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開辟農村扶貧工作新途徑
時間:2022-07-24 07:50:00
導語:培育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開辟農村扶貧工作新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局按照省廳要求,把加大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扶持農村貧困戶作為拓寬農村救濟扶貧工作新途徑、作為民政部門服務經濟建設的一個切入點,積極努力引導和組織農經協依托自身優勢,為農戶會員在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上提供服務,提高經濟效益。目前,全市已登記農經協242家,吸納農戶會員2.1萬戶,輻射農戶14.6萬戶。*年,農經協協議扶持農村貧困戶2126戶,輻射農戶1.8萬戶,戶均增收3000元,最高2.3萬元,協議扶持戶中有98%的戶當年實現脫貧,25.4%當年致富,并具有了穩定的家庭收入項目,有的還成為了當地產業大戶。
一、組織推動,把農經協扶貧工作作為服務農村經濟建設的大事來抓
采取滾動扶貧方式,積極依托農經協優勢,扶持農村貧困群眾實現戶有穩定收入項目,一直是我局近年來培育發展農經協的一項重點工作。相繼以市政府名義召開會議統一思想認識,出臺文件明確農經協的發展目標、布局規劃、主要措施。*年我局按照省民政廳“關于開展農經協扶持農村貧困戶”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加大力度,鼓勵農經協依托優勢產業,選擇見效快、易操作、農民認可、市場前景好的項目,積極吸納有經營能力但缺乏經營發展資本金的農村貧困戶入會,開展滾動式開發扶貧,實現了農經協發展和農村扶貧工作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民政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機對接。
在工作中,我們始終把協會扶持農村貧困戶工作貫穿于整個農經協的培育發展的全過程,農經協扶貧是一項新生事物,單靠市一級民政部門抓是不夠的,工作中我們注重積極爭取各級領導,主動協調各有關部門,并注意調動農經協的積極性,使農經協扶貧工作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遍地開花”的局面。市政府將農經協扶持貧困戶工作列入目標考核項目,各地高度重視,普遍將農經協扶貧工作當成大事來抓,培育發展農經協、協會扶持貧困戶的高潮。凌源市不僅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四四五”工程活動方案,將其作為一項政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層面,民政部門還采取以補代獎的方式拿出16萬元用于對協會扶貧的補助;北票市、雙塔區將培育發展農經協以及開展協會扶持貧困戶工作列入鄉鎮民政工作考核內容;建平縣提出了“建百家協會,幫扶千戶”的目標。
三、積極運作,鼓勵和引導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廣泛參與農村扶貧
農經協扶貧突出的特點是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不返貧,是實現戶有穩定收入項目,迅速脫貧致富的一種有效載體。為全面推開此項工作,*年3月份,我局在建平縣召開全市農經協扶持貧困戶現場動員會議,鼓勵和扶持農經協積極吸納有經營能力且又缺乏經營發展資本金的農村困難戶入會,協會協議提供其種植或養殖項目的啟動資金,實行統一購種,統一種植、養殖管理,統一定擔保收購銷售,義務負責農產品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市縣鄉三級民政部門為7家試點協會籌集滾動資金35萬元,化肥21噸,年底協會收回全部資金,2007年再投入滾動。為更好、更大范圍地鋪開農經協扶貧的新方式,還著力構建了“黨政領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的工作運行機制,實施了“民政主導、部門合力、輿論宣傳”三個推進,制定了《示范農經協標準與評選辦法》,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切實形成了整體合力。同時通過在報刊開辟專題專欄、粘貼墻體標語、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大造協會扶貧的輿論和聲勢。在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年全市有55家農經協參與了扶持貧困戶工作,投入的資金和物資合計達740多萬元。如:朝陽縣食用菌協會籌集40萬元,扶持貧困戶養豬90戶;龍城區草蓄產業協會籌集18萬元,扶持貧困戶養豬27戶;建平縣馬鈴薯協會籌集16萬元,扶持貧困戶種植馬鈴薯100戶。此舉使得長期壓在貧困戶心中缺乏致富項目啟動資金、缺乏信息技術及買難、賣難和賤賣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不僅增強了貧困群眾的自身“造血”功能,提高了他們依靠協會增收、依靠自身致富的本領,而且也相應地帶動了當地優勢產業的進一步崛起與發展,極大地推進了農村產業化建設。
四、形式多樣,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扶貧成效顯著
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協會扶貧的多種模式。農經協以其項目人才、技術、資金于一體的獨特優勢,成了我市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航母”,農村產業發展的“助力器”,顯出了勃勃生機和活力,作用凸顯。如:凌源市小城子鎮養牛協會在*年幫助本村殘疾人特困戶李井錄籌集資金10000元發展養牛,在協會的指導下,當年不但還清借款,還收入了3000多元,*年純收入達到了10000元,一舉脫貧;建平縣馬鈴薯協會扶持一貧如洗的困難戶董顯貴種植馬鈴薯,使他成為了當地種植大戶,*年純收入達到了3萬元;北票市西官兔業協會*年扶持特困戶紀成海養兔,當年就增收1.5萬元,扶持特困戶湯志臣養兔,當年純收入1萬多元,走上了致富路。協會扶貧不僅使一家一戶擺脫了貧困,更重要的是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如:我市建平縣在馬鈴薯協會的推動下,全縣種植馬鈴薯已近30萬畝,年生產馬鈴薯55萬噸,會員戶均較之種植其他大田作物年增收5000多元,同時協會還以會員入股的方式籌集資金40萬元上了一套年生產20噸的精白馬鈴薯淀粉生產線,從根本上解決了馬鈴薯的銷售難問題;不同的協會不同的扶貧方法,都會有一批農村貧困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