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時間:2022-10-20 11:49:00
導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科學發展觀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并將為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提供堅實的價值觀支撐和倫理道德保證。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即堅持以人為本,解決好農民問題,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促進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因此,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
一、以愛國主義的力量,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廈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歷程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社會主義的榮辱觀,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騰飛的偉大事業,是愛國主義的時代主題。
德宏地處邊疆,毗鄰緬甸,又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國外宗教勢力和各種反動意識滲透較為嚴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我們要用愛國主義精神把邊疆各族人民群眾的思想統一起來,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上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構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推進的邊疆新農村。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激發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熱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不畏艱險,善于攀登,儉樸勤奮、不屈不撓,以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支撐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廈。
二、以服務人民的態度,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
以服務人民為榮,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是黨一以貫之的根本宗旨,是黨能得到人民擁護與信任、從而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力量之源。以服務人民為榮,是對黨員和黨的干部的根本要求。建黨85年來,無論是在艱苦卓絕的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和平建設年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這一根本宗旨。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同志就提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以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針對改革開放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了判斷改革和建設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是“三個有利于”,并多次強調黨的各項改革政策和工作都要始終考慮“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擁護不擁護”;同志為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歷史工程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志指出,黨的領導是其根本保證。我們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廣大干部要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做到關心農民疾苦、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
三、以崇尚科學的信念,奠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堅實基礎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量事實說明,一個國家要發展生產,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走科技致富的道路。以崇尚科學為榮,就是要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其他具體科學知識,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化、現代化為基礎。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僅為48%,而發達國家早已達到70%左右?;鶎涌萍纪茝V體系薄弱,農業科技人員不足,農業生產結構不盡合理,農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不高,產業化程度普遍較低,是農業科技不容回避的事實,與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特別是我們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尤為突出。我們要以崇尚科學為榮,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培育農民群眾的創新意識和開放意識,逐步實現由傳統思想方式向現代思維方式轉變,由保守思想向進取意識轉變。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信念,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三、以辛勤勞動的途徑,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成了最光榮、最崇高的事業。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榮事業,都會同樣受到人們的尊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要樹立廣大農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勞動觀,即以主人翁的責任感,以誠實的勞動態度,積極主動地進行勞動,不應當僅把勞動當作謀生的手段,而應當把勞動看作是對國家、對集體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端正勞動態度,遵守勞動紀律。反對在勞動中挑肥揀瘦、拈輕怕重、怕苦怕累、消極怠工、粗制濫造、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坑害群眾,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的錯誤行為。通過廣大農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國家的政策扶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五、以團結互助的力量,鑄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向心力
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主張把“和”作為天下普遍的道德準則,通過“和”來管理國家、社會和家庭;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團結互助是數千年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一面旗幟,它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不可缺少的元素,它所具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能夠發揮出無比巨大的作用,正如俗話所說“人心齊泰山移”,“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中國的歷史一再證明,什么時候各民族之間擰成一股繩,國家就強大繁榮,人民就安居樂業;什么時候諸侯割據,戰亂頻繁,國家就會陷入分崩離析、被人欺侮的境地,民不聊生。只有團結互助,國家才能從柔弱變得強大,人民才能從貧窮走向富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行動,必須發動社會力量,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發揚團結互助精神,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對農民的服務。鼓勵和引導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任教,組織實施文化下鄉、送書下鄉等活動,鼓勵各類企業與鄉村建立互助關系,倡導社會知名人士、志愿者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支援,筑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六、以誠實守信的思想,筑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道德觀
宋學大師程頤曾提出:“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自謀不以誠,則是欺自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對人的本性、人的價值、人的使命提出了崇高的要求,并激發人們用“至誠”的標準來規范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的道德進步??鬃犹岢觥懊駸o信不立”。論述了守信、重信的極端重要性。因此,誠信,既是品格,也是素質和能力;既是領導藝術,也是社會活動中的交友之道;既是市場經濟中的無形資產,也是一種非常寶貴的人文資源;既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也是一個社會的真善美所在;既是一個人道德修養內在的、必備的品質和情操,也是一個人內在的品質和外在行為的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各級黨委政府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外,還要教育好廣大農民群眾信守諾言,講究信用。誠實守信,不僅是為人處世之本,也是經商之本;不僅是改革開放之本,也是發展進步之本;不僅是治軍治政之本,也是治國治家之本。
七、以遵紀守法的準繩,嚴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尺度
在社會生活中,一方面,需要用各種紀律約束每一個人的行為,以建立各種正常的秩序,使人們能夠順利地從事生產、工作和學習;另一方面,各個政黨、團體、機關、企業和部隊等,也要分別建立自己特殊的紀律,對所屬成員提出特殊的要求,用以統一該組織全體成員的思想和行為。歷史經驗表明,法令行則國治國興,法令馳則國亂國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各級黨委政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因地制宜,不搞強迫命令,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嚴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尺度。
八、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到底
歷史經驗證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黨的方針政策和正確路線的貫徹執行,從來都是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艱苦奮斗作為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事業的傳家寶,必須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國家倡導艱苦奮斗,并不是提倡安于貧困,而是要使生產盡快得到發展,生活越來越改善,日子過得更好。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十一五”規劃的第一項任務提出,充分說明能否促進農村更快更好地發展,已經成了事關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問題。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目標,它需要全黨、全國人民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實現。面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未擺脫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態和人口多、底子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基本國情,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和“攻堅戰”的思想準備,以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艱苦奮斗、真抓實干,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到底。
總之,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是一項重建國人信仰的戰略工程,又是一項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重要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相結合,一定會取信于廣大農民群眾,得到農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