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時間:2022-08-03 03:28:00
導語:淺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社會建設學說和黨自身的執政實踐、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提出的。它蘊涵著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建設與發展理論的真理性、億萬人民群眾建設美好社會的理想與愿望,以及黨執政治國的新的理念、方略和機制。
一、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
建設和諧社會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理想,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實現社會和諧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追求。
中國歷來有“和為貴”、“政通人和”、“和睦親善”的民族傳統。從孔子《禮記·禮運篇》,到陶淵明的“桃花源”;從康有為的《大同書》,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思想,無不反映了歷代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對和諧社會的美好描繪和追求。在國外,從康帕尼拉的《太陽城》,到歐文、傅立葉創辦“和諧公社”;從法國無產階級1848年6月起義,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一些社會主義空想家和早期的社會主義運動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對和諧社會的艱辛探索。
馬克思也曾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瘪R克思關于“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
盡管古往今來人們一直把和諧社會作為追求目標,也為此付出過實實在在的努力,但是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真正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保障和政治基礎。我們今天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屬于科學社會主義的范疇,不是封建式的“田園牧歌”,也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更不是現代資本主義式的“福利社會”。它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成功付諸實踐的必然結果,是對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鄧小平關于穩定壓倒一切、同志關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們黨執政理念與實踐的升華。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階段,和諧社會往往有著不同的含義。我們今天所要建設的現代和諧社會與前人夢寐以求的和諧社會至少有以下區別:現代和諧社會是建立在大力發展生產力基礎之上的,這是它的經濟特征;現代和諧社會是在民主與科學基礎上有效管理的社會,這是它的政治特征;現代和諧社會存在復雜的社會分工,有著豐富的人際關系,因此不能僅僅依靠道德倫理來維系人際關系,更需要運用法律規范來組織、調節社會關系和調整人的行為,現代和諧社會所鋪墊著的是一種濃郁的充滿民主和科學精神的法治文化,這是它的文化特征。正因為如此,古代和諧社會僅僅是理想甚至是“空中樓閣”的幻想,而現代和諧社會才是真正能付諸實現的美好藍圖。
和諧社會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和諧社會主要是指,社會同一切與自身相關的事情保持著一種協調的狀態,包括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社會同經濟之間的協調、社會同政治之間的協調、社會同文化之間的協調,等等。它幾乎就是科學發展觀所關注的全部內容。狹義的和諧社會主要是指社會層面本身的協調,是科學發展觀所關注的一個相對單項的問題。我們現在所談論的和諧社會是狹義上的和諧社會,就是指社會的各個群體能夠實現良性的互動,整個社會能夠表現出一種公正的狀態,社會能夠實現安全的運行和健康的發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結構之間的和諧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一是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表現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維護人類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維護自然界的平衡,使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二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是指人們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能夠各盡其能地勞動,各得其所地生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包含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在于人們之間有沒有利益矛盾,而在于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在一個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社會中,實現社會和諧往往并不表現為沒有或很少有利益上的矛盾或沖突,而是表現為它能夠容納和化解這些矛盾與沖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不是一個沒有利益沖突的社會,相反,它對不同利益主體的包容和對矛盾以至沖突的化解本身就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體現。
三是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原有的社會階層因在改革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現了分化和重組。隨著社會成員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頻繁流動,人們的職業和身份經常變動,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地產生;隨著生產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場主體的集中,不同社會階層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斷地擴大,社會矛盾、摩擦和沖突也就隨之產生。對這些矛盾如果不及時加以協調和化解,任其尖銳和激化,就有可能導致社會動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各社會階層之間和諧相處的社會,他們都能從改革發展中普遍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各社會階層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勞動合作和利益共享。
綜上可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系;二要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三要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未來”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教訓
構建和諧社會,在中外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國家的發展進程中,有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前蘇聯斯大林時期的經驗教訓表明:正確區別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承認不承認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性質的矛盾,怎樣區別和處理矛盾,是極其重大的現實和理論問題。蘇聯早在斯大林時期就長期存在兩種相互對立的錯誤觀點:一是根本不承認社會主義國家內部還有矛盾;一是雖然承認社會主義國家內部有矛盾,但卻把矛盾擴大化,把一切矛盾都夸大為敵我矛盾,搞階級斗爭擴大化。斯大林首先提出了蘇聯的“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狀況完全適合”的論點。這是違反對立統一規律的形而上學觀點。理論上不承認蘇聯國內有矛盾,又怎樣解釋蘇聯大量的現實矛盾呢?斯大林在理論上不得不把蘇聯國內的各類矛盾都說成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敵我矛盾和階級斗爭。他的錯誤觀點給蘇聯發展帶來極其有害的影響:由于否認人民內部存在矛盾,嚴重混淆不同性質的矛盾,把階級斗爭擴大化,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運動和鎮壓活動,嚴重破壞了民主和法制。這是最終造成蘇聯社會各類矛盾積累激化,直至解體的一個深層原因。
──處于社會發展風險期的一些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高度重視協調各類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的相對和諧與穩定,至關重要。從各國現代化進程來看,當一個國家處于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時,增長與問題、發展與矛盾交織在一起,是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風險期。發展必然帶來利益格局的變化,一些人利益滿足,一些人利益受損,矛盾加劇;經濟高速增長,同時衍生一些社會問題,如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矛盾激化,再遇到經濟滑坡、金融風險等突發情況,會發生社會動亂,影響政局穩定。被稱之為“拉美陷阱”或“拉美病”的現象就是例證,其含義主要是指拉美國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因貧困化和兩極分化導致社會動蕩的狀況。
──我國的經驗教訓表明: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題。隨著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人民內部矛盾也就成為全社會范圍內的全局性問題,特別是當時蘇東發生的問題也促使我們黨對人民內部矛盾進行研究和思考。1957年2月,同志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標志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的形成。人民內部矛盾理論是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然而,我們在實踐上逐漸背離了正確的理論。1957年犯了反右斗爭擴大化的錯誤,1959年錯誤地開展了所謂“反右傾”斗爭,60年代在“左”的路線指導下進行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十年“”嚴重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造成全國性內亂。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恢復和發展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走上了穩定、和諧、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2005年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報告稱,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時期,與此同時,不能不看到,我國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仍十分嚴峻,例如農民失地和城市拆遷引起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就業局面依然面臨長期困難,腐敗現象仍然較為嚴重,可持續增長受到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嚴重制約等等??梢赃@樣認為,我們目前在社會和諧方面也同時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新的嚴重挑戰。如果這些問題拖延不決,勢必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因此,要達到社會和諧,必須從戰略高度和長遠發展的角度進行科學謀劃,正視以上問題和矛盾的解決。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吸取和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政黨治國理政方面的經驗教訓,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充分發揮人大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地方人大機構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第一,履行好監督職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凈化權力運行環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要時刻關注法律體系本身的和諧,要加強調查研究,從當地實際出發,善于發現本行政區域內法律法規實施中,涉及構建和諧社會全局的,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矛盾和問題,突出重點,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努力改進監督的方式,加大監督的力度,提高監督工作的實效,進一步促進“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文明執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民主法治保障。
第二,發揮好人大代表的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人大代表中人才濟濟,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好,把他們的優勢發揮好,對于實現依法決策、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通過多種渠道,進一步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要精心組織、不斷改進閉會期間的代表活動,努力拓寬代表知政、知情的渠道,努力提高代表工作的水平。要采取措施,使政府機關更加重視人大代表的建議、批評和意見,努力把代表的意見和要求落到實處,更好地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使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得到有效維護與實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
第三,加強自身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人大機關工作人員以及人大代表,在積極帶頭參與和諧社會建設中,要履職盡責地做到“四個當好”。
一是當好理論者,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首先強化理論素養,要強化對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統學習,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矯正思維、規范行為。其次堅持理論創新,要強化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理論聯系實際,深入研究解決制約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認真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使自己的思想觀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再次加強理論宣傳,要通過鮮明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潛移默化的教育活動,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讓它深入人心,化為人民群眾的實際行動。
二是當好組織者,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突出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以發展增和諧、以改革促和諧、以公平求和諧、以穩定保和諧,努力實現社會民意的整合,確保黨的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三是當好引導者。要把真誠團結群眾、熱忱服務群眾、正確對待群眾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去教育引導群眾正確看待形勢,正確認識大局,正確對待改革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正確認識和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解決各種社會矛盾。要高度重視和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特出困難和問題,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四是當好示范者。要按法律辦事、按政策辦事、按制度辦事,樹立為民、務實、廉潔、高效的公仆形象,在工作生活中,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一個誠信友愛的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依靠自身的先進性來影響、帶動力,感召人民群眾,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