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建設,何妨來點邪文化
時間:2022-11-01 04:54:00
導語:企業文化建設,何妨來點邪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一天,某公司內部網上的自由論壇突然被取締,員工一時輿論嘩然,猜測聲四起:有說談情說愛的東東太多的,有說不該有一些暴露公司弊端的文章存在的,有說不該討論工資是不是應該公開的,有說牢騷話太多的,有說里面不該有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民間輿論”的……不一而足,而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呢,誰也不知道。
既然真正的原因在哪里誰也不知道,那么,員工所有的猜測都將被他們自己認定是真實的,如此這般,公司在員工心目中的內部形象反而比原來更差,公司成了一個柿餅,被員工們任意的捏成方圓,員工們捏成什么樣,就把公司看成什么樣。如同在激怒中吵架的一對,你怒發沖冠地看著我,我兇神惡煞地盯著你,雙方各自在對方的心目中成了十惡不赦的大惡人。
不管公司是否真的“大惡人”,反正這時候在盛怒的員工眼睛里面,公司形象是負面的,因之而起的員工的各種消極因素,潮水一般的泛起。公司此刻還會成為員工的泄氣筒。員工什么樣的氣都有可能被聯想翩躚地泄到公司頭上。
哪管你公司冤枉不冤枉。也會有謹慎小心的員工,他們心里有氣是無疑的,但是他們可能敢怒而不敢言、無奈之情溢于言表。這就是日常生活中說的“陰氣”。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陰氣”往往比明目張膽地發泄出來的“陽氣”更具有危害性,殺人于無形之中,對企業顯然也更為不利。
冷靜下來之后,我聽到有的員工無奈地說:“我們可憐巴巴的一個小小的自由輿論陣地都被取締了,我們今后還怎么活(指精神方面)呀?有問題、有牢騷找誰發呀?總不能什么事都扯到主管那里去吧。即使如此,我們也該有我們自己的一塊溝通、聯誼和娛樂的陣地吧?!?/p>
想想也是,員工們的想法不無道理,要求也不算太過。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如同當下新聞輿論機構查查禁禁的小動作呢?
可以肯定的是,企業肯定站在企業的角度,員工也會站在員工的角度。雖然“河水滿了井水才能滿”,企業發展了員工才能得益更多,員工與企業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一面,但更多的時候,員工與企業對于經濟剩余的分配,往往存在顯性的或者隱性的矛盾。企業為了優先發展自己,既要千里馬跑得快又想千里馬少吃草,于是就動用企業文化的“非經濟手段”,磨道驢前懸著蘿卜,讓員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員工嘛就是人,人嘛就要吃五谷雜糧,就會有情緒上的“陰晴圓缺”,就會有金錢方面的需求和非經濟方面的心理欲求。欲求的滿足也需要企業文化——特別需要的是一種民主的、開放的、自由的和貼心的文化。被企業和員工同時看好的企業文化,于是便有可能成為兩只狗爭搶的骨頭,或者一場拉鋸性質的拔河比賽,你往這邊拔一點,我往那邊牽制一下,沒有絕對的中庸,只有相對的和諧。最終的發言權,往往更多的取決于投資者的企業。企業出于種種的顧慮,或者擔心員工抱怨太甚“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或者擔心員工知道得太多不利于自身的決策,或者擔心員工像高自聯一樣串連起來危害現有的利益格局,或者擔心員工太幼稚、容易妄言妄聽、做出“親者恨、仇者快”的事情,或者企業本來沒有統一的意識,只不過掌握
網站的某些高管人員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利意識而已……我在努力地想,什么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根本屬性是什么?企業文化建設的真正目的與意義何在?難道企業文化只能有正面的不能有負面的嗎?如果企業文化只能有正面的不能有負面的,那企業何需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把企業文化視同法律條文一般,頒布一下不就得了?如果企業文化只能有正面的不能有負面的,那豈不是自欺欺人嗎(現實情況遠不是如此,無論哪種企業都存在負面的企業文化,需要不斷地斧正、調整和提升)?市面上洋洋灑灑論述企業文化建設的著作或文章多如牛毛,但大都是正面的無關痛癢的宏論雅說,誰曾真正地深入企業內核了解企業文化建設真正的目的、途徑,提出如何對待企業內實際存在的負面文化并把它扭正為企業的正面文化呢?我觀察,我思考。所以我提出的結論是: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正視所謂的“邪”文化,甚至更進一步,企業文化建設,何妨來點“邪”文化。
一、正視“邪”文化
所謂“邪”文化,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負面文化?!靶啊笔恰罢钡姆戳x詞,所謂負面,也是相對公司提倡的正面信息而言的。流行于企業中的“邪”文化,林林總總,大體不外乎各種各樣的抱怨與牢騷,諷刺與幽默,工作之中的談情說愛和生活關注,消極情感的宣泄,小道消息的傳播等等。所有這一切,不管他說得是不是過火或出格,也不管他是親自撰文直訴胸臆還是外面引文暗渡陳倉,我認為,站在人性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但如果我們拿出一副道德的放大鏡去看,或者出于主觀好惡去評,那么,情況就變得復雜化了。我認為,只要是基于人性的本能而提出的種種欲求,就有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有存在的合理性,我們就應該勇敢地面對它、承認它,直到最后轉化它。所謂的“邪”文化,據我的經驗,實際上并沒有超出人性這一范疇。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其中有刺傷我或對我不利的因素存在,就要槍斃它、查封它。俗話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對于員工的緣于人性的心理欲求,只能因勢利導,不能強行堵塞。堵得了一時,堵不過一世。堵住了這一陣,下一次它還是會爆發,而且來勢將更為兇猛。何必呢?在我看來,任何“愚民”舉措,其最后的唯一結果就是愚弄他自己。
二、沒有“邪”的,哪來“正”的?
常常有人把充斥于企業中的所謂“邪”文化視為洪水猛獸、異端邪說,一味地排斥之、扼殺之,強蠻地阻攔之,掩耳盜鈴地漠視之……殊不知,“正”和“邪”,是一個矛盾的對立體,沒有“邪”的,哪來“正”的?“正”的企業文化是靠什么彰顯的呢?“正”的企業文化難道不是從“邪”的企業文化里面發展孕育出來的嗎?
古有“真詩在民間”之說,實際上,對于企業文化而言,也應該是“真正的企業文化在民間”。企業文化要保持它的那種鮮活的特征、創造與發展的屬性,就必須是“民間的”。企業文化的生命力在民間,而不在高層決策者身上。高層決策者對于企業文化的貢獻最多就是因勢利導、順勢提升,也就是說,高層決策者對于企業文化建設雖然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他可以把自己的個人意志巧妙地融于企業文化鮮活的血液之中,但他必須遵循企業文化原本就具有的態勢和屬性。如果背離之,要么高層決策者的意志得不到張揚,要么企業文化的鮮活形態遭到破壞。所以,我認為,任何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的時候,都必須首先承認和正視該企業業已形成的民間“邪”文化。
再說,民間“邪”文化實際上并不總是那么“邪”的(無需例證)。事情都是辯證的,在由“邪”文化通往“正”文化的路途中,量與質的變化都是一個相對的動態過程,“正”中可能寓“邪”,“邪”中可能含“正”,絕對的“正”和“邪”,只不過是正人君子們一廂情愿的理想罷了。
最后,取締了“邪”的,企業文化將面臨“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罢钡钠髽I文化的建立,絕對不是空穴來風,說建立就建立起來的?!靶啊蔽幕恰罢钡钠髽I文化建立的源泉、基儲依托和觀照。取締了“邪”文化,企業文化真的會陷入“無話可說”的失語狀態。說什么呢?說什么都將是沒有依據的或者多余的,說什么都將顯得空洞(缺乏群眾輿論基礎,且沒有聽眾)。具有賢者之明的松下幸之助先生為了弘揚正面的企業文化,不惜在公司內部塑造自己的化身,讓有氣無處發泄的員工沖自己發泄,其深意所在,不正是對企業內部“邪”文化的正視和轉化嗎?
三、史鑒:唐代三教同時鼎興,故有開放氣息、大國氣象、國富民強。
治企業當如治國。反觀中國歷代帝王的治國之策,我們也許能得出一點啟迪。先秦五代十國以及隋代,江山破碎,姑且不論。漢代帝王,獨尊儒術,奉儒學為國教,將其他九流三教視為異端邪說,當時的國人雖按儒家學說努力“入世”,勤儉為業,國家終究不是十分強大。宋明乃至清代,儒學以外,佐以理學樸學,國家大而不強。唯獨唐代,儒道佛,三教同時鼎興,治國的主流思想中充分吸取了三教中的有益成分,當此時也,政治開明,民意順暢,遂成大唐霸業。企業文化與教派雖不能同日而語,但兩者道理卻是相通的。我們能不能從中悟出一點什么呢?當注意到,麥當勞過去一些生產多元化嘗試并不成功,包括第一代。
精品范文
10企業網站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