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設施管理制度

時間:2022-03-18 03:13:00

導語:健身設施管理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健身設施管理制度

從年開始,本市已連續3年將社區健身設施的建設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到今年6月底,全市共建成78個社區健身苑、1236個居(村)委會小型健身點,總面積達70萬平方米。這些健身苑、健身點的外型美觀、功能齊全,使市民群眾期盼的“運動場就在身邊”的愿望成為了現實,得到了市民群眾的一致好評。但由于這些健身設施大多建在室外,日曬雨淋加上超負荷運轉,有的已破損、老化,必須落實保養維修措施。

為此,現就加強本市社區健身設施管理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管理職責

(一)市體育局的職責是統籌規劃、宏觀管理。

1.制訂本市社區健身苑(點)建設與管理規劃及相關政策,對區縣健身苑(點)的建設與管理工作進行督導。

2.制訂本市社區健身苑(點)管理規定,建立長效管理制度

3.實施健身器材監制,把好器材質量和售后服務關:建立“市健身器材配件服務中心”,確保零配件的長期供應,為區縣提供服務。

4.培訓區縣管理干部和器材維修人員。

5.籌措新建和器材更換的經費,保證健身苑(點)的擴建和設施更新。

6.設立“*市社區健身苑(點)實事工程市民監督電話”,接受市民對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監督。

(二)區縣政府及其體育主管部門的職責是組織實施、監督管理。

1.統一規劃本轄區內健身苑(點)的建設,制訂社區健身苑(點)建設與管理實施方案,對街道、鄉鎮的工作進行督導。

2.建立考評制度,將社區健身苑(點)建設與管理工作列入區、縣政府對街道、鄉鎮的工作目標考核內容,納入文明小區的測評范圍。

3.建立督導員制度,對本轄區內健身苑(點)實施定期巡視和督導;建立健身器材維修服務隊,設立報修電話,做好器材維修服務工作。

4.組織各健身苑(點)管理人員和體育指導員培訓,建立管理指導網絡。

5.籌措新建和器材更新部分經費,保證社區健身苑(點)的建設和設施更新。

(三)街道、鄉鎮的職責是具體實施、日常管理。

1.實施社區健身苑(點)建設,將設施器材納入街道、鄉鎮資產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2.建立日常開放管理制度,規范“三牌二員一欄”。

3.安排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負責本轄區內健身苑(點)的日常管理;建立日常維修隊伍,做好器材的維修和保養工作。

4.做好向社會開放工作,為市民提供健身指導等服務。

5.籌措建設和器材維修經費。

(四)生產廠商的職責是確保質量、長年維修。

1.嚴格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技術標準生產健身器材,并接受市體育局的監督。

2.向社區健身苑(點)提供的各類健身器材具有保質期,附有使用和維護說明書,并向用戶提供器材易損部件的備用件和專用修理工具。

3.嚴格遵守《質量保證及售后承諾書》實行一年內保修(包換)、終身維修,并保證一年兩次維修保養,確保器材正常使用。

4.設立報修電話,接到市民報修,應在24小時內到現場處理,如遇特殊情況,應向報修者講明原因,并在3天內處理完畢。

5.為用戶免費提供維修技術培訓。

(五)健身者的職責是遵守規則、文明健身。

1.自覺遵守社區健身苑(點)開放的各項規章制度。

2.科學文明地進行健身活動。

3.合理使用器材,發現器材損壞應停止作用,并及時向有關人員反映。

二、落實經費來源

采取政府撥一點、社會集一點的辦法籌措經費。

日常管理經費由街道、鄉鎮負責。

器材更新經費由市體育局和各區縣政府承擔,具體如下:

器材安裝后一年內由廠家提供保修(包換);

一年以后,日常維修保養經費由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自籌解決:

若干年后,器材老化需大批更新,所需費用由市體育局、各區縣政府承擔。其中,市體育局承擔60%,各區縣共承擔40%(具體按照各區縣健身苑、健身點的建設數及其器材配置數確定)。

三、建立維修網絡

在器材生產廠商實行一年保修、長年維修的基礎上,建立市、區(縣)街道(鄉鎮)三級器材維修網。市體育局將在年內成立“市健身器材配件服務中心”,各區縣要成立報修或維修中心,街道、鄉鎮要建立日常維修保養隊伍,加強器材維修工作,提高器材完好率。

四、加強健身宣傳

各級體育主管部門和各新聞單位要向市民大力宣傳健身科學理念、推廣科學健身方法。要舉辦科學健身培訓班,組織專家深入社區作科學健身報告,在體育場館及健身苑、健身點開展科學健身展示活動。

市體育局將以全民健身宣傳周和全民健身節為契機,形成宣傳和檢查的高潮。每年上半年的全民健身宣傳周,要重點宣傳健身苑、健身點的使用、管理經驗;年底的全民健身節期間,要對健身苑,健身點的使用、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并組織講評,表彰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