業科技服務機構50余家,建設科技推廣服務設施3萬余平方米,購置服務儀器260臺(件);扶持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區)30余處,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0多個,大大提高了基層農業服務組織的活力,增強了廣大技術人員開展農技推廣、防災減災、動植物疫病防治的水平。
四是強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服務。我市積極與省水科院等科研院所溝通合作,探索節水灌溉治理新模式,引進了井灌區“隱蔽式機井”新技術。主要是將輸水管道、農用線路等全部由地上改到地下,采取智能射頻機管理的辦法,農民實行刷卡用水,徹底改變了田間灌溉時節人員擁擠的狀況,實現了一個人、一張卡、一把锨就可解決問題。運用此項技術項目區內每年可節約勞動力50萬個工日,得到了省市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被編入《節水灌溉規劃重點》一書,并作為節水工程的典范進行推廣,對提高我市農業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和勞動生產率起到了積極作用。
各位領導,近年來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上級的要求相比,與其它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認真學習借鑒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扎實工作,不斷進取,為促進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又好又快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謝謝大家!
- 上一篇:在市人大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在防汛暨自來水聯席會議上的發言
精品范文
10領導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