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三農問題
時間:2022-08-24 05:13:00
導語:教育的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于優質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黨和國家對占我國教育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教育越來越重視,黨的十七大把教育公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對我國教育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現實,改造建設好農村學校,培訓提升農村教師素質,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農村學生的教育質量,不斷拉長農村教育在整個教育結構中的“短板”,是教育發展到現階段的本質要求。
教育“三農”問題的提出
相對于城市學校而言,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辦學水平低;農村教師流失嚴重,優質師資缺乏;農村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差,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和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必須重點解決好農村學校、農村教師、農村學生這三個方面的問題(簡稱教育“三農”問題)?!叭r”問題,關系著國家發展的全局,教育“三農”問題,同樣也關系著教育發展的全局。
破解教育“三農”問題,是教育自身發展的現實要求。從現行的教育結構看,農村教育具有面廣、量大、比例高的特點。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作為教育事業重中之重的農村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最薄弱的環節,農村教育是整個教育的“短板”,沒有占教育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就沒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破解教育“三農”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正處于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階段,農村人口素質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瓶頸。從根本上講,教育需要有農村的價值定位,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必須依靠農村教育,農村教育在中國人力資源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顯。不管城市化發展到何種水平,農村學校、農村教師、農村學生都將長期存在。因此,破解教育“三農”問題,端正農村教育發展觀,提升農村教育質量,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破解教育“三農”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推進,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農村教育真正進入大眾化時代,應該摒棄完全精英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不能僅限于教會學生“如何生存”。農村教育更需要關注農村學生文明觀、世界觀的培養,使他們懂得怎樣“理解生存”,追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社會公平,破解教育“三農”難題,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讓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共同成長進步,讓農民能夠獲得更多受教育的機會是破解教育“三農”難題的基本目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教育“三農”問題的破解之道
本世紀初,在全面深入調研,準確掌握實情的基礎上,衢州市邀請著名教育專家顧明遠先生主持制定了《2003-2010衢州教育發展規劃》。在規劃的指導下,衢州市、縣黨委和政府統籌安排,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教育工作重心定位在農村教育上,以創建省級教育強縣為抓手,著力建設辦學條件優良的農村學校,大力培養適應教育發展的農村教師,全方位保障農村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在破解教育“三農”問題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實施六大工程,農村學校亮起來。按照教育規劃的部署安排,衢州分步有序地進行了農村學校調整改造。針對學校布局分散、校均規模小,辦學效率低的現狀,2002年,衢州實施“高中向城區集聚、初中向中心鎮集聚、小學向鄉鎮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資源向城鎮集聚”的學?!安季终{整工程”,這為后續的學校改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避免了重復或低水平建設改造,促進農村學校適度擴充規模,提升辦學效率。2003年-2004年,實施農村學?!案乃膸こ獭?;2005年-2007年,實施農村學校“食宿改造工程”;2008年-2009年,實施“農村小規模小學調整改造工程”,同時,加強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6年共投入12.6億元,完成農村學校建設改造項目2689個,新建校舍96萬平方米,全面改善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
破解教育“三農”難題,提高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是關鍵。為此,衢州確立了“局長抓校長,校長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實施“校長培訓工程”。通過強化培訓,校長們因地制宜,創新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構建教師培訓體系,農村名師多起來。據統計,從1997年-2002年的5年間,衢州共有1800多名農村教師流向城市。農村學校教師缺編,教師素質不高,嚴重制約了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2002年-2008年,衢州逐步解決1800多名教師缺額問題,保證農村教師足編足額配備,使農村教師在數量上有了保障,嚴把教師入口關,確保新增教師素質高起點。
構建入學保障體系,農村學生笑起來。衢州市屬浙江省的欠發達地區,政府財政并不寬裕。但為了保障學生的就學,建立了從義務教育到大學新生的教育扶貧幫困機制,保障所有困難家庭子女的入學機會,實現“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同時,還實施了“愛心營養餐工程”。
建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保障體系。衢州是個傳統農業大市,根據2002年的資料統計,全市有農村勞動力90余萬。由于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產生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達到50余萬人。這些剩余勞動力急需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才能實現轉移致富。對此,自2003年以來,衢州踐行窮人教育學,對轉崗農民授之以“漁”。
破解教育“三農”問題的思考
對于衢州而言,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破解教育三農問題,既是產生于教育自身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貫穿于這一過程的自覺實踐?;仡欉@一段歷程,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思考:
破解教育“三農”問題,可以發揮教育在農村文明風尚方面的引領作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教育是引導,教育是影響,教育是感染,教育是文化。因此,教育要善待社會,自覺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發展好農村教育,讓教育激活農村建設事業的生機,讓教育親近關愛農村孩子,和諧農村與教育的關系。同時,引導社會善待教育,以教育均衡發展,推進社會公平,改變社會分層,促進社會和諧。衢州農村教育發展的歷程,是教育覺醒引領著社會覺醒的過程。以學校的規劃布局引領鄉鎮的規劃布局,以師生的文明風尚影響農民的生活方式,以教育的科學民主引領農村的民主政治,以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社會的均衡發展,以教育的科學和諧促進社會的科學和諧。
破解教育“三農”難題,需要責任理想智慧毅力。破解教育“三農”難題,既是當前教育均衡發展中必須面對的新任務和新挑戰,也是教育應該承擔的使命和責任。面對任務與挑戰,使命與責任,教育不能無所作為或知難而退。我們不能把教育“三農”看作包袱,而要看到它是巨大的財富,寶貴的精神資源。要面對現實,充滿理想,承擔責任,啟迪智慧,知難而進,創新思路,尋求突破。一要全面深入了解區域教育發展現狀,二要制定科學的區域教育發展規劃,三要尋找實施規劃工作的突破口,四要有打硬仗不怕苦的信念決心,五要有協調爭取社會各方支持的智慧策略,六要有把工作做對做好做完整的恒心毅力,七要認真總結宣傳,讓工作瞻前顧后,環環相扣,不斷提升,持續發展。公務員之家:
科學規劃是破解教育“三農”問題的前提。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投入,而對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欠發達地區,保障教育投入的高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每年衢州教育都重點解決農村學校的一至兩個問題,形成了積累效應。從衢州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歷程看,在農村學校改造之前,先進行了大規模的學校布局調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復建設、重復改造,同時也為農村基礎教育的規?;l展提供了可能。從而保障了六大學校改造工程資金投入的高效率,同時降低了農村學校的運行成本。
改革創新是破解教育“三農”問題的動力。在尋求教育“三農”問題破解之道的過程中,衢州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制定教育發展規劃,率先開展布局調整、改水改廁、食宿改造。2005年創造性地實施網上名師資源共享,2006年開始依托名校的校長培訓,各地在教育均衡發展上開始新探索。底子薄、資金少、困難多,衢州人以改革創新之勇氣,迎難而上,破題攻堅,以較少的資金投入推動了衢州農村基礎教育的均衡優質發展。
破解教育“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衢州破解教育“三農”問題的實踐,使弱勢群體子女有了享受教育公平的機會,提升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條件,為衢州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農民人口占衢州人口的絕大多數,能否建設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農民能否實現小康。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教育,教育的發展水平是衢州農村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沒有農村教育的發展就不會有社會的和諧,沒有農村教育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發展農村教育,是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 上一篇:機關辦公室科學發展觀活動心得體會
- 下一篇:三農問題成為最突出矛盾