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產品方法和觀點評述

時間:2022-02-17 09:28:00

導語:農村公共產品方法和觀點評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共產品方法和觀點評述

一、對現有文獻的研究方法分析

(一)現有文獻研究方法概況

關于農村公共產品研究方法的分類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但是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分析,大致可以將對農村公共產品問題的研究分為理論研究性質的分析方法和實證調查式的解釋方法,以及試圖將二者結合的方法?;谏鲜龅臉藴剩P者選取了2002~2007年間《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農業經濟問題》、《農業經濟》四份農村經濟類的核心期刊關于農村公共產品研究的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理論研究是分析農村公共產品問題的主流方法,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實際上,考慮到實證研究所受到的經費上的限制和技術上的難度,如果擴大樣本刊物選擇范圍,理論研究類的文獻所占的比例還會上升,實證研究類的文獻所占比例會呈下降趨勢。

(二)實證研究

從事實證研究的學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為社會學的方法和經濟學的方法。另外,還有的學者通過實地調查或者文獻分析的方法對國外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現狀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在這里將這類文章也歸人實證研究范圍之內。

1經濟學的實證分析。經濟學的實證研究一般采用構建數學模型的方式,模擬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某一個方面,代人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或者通過自身實地調查的所得數據,從而解釋兩個因素之間的相關性,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議。劉曉昀等通過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計算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貧困農戶收入和支出的影響,通過模型估計結果顯示,貧困地區農戶明顯從基礎設施投資中獲益。研究還同時發現,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戶的影響往往因農戶的人力資本狀況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作者提出了應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的建議,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基礎設施投資的作用,還應當改善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本狀況。李秉龍等將篩選出的486個國定貧困赤字縣作為一個研究整體,進而計算各類公共支出的指標熵值,得出了貧困地區財政不平衡對農村不同公共物品供給的沖擊程度;按照外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將貧困地區劃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對處于不同區位環境的國定貧困赤字縣的公共支出結構變動進行了分析;按照財政赤字占當年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將研究對象細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分析了不同的財政運行惡化程度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規模變動的影響。

2對國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實證研究。為了更好地完善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不僅要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還應放眼于全世界,認真總結其他各國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好的經驗,并從中提煉出對我們有用的啟示。許多學者從這個角度人手,對國外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進行了研究。陳家剛根據實地調研的材料,以德國鄉村公共品供給為線索,對德國地方治理過程中的權責結構、財政關系以及監督機制進行了初步分析,通過總結德國鄉村公共品供給的特點與問題,為中國地方治理的實踐提供了經驗借鑒??镞h配等總結介紹了日本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特點。

(三)理論研究

通過數據統計可以看出,理論研究是當前農村公共產品問題研究的主流方法,74%以上的關于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是理論分析。我們同樣可以對理論研究進行分類,根據其研究取向的不同,可以分為經濟學理論研究、政治學理論研究和法學理論研究。本文主要介紹經濟學方面的理論研究。

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與經濟學理論的關系最為密切,因而從經濟學理論角度對農村公共產品進行研究的文獻超過了從其他理論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獻數量。而公共產品本身就是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重要概念,在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主要是應用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進行研究。

1從公共選擇理論角度對農村公共產品進行的研究。公共選擇理論在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幾乎所有關于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都離不開公共選擇理論的支持。公共選擇理論對公共產品的分析、具有開創性的以“經濟人”代替“政治人”的人性假設都為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陶勇從公共選擇理論的角度對農村公共產品的定義和特性的分析,對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理論及其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借鑒、對如何形成良好的農村公共產品的決策機制及如何實現公共選擇等論述,都體現了公共選擇理論的重要作用。

2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對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這個角度的研究主要應用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路徑依賴學說、交易費用理論等來考察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歷史變遷,解釋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原因。提出政策建議以促進制度創新。曲延春等從路徑依賴的角度解釋農村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原因。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解,制度變遷之所以出現路徑依賴,主要原因就在于初始的路徑選擇造成了一種既得利益格局。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之所以處于低水平的狀態,原因就在于一直延續了原有體制下偏向城市的利益格局,而處于弱勢談判地位的農民沒有能力改變這個利益格局。林萬龍用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變遷理論來解釋和分析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實施而導致的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變遷,從而為中國農村中已經和正在發生的社區公共產品方面的變遷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3從博弈論角度對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诓┺恼摰难芯恳话銓⑥r村公共產品的提供過程看作是農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利益博弈的過程。趙春江將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視為中央政府、各級地方政府、村民之間不斷進行利益調整的多重博弈過程。文章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層政府和農民、農民和農民之間的博弈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了各個博弈的特點。作者認為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過程中由于個體的理性行為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進而形成了一個不利于資源最優配置的方案。據此作者提出了解決農村公共產品博弈困境的政策建議。于水以博弈論為工具,分析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之間的博弈關系和政府與市場、第三部門之間的博弈關系,提出了多中心供給作為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困境的方法。

4從委托一角度對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馮海波們從委托一理論的角度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進行了研究。認為農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間存在多層的委托關系,農民作為委托人的弱勢地位決定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因而主要的解決之道在于加強農民的委托人地位對人的監督。

(四)實證與理論相結合的研究

這類研究的特色表現在:既進行理論的分析,也進行實證的調查,理論的分析與經驗材料密切相關。曾福生等所進行的研究探討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質量的指標體系構建,試圖以此來評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質量,在構建體表體系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了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林萬龍、劉仙娟則在實地調查稅費改革后農村公共產品籌資與供給機制變化的基礎上,分析了改革后交易成本的變化,進而提出了一種交易成本更低的“政府籌資、村級供給”的新的籌資和供給機制,保障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

(五)對研究方法的評價

各種研究方法各有所長,其解釋力各有特點。實證研究將視線投到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者農民那里。力求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第一手材料,了解農民對公共產品的真實需求、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現狀和農村中存在的真實問題,或者通過數據的計算、模型的建構來更好地解釋存在的問題,得出科學的結論。實證研究的調研和觀察往往是個體化的,因而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其調研是否具有代表性、其結論能否推廣、個別的結論能夠歸納為解決農村公共產品問題的整體性的辦法。

理論研究的長處在于通過理論的演繹能夠提出宏觀的解決農村公共產品問題的辦法,但是現有的用來進行研究的理論往往都是從西方引進的,然后應用于解決中國的農村問題。而中國的農村往往是非常復雜的,這些引進的概念、命題、理論能否合理地解釋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就成為理論研究面臨的一大問題,因而其提出的解決方案就面臨著走出書齋后能否經受住實踐檢驗的大問題。

相比較而言,理論與實證研究結合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研究方法。但是縱觀目前的理論與實證結合的研究,往往是實證部分不如純實證研究科學、嚴謹,理論部分分析不夠深入、全面,因而其發展的方向應當是在堅實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

二、農村公共產品研究觀點綜述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現狀

研究農村公共產品的文獻都注意到了目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的現狀,認為這是阻礙農民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1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吳士健等認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主要是農業生產性公共產品,如農村水利設施、農田道路等。徐理結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總結為五大方面:一是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不足;二是與居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基本公共產品,包括道路、電網、通訊網絡、清潔的飲用水、文化娛樂設施項目等;三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公共產品,如良好的大型水利澆灌設施、大型農用固定資產以及良種的培育等;四是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如基礎教育、職業培訓、基礎公共衛生服務等;五是涉及農村恢復生態平衡、治理環境的公共產品。劉義強通過對全國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問卷調查顯示,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普遍得不到滿足,這也證明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嚴重缺乏。

2結構失衡,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過剩與不足并存。周青、李大勝等認為,一些農民迫切需要的公共產品如農田水利設施、道路、農業科技等供給長期不足,而一些農民不需要或者需求較少的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還存在著供給“過?!钡默F象,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大量資金被用來修建并非急需的樓堂館所、農貿市場等公共設施。曲延春等分析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他認為這主要是由于“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導致的,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起決定作用的不是農民的需求,而是行政命令,政府領導者為了追求政績,大量興建上級領導看的見“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置農民迫切需要的公共產品于不顧。

3公共產品供給不平衡發展,地區間差異較大。李大勝等從耕地的機械強度、灌溉面積比重、耕地的用電強度、農戶農業固定資產原值等四個指標出發,對31個省份的情況做聚類分析,結果顯示,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江蘇等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狀況要好于欠發達地區。周青考察了福建四個縣市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差異情況。

4機構膨脹,“吃飯財政”日益嚴重,進一步加重了農民負擔。吳士健等認為目前存在的鄉鎮機構膨脹、人員隊伍龐大,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資源用于機構運行和人頭費開支。而公共資源籌集的隨意性又為這種膨脹在資金上提供了可能,最終形成“養人收費和收費養人”的惡性循環,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加重了農民負擔。

二)造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的原因分析

1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財政投入不足。曲延春等認為,1991~2004年,國家用于農業的財政支出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總體呈下降的趨勢,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對農村投入的不足造成了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上的“缺位”。當前的財政轉移力度不夠是造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原因之一,中央的轉移支付主要是彌補鄉鎮因稅費改革帶來的財政缺口,實際上鄉鎮提供公共產品大多依靠制度外收入,稅費改革使得鄉鎮政府的制度外收入大為減少,轉移支付沒有很好地彌補這一部分資金缺口。

2“自上而下”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在決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問題上,農民的需求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實際起作用的是上級政府的意志。李大勝等、曲延春等認為,在這種供給體制下,對農村提供什么樣的公共產品、提供多少公共產品基本上都是由上級政府決定的。并且,由于政府的決策并非完全理性,這種“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并不能真正反映農民對公共產品需求的偏好,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也并不一定滿足農民的需求。由于農民處于沒有組織的個體狀況下,其談判能力較弱,在表達自己對公共產品需求的能力上同樣較弱,不能對政府形成有力制約。

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責權的失衡。我國《憲法》賦予了鄉鎮政府廣泛的事權,與事權相比,其財權卻極為有限。何麗雙認為,農村基層政府承擔著許多應該由上級政府承擔的支出,如基礎教育。一些大型水利設施等純公共產品,受益范圍超越了區域界限,本應由中央財政提供,卻下放給鄉鎮,而鄉鎮的財政收入無固定稅源,只能以各種合法不合法方式增加農民負擔。

4許多學者從農村公共產品生產制度變遷的角度考察農村公共產品生產不足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家庭承包制的實施是造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郭熙保認為,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私人產品的供給,因為短期內激勵制度的改善會刺激農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增加對土地耕作的勞動力和生產性資本的投入,從而增加產出。但是,這一制度的內在弊端在于缺乏對農村公共產品投資的激勵,造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張軍等。認為,家庭責任制取代了集體化制度的變遷,雖然為促進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很強的激勵機制,但卻沒有為農業基礎設施、基本建設和農村公益事業的“生產”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林萬龍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原因不在于家庭承包制缺乏對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激勵,而是在于政府主導的社區公共品供給制度滯后于家庭承包制。體制下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是高度依附于公社體制的,公社體制瓦解后,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沒有及時改變以適應家庭承包制的新的生產形式,這造成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

(三)打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困境的合理選擇

1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堅持城鄉一體化的公共產品供給導向。從理論上看,公民納稅相當于從政府購買公共產品,在我國現行以商品稅為主的稅收體系下,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都是納稅人,不應人為地將公民割裂為兩類,應當一視同仁地提供公共產品。周青認為,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從根本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改變非均衡的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調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對農村和農業的資本和政策投入力度,是政府層面創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關鍵。

2根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層次性,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吳士健等認為,應當明確劃分各級層政府和農村社區村民自治組織供給公共產品的責任;充分發揮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的作用,村民大會作為農村社區最高權力機構,對社區事物享有最終表決權;縣鄉社區內的大型公共產品供給應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投票表決,常規性的公共產品供給也應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檢查。陶勇提出組建和發展農業利益集團,作為農民和政府之間的理解和溝通的橋梁,通過組織化的集體行動來表達農民的意志,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3創新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體制。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單中心供給體制(即單中心的治理模式、單一的供給主體以及單一的籌資渠道)造成的。因而,構建一種多中心的供給體制是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困境的重要手段。謝冬水將多中心體制總結為:多元化的供給主體,包括政府、私人、社區、非營利組織等;多中心的籌資渠道,包括財政、市場、個人、非營利組織四種籌資渠道;多中心的決策機制,充分調動政府、農村社區、企業、各種農村合作組織、農產個人以及其他主體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中的協作和良性互動。張軍等還提出了境外籌資、村民集資、企業家捐助等多種籌資方式。趙戰軍等提出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市場化途徑,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市場化就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和社會為主體,以公眾滿意為標準,打破政府壟斷,引進競爭機制,構建政府、私營部門、非政府組織和私營企業、私人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務體制。

4轉變基層政府職能,深化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基層政府機構不僅作為公共產品的決策者和供給者存在,其本身供給好壞直接決定了地方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周青提出了改革的措施:一是要轉變基層政府職能,要強化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改善經濟管理職能,主要應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作用;二是深化基層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根據城鎮化發展和形成區域中心的需求撤并鄉鎮。改變農村基層領導人全部由上級組織部門安排的做法,把主動權交給農民,建立基層政府績效考核新機制,提高農民群眾的參與程度。

5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只有通過法律規定,使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相關制度法制化、規范化,才能切實保障我國農民的切身利益。李長健等論證了如何通過法律的形式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保障,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市場主體法律制度、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宏觀調控法律制度、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市場規制法律制度、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可持續發展法律制度。

三、現有研究的不足

(一)從研究方法上看,重理論研究,輕實證研究

研究過程中重視理論上的探討,忽視實證的檢驗是我國整個社會科學界面臨的共同的方法上的問題。從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歷史來看,將實證的方法引入社會科學研究,是實證主義思潮的重要表現,體現了自然科學方法對社會科學的重大影響。盡管實證的方法在社會科學的應用不斷受到西方學者的批判,認為它忽視了對意義和目的的探討,但是重視實證方法的運用始終是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鮮明特征。在和國外的學術交流活動中,我國的很多社會科學也開始逐漸引入西方的實證研究方法,重視定量研究而不僅僅是定性研究,比如經濟學、社會學越來越向西方的學術方法靠攏。具體到對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從前述的抽樣中可以看出,實證研究僅占了19.35%,即使加上實證與理論結合的研究,總計也只有25%左右;如果擴大樣本刊物的數量,這一比例還會降低。實證研究的缺乏已成為當前農村公共產品研究面臨的問題之一,應當加強。

(二)從研究內容上看,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研究較多,對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研究較少

農村公共產品的研究不僅僅應當關注供給問題,還必須重視需求問題,只有建立良好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需機制才能真正解決農村公共產品缺乏的問題,不顧需求而只強化供給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目前僅有少量的研究者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調查了農民的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如劉義強。對農村公共產品需求機制的研究,應當通過實證調查的方式,了解農民真正的需求,同時還必須研究需求的表達機制,建立適當的制度安排,使政府能夠及時了解到農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曉昀,等.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戶收入和支出的影響[j].中國農村觀察,2003,(1).

[2]李秉龍.中國農村貧困、公共財政與公共物品[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3]陳家剛·德國地方治理中的公共品供給——以德國萊茵法爾茨州a縣為例的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1).

[4]匡遠配,汪三貴.日本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日本研究,2005,(4).

[5]陶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農民負擔[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6]曲延春,郭秋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農業稅免征后的困境與治理[j].農業經濟,2007,(10).

[7]林萬龍.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8]趙春江.基于博弈分析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9]于水.鄉村治理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0]馮海波.委托關系視角下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j].財經科學,2005,(3).

[11]曾福生,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質量的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7,(9).

[12]林萬龍,劉仙娟.稅費改革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6,(4).

[13]吳士健,等.試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改革與完善[j].農業經濟問題,2002,(7).

[14]徐理結.村民自治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創新問題分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6).

[15]劉義強.建構農民需求導向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基于一項全國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問卷調查的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

[16]周青.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與制度創新——基于對福建省部分地區的調查[j].中國行政管理,2007,(7).

[17]李大勝,等.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供需分析與供給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5).

[18]何麗雙.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分析[j].農業經濟,2007,(8).

[19]郭熙保.農業發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20]張軍,何寒熙.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改革后的變遷[j].改革,1996,(5).

[21]樊勇明,杜莉.公共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2]謝冬水.構建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多中心體制探析[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1).

[23]趙戰軍,謝梅.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市場化途徑[j].農業經濟,2005,(12).

[24]李長健,涂曉菊.我國農民權益保護制度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6,(8).

[25]張秀生,等.農民收入增長:基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視角的分析[j].經濟評論,2007,(3).

[26]楚永生.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與農民收入增長相關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27]董建新,等.中國行政學方法論分析2003-2004[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