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生態文明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時間:2022-07-17 03:37:00
導語:樹立生態文明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目前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來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已經嚴重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基本特征,對農村生態環境提出了具體的明確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進一步樹立生態文明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偫碓诘诹稳珖h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加強環境保護工作,要實現“三個轉變”: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三個轉變”是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統一起來的思想。
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緊密結合。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轉變價值觀念,使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協調起來,使人們認識到兩者之間不是相互矛盾、不可兼得,而是可以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統一體。另外,在農村中大力推廣先進、綠色的農業科技,以先進、綠色、健康的農業科技來刺激農民,引導農民科學合理地發展農村經濟。也就是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在制度層面,要改變社會制度中不利于環境保護的體制和規范,建立自覺保護環境的機制,并按照公平原則平等地分配自然資源和環境責任,逐步建立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秩序。要改變當前社會中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的觀念,從制度層面上向農村傾斜。在當今中國社會中,盡管政府部門在城市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農村的環境問題似乎并沒有獲得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農村環境監管基本處于盲區和半盲區狀態,既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規,又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和環保常識教育與宣傳。
將農村環境的保護、治理與城鎮的環境治理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環境保護部門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時,必須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加以關注,警惕城市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同時,政府要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治理與處罰力度,使企業不再把公共資源環境當作免費午餐來使用,保護廣大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此外,還要求政府制訂一系列環境友好的政治制度,如領導干部環保政績考核機制、官員環境責任追究機制、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公眾參與監督機制。從長遠看,還要制訂國民環境教育制度,即通過一整套環境友好理念傳播機制,全面提高國民的環境意識、消費方式、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