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10-20 10:03:00

導語:淺談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一項繁重的歷史任務和宏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廣大農村,特別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對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我們要十分清醒地認識它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避免盲目樂觀情緒、形式主義、長官意志作風下的急躁冒進,來推動民族地區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不斷取得進步。當前我國民族地區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教育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還不高,新農村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還相當艱巨。探討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有助于我們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更好地發現和掌握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實現我國新農村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一、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

建設民族地區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之一,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因而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建設民族地區新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切實擔負起建設民族地區新農村的重任。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標志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和民族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關系、工農關系都進行過重大調整。一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次是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屬于第三次重大調整,其實質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讓廣大農民和少數民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在經費和政策上大力向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也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施政品格。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標志著我國開始具備同步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能力。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濟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決落實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大政方針政策,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民族地區的面貌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是關于“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充分把握了新時期的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找到了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農村的結合點。這一系統的戰略規劃,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少數民放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和民族經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4、建設民族地區新農村,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必須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工作,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道路,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讓廣大少數民族早日走上富裕文明之路。

二、對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1、民放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加強領導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要著力抓好村級班子建設,使村級班子成為經濟發展、文明新風創建的堅強戰斗堡壘;發展和擴大民族地區基層民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和民族自治,并且要把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擺上當地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當地政府應成立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機構,負責本地區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具體指導協調和督促。其次、政府要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涉及面廣、內容多、任務重,需要民眾的參與。要通過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廣泛宣傳、積極發動,使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目標要求以及具體措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引導和動員廣大少數民族自覺地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最后、政府要認真規劃。搞好村鎮規劃,嚴格規劃管理,確保村鎮規劃的落實。規劃建設模式力求形式多樣,要體現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2、民族地區建設新農村的核心是發展農業生產力。

建設民族地區新農村是繁榮農村民族經濟的根本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內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聯系的。然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新農村建設把生產發展作為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上,發展農業生產力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也成為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發展農業生產力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包括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關系到勞動力資源再生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增強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還要激發民族地區內部的活力,下決心通過提高少數民族的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培育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生產及戰勝困難的勇氣、決心和意志,增強少數民族的自信心,努力激發和充分調動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是重視民族教育,提高少數民族的素質

目前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慢、農民增收難與農民素質不高有直接關系?!笆晃濉逼陂g,政府一定要把培育新型的少數民族農民,開發少數民族人力資源和提高少數民族素質作為解決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根本,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通過提高少數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保障。

4、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深化農村改革,調整產業結構

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致富,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把深化農村改革、調整產業結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農民的持續穩定增收建立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

民放地區新農村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項工作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要堅決避免一切形式的“政績工程”,切忌違背農民意愿、侵犯農民權益、加重農民負擔,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造福億萬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