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時間:2022-10-20 10:30:00

導語: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繼續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村人口計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農村建設總的要求是使農村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具體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顯然,無論是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還是新農村建設的具體目標,都離不開農村人口發展,新農村建設方方面面的工作,無不與農村人口數量、農村人口質量、農村人口結構、農村人口流動等問題息息相關。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是取決于農村良好的人口狀況,尤其是農村人口問題的妥善解決,包括農村人口數量的控制、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結構的優化、流動人口的合理有序等。因此,做好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

一、關注農村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是以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人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心和主體,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歸宿。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發展,包括大力推進現代化農業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等,而人是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規模適度、素質相當、結構合理的農村人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多年來,我們肅州區通過各級組織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等工作成效顯著,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長率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長率的轉變。特別是“九五”以來,人口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計劃生育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保障了肅州區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農村人口總體素質的提高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據統計,我區六歲以上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者達1.16萬人,高中以上學歷者達26.83萬人,計劃生育減輕了群眾的生育撫養負擔,群眾將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放在了子女的培養教育上,人口素質逐步提高。但就新農村建設的具體需要而言,人口質量的提高還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農村職業教育和適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構建人口計生工作新機制,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目標,必須處理好農民生產、生活和生育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此,我區人口計生事業進程也逐步向高起點發展。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各級堅持真抓實干,人口計生工作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低生育水平繼續保持穩定,依法行政及優質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基層基礎工作得到加強,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合力進一步增強,新機制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基本建立起了以《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省《條例》為主體,其他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相配套的依法行政體系;二是強化了農村、城市、社區和相關單位的綜治力度,靠實責任,實行計劃生育工作“三線”目標管理責任制,堅持落實“一票否決”制和責任追究制,基層工作網絡更加健全,基層基礎更加牢固;三是深入開展了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創建活動,“以人為本――科學決策――組織實施――考核評估”的優質服務運行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底,通過國家人口計生委驗收,肅州區獲得“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稱號;四是建立了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落實了“獎、優、免、補”政策。近年來,區、鄉財政共投入近400萬元為6462戶農村獨生子女領證戶和二女結扎戶落實了戶均600元的養老儲蓄金,落實率達到了98%。為全區農村166戶一女戶領取獨生子女證的家庭每戶一次性獎勵了1000元。為1895名農村獨生子女和二女結扎戶子女落實了升學加10分的優惠政策,為1043名農村在當地上小學、初中的獨生子女減免學雜費3.1萬元。同時,嚴格按照國家獎勵扶助制度要求,審查落實了378名獎扶對象的獎勵扶助資金;五是基本建立起了黨政領導重視,相關部門努力,社會各界配合,廣大群眾參與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新機制。

三、大力推進婚育文明新風尚,是新農村建設的客觀需要。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和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強烈,追求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的愿望更加強烈。生育文明是建設新農村鄉風文明的內在要求。一是推進人口意識文明。加強廣大干部及群眾的人口理論學習,切實形成黨政主導、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工作格局。二是推進生育觀念文明。不斷完善計劃生育社會化宣傳教育機制,優生優育、生殖健康、男女平等知識深入人心,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及“關愛女孩行動”深入開展,群眾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逐步形成。三是推進技術服務文明。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技術服務人員嚴格依法行政,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全面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出生人口素質提高。四是推進作風文明,使行風務實清廉,干群關系融洽,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區注重強化宣傳教育和利益導向,廣泛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和人口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的宣傳,注重了救助計劃生育貧困家庭和關愛女孩活動的開展,發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積極倡導以人為本、關愛女孩、男女平等的社會風尚;提倡婚事簡辦,少生快富,勤儉持家,適時開展好公婆、好媳婦、好鄰居等評比活動。充分發揮各級計劃生育協會的紐帶作用,定期組織育齡群眾開展倫理道德、生產技術、生殖健康等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引導農民群眾樹立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使宣傳教育、輿論引導和政策推動相結合,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等婚育新風尚為群眾接受。全區15-49歲育齡婦女結構顯著變化,一孩婦女比例逐步上升,婦女平均初婚年齡提高到了22歲,初育年齡提高到了23歲,獨生子女領證夫婦逐年增加,全區農村有1.8萬對夫婦主動放棄生育二孩或推遲生育間隔,到2005年,全區少生14萬人。我區先后于2003年、2005年被國家計生委表彰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

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型婚育文化,各級組織要一如既往地抓好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唱響先進生育文化主旋律,把婚育新風真正吹進千家萬戶。逐步建立起人口和計劃生育公益性宣傳機制,充分發揮廣電、報刊、文學藝術創作等宣傳資源,從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上用先進的生育文化去影響群眾、引導群眾、教育群眾、鼓舞群眾、塑造群眾,以先進的生育文化促進鄉風文明,通過鄉風文明展現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新風尚。

四、提高農村優質服務水平,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計劃生育優質服務作為新形勢下人口計生工作落實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有效途徑,有力地推動了人口計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根本性轉變,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普遍認同。近年來,我區針對基層計劃生育技術力量薄弱,群眾需求強烈而服務空間不足的問題,區委、區政府從關心群眾健康、關愛家庭幸福出發,加強了基層計劃生育的組織領導、機構和陣地建設,加大了人口計生工作的保障力度,建成了區、鄉、村、組四級計生網絡體系,投入166萬元夯實了鄉鎮計劃生育服務所基礎設施及設備,提高了基層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質量。同時,按照環境優美、技術優良、服務優質、管理優秀、群眾滿意的“四優秀一滿意”技術服務標準,將鄉鎮計生辦、村計生工作室、村計劃生育服務室的陣地建設進行了整建,使之不斷健全、完善,建起了以區生殖健康中心為龍頭、鄉鎮計劃生育服務所為骨干、村計劃生育服務室為基礎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體系,為廣大育齡群眾提供了衛生、整潔、優美、舒適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務環境,讓廣大育齡群眾在接受人口計生優質服務過程中分享改革、發展的物質成果。

五、推進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和村務公開,促進村務“管理”更加“民主”。

實現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是新農村建設中實現管理民主的必然要求。具體工作中,應充分發揮村、組計生基層網絡和協會組織的主體作用,構建計劃生育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組織基礎;規范自治章程和自治協議,規范計劃生育村務公開、村民代表民主議事、民主監督等制度,建立完備的村民自治制度體系;把獎勵扶助、優質服務等工作與村民自治有機結合起來,引導群眾更加自覺地參與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從而真正做到村級組織作用發揮好,規章制度科學實用,使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和服務協議要符合法律法規規定以及民主程序和村情民意,群眾計劃生育合法權益要得到切實維護。同時,要建立健全計劃生育重大事項民主討論決定、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和計生干部績效考評等制度,充分保障村民在計劃生育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評議權和監督權,推進計劃生育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最終形成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有效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機制,加快實現新農村管理民主目標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